谈新形势下的中学思想品德教学.doc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1580784 上传时间:2021-08-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新形势下的中学思想品德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谈新形势下的中学思想品德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谈新形势下的中学思想品德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谈新形势下的中学思想品德教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谈新形势下的中学思想品德教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新形势下的中学思想品德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新形势下的中学思想品德教学.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谈新形势下的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山东省金乡县肖云中学 周素兰摘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乐学、会学、善思、能用是我们每一个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追求。现在,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思想品德课中更新教育理念,发挥和提高学生主体作用,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已日趋重要。对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与对策进行分析,可以丰富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关键词:中学思想品德课;现状;对策;主体性正文:一.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是“用科学理论武装人”,这既是教学工作者的根本任务,也是中学政治理论教育教

2、学的根本任务,所以中学的思想品德课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现在,基础教育正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贯彻实施。新形势下,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正逐步深入每一位教师的心灵,并推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清晰地看到,在实践中,我们仍存在较多问题: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单一,有些教师采用“满堂灌”或“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学生方面形成了死记硬背,为考试服务的现象。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对政治课的学习,只要用少量的时间读一读、背一背、临时突击一下,考个及格并不难。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根本不重视

3、政治课的学习,即使教师事先进行单元复习,划分一定的学习范围或各种不同类型的练习题,他们也总是应付了事。教师的“满堂灌”或“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听了深感“枯燥无味”,逐渐失去信心,严重抑制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众所周知,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性强,比较枯燥抽象,教师要上好这门课很不容易,非下一番苦功不行。当前许多教师上政治课存在着如下错误倾向:第一,认为政治课是一门“圣学”,师出马恩列斯,事关思想立场,因此政治课必须极其严肃,教师有如教主,学生有如信徒。教主说一,信徒不能有二,不能越雷池一步,师道尊严自是不言而喻。第二,认为政

4、治课是一门“玄学”,要上好,非多讲不可,否则一些术语原理学生断难理解,于是乎教师苦口婆心,唠唠叨叨,整节课口沫横飞,直听得学生无喘息之机。第三,认为政治课是一门“智学”,这种老师一上课几乎就是叫学生抄笔记、划课本、背条条、做练习。教师在整个课堂中发挥的作用主要就是督促学生勤读苦练。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在于部分教师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认识不够,从而未能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未能促成学生道德内化和整体提高。二.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对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话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

5、和分享中丰富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我成长的需求。”由此,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树立“学生是学校教育生活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客体主体化转变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广阔的时空舞台上能动地获取信息和知识是行之有效的办法1.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两种意识主体性教育过程要求教师要担负起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责任,因此,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两种意识:1.1 树立“学生是学校教育生活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就是强调教学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中不要把学生看成物,看作被

6、动的认识体,而要把他们看成人,看成完整的生命体,从而把教学目的定位在使学生学会做人。优秀的教师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发现真理”,在引导学生发现真理的过程中,就能真正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树立“学生是学校教育生活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狠抓诱导,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将其引向对真善美的追求。1.2 树立“注重客体主体化转变”的意识“客体主体化转变”,换言之,就是我们常说的“促进道德内化”。虽然思想品德课不能承担全部教育的责任,但真正教学效果的好坏要看内化程度如何为此,思想品德课老师要认真研究道

7、德形成的规律,研究道德与人的心理机制的制约关系。千方百计使自己的教学内容经过“外部刺激”,使受教育者产生情感体验,为其所接受,并能做出评价。使学生经过自主思考与选择,自主吸收,在头脑中产生认同,愿意去学去实践,然后产生自己的行动纲要,确定适合自己的行为方式,并经过“反复行为实践”形成习惯,最后内化“形成品质”。这一过程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思想品德课教师如果树立这两种意识,就会高屋建瓴,同时也就解放自己,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走出一条从交际出发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新路。2.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

8、所学材料的兴趣”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感兴趣的教师”。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最有效手段。2.1 精心设计导入,提高学生参与兴趣一出好戏是从好的序幕开始,一篇好的新闻报道是从简捷的导语开始,一部激扬能引发共鸣的乐章是从优美的序曲开始,同样,一节成功的好课是从引人人胜的精彩导入开始。“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人胜的精彩导人,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多种导入形式。2.1.1利用视频短片

9、导入视频短片因其独特的形象和直观,往往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如在教学关于礼貌的课时,我们可选用网站上有些关于礼貌的视频,或者由于不注意礼貌而造成其他不良后果的视频导入。在学生观看短片后思考短片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其原因是什么?给我们的警示是什么?学生一开始就被视频短片吸引,看后能积极思考,由此导入新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1.2 创设情景导入叙述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刺激学生感官,使叙述身临其境,集中注意力,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殿堂创设情景使学生迅速进人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措施。

10、如在讲关于遗产归属的课时,我们可以采用模拟法庭的方式导人,让学生审理一宗遗产案,学生审理结果各有不同,老师由此引导:“你们审理公正与否,要用法律来衡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继承法的相关知识财产留给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会转入学习中。2.1.3 利用新闻报道导入新课思想品德课本身就和时事政治密切相关,如果课堂教学离开了时事政治。单纯的去上思想品德课,那也就失去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意义,学生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利用新闻报道导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有力措施。教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我们可以选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等新闻引发学生对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的关注,从而进入课题计划生育

11、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偏爱,对明星的崇拜、对诗歌的欣赏等采取歌曲欣赏导入法、诗歌欣赏导入法、明星评论导入法等导入新课,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2 巧用“问题教学法”,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增强,不仅注意书本知识的吸收掌握,而且特别关注社会问题,善于探讨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是直接有效的方法。课堂教学中问题较多,我们应巧妙应用,分类管理,分别处理对于多数学生感兴趣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我们可以用讨论的方式进行。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群体

12、心理沟通和信息共享,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如卖盗版VCD片是否侵犯消费者的权益?购买到伪劣商品,没有购买说明,商场不退货怎么办等这些问题,多数学生感兴趣,讨论时学生就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对于部分学生感兴趣且有一定讨论价值的问题,可以分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定一个问题,讨论完毕后派一名代表发言。采用分组讨论,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对于有难度的问题或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所不包含的内容,则需要教师亲自解答了。采用“问题教学法”使学生在问题的发现、解决过程中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了教学实效。3 强调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大小要

13、看内化的程度,使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效手段,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关注,把自己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认识一些社会现象,丰富自己的道德认可,指导自己的行为。引导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促进知行统一。如教学改革开放成果辉煌时,可事先印发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居民生活大变化的材料,然后让学生回去走访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亲朋好友,要求他们谈自己的生活经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然后学生把感受最深的事情记录下来,并对记录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如从衣着变化谈、从住房谈、从交通工具谈等。这样,让学生走进社会参与实践,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综合运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学会交流与合作。三.结束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激发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乐学、会学、善思、能用是我们每一个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追求,每个教师都应该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时机,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