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课堂生成性问题.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11624381 上传时间:2021-08-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9.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善用课堂生成性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善用课堂生成性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善用课堂生成性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善用课堂生成性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善用课堂生成性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善用课堂生成性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善用课堂生成性问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善用课堂生成性问题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在天不生蔡伦一文中提到 :“有一天,历史课讲四大发明,我儿子问 : 蔡伦发明纸以前 ,我们用什么擦屁股?老师大怒,把他赶出教室。 ”捧腹之后,仔细想来,该问题实际上提得“合情合理”,它与所学历史知识有关,而且是该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思考后才提出来的。教师如处理得当、 因势利导 ,倒不失为一个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好机会。 为此 ,我想到了一个不成熟的课题与大家探讨。 那就是 ,我们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课堂生成性问题 ,如何将学生的课堂生成性问题转化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如何根据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变化调整课堂教学程序 ,等等。 我们知道学生的课堂生成性问题带有很大的随意

2、性,其中当然也有很多不科学的,它往往会扰乱我们的教学秩序。但如果我们仅仅简单对待 ,甚至是无视学生的存在,那么课堂必然会变成教师的“独奏”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尊重学生课堂生成性问题,并尽量将其转换成值得探讨的问题 ,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一、运用课堂生成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堂生成性问题往往反映了学生的兴趣所在与探究意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 ,教师是没有理由拒绝的 ,哪怕它打乱了教学的“既定程序”“没有封建残余的明治维新能成功吗?”这是一位高一学生在学习明治维新一课时提出的问题。针对学生这一常规教学中没有涉及的课堂生成性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课堂失控” ,教师

3、及时调整原先设计的教学计划 ,组织学生讨论后分别发言 ,进行随机性探究。结果学生们热情很高,一些原来课堂上不发言的学生也加入了论战。由争鸣激发出的创新思维成果令人惊喜。部分精彩发言如下 :“当时日本的资本主义虽已有相当发展,但日本民族还未取得独立,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性较强。要想改变现状那些拥有文化开明思想、 有振兴民族心愿与实力的人,即使是残余,也应该团结他们,发挥他们的作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其原因就是为了争取更多阶层的支持,否则新政权的稳定性就很难讲了。俄国农奴制改革保护了农奴主的利益,关键就是为了增加统治阶级的力量。美国独立战争赶走了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英殖民者,但

4、却允许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存在,这一切都是为了扩大革命或改革的力量。 ”“当时的维新诏令是以天皇的名义发布的,但这个过程的主力军则是西南各藩大名和广大武士。为减少改革 的阻力,确保改革的成果,不但不能损害他们的利益,而且还要适度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只有这样,改革才有成功的希望。,把原本出生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西南诸大名和中下层武士的利益全都改革掉了 ,那么失去了这些力量支持的倒幕运动及日后的改革自然是不会成功的。由此看来 ,保留一定的封建残余有其合理性。 ”在这里 ,对学生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不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改变了学生过去习惯于接受式学习的习惯 ,改善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二、运用

5、课堂生成性问题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横看成岭侧成峰。 对教材的理解,不能强求一致。而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些探究性问题,又难免于不经意间把学生的认识往“一致”上牵引。对问题产生独到见解并非易事,它需要灵感。 灵感的火花往往稍纵即逝。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借以照亮自己认识上的阴影 ,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教学相长。如中国近代史 时局图 注释说图中的 “肠” 代表德国。上课时就有学生提出质疑,认为“肠”应该为“蛇” ,因为图中除日本用“太阳”代表外,其余皆为动物 ,这些动物都是凶猛的 ,相比之下 “肠” 则显得软弱和无力 ,而 “蛇” 具有凶狠、狡诈、毒辣的本性,能充分显示德国强占我

6、山东的凶恶本质。这样的质疑与分析 , 即紧扣了主题又不拘泥于主题,实在难能可贵。为了使问题探究得更加透彻 ,我故意设问道:可课本上说是“肠”啊?(大家笑)质疑者并没有被难住,继续说 :不错 ,教材是这么说的 ,可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啊。 教科书也是人编的 ,也难免会有“瑕疵” 。妙哉 ! 对一处教材表述的质疑可以达到 “教材也并非绝对权威,历史教科书不完全等于历史” 的认识高度 ,进而打破“唯书、唯师、唯权威”的定势。这不正是新课改培养探究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吗 !三、运用课堂生成性问题开拓学生的视野中学历史教材经过权威教育者的选择、编排、定位、解释 ,其内容十分规范、精炼。然而正是这种规范和

7、精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历史知识应有的延伸性和开放性,不利于学生学习视野的开阔。当学生真正进入到历史学习的进程中 ,对学习的知识产生思考后 ,不一定受教材限定范围、 层次的约束 ,有时会主动要求扩大知识范围、 提升认识层次、 扩大知识联系,产生探求的欲望。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必然结果,也是研究历史所必需的素质。 学生的许多课堂生成性问题 ,表面看来与教学内容无关,实际上却是所学教学内容派生出来的,是学生对所学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 如 ,本文开头提到的李零教授说的例子,学生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突破了发明造纸术对文化传播、 教育普及等影响的范围 ,触及纸的发明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而这一点恰恰是教材内

8、容未圈定的,然而又是历史发展的实际变化 ,是纸的出现必然延伸到的结果。四、运用课堂生成性问题深化已学历史知识与技能针对教学中学生的课堂生成性问题,有的教师不敢作出积极回应的主要原因是害怕打破课堂 “既定程序” ,到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其实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学生的奇思异想,无非就是“对已学历史知识的再思考”或“已有历史技能的再运用” 。因而 ,引导得法 ,可以深化与激活已学的历史知识或技能 ,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如前面所提到的 , 高一学生在探讨“没有封建残余的明治维新能成功吗”这一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对“明治维新”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有关历史作认真回顾和理性思索 ,同时还是在自觉训练“论从史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历史基本技能。责任编辑黄日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