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远人【《道不远人:到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docx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1661912 上传时间:2021-08-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不远人【《道不远人:到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道不远人【《道不远人:到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道不远人【《道不远人:到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道不远人【《道不远人:到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道不远人【《道不远人:到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道不远人【《道不远人:到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不远人【《道不远人:到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道不远人【道不远人:到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道不远人”:到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根据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值得留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行以为道也。”

2、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实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绽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强调“道”和“人”之间不行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确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转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_抱负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挺直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行。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

3、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休戚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孔子的同学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的同学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旧是:“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怀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动身,儒家到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

4、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行具体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见“中道而立”,荀子也确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之上。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去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于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改变过程,表现为进展的原

5、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以上意义上的“中”,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度”的观念。这种“度”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的才智。 以“度”为内涵的实践才智,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依据,彼此共存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_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_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

6、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度”的中道原则,恰当地处理、协调_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肯定之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依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整。这种调整作用就体现了一种“度”的才智。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道”,原载2021年6月12日文汇报) 1.下列有关“道”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用即道”,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B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转变世界的过程,方可呈现出来。C儒、道两家学说中“道”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

7、是全都的。D道的品行具体表现为“中”,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B儒家的“中道”,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度”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践才智。C孔子只关怀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怀任何超现实的对象。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道”具有“不远人”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自身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3.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儒家的“中庸之道”,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由于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的审美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美不远人”。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绽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体现了“度”的才智,这种才智能使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_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 答案: 1.C 1.B 1.A 答案解析: 1.“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全都的”,在文中无依据。 1.A“在儒家那里”错误,应为“根据中国文化的理解”。C“反对关怀任何超现实的对象”,无中生有。D“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1.“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中庸提出的一种思想,并非能达成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