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小高考地理考点.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11664601 上传时间:2021-08-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小高考地理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小高考地理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小高考地理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小高考地理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小高考地理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小高考地理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小高考地理考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1.11 .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通常称为天体 e.g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2 .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 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 (从低到高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3 .天体系统的层次:,太阳系 地月系银河系L其他行星系J I其他恒星系总星系I河外星系月球是地球的 唯一的天然卫星地月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总星系是目前人类所知道的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也是我们 能够观测到的宇宙部分4 .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与太阳距离由近到远)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小行星带) 木星、土星 天王 星、海王 星a) 类地行

2、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b) 巨行星:木星、土星c)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5 .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的运动特征:a) 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具有同向性b) 行星绕日公转的 轨道面具有共面性c) 行星绕日公转的 轨道形状具有近圆形6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外部条件(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条件:有适宜的 温度条件(原因: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呼吸)的大气条件地球上有液态水 1.21 .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光、热资源2)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 的主要

3、动力3)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 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4)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 主要能量来源3 .太阳能量来源: 太阳内部的 核聚变反应4 .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光球(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色球、日冕5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为太阳活动。最主要的是黑子和耀斑光球表面经常出现一些黑斑点,叫做 太阳黑子(变化周期:11年) 耀斑,又叫做色球爆发(抛出大量的 高能电子)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6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使地球的 无线电短波通信 受到影响,甚至出现 短暂的中断(电磁波)2)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

4、“磁暴”现象(高能带电粒子)3)两极地区出现 极光(高能带电粒子)4)引发地球上许多 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 1.31 .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运动:地球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以太阳为参考点,一日的时间长度是 24小时,叫做太阳日公转运动: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做黄赤交角(23。26)运动方式力向周期速度线速度角速度自转(黄道平囿)自西向东 南顺北逆23时56分4秒(恒星日)力道取人, 问局纬递减, 两极为零地球各地角速度 相等,两极为零公转(赤道平庙)自西向东365日6时9分10 秒(恒星年)平均30km/s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

5、点-速度慢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周期: 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回归年春分日4 .昼夜交替和时差(1)昼夜交替:地球是一个 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昼夜现象)地球自转昼夜交替周期是1个太阳日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2)时差:1)地方时: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是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差4分钟。2)特点:同经同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3)区时差=东边时区数-西边时区数(东正西负)4)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土(两地经度间隔+15 /小时)5)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为 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

6、为 0时或24时,晨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6时(18时)6)某地时区数=157)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土两地时区间隔数8)北京时间:指东8区区时,即120 E的地方时(3)日界线:1884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5 .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南半球向左偏转,北半球向右偏转,赤道上没偏转(南(男)左北(女)右)6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的变化:春秋分日昼夜等长,赤道昼夜永远等长自春分日至秋分日.是 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纬度 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 昼越长,夜越短,北极

7、四周出现 极昼现象。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出 现极昼现象。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纬度 昼长小于夜长,纬度越 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 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 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春分日和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

8、相当 (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 与当地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7 .四季更替和五带:全球同纬度地区(除赤道外),太阳直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全球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的递减,据此可划分为五带。四季更替: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五带: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热、寒带的范围与黄赤交角成 正比(黄赤交角T,热、寒带T)温带的范围与黄赤交角成 反比(黄赤交角J,温带J ) 1.4地球的内部圈层1 .地震:是地球表层的快速震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2 .地震波:当地震时,地下岩石

9、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 地震波。3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横波的传播速度较 慢,只能通过 固体传播4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 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地面下平均33km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在地下2900km处,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5 .以莫霍界面 和古登堡界面 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 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6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地壳厚薄不一,大陆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较薄 软

10、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7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牛物圈等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生物圈占有 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的结果 2.1大气的受热过程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H?O吸收地球表层温度越高,波长越短;温度越低,波长越长1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 .地面是沂地,面大气丰要、直樗的热源3 .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对大气有保温作

11、用温室效应=大气保温作用过强4 .反射、散射、吸收作用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5 .晴天昼夜温差大的原因:1 .晴天少云,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温度高2 .晚上少云,吸收地面辐射少,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热力环流:6 .太阳辐射能的 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 温度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 根本 原因。2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3 .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热气上升,冷气下降;高压高,低压低海陆风山谷风城区风4.大气的水平运动低市区高郊区高郊区1)原因:地面受热不均(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气压产生了气压差;(高空与近地面相反)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

12、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做水平运动,形成了风2)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3)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 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也是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4)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5)高空大气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6)近地面的风:摩擦力对风有阻碍作用,可减小风速。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 摩擦力的共同作用,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a)气压梯度力:决定风向、风速; b)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c)摩擦力:减小风速,影响风向7)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密一大) 2.21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1)高低纬之间的 受央 2

13、)地转偏向力2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 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 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相反。3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 海陆冬夏增温和冷却速度的明显不同 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 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1月份:60。N的副极地低气压带 被陆地上 冷高压所切断,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冬季陆地降温快,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7月份:30。N的副热带高气压带 被陆地上热低压所切断,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夏季陆地降温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冬季蒙古

14、一西伯利亚高压 是冷空气的源地之一,对我国冬天天气影响显著;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 气压是暖空气的源地之一,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很大)(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一一 亚欧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一一 太平洋,海陆的气温对比和 季节变化比其他地区显著)4 .季风环流:东亚季风:夏东南季风高温多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一一西北季风一一寒冷干燥一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季风:夏一一西南季风一一高温多雨一一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为主要)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偏转成西南季风)冬一一东北季风一一温和干燥一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为辅)5 .季风的影响:由于季风的影响,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15、降水丰富,与同纬度的西亚,北非相比自然条件 优越我国东部雨热同期,有利于作物生长,对农业生产力有利 是我国江南成为鱼米之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见世界气候类型结合必修一 P40图) 2.3锋与天气1 .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2 .锋面: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3 .界面,叫做锋面4 .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叫做锋线5 .锋: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6 .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7 .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冷锋:降水发生于锋后(锋后雨)e.g.寒潮、北方夏季暴雨、

16、初春沙尘暴 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 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 转晴暖锋:降水发生于锋前(锋前雨)e.g.清明时节雨纷纷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过境时:连续性降水(或雾)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13准静止锋:e.g.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有持续一个月左右的阴雨天气(6.10-7.10),俗称“梅雨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1.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气压分布状况而言的;气旋与反气旋,是指气流状况而言的 西北太平洋 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2.高压脊: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气旋与天气(北半球)反气旋与

17、天气(北半球)水平方向:辐合垂直方向:上升带来天气:阴雨水平方向:辐散垂直方向:下沉带来天气:晴朗e.g.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台风e.g.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冬季长期的低温晴好天气, 我国长江流域七八月伏旱4.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 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其他海域,如西印度群岛、澳大利亚东海岸、印度洋,这些地方习惯上把台风叫飓风 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台风特点一_不利: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利:带来丰沛的雨水,缓解高温酷暑和旱情 2.41 .气候变化是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1)

18、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时间跨度大,周期长:冷暖干湿交替(冰期、间冰期交替)2)近现代气候变化是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气候变化:全球平均气温波动上升2 .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3 .引起近现代全球气温升高的 人为原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 二氧化碳);毁林4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2)影响农作物产量(农业生产)一一高维增产,低纬减产3)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强4)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5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1)开发新能源,多使用清洁能源2)减少化石燃

19、料燃烧3)植树造林,保护森林4)加强国际合作(多使用清洁能源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火灾) 3.1相互联系的水体:1 . 水在地理环境中以 气态、固态和液态 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 最广;液态水 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 仅 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最主要。 在地球淡水中冰川是主体2 .河流水补给方式:大气降水补给(东部地区)流量取决于 降水量,形成夏汛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西北地区)流量取决于 气温,形成夏汛湖泊水补给(相互补给)调节河流径流量

20、地下水补给(相互补给)最稳定的补给节性积雪补给(东北地区 特有,形成春汛)3 .降水:对流雨、锋面雨、地形雨、台风雨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目前人类可以大量利用的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2 .水循环人类干预:地表径流(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植树造林、平整土地)下渗、蒸发(城市化、泥土地)降水(人工降水)3 .过程:a) 海陆间循环(通过这种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地的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b)陆地内循环(由陆地内循环运动而补给陆地水体的水体的水量为很少)c) 海上内循环4 .意义:更新陆地淡

21、水,是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不断塑造地表形态5 .黄河断流黄河下流断流自然因素: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最少,蒸发旺盛;地上河补给水源少 人为因素:人口猛增,需水量增加;农业灌溉,需水量大;整个流域缺乏管理;污染浪费严重启示:1)人类活动可影响水循环;2)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 3.2世界海洋表面洋流的分布:1 .概念:海洋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2 .分类:按性质: 暖流、寒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叫做暖流; 从水温低的海区流

22、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叫做寒流。按成因: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3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4 .受陆地形状 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 的影响5规律:1)中低纬度海区(0-600 ):以副热带海区 为中心的大洋环境, 北顺南逆,东寒西暖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海区 为中心的大洋环境, 逆时针,东暖西寒3)南极大陆外围(45 S)西风漂流(寒流)4)北印度洋海区: 季风环流,夏顺冬逆6.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对 大陆沿岸气候 影响很大:暖流一一增温增湿;寒流一一降温减湿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秘鲁渔场(秘鲁):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表面海水离岸而去,) 深层

23、海水上涌把大量的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纽芬兰渔场(加拿大):拉布拉多寒流、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引发海水扰动北海道渔场(日本):千岛寒流、北太平洋暖流交汇引发海水扰动 北海渔场(英国):东格陵寒流、北太平洋暖流交汇引发海水扰动 舟山渔场:日本暖流、沿岸寒流交汇引发海水扰动洋流对海洋航行有影响洋流可以把近海的 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有 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 但使污染物范围扩大 3.3(一)水资源及其分布: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多年平均径流量:亚洲最少,其

24、次南美洲I,大洋洲最少;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 中国居世界第六位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地区分布: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跨流域调水)时间分配:夏秋多,冬春少(修建水库)(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1)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 大小一一工农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导致需水量增加(2)水资源的 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 效益大一人类生活导致水体污染,可用的水资源减少科技发达一一开发:1.海水淡化 2.滴管技术(三)合理利用水资源:开源措施:合理开发提取地下水节流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 意修筑水库识开渠引水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海水淡化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人工增雨 4.1内力

25、作用:1 .概念: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 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它主要表现 地壳运动、 岩浆运动和变质作用 。有些内力作用进行的 很快,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的 极其缓慢。2 .喜马拉雅山成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之一3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形式4 .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常在地表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 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 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5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 大陆与洋底、山脉与

26、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总的趋势是使地 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1 .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被统称为外力2 .外力作用的能量 来自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 风 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四种方式:海水侵蚀地貌流水侵蚀:海蚀柱、海蚀崖大JI侵蚀地貌一一冰斗和冰角海水堆积地貌沙滩风里堆积地貌一一新月形沙丘e.g.黄土高原(风吹来的高原)一一风力堆积、流水侵蚀风蚀蘑菇一一风力侵蚀山麓冲积扇一一流水堆积3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

27、于平缓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 .概念:从岩浆到形成各类岩石,再从各类岩石形成新的岩浆的过程2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的存在基础/岩石圈三大类岩石一一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的相互转化/岩浆.岩浆岩:1)喷出型:表面有气孔(玄武岩);/ t 12)侵入型:表面无气孔,光滑(花岗岩,可做建筑材料)/J1凝沉积岩:/ | 3 J(有层理;有化石、煤炭、石油)/ 岩浆岩 外力石灰岩(碳酸钙)、砂岩、砾岩 变质岩:大理岩(碳酸钙)、板岩4.2/ ,变质作用、一 沉积岩.外力作用 变质石山地的形成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28、等, 其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一)褶皱山1 .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2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3 .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4 .从形态上看,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弯曲。5 .从岩层新老关系 上看,背斜中心部分较老,两翼较新;向斜中心部分较新,两翼较老。6 .在地貌上,背斜成山岭,向斜成谷地。7 .地形倒置: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背斜成谷,向斜成岭)8 .背斜是良好的蓄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蓄水构造 (二)断块

29、山1 .断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2 .断块山: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底,统称为断块山3 .断层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4 .断层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地堑)e.g.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台湾海峡、东非大裂谷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地垒)e.g.华山、庐山、泰山、台湾岛(三)火山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如我国长白山主峰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地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

30、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在山地地区,人们通常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S” “Z”字形) 4.3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河流地貌按成因可分为 侵蚀地貌 和堆积地貌,其形成和发展主要与 外力作用 有关(一)河流侵蚀地貌: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发育初期(或中上游地区),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使河谷 加深和延长。此时河谷横剖面呈 “V”型。河流发育 后期(或中下游地区),“V”型河谷形成后,河流落差变小。河流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两岸侵蚀作用增强。河流在凹

31、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弯曲,河谷拓宽,横剖面呈“U”型。(二)河流堆积地貌:概念: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典例一一冲积平原包括:洪积一冲积平原(山脚下)一一洪(冲)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相互联合形成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一一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形成三角洲(河口)一一河流携泥沙进入海洋,入海处下坡度平缓,且受海水顶托作用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供水功能: 河流可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2)运输功能: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可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3)生产功能: 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种,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5

32、.1 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 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等过程,形成了一个 相互 渗透、相互 制约和相互 联系的整体 生物:自然地理环境的 产物,自然地理环境的 创造者。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陆地上生物的出现还加快岩石的风化,促成土壤的形成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各要素

33、之间是牵一发而动5全身的关系 5.2 异性从总体上看,全球范围的地理环境是一个 整体,但是各地区又存在 地域差异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 不同,形成不同的 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 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 共同形成了具有 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的陆地自然带。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 热量 为基础的。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也产生了有规律的地域分异。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 水分 变化为基础的。 (中纬度地区: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的有规律变化)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上有许多高大的山脉。 随着海拔的变化 ,这些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 水热状况 差异 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山地垂直带是在 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 纬度、高度 密切相关 ,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对农业的意义: 地域分异是 农业生产必须 因地制宜 的一个根本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