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压强教案设计及反思01.pdf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1712904 上传时间:2021-09-0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37.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的压强教案设计及反思0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气的压强教案设计及反思0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气的压强教案设计及反思01.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气的压强教案设计及反思0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的压强教案设计及反思01.pdf(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大气压强(“大气压强(1 1) ”教案设计”教案设计 一、课题:大气压强(一、课题:大气压强(1 1) 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及大气压强的应用。 2、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及测量方法。 三、教材分析三、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所依据的教学内容第二章第三节大气压强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关于气体压 强中的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教材不仅从内容上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 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而且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上,教材安排了几个有趣的实验现象,让学 生思考其原因。这样,就从实际现象出发,采用推理的方法,令人信服地得出大气压强确实存 在的结论。本节内容将安排个课

2、时完成,第 1 课时内容:大气压强的存在和简单应用、第二 课时为大气压强的大小计算与对人体沸点的影响。第三课时是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本节教案是 第一课时的教案。 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及相关现象的解释。 教学难点: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四、教学方法 教法教法:情境引入、先学后教、实验、探究、练习 学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1、 【情景导入情景导入】覆杯实验 在一只水杯中倒满水,并且在水杯口上盖上一张纸片,将水杯倒过来。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3、 【问题】空气看不见、模不着,如何才能证明

3、大气中存在压强呢? 【设计意图:从视频入手,从视觉和听觉上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激情。 】 (二)合作交流、探究(二)合作交流、探究 一、一、探究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存在 【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在验证液体压强时,使用过微小压强计,通过蒙有橡皮膜的探头伸入水中,探头 中没水是,会被水压凹,那么现在我们可以使用一个里面没有空气的密封装置,如果大气中存 在压强,真空装置也会被压凹。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屏幕呈现讨论问题,师生共同完成讨论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要想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需要得到一个相对真空的环境。据此设计 实验: 1、用力吸空塑料瓶,发现塑料瓶变扁。 2、演示实验 (1)压扁饮

4、料罐实验 (2)马德堡半球实验 (3)拔火罐原理的介绍 二、探究大气压的大小二、探究大气压的大小 【教师引导教师引导】 根据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 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百度视频】托里拆利实验 大气压强跟 760mm 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即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3105Pa 三、探究大气压强应用 【教师引导教师引导】我们生活在大气层中,大气对我们有压强作用。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大气压强为 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呢? 引导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应用大气压强的实例,并引导学生分析其原理。 引导学生根据 P59“阅读材料”学习离心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5、。 教师补充:除了上述应用大气压强的例子外,人们还利用大气压强搬运玻璃、钢板等物体。 教师利用塑料挂衣钩演示搬运玻璃的实验。 【百度视频】离心式抽水机工作原理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如图所示,把塑料挂衣钩紧贴在很平的墙上,就能用它挂衣服或书包,这是为什么? 2用塑料吸管从瓶子中吸饮料时,是什么力使饮料上升到嘴里的? 3假如计算离心式抽水机能把水抽到多高?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强化训练(五)布置作业,强化训练 作业本 (六)板书设计(六)板书设计 大气压强(1) 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空气受重力的作用,空气又有流动性 大

6、气压强的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的测量:标准大气压P0=1.01105Pa(帕斯卡) 大气压强应用:离心式抽水机工作原理 吸尘器 真空压缩袋 六、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一) 、在引入课题的时候采用学生特别熟悉的“覆杯实验” ,这样容易激发兴趣,二是, 这个最普通的现象不能引起学生联想到与本节知识到底有什么联系。 (二) 、通过教学发现课堂时间比较紧张。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对探究问 题的自主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则时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把握不好就会使一个问题的 讨论面太大,时间拖得太长,还会远离研究主题,浪费时间等等。所以老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 必须使每个环节十分严密,力争排除一些客观干扰因素,也就是要把握好引导的“度” ,对于如 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培养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问题也值得再讨论。 (三) 、课堂教学还发现许多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比较高。这次活动在器材的选择上有很 大的灵活性,有选择针筒和砝码做实验的等等。所以要在课上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实践,给 他们相对充裕的时间,他们总会有所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