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概要.docx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11758049 上传时间:2021-09-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概要.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朱新秤中山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广州510275)摘 要文章从社会认知研究的隐喻、情感与认知、社会情境认知、交流与认知、内隐社会认知与心理控制几个方面概述了 90年代以来社会认知心理学 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并对此作了简要的评价。关键词 社会认知心理学,目标明确的策略家,情感,交流从70年代开始,社会认知过程的研究一直在社会心理学中占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这方面的研究称之为社会认知或社会认知心理学。90年代以 后,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取得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成 果。1从“朴素科学家”、“认知吝啬者”向“目标明确的策略家”转变在社会认知的研究中,存在一些隐喻

2、(metaphor),它是对人的 社会认知特点的总看法,对于社会认知的研究有重要的影响。社会认知心理学 的发展是与这些隐喻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70年代以前,社会认知研究中的隐喻是,人是一个朴素的科学 家,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象科学家一样,寻找、确定事件产生的原因,以达 到预测和控制的目的。社会心理学家在这些隐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社会认知 的模式。Kelly(1967)就提出了归因协变理论,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会考虑客观刺 激、行动者、情境三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根据一贯性信息、一致性信息、区 别性信息来对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归因。但是随着社会认知研究的深入,社会 心理学家越来越多地发现,人在社会认知的

3、过程中并不完全地、精确地运用所 获得的信息,导致社会认知、社会判断中出现大量偏差,特别是随着信息加工 心理学对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从70年代开始,社会认知中“朴素科学 家”的隐喻开始向认知吝啬者转变。“认知吝啬者”的隐喻认为,人们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面临的 信息往往是不确定的、不完全的、复杂的,在对它们进行加工的过程中,达到 最满意的合理性是困难的。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人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常 常偏爱策略性捷径,而不是采用精细的统计学的分析,以尽量节省时间和加工 资源。人偏爱用最小限度的观察去产生社会判断的策略加工,是社会认知偏差 产生的根源。建立在计算机类比基础上的“认知吝啬者”隐喻,使

4、社会认知的研究出现了以下特点:首先,忽视情感动机在认知中的作用,“冷” (cold) 认知的研究占据主导地位。第二,把人当作一个孤立的信息加工器,忽视社会 背景的作用。Schneider就指出,“社会认知中,社会在那里? 1。第三, 很少进行外显社会行为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现在发现它本身转变成一个主要 关心的不是人的行为,而是加工社会刺激的思想家或信息加工器” 2。这些思 想家或信息加工者不管思考什么,好象都总会出错,因此在社会认知和社会判 断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系列的偏差。从90年代开始,对人的隐喻转变为,人是“目标明确的策略 家” 3 (motivated tactician) o ”目标明确

5、的的策略家被认为有多种信息 加工的策略,在目标、动机、需要和环境力量的基础上,对策略进行选 择” 4。人能够实用地采取加工策略以适应当时的情境的需要,努力使事情完 成。因此,在需要时,人会更多地注意复杂的信息,进行系统的费力的加工; 当目标不存在这种需要时,人会依赖于认知捷近、简单的策略和先前的知识结 构。人能够灵活地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以适应情境的需要。目标明确的策略家 的隐喻对于90年代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 了说明。2情感和认知的相互作用从80年代中期开始,社会认知心理学中开始探讨心情、情绪、目 标、动机在认知中的作用,暖(warm)认知的研究开始受到相当的注意

6、。90 年代以来,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情感对社会判断和认知策略的影响。2. 1心情对于社会判断的影响Schwarz和Clore(1996) 5指出,人在作出判断时,人的情感本 身也是一种信息的来源。特别是,有时人会通过询问自己“我对它的感受如 何? ”,来简化判断的任务,一些评价判断实际上就是人对目标的情感反应 (例如,喜欢感)。一个人目前的情感可能确实是由当前的目标对象引起的。 不过,由于心情的具有无针对性和无中心性的特点,人有时很难把对判断物体 的情感反应与一个人先前就存在的心情状态清楚地区分开来,误把先前就存在 的情感作为对当前目标对象的情感反应,导致在心情愉快时比心情不好时对目 标对

7、象的评价更为积极。研究表明6,在雨天参加电话调查的的被试比睛天参 加调查的被试报告的生活满意度更低,表明不同天气状况下的心情对于社会判 断的影响。但是,当调查者在询问被试关于生活满意度的问题之前,先询问一 下当天的天气情况,上面的研究结果就不再出现。因为这使被试的注意到目前 心情的外在来源,从而把不好的心情归结于雨天而不是自己对个人生活的反 映,消除或减少了它对社会判断的影响。2.2心情对于加工策略的影响一般而言,坏心情的人更可能运用系统的、数据驱动的信息加工 的策略,相当注意问题的细节。相反,心情愉快的人更可能依赖于先前存在的一般知识结构,运用自上而下的策略性加工,较少注意问题的细节。这一结

8、果是与动机的策略家的隐喻一致的,可以用情感的信息 功能加以解释。当人遇到威胁或缺少积极的结果时,通常会体会到坏的心情; 当人得到积极的结果或没有威胁时,会感受到好的心情。可以说,人的心情反 映了环境的状况,处于坏心情时表明处于问题的情境,而好心情标志着一种好 的舒适的情境。人的思维过程与情感表示的情境要求相一致,当消极的情感标 志着问题的情境时,会特别注意问题的细节,投入必不可少的努力,进行仔细 分析,进行精细加工;当情感标志着一个好的情境时,人很难看到精细加工的 需要,投入的认知努力会很小,忽视问题的细节,运用以前的知识结构进行策 略加工。这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有充分的表现。Bodenhause

9、n等7 (1994) 研究发现,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当人处于好的心情时增加了刻板印象的运 用;心情不好时较少运用刻板印象,更多地运用有个性的信息,较少出现晕轮 效应,较少受呈现信息次序的影响,对人评价也更为精确。3社会的情境认知与目标明确的策略家的隐喻一致,社会认知过程会根据情境的 需要,在不同的社会情境采取不同的认知策略。社会认知的双过程模式8认 为,人对于目标和社会情境的特殊性是十分敏感的,根据不同的情境需要,或 采取需要花费大量认知资源的系统加工策略,或采取花费较少认知资源的策略 性加工策略。Fiske和Neuberg9提出的印象形成的模式就强调了印象形成中 目标的关键作用:当一个关系对

10、于印象形成者来说非常重要时,他将分配充足 的认知资源在有关目标对象的特殊信息基础上去形成印象;当关系不重要时, 他将简化印象形成的任务,把目标归入某一范畴,根据刻板印象形成印象。Fiske等(1996)还研究了权力在人际知觉中的作用,结果发 现:没有权力的人对有权力的人存在更多依赖,因此更多地寻求有关权力者的 最具诊断价值的信息;相反,有权力的人不会寻求有关下属的复杂信息,而是 把注意放在证实而不是否定刻板的信息上,从而更进一步加强了刻板印象的作 用。“当没有权力时需要警惕,权力却允许人们忽视有关其他人的大量信 息” 10,因为他对没有权力的人依赖较少。同时,社会心理学家对于跨文化心理学进行了

11、大量的研究,探讨 了文化对于社会心理的巨大影响,并使这方面的研究成为当前社会心理学研究 的一种新时尚11。4交流过程与认知Krauss和Fussell 12 (1996)指出,“交流是一个人影响另一个 人的主要方法。据此,人们可能预期交流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 课题,但是历史上情况并非如此”。确实,交流在社会心理学中虽有涉及,但 很少把交流过程与人的认知过程联系起来加以探讨。近年来社会心理学家对此 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社会认知和判断过程中的许多偏差和差误可能部分地 是由于研究情境中交流的性质引起的,并不表示人在社会认知和判断中必然存 在内在缺陷。对偏差和差误应根据研究情境中交流的性质加

12、以理解。Grice 13认为,社会交流应依据“合作的”原理,它可以用四 个准则加以表示:质的准则,要求交谈者不说自己认为是假的或缺乏确切证据 的东西;关系的准则,要求交谈者为达到交流的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提供的 信息应与交流的目标有关;量的准则,要求交谈者为达到交流的目标提供更多 的信息,但不要提供与目标无关的信息;方式准则,要求交谈者提供的信息是 清楚的,不是模糊、模棱两可的。交流的信息应该是“信息的、真实的、相关 的和清楚的”。同时,听者应该根据合作原理及其准则对说者提供的信息进行 解释。这些心照不宣的假设常常影响实验中的被试对实验材料的理解, 从而影响实验的结果,产生明显的偏差。Kahn

13、eman和Tversky 14提供给被试 一些关于一个人的描述:他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没有任何兴趣,而花费大量的 时间于他的许多嗜好,包括家庭木器、航海、数学难题。告诉被试这个人来自 于一个包括工程师和律师的样本,让被试确定这个人的职业。结果发现,虽然 被试得到的这个人是工程师的概率不同,在0.30 0. 70之间,但被试大都认为 这个人是工程师。这表明,被试的判断依赖较少诊断价值的个性方面的信息, 忽略了更具诊断价值的概率信息,与判断的统计模式不一致。这一结果的出现,与被试对于提供的信息的理解有关。在判断研 究中,实验者作为交流的一方,有时呈现的信息可能既没有信息性也不相关。 不过,根据交流的

14、原理和准则,被试却没有任何理由怀疑在严肃的研究情境中 提供给他们的信息的相关性,会”在任何实验信息中寻求相关”。他们通常超 出实验者表达的信息字面意义,把不相关的信息当作相关的,导致相对于标准 统计模式的差误,因为标准的统计模式只考虑表达的字面意义,不考虑交流背 景的意义。这些差误是由于在实验中部分违反了交谈的准则造成的。在上面的研究中,被试根据交流的准则会认为呈现在前面的关于 个性的信息非常重要,否则不会首先呈现它们,从而导致了判断偏差。 Krosnick等15对Kahneman和Tuersky的研究作了一些改进,在一种情况下告 诉被试这些人格描述是由一个心理学家写的,在另一种情况下告诉被试

15、这些人 格描述是心理学家从大量的样本中通过计算机抽取的。结果发现,在前一种情 况下,被试认为这个人是一个工程师,不管提供的他是工程师的概率是多少; 在后一种情况下,被试更多地依赖更具诊断性的概率信息来判断这个人是工程 师还是律师。这一结果反映出由心理学家写的人格描述要注意合作交流的特 征,应符合交流准则,当它是计算机随机抽取的时,交流的准则就不起作用。 因此,被试在前一种情况下重视人格信息,但在后一种情况下却忽视了这方面 的信息。同样,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被试根据交流的准则理解问题的意 义。Schwarz等16 (1991)请被试回答你认为你在生活中有多成功? 这一问 题,同时呈现给被试一个1

16、1点评估量表,范围从“完全不成功”到“极端成 功”。11点量表上的值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从0 (完全不成功)到10 (极端成功),另一种是从-5 (完全不成功)到5 (极端成功)。结果发现, 量表上的数值对于研究结果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后一种情况下,有34%的被 试在“不成功”这一端选择一个值,而在前一种情况下只有13%的人在同一端 选择一个值。这种结果的出现,与被试对于“完全不成功”的理解是密切相关 的,它是指缺乏杰出的成就还是指生活中的失败。结果表明,当它在量表中的 值是0时,被试解释为“缺乏杰出的成就”,当它与-5联系在一起时,量表中 的中点是0,被试理解完全不成功是“生活中出现失

17、败”。5内隐社会认知和心理控制人具有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思维过程以满足当前的需要与目标的能 力,但是这种能力是有限制的。90年代社会心理学中大量关于内隐社会认知、 心理控制的研究说明了这一点。5. 1内隐认知和自动化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 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 生影响17。受认知心理学中内隐记忆研究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受到了广泛 的注意,涉及到态度、自我、刻板印象、归因、印象形成等领域18。在这方面研究最多的是刻板印象的激活对于行为的无意识影响。 Bargh等19要求被试从一系列词汇中形成有意义的句子,包括一些与老年

18、的 刻板印象有关的元素,象“健忘的” “健忘”等。虽然没有一个词与缓慢有 明确的关系,但它是对老年人刻板印象的一部分,结果发现它会明显地激活并 影响被试的行为:在完成这个实验后,那些用老年人刻板印象启动的被试比起 那些接触其他概念的被试更慢地走向电梯。5.2心理控制近年来社会认知的研究,不仅表明了自动激活的知识结构的作 用,而且发现企图避免知识激活不必要的影响,可能会导致事与愿违的后果。 Macrae等201994)研究发现,人能够在一段有限时期压抑不必要的思维,但这 只有在没有其他任务花费认知资源时才能成功,当有其他任务分散认知资源 时,不必要的思维乂会充满活力地反弹。这种反弹效应表明思维的

19、压抑涉及一 个调控过程,它检查是否有不必要的思维闯入意识。具讽刺意味的是,这种调 控的过程增加记忆中不必要的材料的激活。结果,不必要的材料变得具有高度 的通达性,对其控制显得更为困难。6简评社会认知心理学的新进展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首先,它表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出现了新的融合趋势。社会心理 学家Taylor认为,社会心理学中虽然理论倾向各不相同,但在两基本点上是一 致的,”首先是个体的行为受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强烈影响。人并不是在真空 中,而是在影响思维、情感和行动的社会背景中起作用的。第二个一致点是, 个体积极地解释社会情境。我们并不是对环境本身作出反应,而是根据我们对

20、 它的解释作出反应” 21不过,在90年代以前的20年中,心理学的社会心理 学家在很大程度上只注重后一点的研究,强调信息加工的过程,而把前一问题 留给了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家。从90年代开始,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广泛研 究了情境、交流对于认知的影响,跨文化心理学也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一 种新趋势。这些都表明两种倾向社会心理学研究之间的融合正在加速。其次,对社会认知偏差的重新评价。在过去几十年,社会心理学 家一直把概率理论及其它一些统计模式作为标准对于人的社会认知结果进行评 价,发现人的社会认知并不符合这些模式。因此,在社会心理学中发现了许多 偏差、差误,并努力加以消除。近年来,社会心理学家对于

21、人的这种“易犯错 误性”开始采取一种更为实用的观点,认为它是适应环境的结果,人是“足够 好的”思想家。Tetlock对此作了总结:“在确定一种效应是认知缺陷之前, 一个人应该考虑(1)人们试图通过某种类型的判断达到的人际的、制度的和政 治的目标;(2)是否在日常生活中使人们更好起作用的认知策略可能在实验室 的判断和决策中导致严重的偏差” 22第三,对于内隐社会认知和心理控制的研究加深了对于社会心理 机制的认识。社会认知心理学在认为人是“目标明确的策略家”的情况下,并 没有忽视人的社会心理的无意识性和控制性的问题,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 索,特别是用实验法对于人的无意识心理进行研究,对于社会心理学

22、的发展必 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参考文献1 Schneider D. Social cognitio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91, 42:553.2 Forgas J P. What is social about social cognition. In: J P Forgas ed. Social cognition: perspectives on everyday understanding.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1. 3.3 Fiske S T, Taylor S E. Social cognition. N

23、ew York:McGraw- Hill, 1991.4 Taylor S E. The social being in social psychology. In: D Gilbert, S T Fiske, G Lindzey ed.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McGraw-Hi11, 1998. 58-98.5 Schwarz N, Clore G L. Feelings and phenomenal experiences. In: E T Higgins, A W Kruglanski ed. Social psychology:

24、 Handbook of basic principles. New York:GuiIford, 1996. 443-465.6 Schwarz N, Clore G L. Mood, misattribuion, and judgments of wellbeing: informative and directive functions of affective stat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3, 45:513-523.7 Bodenhausen G V, Kramer G P,Susser K. Happ

25、iness and stereotypic thinking in social judg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4, 66:621-623.8 Chaiken S, Trope Y. Dual-process models in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Gui If ord, 1998.9 Fiske S T, Neuberg S L. A continuum of impression formation, from category-based to individua

26、ting processes: influences of information and motivation on atten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90, 23:1-74.10 Fiske S T, Depret E. Control, interdependence and power: understanding social cognition in its context.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1996, 7

27、:31-62.11 Fiske A P, Kitayama S, Markus H R, Nisbett N E. The cultural matrix of social psychology. In D. Gilbert, S. T. Fiske, G. Lindzey (Ed),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McGraw-Hi11, 1998. 212 Krauss R M, Fussel S R. Social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E T

28、Higgins, A W Kruglanski ed. Social psychology: Handbook of basic principles. NewYork: Gui If ord, 1996. 655-701.13 Schwarz N. 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judgmental biases, research methods and logic of conversation. Hillsdale, NJ:Erlbaum, 1996.14 Kahneman D,Tversky A. On psychology of prediction. P

29、sychological review, 1973, 80:237-251.15 Krosnick J A, Li F, Lehman D R. Conversational conventions, order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the effect of base rates and individuating information on social judg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0,59:1140-1152.16 Schwarz N, Knauper B,

30、Hippier H J, et al. Rating scales:numeric values may change the meaning of scale Tables. Public opinionQuarterly ,1991,55:570-582.17 Greenwald A G, Banaji M R.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attitudes, self-esteem, and stereotypes.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5, 102:4.18朱新秤,焦书兰.国外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现状.社会心理研究,1998, (3

31、) : 57-63.19 Bargh J A, Chen M, Burrows L. Automaticity of social behavior: direct effects of trait construct and stereotypes activation on 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 71:230-244.20 Macrae C N, Milne A B, Boenhausen G V. Out of mind but back in sight:stereotypes on th

32、e reboun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4, 67:808-817 .21 Taylor S E. The social being in social psychology. In: D Gilbert, S T Fiske, G Lindzey ed.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McGraw-Hi 11, 1998. 58-98.22 Tetlock P E. The impact of accountability on judgment and choice:toward a social contingency model.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92, 25: 331-376.摘自心理学动态2000年第8卷第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