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docx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1787542 上传时间:2021-09-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2.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篇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播放黄土高原视频)看一看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播放课件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然后教师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做个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

2、的?请同学结合教师课件,看课本第67页活动2题,小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读图8.3看课本第67页活动第1题,小组讨论,分析“风成说”证据。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

3、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 过渡:同学们,我们通过课本插图8.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教师把三种地貌给学生做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结合课件水土流失资料,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

4、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和植被等。 地形。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沟谷密度大。平地少,斜坡多,沟谷两侧常出现直立的陡崖。 降雨。降水变率大。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土壤。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溶于水。 植被。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加深认识,让学生阅读图8.6,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越差。2.人为因素 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结合资料,小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

5、纳总结: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 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

6、,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冀北山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东南丘陵。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切集中,地表坡度较大,地表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而地形一般为山区。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成因有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黄土高原因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课堂练

7、习 练习册 第二课时 (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1)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肥沃的土壤,这样会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2)让学生结合图8.5“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使耕地减少,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3)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带来了什么问题?(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8、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过渡: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请同学们做71页活动1。 首先,让学生阅读图8.11“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描述延安的气候特点。(延安降水量大约在600毫米左右,延安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

9、多雨) 之后,让学生综合“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和“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灾多发生在春季,涝灾多发生在夏季) 最后,让学生读“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说出延安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旱年为59.5%,涝年为23.9%) 通过活动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旱、涝灾害,接着教师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教师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

10、弱的生态环境。 板书: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过渡: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为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更深刻,让学生做72页活动2“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总结。帮助学生画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 然后让学生读71页阅读材料“石灰岩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认识人类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脆弱”。 过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生态建设) 板书:四、生态建设 首先,让学生读

11、图8.15“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举例”,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提高土壤肥力,建设神态农业。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通过上述措施:一是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当地人民收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过渡:同学们,既然要进行建设,

12、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让学生做73页活动1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 (对于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保持水土,采取任何措施都要掌握好一个度。) 请同学们看书74页完成活动2,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要解决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就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一方面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另一方面要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黄土高原

13、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练习 练习册 板书设计 8.1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因素 (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四、生态建设 1、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2、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活动 教学反思篇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执教时间

14、:2021年2月27日(第二周星期四) 累计4节 课题: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臵、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臵、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教学难点: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 读图

15、1.读图6.25,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找出: 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 ( 2 ) 在图中找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xxx自治区、甘肃省。 (3)黄土高原东起 山脉,西至 ,北连 高原(大致以为界),南抵 。 (4)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 而得名,地表 、,水土流失严重。 2.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园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

16、3.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 ,原因是黄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 ,容易开挖。(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 ,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知识点二、风吹来的黄土 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现象 课本P27页活动: 1.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写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关于黄土的来历,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 归纳: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说”。 该学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来的。 知识点

17、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_的地区之一。这里的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缺少了保护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结合教材图 6. 3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1)自然原因: 黄土土质 ,多,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地表裸露,缺乏 保护; 夏季降水,且多 。 (2)人为原因: 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等活动破坏地表。 (4)合作探究:讨论完成教材29页“活动”2,得出结论是: 土质:(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坡度:(陡

18、坡或缓坡)更容易水土流失。 降水强度越,水土流失越严重。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带走地表肥沃的,破坏了和,使得自然灾害加剧,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3)阅读教材29页图文资料,完成“活动3” 知识点四:水土保持 1、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 (1)采取 等生物措施与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如陡坡地退耕、,过度放牧的地方 等。 2.合作探究: 结合教材,30页“活动”题的图文资料,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读教材图6. 37 ,讨论“打坝淤地”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沟谷中修筑拦截坡地流失的 ,堆积形

19、成肥沃的 。 (2)读教材图6. 38,林草护坡的作用:植树种草,建设,能够有效减缓暴雨和流水对地表的侵 蚀,减少表土流失,起到、的作用。 (3)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 陡坡地应全部退耕,缓坡地应修建 耕作。 退耕结合 ,发展林、牧等多种经营,解决好农民的生活出路。篇三: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课题: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特征。 2.了解黄土高原的悠久历史,知道黄土高原是我国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3.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并能用证据说明。 4.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

20、 5.掌握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包含的省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根据资料,探究该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以及水土保持的具体措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成因,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是学生能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探究、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 教学方法: 多媒体(讲授法)、讨论法

21、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展示四大高原景观图及资料) 提问:下面描述的是中国的哪一地形区? 师:从飞机上看上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才到。 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 黄河穿过,成了地地道道的黄河。 学生回答:略 师:该区对应的是哪一幅图,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师:该区在中国的什么地方,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黄土和奇特的地表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讨这一谜题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活动(读P24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展示:黄土高原地形图 (32N-40N)1. 2. 3. 4

22、. 用地理事物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 找出黄土高原跨域省份。 该区地势有何特点。 主要的河流有哪些。 板书:1.位置、范围 师: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中北部,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黄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四大发源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这片土地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 师:展示图片(兵马俑、黄帝陵、平遥古城) 问:这些画面说明了什么? 板书:2.文化特征(文化古迹众多,黄土风情独特) 活动:阅读P24课文及P25图6.26、6.27,体会该区悠久的历史。 讨论:你还知道有哪些文化古迹?(山西晋祠,西安钟楼,大雁塔) 师:历史上的黄

23、土高原留下了众多的文化古迹,那今天的黄土高原又有哪些“黄土风情”?请同学们欣赏教材的P25的图片6.28 展示图片:“黄土风情” 师:你还知道哪些反映“黄土风情”的事例?(山西老陈醋、汾酒、刀削面、信天游) 师:“黄土风情”真的是丰富多彩,有机会的话,同学们真该去好好感受一番。(其实,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也是多种多样,咱们来领略一番)该区面积40多万平方千米,平均厚度100米,海拔1000-2021米。 展示图片(该区域景观图及剖面图) 板书:二、风吹来的黄土 师:那么多的黄土从哪里来的? 板书:1.形成“风成说” 活动:阅读P26教材“阅读材料”,试着分析该区的黄土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 展示

24、图片“风成说”黄土的形成示意图 师:“风成说”作为一种学学说已被大多数人接受,对黄土的形成,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流水冲击) 同学们可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并收集证据来证实你的推测。“风成说”之所以得到广发的认可,是因为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有利的证据证明了它。 活动:思考: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了什么? 2.自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又说明了什么? 3.黄土的矿物成分与下面基岩成分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师:黄土高原不仅覆盖着厚厚的黄土,而且地表也表现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展示图片(黄土高原景观图)分析该区地形特点 板书:2.地表特征:沟壑纵横,形成塬、梁、峁、川。 师:不仅

25、该区的“黄土风情”丰富多彩,而且地形地貌也是多种多样的。 展示图片:(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图) 活动:1.主要有哪几种地貌类型? 2.几种地貌之间有什么异同? 展示图片:(黄土塬、梁、峁、川的关系图)相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作用 不同:黄土塬:顶部平坦开阔。黄土梁:顶部狭窄,呈长条状。黄土峁:彼此孤立的小土丘。 小结: 黄土高原不仅覆盖着厚厚的黄土,而且表现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特点,你们想知道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地表特征吗?请听下回分解评价园地 1下列省区不位于黄土高原分布区域的是(A陕B晋C甘D苏 ) D 2下列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千沟万壑,地表破碎B地面平坦,一望无垠C沙漠广布,植被稀少D河网密布,绿洲点点 )A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