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学水稻6水稻栽培方式与技术体制.ppt

上传人:飞猪 文档编号:119409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2.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栽培学水稻6水稻栽培方式与技术体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水稻栽培学水稻6水稻栽培方式与技术体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水稻栽培学水稻6水稻栽培方式与技术体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水稻栽培学水稻6水稻栽培方式与技术体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水稻栽培学水稻6水稻栽培方式与技术体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六节 水稻栽培方式与技术体制 (扩展知识)一、水稻抛秧栽培一、水稻抛秧栽培水稻抛秧是指用塑料软盘或常规育秧等方法培育带土秧苗,以人工带土秧苗,以人工或机械将秧苗往空或机械将秧苗往空中定向抛撒,利用中定向抛撒,利用带土秧苗自身重力带土秧苗自身重力落入田间定植的一落入田间定植的一种水稻移植方式。种水稻移植方式。抛秧技术的优势抛秧技术的优势1.省工、省力、争季节。水稻的抛栽效率比手工栽插提高68倍,同时还因抛栽速度快,确保适时插秧,达到争季节、不误农时。2.省种、省水、省秧田。与常规育秧相比,抛秧育苗成秧率高,抛栽后分蘖多。杂交稻一般可省种715/hm2,常规稻省种3045/hm2,采用塑料软盘育

2、秧,本田与秧田比可达4550,每公顷本田可节省秧田0.1hm2,节约秧田用水的50%80%。3.增产、增收。水稻抛秧与旱育秧等技术及相应配套措施结合,可充分发挥其产量形成优势,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全国各地的实践证明,水稻抛秧栽培可增产5%10,增加效益10%15。4.有利于实行专业化规模育秧与供秧。水稻抛秧育苗用地少而集中,且育秧时间短,苗龄小,有利于连片集中育秧与商品化供秧,实现水稻生产的集约经营,并向社会化服务方向发展。抛秧稻的生育特点抛秧稻的生育特点 1.软盘秧苗的生长特点 生产上常用的蜂窝式薄型压塑软盘育秧,简称软盘秧。由于受蜂窝式钵体小的限制,秧苗生长与常规育秧的秧苗相比,其叶龄进程

3、稍缓,秧苗高度一般比常规育秧小,单株绿叶数和茎基宽较小;根的生长呈卷团状,单株总根数比常规秧苗少,但均为白根且无黄、褐、黑根,根系活力高,一旦抛入大田,即迅速扎根;软盘秧分蘖较少,但分蘖节位较低,从第一节位起即可发生分蘖。总体上,同龄软盘秧的素质略低于常规育秧,但白根多,并有完整根系进入大田,这为抛栽后迅速生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抛秧用苗的播种抛秧用苗的播种 2.2.抛秧稻本田期的生育特点抛秧稻本田期的生育特点 抛秧苗在田间分布有3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秧苗带土且秧根入土较浅,通常不超过2cm;二是空中抛撒,秧苗均匀的水平分布无规则,呈满天星状;三是抛栽秧苗的姿态为直、斜、平多样化。由此也决定了抛秧

4、水稻的生育特点主要有:分蘖多。叶面积大。根系发达。抛秧配套栽培技术抛秧配套栽培技术 1.育苗 经过近20年的研究与示范,我国已形成适应不同生态条件和栽培制度的多种抛秧育秧技术,如塑料软盘育秧、无盘旱育秧、种子包衣育秧等,使抛秧育秧技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中应用最广的是塑料软盘泥浆湿润育秧,其技术环节主要有选择无石砾、杂草、残茬肥田做秧田;在秧盘孔内先配方施用基肥,而后用拌匀细土(或泥浆)装于秧盘孔内,再落谷覆土或塌谷;秧苗1叶1心到抛栽前0.5叶龄期均衡施肥;水浆管理可因地制宜选用旱育或湿润育秧方式;加强病虫草防治。2.2.抛栽抛栽 为提高抛栽质量,发挥其早发优势,首先必须在施足基肥基础上,创

5、造一个田面平整干净,土层上糊下松,水层较浅的大田环境。其次,根据当地气候、土质、秧龄、前作腾茬时间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抛栽期。同时依品种、秧龄、地力等确定适宜的抛栽密度,抛栽时应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尽量抛高抛匀,抛栽后作适当整理,匀密补稀,并清理出作业空行。3.本田期水分管理 抛后35天采取湿润灌溉,坚持阴天或无雨夜间露田,晴天午间以薄水层护苗,风雨前做好“平水缺”,及时排水防漂秧。立苗后浅水促分蘖,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80时开始搁田,并在作业空行中开挖排水沟,以多次轻搁为主控制无效生长。搁田土壤沉实后到灌浆结束以硬板湿润灌溉为主,以延缓根系衰老,提高结实率、粒重和抗倒性。4.本田期肥料运筹 在有

6、机肥与无机肥并用、N、P、K协调的基础上,首先根据目标产量的养分吸收量、土壤养分供应量及肥料利用率确定合理的总施肥量,其次由于抛秧稻返青期短,分蘖早发快长,够苗早,高峰苗易偏高,成穗率低,后期易倒伏的特性,适当减少基蘖肥,相应增加穗肥用量,一般基肥占40,分蘖肥为20,穗肥为40。5.病虫草害防治 针对抛秧群体偏大的特点,应及时防治稻蓟马、螟虫、飞虱、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等;在防除草害上,由于抛栽时苗体小,又以湿润灌溉为主,易滋生杂草,更应重视化学药剂除草。二、水稻机械栽插栽培机械栽插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重要内容,它对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进作业质量,抵御自然灾害,

7、不违农时,增加产量及发展水稻生产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外以日、韩等国应用面积较大。我国1953年开始试验,1979年引进日本技术示范,至今机插栽培已在江苏、浙江、吉林、江西、福建等省市应用,展示出广阔的前景。(一)机栽水稻的生育特点(一)机栽水稻的生育特点 1.苗期密度大、幼苗生长较整齐,但个体生长空间小、株间竞争强,苗体活力与抗逆性相对较弱。机械插入大田后缓苗期长,一般约经2周左右才开始分苗。2.一般机插水稻移栽叶龄比手插中、大苗少34叶,因而其分蘖节位多、分蘖期长。同时,机插浅栽等亦促进了分蘖的发生。因此,不仅本田期分蘖节位多、而且分蘖发生较为集中而势旺、高峰苗多,但茎蘖成穗率低。3.由于

8、机插水稻比常规手插中、大苗水稻播期推迟,全生育期缩短,数个体生产量略小,花叶片数少,植株稍短,且单位面积穗数多而穗型偏小。(二)机插水稻育秧技术(二)机插水稻育秧技术 水稻机械栽插是一项投资与效益并重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加之我国现行的农业生产规模、经济条件及耕作制度等现实问题,要求推广时必须进行设备与育秧方式的合理选择,正确组织生产,并配套相适的栽培技术。在南方生产实践中,除采用与机械栽插相配套的标准化塑盘育苗技术外,可采用露地双膜育苗切块技术。该技术具有设施简单、方便易行、节省投资,降低成本等优点,因此它的推广有助于机插水稻的发展。育秧的技术要点为:(1)选择地势高、土质疏松肥沃、易排易灌、

9、田面平整、运秧方便的田块作秧田,并按1100留足秧田。(2)秧田在旋耕粗平后,按畦宽1.8m开沟作畦,沟深25cm,边沟深35cm,畦长控制在15m以内;然后灌水验平23次,达到高低差不超过3cm。以后在畦上铺上有孔塑料膜。(3)用过筛细熟土、腐熟有机肥、化学肥料及调酸剂等配制的营养土均匀装入畦面膜上,土厚2cm,并按设计播种量进行播种、盖土、化除、铺草、盖膜。(4)在秧田管理上,首先,待秧苗1叶1心时及时揭膜与灌水护苗,并实行齐苗前保持盘土湿润、2叶期薄水护苗、3叶后湿润盘根的水浆管理;其次,合理用肥,其中基肥占40%,断奶肥20%,起身肥40%。同时做好化控与病虫害防治工作。(5)严格控制

10、秧龄,务必在4叶前机插完毕。(三)机械栽插与配套的管理技术(三)机械栽插与配套的管理技术 1.重视起秧和装秧技术。因为这些直接影响到机械插秧质量和作业效率。起秧运秧时确保秧块完整无伤,装秧时秧块与秧箱配套,不宽不窄,不重不缺,以免漏插。2.提高大田整地与机插质量。机插水稻的大田整地质量要做到田平、泥软、肥匀。但不需手插时所要求的起浆工序,防止拥土,因此整地后要经过沉淀(一般12d)才机插。对沙性土壤或易淀浆的土壤沉淀时间可以短些。机插水深要适宜,机插带土小苗水深应在12cm左右。水田泥脚深度应小于40cm。机插水稻田前作留茬不宜过多,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撒肥要均匀,否则,地表残茬与有机肥过多,易

11、造成漂秧。栽插时要强调农机与农艺的密切配合,严防漂秧、伤秧、重插、漏插,把缺棵(穴)率控制在5%以内。3.3.加加强强田田间间管管理理。机插水稻虽具有较强的分蘖成穗优势,在高质量机插适龄壮秧基础上,还应该加强田间管理,才能达到穗多秆壮穗大。机插水稻栽插后,应立即灌水,保持水深35cm,维持23d,减少秧苗叶片蒸腾,减轻枯叶现象。以后可以采取湿润灌溉、浅水勤灌及烤田等综合方式,以利于扎根,促进分蘖,培育壮秆大穗,并防止倒伏。机插水稻插后缓苗期较长,应早施分蘖肥,促进前期早发。分蘖盛期以后,机插水稻田苗数增长显著超过手插,因此中期要掌握苗情,适时排水烤田和控制肥料,抑制无效分蘖。幼穗分化以后,可适

12、施穗肥,促使其穗大粒多。三、水稻直播栽培水稻直播栽培是指直接将稻种播于本田而省去育秧和移栽环节的种植方式。水稻直播根据土壤水分状况以及播种前后的灌溉方法,可将直播稻分为水直播、湿直播、旱直播和旱种稻4种类型;按播种方式又可分为撒直播、点直播和条直播3种类型;按播种动力可分为手工直播和机械直播等。直播稻的技术优势直播稻的技术优势 1.省工、省力,劳动生产率高。一般每公顷省工1525个,劳动生产率提高30左右。2.提高复种指数。由于直播稻不需秧田,有利于扩大播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3.节本增效。由于省工、省秧田,并减少了肥料投入(尿素4560/hm2)等,可节省成本450600元/hm2,效益增加

13、7501200元/hm2。4.便于机械化、规模化种植。从整地、播种、化除一直到收获可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缓解了季节性矛盾,便于水稻生产的规模化及农业结构的调整。直播稻的生育特点直播稻的生育特点 1.直播水稻的全生育期缩短,植株变矮,主茎叶片数减少。由于直播稻播种较迟,加上浅植,土表环境状况良好,有利于发根和分蘖,加速了生育进程,因此全生育期有所缩短,以营养生长期最显著,始穗至成熟天数变化较小。同时,直播稻的植株明显变矮,主茎叶片数减少。2.分蘖早而多,有效穗数高,成穗率低。由于直播稻播种浅,且无移栽过程,避免了移栽植伤等抑制生长的因素,因而直播稻分蘖早、分蘖节位低、分蘖快而

14、多,高峰苗数多且出现早,最终有效穗数多,但分蘖成穗率低。必须指出的是,大面积直播栽培的有效穗数不仅取决于分蘖发生数及其成穗率,还与播种量、成苗率等有关,而成苗率的高低又受耕作栽培措施所制约,因此直播前非常讲究整地和播种质量,并在生育初期加强田间管理,争取全苗、匀苗、壮苗。3.根系发达,分布集中于表土层。因直播稻直接在大田中发芽出苗,且播种较浅,有利于根系发生和生长,如在同等条件下,直播稻单株根数较移栽稻为高,根系分布面较广,根重也大,但根系分布在表层土壤中,下扎较浅。因此,直播稻生育后期稻株健旺,青籽蜡秆,但容易倒伏。4.直播稻个体生产较小,与同期栽培稻相比,主茎总叶数少,植株矮,穗型略小。直

15、播稻配套栽培技术直播稻配套栽培技术 直播稻的栽培,除了选用优质高产品种外,保全苗、防草害和抗倒伏是公认的主要问题。因此实践中必须围绕良种、全苗、除草和防倒等4个方面采用有效措施。1.1.选选用用良良种种。直播稻因其生育特点和稻田环境与移栽稻有明显差异,因而对品种(组合)的要求不同,具体要求:一是产量高、米质优,产量高;二是生育期适宜,既要有适于单季直播的品种(组合),也要有适合连作早、晚稻直播的品种(组合),一般以选用早熟品种(组合)为宜;三是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抗倒能力强;四是株型较紧凑,分蘖力中等,穗型较大,适宜于直播足穗、大穗高产;五是抗逆强,具较强的耐寒性和抗病性等。2.2.全全苗苗技

16、技术术。水稻幼苗顶土能力较弱,如整地、播种质量差,容易产生缺苗断垄。为保证全苗,在选用顶土能力强、耐旱、灌水后长势快的优良品种外,还需精细整地,达到田面平整,无裸露的残茬、杂草等,浅水不露泥,耕层深厚松软;适时精良播种,根据当地气候、耕作制度、品种特性及诱灭杂草等情况确定具体适期、播种量及播种方法,并于播后灌3cm左右的浅水层,保证种子获得必需的水分,待稻种发芽后适时排水晾田,促进扎根立苗,若田面发白,出现小裂缝,再灌跑马水,保持田土湿润,到2叶1心后保持浅水以促分蘖。3.除除草草技技术术。直播稻田除草技术应贯彻以农业防除为基础、化学防除为重点的综防策略,充分发挥“以苗压草、以药灭草、以水控草

17、以工拔草”的作用。农业防除主要实施以精选稻种,消除杂草种子、早建水层,以水控草、拔净杂草及实行水旱轮作等为主的技术措施;化学防治主要实施以播前或播后苗前土壤封闭灭草、出苗后主攻第2批杂草和第1批残留杂草和辅之人工拔除、化学补除的策略。4.4.防止倒伏技术。防止倒伏技术。直播稻分蘖节入土和根系分布均较浅,是其易倒伏直播稻分蘖节入土和根系分布均较浅,是其易倒伏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群体偏大削弱了个体生育,使茎秆变细,根量减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群体偏大削弱了个体生育,使茎秆变细,根量减少,根系活力降低。因此,除控制直播稻的起点苗数外,应从创造良好的抗少,根系活力降低。因此,除控制直播稻的起点

18、苗数外,应从创造良好的抗倒环境和增强植株本身的抗倒能力着手。倒环境和增强植株本身的抗倒能力着手。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总施肥量应根据品种特性、播种量以及土壤肥力水平高低来总施肥量应根据品种特性、播种量以及土壤肥力水平高低来确定。其次,有机、无机相结合,氮、磷、钾相协调。在施肥方法上,采用确定。其次,有机、无机相结合,氮、磷、钾相协调。在施肥方法上,采用促前、稳中、攻后的办法,氮肥中基肥占促前、稳中、攻后的办法,氮肥中基肥占30%30%40%40%,分蘖肥占,分蘖肥占10%10%20%20%,穗,穗肥占肥占40%40%50%50%,磷、钾肥中,基肥占,磷、钾肥中,基肥占50%50%,穗肥占,穗肥占

19、50%50%。合理灌水:合理灌水:管理上掌握管理上掌握“浅水分蘖,多次轻搁,后期间歇灌溉浅水分蘖,多次轻搁,后期间歇灌溉”的原则,的原则,即分蘖期以浅水促分蘖为主,待总茎蘖数达到计划穗数的即分蘖期以浅水促分蘖为主,待总茎蘖数达到计划穗数的80%80%时,及时排水搁时,及时排水搁田,防止分蘖过多增加田间郁闭程度。并多次轻搁,直搁至田土较硬,不陷田,防止分蘖过多增加田间郁闭程度。并多次轻搁,直搁至田土较硬,不陷脚为止。中后期以间歇灌溉为主,以利发根、壮秆,防止倒伏。脚为止。中后期以间歇灌溉为主,以利发根、壮秆,防止倒伏。化学控制:直播稻于拔节期(即抽穗前30天左右)喷施多效唑具有控制水稻节间伸长,

20、增加节间重量,降低株高,提高抗倒能力的效果。一般于拔节期用300mg/kg多效唑喷苗,可使水稻株高降低15%左右。防病治虫:直播稻病虫害发生和防治与移栽基本相同。但由于直播稻中后期群体较大,田间郁闭度高,易遭病虫危害,要特别注意中后期的纹枯病和稻飞虱的防治,以免削弱植株本身的抗倒能力。四、再生稻栽培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稻桩上的腋芽,在适宜条件下萌发成苗并抽穗结实再次收获的稻,农民称之为“秧荪稻”、“二道谷子”、“抱荪谷”、“二抽稻”等。再生稻在我国利用已有1700多年历史。目前我国再生稻种植面积800000hm2以上,主要分布在重庆、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 州、福 建、浙 江

21、等 省 市,一 般 单 产 15003750kg/hm2,在广东、湖北等地出现了不少超过7500kg/hm2的高产典型田块。(一)再生稻生长发育特点与环境条件(一)再生稻生长发育特点与环境条件1.再生芽的发育特点 每根稻茎上最高分蘖节至倒2节一段的茎节上,都分布着可利用的再生芽。各节再生芽的活芽率高低,是决定再生稻利用芽的节位和留桩高度的重要依据,也是再生稻能否留蓄的重要前提。籼稻品种上位芽活芽率高,下位芽活芽低;粳稻品种下位芽活芽率高。当然,活芽率的高低还与头季稻生育状况、病虫害及栽培管理等有关。再生芽的幼穗分化发育较早,一般在头季稻齐穗后15d开始幼穗分化,分化早迟与再生稻抽穗时间呈正相关

22、籼型杂交稻幼穗分化进程呈现上位芽比下位早,上位芽前期分化快,下位芽后期分化快的特点。再生芽幼穗分化至齐穗一般3840d。倒2芽与倒3芽穗分化早,进程虽较长,但仍早抽穗,倒4芽和倒5芽穗分化迟,进程短,抽穗偏迟。因此,再生稻抽穗期不整齐也不集中,一般始穗至齐穗要经历1012d。2.再生稻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再生稻必须在温、光、水条件适宜地区种植,才能保证稳产高产。头季稻收获后有较高的温、湿度,利于再生芽的萌发,保证苗数多,抽穗早。再生稻抽穗开花期的温度与双季晚稻一样,连续3d的日均温,一般杂交籼稻不低于23,粳稻不低于20;水源条件好,头季稻抽穗成熟期保持浅水和湿润,利于保持休眠芽有较高的成活

23、率和根系活力;头季稻成熟前适量施用肥料,也利于休眠芽的与活与萌发。(二二)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1.1.选选用用良良种种、合合理理布布局局 根据再生稻对温、光、水、肥条件的基本要求,再生稻适宜在年均气温18以上,有水源保证,肥力中上的田块相对集中成片留蓄。在品种选择上,应选择生育适中、再生力强、产量高、品质优的组合。2.2.种好头季稻为再生稻高产打好基础种好头季稻为再生稻高产打好基础 (1)适时早播 头季播种期应使再生稻抽穗扬花期能避开秋季低温而安全齐穗,即要求再生稻齐穗期日均温连续3d不得低于23。(2)合理密植、宽行窄株或抛秧栽培 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对再生稻产量

24、影响较大。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适当密植比稀植的再生稻有效穗多,产量亦高。但头季稻密度过大,群体通风透光差,病虫害严重,不但影响头季稻产量,而且再生稻活芽率低,反而使再生稻有效穗数不高、产量低。因此,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并采用宽行窄株、宽窄行、半旱式垄作或抛秧栽培,达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群体通风透光良好,病虫害轻。(3)科学配方施肥 要使头季稻高产,必须采用科学施肥方法,即氮、磷、钾配合,按底肥、分蘖肥、穗肥进行施用,对坐蔸田块施一定量的锌肥。(4)科学管水、防止病虫害 维持头季稻茎杆健壮、根系活力强,利于再生稻全苗壮苗则是留蓄再生稻高产的重要技术环节。3.3.适适时时足足量

25、量施施好好促促芽芽肥肥 促芽肥是保证再生芽早发、快发、多发,提高活芽率和增加有效穗的关键。在头季稻齐穗后1520d,每公顷用尿素150225kg,过磷酸钙150225kg,氯化钾75105kg进行撒施。对头季稻长势差,或穗子比往年明显小的田块,宜早施和多施促芽肥。反之,则适当迟施和少施。4.4.适适时时收收割割头头季季稻稻、保保留留适适当当稻稻桩桩高高度度 头季稻收获的早迟应根据以下几方面而定:一是头季稻桩的营养状态利于休眠芽的萌发生长,提高活苗率;二是利于再生稻苗数和穗数的提高;三是能保证再生稻能安全齐穗;四是保证两季均能高产。因此应坚持头季稻完熟期抢收,才能保证头季收后再生稻发苗快、多、整

26、齐和再生稻安全齐穗,达到两季高产。5.5.再生稻生育期间的田间管理再生稻生育期间的田间管理 (1)合理管水 头季稻收割期间田间有浅水层,收割后若遇连晴高温天气,连续23d用清水早晚各泼苗一次,以防止上部失水过快影响再生芽的萌发生长。发苗期保持浅水层。(2)合理施用发苗肥 再生芽萌发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一是源于头季母茎贮藏的碳水化合物,二是母茎根系吸收的矿质营养。因此,在发苗期间若营养不足,母茎根系活力下降,从而影响再生芽的成苗和有效穗数,且对再生稻后期生长也有较大影响,因而要合理施用发苗肥。一般于头季稻收割后35d内,每公顷用尿素4575kg均匀撒施。(3)防防治治病病虫虫害害 危害再生稻的病

27、虫主要有纹枯病、飞虱、叶蝉、螟虫等。在防治方法上,螟虫及纹枯病于头季收后5d进行防治;飞虱、叶蝉、稻纵卷叶螟于再生稻苗高10cm左右开始防治。(4)增增施施粒粒肥肥,喷施“920”在头季稻收后和再生稻始穗期各喷施一次“920”,能促进再生稻发苗早、发苗快,增加苗数、株高和结实粒数,且穗层较整齐,产量高。并于再生稻齐穗期喷施磷酸二氢钾提高结实率和粒重。(5)适适时时收收割割 再生稻成熟期参差不齐,应掌握在九成熟后收获,以免影响产量。五、水稻旱种栽培 水稻旱种就是选用耐旱性较强、丰产性能好的水稻品种,充分利用自然降雨和辅之以必要的灌溉,满足其生理需水,达到丰产的一种最佳节水型种稻方式。有旱地直播旱

28、种和旱育旱种两种基本类型。具有节水、提高灌溉效率,合理利用土地、扩大稻田面积,省力省工、便于机械化,经济效益高和解决山区或旱作区吃大米难等优点。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肥料利用率低,比水稻同产量多用15%20%肥料;用水量比旱作物大,推广受到局限;抗稻瘟病、胡麻叶斑病能力弱。水稻旱种的生长发育特点水稻旱种的生长发育特点水稻旱种一般生育期比水插秧短47d,叶片数少23叶,下部叶片功能期较水稻长,中上部叶片功能期比水稻短;群体在相当长时期内,叶面积指数偏低,光能利用率低,杂草危害严重。株高比水稻低1015cm,茎杆细,但旱种稻茎杆维管束数目多,机械组织发达,加之穗小,所以抗倒伏能力强于水稻。根细长、分

29、枝多、根毛多、白根多、无黑根,根系分布以近地表较多,03.3cm占总根量的60%,而水稻占30%。旱稻前期根系纵向生长较多,水稻横向生长较多,以后旱稻的根横向生长增多,水稻则纵向生长增多,到抽穗前后二者根系生长趋于相似。单位土地面积内分布的根系旱稻多于移栽水稻,根系活力旱稻高于水稻。旱稻分蘖发生早,分蘖节位低,随后因旱生环境限制分蘖发生少,使旱稻总分蘖数少于水稻。旱稻也是低位分蘖成穗率高,穗粒数和结实率也高。旱稻分蘖穗小于主茎穗,在高肥田块穗粒数约为主茎穗的2/3,中等肥力田块为主茎穗的1/2左右。但生产上还是应该争取分蘖早生快发,利于培育壮苗,后期控制无效分蘖,建立合理群体结构,以防止营养浪

30、费。旱种稻每穗颖花数较水稻少,结实粒数也少,但结实率高于移栽水稻。粒重与水稻差异不大。可见,旱稻个体生长不如水稻,但光合效率和光合产物分配并不比水稻差,生产上如能合理运用,扬长避短,就能建成高产群体,获得理想的产量。水稻直播旱种栽培技术水稻直播旱种栽培技术 1.因地制宜选择品种 根据各地的生态环境条件,选择生育期适中,耐旱能力强,籽粒大,稻种顶土力强,成穗率高,抗胡麻叶斑病和稻瘟病,丰产性好,品质优的常规稻或杂交稻品种。2.精细整地、施足底肥 水稻旱种应选择灌溉方便,土壤肥力中上,保水能力强,无盐碱的土地。整地时要求土地平整,细碎,并施足底肥。施足底肥是水稻旱种高产的重要措施,也是避免旱种减产

31、的必要条件。一般要求有机肥45000kg/hm2,过磷酸钙375450kg/hm2,碳酸氢铵225300kg/hm2,氯化钾150kg/hm2。3.种子处理和播种 播种前进行晒种、精选、消毒、浸种、晾种和药剂拌种等处理,以增加发芽出苗能力和减少稻瘟病、恶苗病、胡麻叶斑病、干尖线虫病等及地下害虫危害。播种期的早迟应根据气候条件、品种特性、前作等综合考虑。春季气温稳定通过1012即可播种。早熟品种宜早播,晚熟品种适当晚播;套种时前作生育期长的适当晚播,反之适当早播;有灾害性天气的地方,通过播期调节避开灾害性天气的危害。水稻旱种因分蘖成穗率偏低,穗粒数偏少,但通风好、湿度小,因此播种量比较大。杂交稻

32、播种量为90105kg/hm2,基本苗210104255104苗/hm2,有效穗330104390104穗/hm2。具体播种时应根据发芽率、土壤肥力及播种质量适当增减,以确保足够基本苗。播种深度一般播种深度2cm左右为宜。播种方式分开沟条播和穴播两种。开沟播种行距2023cm,播幅710cm;穴播行穴距为201013cm。播种前灌足水分,播种后盖土。盖土深度以籽不外露为宜,再浇1次水充土壤充分湿润,以利出苗。4.田间管理田间管理 查苗补苗 如果播种后遇雨,造成土壤块结,要及时松土,以利出苗,出苗后应及时查苗补苗,以保证足够基本苗。水分管理 播种到3叶,一般不浇水,以满足根系生长对氧的需要,促进

33、根系下扎,增加抗旱能力。当秧苗长到3叶1心至4叶时,开始灌第一次水,第一次灌水量要小,促使旱生根逐渐变成水生根,过多过猛,容易造成黄苗。进入分蘖期,稻苗长到47叶时,土壤水分应多些,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理的80%90%。促进低位分蘖迅速生长,培育壮苗。进入分蘖后期,叶龄79叶时,保持土壤水分达田间持水量的80%左右,以控无效分蘖。进入长穗结实期,水稻生长旺,叶面蒸腾大,需水多,尤其孕穗期,是水分临界期,不能受旱,若发生干旱,则穗小粒少,产量下降。因此幼穗分化初期土壤水分保持田间持水量的80%以上,孕穗期保持90%以上。开花结实期对土壤水分要求较多,土壤水分应保持田间持水量的90%,乳熟期水分也不

34、能少,直到成熟前一周左右才能停止灌水。若开花结实期缺水,将发生早衰青枯,粒重降低,空秕粒增加,产量下降。科学施肥 据测定,每生产100kg稻谷,需纯N 2.02kg,P2O5 0.56kg,K2O 1.68kg,氮磷钾为413。每公顷施纯氮150177.5kg,可望获得52506000kg/hm2产量。在底肥充足基础上,应重视种肥、离乳肥、分蘖肥、保花肥和粒肥的应用。种肥能促进苗早发快长、健壮;离乳肥在秧苗3叶时施用,促进分蘖和根系生长;分蘖肥在56叶期结合灌水施用,可提高分蘖成穗,促进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为壮杆大穗打好基础;保花肥在水稻剑叶露尖、幼穗分化至雌雄蕊形成期结合灌水施用,若

35、植株长势旺,此次肥料可少施或不施,以免引起贪青晚熟而减产;粒肥在孕穗和抽穗期采用根外追肥,用磷酸二氢钾加尿素兑成10%的浓度进行喷施,能提高结实、粒重和产量。病、虫、草害的防治 水稻旱种主要病害有稻瘟病、胡麻叶斑病、纹枯病、赤枯病等;主要虫害有蓟马、稻飞虱、稻苞虫、稻纵卷叶螟和叶蝉等,应根据预报及发生规律及时进行防治。水稻旱种与其它旱作物相比,灌水较多,田间干湿交替,加之前期群体小,容易滋生杂草,应及时防除。六、水稻清洁(无公害、绿色、有机)栽培 水稻清洁生产是指把环境污染物综合控制与环境保护的策略,持续地应用于水稻生产过程、产品加工、贮藏与销售等环节,通过生产和使用对环境友好的农用品(如肥料

36、农药、地膜等),改进水稻生产技术,减少稻田污染物的产生,减少稻作生产和加工等过程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其关键技术措施主要有:加强水稻清洁生产的管理工作,大力加强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政策的研究与制定、相应机构的建设、试点与示范实践、宣传和培训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工作;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主要应加强研究和生产各种对环境温和的新剂型肥料,如多元有机无机复合肥,缓释肥、微生物肥等;大力推行水稻配方施肥、测土施肥、诊断施肥等平衡配套施肥技术。同时,加大使用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加强肥料的施用与其它农业措施的结合(如合理节水灌溉等);积极推进水稻病虫草无害化的综合防治,加大绿色农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重

37、点应加强研究与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生物农药、植物与矿物质农药及其施用技术。根据水稻清洁生产目标、生产标准规范、土壤肥力来源及病虫草防治手段,可将我国目前的水稻清洁生产分为无公害栽培、绿色栽培、有机栽培,它们各自的特点及栽培要点如下:无公害栽培无公害栽培 无公害稻米是指安全质量指标符合有关强制性国家标准、法规规定的优质稻米,生产与加工技术规范主要依照农业部或地方组织制定的产品行业标准(如NY5000系列标准)。其主要技术为,无公害稻米在生产过程中的土壤肥力除包括有机稻米、绿色稻米生产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外,还可包括其它允许使用的肥料(行业标准规定的),但禁止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登

38、记的化学或生物肥料。施肥技术体系必须按照平衡施肥技术,以优质有机肥为主;肥料结构中,有机肥所占比例不得低于11。无公害稻米生产病虫害的防治手段除有机稻米、绿色稻米生产措施可用外,提倡生物防治和使用生物化学农药防治,可限量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但必须避免有机合成农药在水稻生长期内重复使用,对于安全间隔期的要求类似于A级绿色稻米生产要求。绿色栽培绿色栽培 绿色稻米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稻米,又分为A级、AA级。AA级是指生产产地环境符合NY/T391-2000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生产过程中不使用

39、化学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和其它有害于环境和身体健康的物质,按有机生产方式生产,稻米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产品标志的大米。A级是指生产产地环境符合NY/T391-2000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绿色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稻米。绿色稻米的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包括:1.绿色稻米产地环境质量标准(NY/T391-2000);2.绿色稻米生产标准(包括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NY/T391

40、2000);3.绿色稻米储藏运输标准;4.绿色稻米的其它相关标准。有机栽培有机栽培 水稻有机栽培是指按照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的一整套技术体系。水稻有机栽培的土壤肥力主要来源于没有污染绿肥和作物残体、泥炭、蒿秆、无病虫害与寄生虫及传染病的人粪尿和畜禽粪便,以及其它类似物质或经过堆积处理的食物和林业副产品等。水稻有机栽培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人工合成物质。生产产品经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后,即为有机水稻(有机米)。根据我国有机(天然)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要求,水稻有机栽培生产和加工的主要技术规范包括:(1)有机水稻生产的环境规范,

41、主要指产地环境(大气、灌溉用水、土壤质量等)符合有机农业生产的环境标准(GB309582)。(2)有机水稻生产技术规范。主要指有机水稻生产的种子、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及管理技术措施等符合有机食品生产中允许、限制和禁止使用的物品名录(GB309582)。(3)有机水稻加工技术规范(4)有机水稻销售技术规范(5)有机水稻(米)储藏技术规范(6)有机水稻(米)运输技术规范(7)有机水稻(米)检测技术规范(8)有机水稻(米)生产基地转变技术规范 七、发展中的栽培技术 标准化栽培标准化栽培水稻标准化栽培是指以稻作生产全过程为对象,以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合理地运用“简化、统一、协调、选优

42、的标准化原则,对水稻生产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生产,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相应的技术标准,促进先进的稻作生产科技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水稻的产品安全与质量,达到水稻生产的增产、降耗、增效的目的。因此,水稻标准化栽培是提高水稻生产科技含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我国稻作方式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实现稻作规模生产经营,提高稻米质量、效益与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稻米产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水稻标准化生产一般包括:水稻生产环境的质量标准;种子质量标准;水稻栽培操作的技术规范;农药、化肥及生长调节剂等的使用规范;水稻产品的质量标准;稻谷加工的技术规程;稻米产品的品牌、质量分级及包装标准;稻米贮

43、藏、运输、销售等相关标准。超高产栽培超高产栽培 水稻超高产栽培是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以具超高产潜力品种(系)的利用为前提,充分发挥生产区自然资源优势,综合运用各种栽培措施的叠加效应,努力塑造水稻理想的株型与群体结构,全面提高水稻群体的动态质量,从而获得水稻超高产的目标。关于水稻超高产,日本于1980年首先提出并实施了籼粳杂交稻的培育以实现增产50%的15年计划,国际水稻所在1989年开始实践了每公顷产1315t计划。我国的杨守仁、黄耀祥、袁隆平等在上世纪80年代后分别提出了水稻理想株型与杂交优势利用相结合、半矮秆丛生快长型、两系法籼粳亚种杂交优势利用等超高产育种途径。在此基础上,农业部于1

44、996年开始组织实施2000年每公顷产910t、2005年12t、2015年达到13.5t的超高产水稻品种改良和配套的栽培技术体系计划。在超高产栽培途径方面,国内外学者提出了种种构想。日本学者川田提出了改良稻田土壤的途径,松岛主张通过塑造水稻理想株型的途径,国内学者凌启鸿研究并实践了水稻群体质量栽培的途径,蒋彭炎等还提出了水稻稀少平栽培途径,陶诗顺等也针对重穗型杂交稻提出了超多蘖壮秧超稀植的途径。强化栽培强化栽培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SRI)是80年代在美国马达加斯加首先被提出。我国最早是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引进,相继在广东、江西、福建、湖北、安徽、四川、江苏等地有一定的试验与示范,展

45、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该技术体系是在分析与利用水稻区域生产最有利措施,协调好水稻生长发育与生产环境的关系,以促进水稻根系和分蘖强健生长为中心,最大化地促进穗、粒、重的提高,进而获得超高产。其主要技术环节为在增施堆肥或厩肥(2030t/hm2)以肥沃土壤、改良土壤基础上,实施幼苗单本适时早稀插。当秧龄达2叶1心(或815d)时立即拔苗现时(半小时内)稀插,密度为4.510412104穴/hm2,正方形栽插,栽插时不直插秧苗而是轻轻地斜摆,以使根平卧在湿润的土壤表层,秧象L形而不象J形,从而减少根系下扎能耗,促进新根和分蘖发生;在水分管理上,采取浅水返青活棵、薄水生殖生长后长期湿润灌溉的节水灌溉模式

46、另外,在移栽后、始穗前突出加强中耕(34次),以减少稻田杂草、改善稻土通透性。(四四)智能化栽培智能化栽培 水稻智能化栽培是指依靠现代的科学理论与知识、先进的管理观念、快捷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稻作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为基础,运用智能化的农业信息技术来指导水稻生产全过程。在众多农业信息技术中,以农业专家系统为代表,即是通过试验设计、建立水稻生产系统模型、模拟试验直至产量预测,农艺措施科学决策等方式,建立拥有高层次、多方面、全方位的农业专家知识,并基于水稻模型专家系统模仿人类推理过程,在计算机上以图像、直观的方式向稻作生产者提供各种稻作生产问题决策的咨询服务系统。因此其不仅可以保存、传播各

47、类农业信息和农业知识,而且可以把分散的、局部的单项稻作生产技术综合集成,经过智能化的信息处理,并针对不同稻作土壤和气候等环境条件,给出系统性和应变性强稻作生产问题的解决方案,为水稻生产提供科学、高效、便捷的服务,这对提高我国的水稻生产管理水平,促进稻作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知识点本节知识点p各种栽培方式优缺点与应用条件各种栽培方式优缺点与应用条件p抛秧稻栽培要点抛秧稻栽培要点p机插稻栽培要点机插稻栽培要点p直播稻栽培要点直播稻栽培要点p清洁栽培要点清洁栽培要点p标准化栽培要点标准化栽培要点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分析国内外稻作科技发展动态,试提出我国水稻生产与栽培科技的发展趋势。比较分析水稻主要器官的同伸规则,指明它们在栽培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从产量构成因素形成的角度,通过综合分析归纳,提出水稻高产栽培途径。分析水稻群体质量主要指标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它们在调控群体质量过程中的意义与作用。环境条件与栽培措施对稻米品质有哪些影响,实践上如何调控。比较常规栽培、抛秧栽培与机插栽培3种水稻生产方式育苗技术的特点与异同,分别指出各自的技术关键。根据水稻需肥规律与营养特性,提出利于优质与高产协调的施肥方案。系统掌握水稻的需水特点,探讨水稻高效用水与节水的途径和技术。9比较水稻不同栽培体制的特点,讨论并明确因地制宜应用的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作物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