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王安石王安石王安石文学常识文学常识 记记:“记记”是一种是一种文体文体,有,有奏记、游记、杂记。奏记、游记、杂记。游记游记: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以感为辅。生平生平:自幼天資聰穎,好讀書,有才略,擅長寫作詩文。二十二歲中進士。歷任地方官十餘年,有善政,深知民生疾苦。嘉祐年間,因感國家財政困難、國防空虛、政治因循苟且、人材缺乏,於是作上仁宗皇帝
2、言事書,其日後改革主張,已略見於此。神宗即位,任為宰相。因改革太急、用人不當、剛愎自用,而遭舊黨反對(歐陽脩、富弼、韓琦、司馬光),新法終告失敗,安石退隱。王安石其人王安石其人之文学篇之文学篇“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之一。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今存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临川临川集拾遗集拾遗等。等。本文选自本文选自临川先临川先生文集生文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细数落
3、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北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桂枝香写作背景: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官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当时他34岁。十年后,神宗继位,才入朝为相,实行变法。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主要景点是是“一寺二洞一寺二洞”。前洞有。前洞有“华阳华阳”等石刻文字;后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洞又称“碑洞碑洞”。坐落在褒禅山西南面半山腰上的褒禅寺华阳洞入口华阳洞入口华阳洞华阳
4、洞1 1、褒禅山、褒禅山2 2、而卒葬之、而卒葬之3 3、庐冢、庐冢4 4、有碑仆道、有碑仆道 5 5、今言、今言“华华”如如“华实华实”之之“华华”者者6 6、有穴窈然、有穴窈然 7 7、则或咎、则或咎8 8、无物以相之、无物以相之 9 9、何可胜道也哉、何可胜道也哉 1010、箫君圭君玉、箫君圭君玉1111、余弟安国平父、余弟安国平父(bo bo chchn n,也就是华山)也就是华山)(zhngzhng,坟墓)坟墓)(yoyo,深远幽暗)深远幽暗)(jiji,责怪)责怪)(xixingng,帮助)帮助)(shngshng ,完全,尽)完全,尽)(gugu,人名)人名)(ff,对男子的美称
5、对男子的美称)(z,死后)死后)(pp,倒)倒)(hu/hu/huhu/hu/hu)每段主要内容:1本名与别名的由来本名与别名的由来2记游洞经过记游洞经过3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4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5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理清思路理清思路 一(一(1 1、2 2):记叙):记叙游山经过。游山经过。二(二(3 3、4 4):议论):议论游山心得。游山心得。三(三(5 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游者的籍贯、姓名。翻译第一段褒禅山,亦谓褒禅山,亦谓之之华山,华山,唐浮图慧褒唐浮图慧
6、褒,始始舍舍于其于其址址,而而卒卒葬葬之之,以故以故其其后后名名之曰褒禅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者,褒,褒之庐冢之庐冢也也。距距其院东五里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所谓华阳洞者者,以以其其乃乃华山之华山之阳阳名名之之 也也。距洞百余步,距洞百余步,有碑有碑仆仆道道,其其文文漫灭,独漫灭,独其其为为文文犹可犹可识识,曰:,曰:“花山花山”。今今言言华如华华如华 实之华实之华者者,盖盖音音谬谬也也。名作动名作动死死因为(这因为(这个)缘故个)缘故名作动名作动命名命名因为因为倒倒碑文碑文者者也,判断句也,判断句动动词词文文字字辨辨认认说说大概大概因为因为错错误误山山脚脚是是山南水北山南水
7、北1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山之_、山之、山之_、山之、山之_、山之、山之_。名名 寺寺 洞洞 碑碑 2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文字?为文章后面的议论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深思慎取”提供依据。提供依据。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翻译第二段其其下下平平旷旷,有泉,有泉侧侧出,而出,而记游者记游者甚甚众众,所谓前洞也。,所谓前洞也。由山由山以以上五六里上五六里,有穴,有穴窈然窈然,入之甚寒,问入之甚寒,问其其深深,则则其其好游者不能好游者不能穷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
8、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拥火火以以入,入之愈深,入,入之愈深,其其进愈难,进愈难,而其而其见见愈奇。有愈奇。有怠怠而欲而欲出者,曰:出者,曰:“不出,火不出,火且尽且尽。”遂遂与之与之俱俱出。出。空旷空旷名作状名作状从旁边从旁边多多深远幽暗的深远幽暗的样子样子形作名形作名那些那些形作动,形作动,走走到到尽头尽头而,连词而,连词代游洞者代游洞者懈怠懈怠将,将,快要快要完完于是于是一起一起动作名动作名盖盖余余所所 至至,比好游者尚,比好游者尚不能不能十一十一,然,然视其左右,来视其左右,来而记而记之之者已少;盖者已少;盖其其又深,则又深,则其其至至又又加加少矣。少矣。方方是是时,余之时,余之力尚力
9、尚足足以以入,火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明也。也。既既其其出,则出,则或咎或咎其其欲出者,而余亦悔欲出者,而余亦悔其其随随之之而而不得不得极极夫夫游之游之乐也。乐也。大大概概所到所到的的(地方)(地方)不及,不及,不到不到代游踪代游踪那些到那些到的人的人更更当、正在当、正在体体力力还还用用来来形作动,形作动,照明照明已经已经有有人人埋埋怨怨自自己己他他尽情享受尽情享受形作形作动动平旷平旷记游洞经过记游洞经过追记后洞中所见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前洞后洞后洞记游者甚众记游者甚众窈、寒、深窈、寒、深记游者少记游者少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悔悔叙叙1 1、
10、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前洞的平旷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后洞的窈然 前洞记游者甚众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余所至余所至”之浅之浅“好游者好游者”所至所至 进洞时进洞时“其见愈奇其见愈奇”的欣喜的欣喜 出洞后因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的懊悔2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用是什么?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第一部分:第一部分: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一、介绍褒禅山概况一、介绍褒禅山
11、概况 二、记游华山洞经过二、记游华山洞经过 前洞记叙简略前洞记叙简略 后洞记叙详细后洞记叙详细于是于是余有余有叹叹焉焉:古人古人之观之观于于天地、山川、草木、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虫鱼、鸟兽,往往有,往往有得得,以以其其求思求思 之之深,而无深,而无不在也。夫不在也。夫夷夷以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少;而世之奇伟之奇伟瑰怪瑰怪非常之观非常之观,常在于,常在于险远险远,而而人人之之所罕至所罕至焉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对于这对于这种情况种情况语气词语气词取取独独观观察察心得,心得,收获收获因因为为他他们们的的且且的的奇异奇异雄
12、伟雄伟不同寻常不同寻常的景象的景象险阻僻远险阻僻远的地方的地方有志矣,有志矣,不随不随以以止也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而又不随以怠,至于至于幽暗昏惑幽暗昏惑,而无物,而无物以以相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足以至至焉焉,于于人人为为可讥,可讥,而在己为而在己为有悔有悔;尽吾;尽吾志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矣,其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所得也!也!而而帮助帮助足够足够用来用来在在志向,这里引志向,这里引申为主观努力申为主观努力难道难道得到的东得到的东西,心得西,心得形容词
13、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古今异义古今异义重点字词重点字词于是于是:非常非常:险远险远:至于至于:幽暗昏惑幽暗昏惑:古今异义。古:不同寻常。今:程古今异义。古:不同寻常。今:程度副词,很,十分。度副词,很,十分。形容词作名词,艰险的地方;僻形容词作名词,艰险的地方;僻远的地方。远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迷乱的地方。古今异义。古:到达。今:表示另古今异义。古:到达。今: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提一事的连词。古今异义。古:对于这种情况。古今异义。古:对于这种情况。1 1、从、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导出立志的重要性;出立志的重要性
14、2 2、阐述、阐述“尽吾志尽吾志”的观点。的观点。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古人求思之深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有志 有力有力 有物有物 尽吾志尽吾志 无无悔矣悔矣余之余之所得所得议议翻译第四段余余于于仆碑,又仆碑,又以以悲悲夫夫古书古书之之不存,后世之不存,后世之谬谬其其传传而而莫能莫能名名者,何可者,何可胜道胜道也哉!也哉!此此所以学者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不可以不深思而思而慎取慎取之也。之也。对于对于因因感叹感叹 取独取独动作名,流动作名,流传的文字传的文字名作动,说名作动,说清清尽尽 道道的的缘故缘故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求学的人求学的人谨慎地谨慎
15、地选择选择形容词使动形容词使动重点字词重点字词谬谬:传传:名名:所以所以:学者学者:弄错,使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说清楚,名词作动词。说清楚,名词作动词。由结构助词由结构助词“所所”和介词和介词“以以”组组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的原因因”。古今异义。古:求学的人,读书古今异义。古:求学的人,读书人。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人。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有专门学问的人。有专门学问的人。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6、深思而慎取之也 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古书之不存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相照应?“其文漫灭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话相照应?“今言今言华华如如华实华实之之华华者,盖音谬也者,盖音谬也”。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仆仆 碑碑其文漫灭其文漫灭音音 谬谬古书之不存古书之不存谬谬 其其 传传何可何可胜道胜道也哉也哉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逻辑逻辑严密严密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议议第四自
17、然段第四自然段 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的态度。议论一正一反议论一正一反 第五段四人者:四人者:庐陵庐陵萧萧君圭君圭君玉君玉,长乐王回深,长乐王回深父父,余弟安,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临川王某王某记。记。籍贯籍贯姓姓名名字字 第五段:第五段:补叙同游者补叙同游者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
18、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川人王安石记。课文内容总结:课文内容总结:说山识碑说山识碑得名的缘由得名的缘由(第一段)慧空禅院(第一段)慧空禅院华阳洞华阳洞仆碑(识谬)仆碑(识谬)考据考据践行践行探幽记游探幽记游前洞前洞后洞后洞出洞(悔随)出洞(悔随)(第二段)(第二段)(第三段)尽吾志,可以无悔(第三段)尽吾志,可以无悔
19、顿悟顿悟(第四段)(第四段)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叙叙事事记记游游感事言志感事言志四人同游四人同游补记作结补记作结(第五段)(第五段)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主旨,例如话来概括全文主旨,例如醉翁亭记醉翁亭记的的,就最能代表作者的意图。就最能代表作者的意图。问:问: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能否用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其主旨?一句话概括其主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以无悔矣。”“太守之乐其乐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醉能同其乐”请你结合课文与自己的实际感受,请你结合课文与自己的实际感受,说说完成一件事需要那些条件,对
20、于说说完成一件事需要那些条件,对于成功的重要性成功的重要性.你认为哪个条件最为你认为哪个条件最为重要?重要?议一议:议一议:“志志”“力力”“物物”写作特点写作特点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因事见理,叙议结合2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记游记游第二部分第二部分议论议论1.1.介绍褒禅山概况介绍褒禅山概况 略略2.2.记华山洞经过记华山洞经过详详山山碑碑略略详详前洞和后洞概况前洞和后洞概况游后洞经过游后洞经过前洞前洞后洞后洞经过经过补叙经过、补叙经过、写心情写心情华山洞的心得华山洞的心得 借仆碑抒发感慨借仆碑抒发感慨 议志议志议力议力议物议物略略略略略略略略略略
21、详详详详详详详详详详3 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文笔简洁,语言凝炼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人之所罕至焉 精要得当、平实深刻、言简意丰精要得当、平实深刻、言简意丰 林西仲曰:凡記遊,必敘山川之勝與夫聞見之奇,具得盡其所遊之樂,此常調也。茲但點出山名、洞名,隨以不盡遊為慨,若如此便止,有何意味?精彩處全在古人觀物有得上,發出一大段議論,即把上文所以不得盡遊重敘一番,惟盡吾志以赴之,若果不能至,則與力可至而
22、不至者異矣。譬之學者,六合之外,存而不論,即是有得處。末以山名誤字推及古書,作無窮之感。俱在學問上立論,寓意最深。(清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卷九借影)1 1、慧褒始、慧褒始舍舍于其址于其址 2 2、以以故故其其后后名名之之曰曰“褒褒禅禅”3 3、距其院、距其院东东五里五里 4 4、有泉、有泉侧侧出出 5 5、入之甚寒,问其、入之甚寒,问其深深 6 6、后后世世之之谬谬其其传传而而莫莫能能名名者者 7 7、火尚足以、火尚足以明明也也 8 8、后后世世之之谬谬其其传传而而莫莫能能名者名者名作动,筑舍定居名作动,筑舍定居名作动,命名名作动,命名名作状,往东名作状,往东名作状,从旁边名作状,从旁边形作名,
23、深度形作名,深度名作动名作动,识其本名,识其本名,说明白说明白形作动,照明形作动,照明谬,使动用法,弄错,谬,使动用法,弄错,使使错。传,动作名,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流传的文字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课堂练习课堂练习非常非常于是于是至于至于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于是余有叹焉于是余有叹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请他,于是他来了请他,于是他来了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非常好非常好至于小李,你就别管了至于小李,你就别管了不同寻常不同寻常意外的事故意外的事故十分十
24、分对于这种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在此在此顺承连词顺承连词至至到到于于引出处所引出处所到了到了的结局的结局以致于以致于另提一事另提一事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十一十一学者学者所以所以数数字字十分之一十分之一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治学的人治学的人表结果表结果的原因的原因用来用来的(表凭借)的(表凭借)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回上层以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由山由山以以上五六里上五六里余与四人拥火余与四人拥火以以入入火尚足火尚足以以明也明也夷夷以以近,则游者众,险近,则游者众,险以以远,则至者少远,则至者少无物无物以以相之相之又又以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悲
25、夫古书之不存以以因为因为因为因为而,修饰而,修饰而,修饰而,修饰用来用来表并列,而表并列,而连词,用来连词,用来因为因为以的用法以的用法回上层于于在在在在对于对于对于对于比比向向被被于的用法于的用法始舍始舍于于其址其址于于人为可讥人为可讥于于是余有叹焉是余有叹焉余余于于仆碑仆碑求救求救于于孙将军孙将军师不必贤师不必贤于于弟子弟子君幸君幸于于赵王赵王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翻译成,“在”、“到”、“向”、“从”、“对于”2介词,表示比较3介词,表示被动1 1、以故、以故其其后名之曰后名之曰2 2、距、距其其院东五里院东五里3 3、独、独其其为文犹可识为文犹可识 4 4、问、问其其深,深
26、则则其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好游者不能穷也5 5、盖、盖其其又深,又深,则则其其至又加少矣至又加少矣6 6、以、以其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求思之深而无不在7、其其孰能讥之乎?孰能讥之乎?其“”字的用法字的用法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代词,这,指慧空禅院代词,这,指慧空禅院代词,它,指仆碑代词,它,指仆碑代词,它,指洞穴代词,它,指洞穴代词,它,指后洞代词,它,指后洞代词,他们,指古人代词,他们,指古人代词,他们,指游客代词,他们,指游客代词,那些,指好游者代词,那些,指好游者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8 8、而余亦悔、而余亦悔其其之之9 9、既、既其其出出10
27、10、视、视其其左右左右1111、谬、谬其其传传1212、咎、咎其其欲出者欲出者1313、吾、吾其其还也还也1414、其其可怪也欤可怪也欤1515、路漫漫路漫漫其其修远兮修远兮1616、有二僧,有二僧,其其一贫,其一富一贫,其一富 代词,指自己代词,指自己助词,无义助词,无义代词,它,指洞壁代词,它,指洞壁代词,它,代山的名称代词,它,代山的名称代词,那些,指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其“”字的用法字的用法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代词,其中代词,其中助词,调节音节,无义助词,调节音节,无义1717、亦各言、亦各言其其志也志也1
28、818、其其真无马邪?真无马邪?其其真不知马也?真不知马也?1919、有蒋氏者,专、有蒋氏者,专其其利三世矣利三世矣2020、安陵君、安陵君其其许寡人许寡人2121、尔、尔其其无忘乃父之志无忘乃父之志2222、其其皆出于此乎皆出于此乎2323、其其业有不精业有不精心不若余之专耳心不若余之专耳2424、故以为、故以为其其爱不若燕后爱不若燕后连词,表选择,相当于连词,表选择,相当于“是是还是还是”代词,自己的代词,自己的 代词,这种代词,这种 副词,表祈使,一定副词,表祈使,一定副词,表揣测,恐怕,大概副词,表揣测,恐怕,大概表假设,如果表假设,如果代词,你的,指赵太后代词,你的,指赵太后副词,表
29、祈使,一定副词,表祈使,一定其“”字的用法字的用法助词助词人称代词人称代词其“”字的用法字的用法他他(们们),它,它(们们)()(的的)你你(们们),你,你(们们)的的我我(们们),自己,自己(的的)指示代词指示代词这这(里里),那,那(些些)其中其中表选择:表选择:是是还是还是表假设:表假设:如果,假如如果,假如代代词词连词连词副词副词表商量:表商量:还是还是表反问:表反问:难道难道表揣测:表揣测:大概大概表祈使:表祈使:一定一定调节音节,不翻译调节音节,不翻译指指代代对对象象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直译和和意译意译两种。这两种两种
30、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所谓直译,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量文意相对实词、虚词尽量文意相对。直译的好。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文意难懂,语言不够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文意难懂,语言不够通顺。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所谓意译,则是尽量符合原文地进行翻译尽量符合原文地进行翻译,文字可,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的好处
31、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落实。“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顷之,译:一会儿例如:顷之,译:一会儿“补补”,就是增补。(就是增补。(1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如“妻子妻子”是
32、是“妻子、儿女妻子、儿女”的意思;(的意思;(2 2)补出省略)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句中的省略成分,如荆轲刺秦荆轲刺秦中中“取之百金取之百金”,翻译为:(用)一百两黄金买到(匕首)翻译为:(用)一百两黄金买到(匕首)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换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如把“余、予余、予”等换成等换成“我我”,把,把“尔、汝尔、汝”等换等换成成“你你”。“调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汉语句式。例如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中中“何厌之有何厌之有”是是“有何厌有何厌”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有什有什么满足的呢么满足的呢”。“变变”,即变通。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即变通。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有关文字。“下江陵下江陵”赤壁赋赤壁赋中的中的“下下”译为译为“攻占攻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