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烟何以“无忧”.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999076 上传时间:2021-11-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烟何以“无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种烟何以“无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种烟何以“无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种烟何以“无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烟何以“无忧”.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种烟何以“无忧” .doc细烟种烟何以“无忧” “现在种烟在也不用怕冰雹啦! ”贵 州省黔西南州是全国烟草种植区划中最佳优质烟生态区之一,良好的生态条件令同行们“眼红”。然而,相对于一些知名烟叶产区的种烟 群体,拥有“天时”的当地烟农似乎并不风光:地形起伏大,田间沟 坎多;基础设施差,生产负担重;种烟期望值高,技术经验缺。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烟农。如何解决难题,让烟农“种烟无忧”?黔西南州政府相关部门和黔西南州烟草公司都在积极地探索。作为按照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烟 叶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新烟区开发、基地建设“四位一体”的要求重 点打造的新烟区,万?鲁现代烟草农业试验区始终坚持“高起点、高 标准

2、、高水平”,采取的一些措施引人关注。烟基建设:挖掘土地“潜力”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但解决与土地相关的问题却不能仅靠农民。地处黔西南州兴义市东北部的万? 鲁试验区,地势高低起伏,一块块农田零星点缀其中,分散种植缺乏 规模效益,忽高忽低的地势让农业机械“望而却步” ,土地产能被严 重制约。烟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展开,打破了烟叶生产的瓶颈。月29日,记者一行驱车前往试验区。除了沿途满山遍野的翠绿 外,“地无三尺平”的状况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片土地有着 良好的气候、光照、土壤、热量条件,但地形地貌的“先天不足”,严重制约了土地的产能。拐了几个弯之后,在土路上颠簸的车辆驶上了一条可并行两辆 车、路宽

3、达7米的柏油马路,万?鲁试验区到了。沿着路两旁放眼望 去,万亩连片的烟田里,平直的机耕道分布其间,长势良好的烟叶蔓 延向远方,形成一片壮观的“绿色海洋”。很难想象,在非平原地区 特别是山区里竟能有这么整齐连片的大规模烟田。据黔西南州烟草公司烟叶生产收购科高贵回忆,以前试验区的土 地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不仅起起伏伏,而且地块之间沟坎较多,让 农用机械“望而却步”,零星种植的几亩烟田常常被大面积种植的玉 米或芭蕉芋淹没。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限制了烟叶种植的发展,让 农民少了一种致富的手段。劣势并非不可以转化。对于山区如何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 黔 西南州烟草公司经理伍崇峰有着深入的思考,“适度规模

4、配套、区域整体推进”就是一条思路。随着2009年1月21日万鲁试验区烟田 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式启动,烟叶发展迎来了“及时雨”: 实施土地整治工程。通过倒坎、复垦、治理荒坡,试验区改变了原有 土地起伏大、地坎多、土地分散等制约规模化种植、不利于机耕作业 的状况。目前,已实施土地整治工程 2000多亩。建设烟水配套工程。试验区工程投资 2900万元,根据地理位置 将灌区由南向北分成23个供水片区,新建泵站1座,修建总容积16100 立方米的水池9个,管网灌桩铺设至田间地头;建设烘烤工厂一座,烟农培训室、综合区、烘烤区等一应俱全。配套机耕路建设。对原有便道实施“弯改直、宽变窄”作业,形 成主干路宽3米

5、,支路宽2米,农机出入口、错车道、涵洞、边沟齐 全的机耕道,改变了试验区道路不能满足机耕需要的状况。 机耕道贯 穿整个试验区,现已完工 50公里,富余土地50.38亩。除了充分利用好烟草行业的投入和政策补贴,试验区的基础设施 建设还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即充分整合政府、交通、水利等部门的 社会资源,使建设资金效用最大化。试验区连接万屯镇和鲁屯镇的 7.38公里柏油马路就是兴义市政府斥资 570万元修建的,当地政府 对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伍崇峰认为,万鲁试验区建设的顺利推进得益于当地政府、烟 草公司、村委会、广大烟农的多元互动。“不能只是单方面规划,政 府、烟农、

6、烟草公司要三力合一,才能快速、有效、全面地推进新烟 区建设,我们要领着烟农干、帮助烟农算、做给烟农看,有了群 众的支持和配合,才会有牢固的基础。多元互动、多方整合、多项集 成,这是试验区建设主要的经验。”短短3个月,万鲁试验区的土 地化零为整、由小变大,烟水、烟路初具规模,在夯实烟叶发展基础 的同时,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保障。万 ?鲁试验区的建立,不仅 使土地的农业生产保障能力和产出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而且推动了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内的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 改善。“省、州领导对试验区非常满意,认为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现代烟草农业是科学发展上水平、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

7、得实惠 的具体体现。”伍崇峰说。专业服务:减工增效不是梦 烟叶种植是个技术活,不仅环节多, 而且劳动强度大,需要烟农投入大量精力。随着规模化种植成为不可 逆转的趋势,烟农凡事都亲力亲为已逐步过时,其对专业服务的需求 越来越迫切。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哪里烟农有需要,试验区的 专业服务就覆盖到哪里,成为减工增效的“利器”。“减工、降本、提质、增效”是万 ?鲁试验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 过程中着力追求的目标。目前,试验区内已经实现了烟叶生产专业合 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三种组织模式的全部覆盖,种烟主体518个,户均种植面积29.4亩,是2008年的3倍。生产组织方式的优化 带动了规模化种植发展,而

8、规模化种植必然要求分工明确、 便捷高效 的专业化服务及时跟进,否则,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就是“镜中花、水 中月”。据黔西南州烟草公司副经理彭宇介绍,万鲁试验区今年围绕“减 工、降本、提质、增效”八个字做了大量工作。从前一阶段的实践看, 在育苗环节,试验区实现了 100%勺集约化育苗、商品化供苗,与传 统的育苗方式相比,每亩烟田起码可以减少 3至5个工; 在整地机耕方面,试验区核心的 3000亩烟田的深耕、翻犁、整地全 部实现机械化,与畜耕方式一天犁1至2亩地相比,一台中型机械一 天能翻犁40亩左右烟田,一台大型机械一天能翻犁70亩左右,在提 高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烟农的劳动强度。目前,试验区内已

9、配置了 2台75马力大型整地起垄机,58台中 型整地起垄机,110台小型旋耕机,2台专用电动剪叶机。此外,黔 西南州还投资300万元从日本引进了具备移栽、起垄、施肥等功能的 29台烟草专用机械,专供试验区配套使用。“当地政府为了配合试验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 把全国农机示范 点调整到万屯镇,使试验区能够享受到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这对我们帮助很大。”彭宇说,“除去国家和行业相关补贴,烟农购买非专用 机械只需掏不到三分之一的钱,这激发了烟农的积极性,促进了机械 化耕作方式的普及。”规模连片、机耕道的建设为机械化耕作提供了 便利条件 在探索专业化服务方面,万鲁试验区统一组建了由123人组成的“益农专业

10、服务社”。服务社由有一定农业生产技术、技能 的人员组成,通过烟草、农机等部门培训,取得证书后向烟区烟农提 供服务。服务社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所有项目都进行有偿服务,所 得费用来维持服务社管理运行。彭宇说:“试验区正在就扩展专业化 服务范围和深度进行探索,服务社除了在试验区向烟农提供服务之 外,还可以向周边地区提供服务,拓宽服务区域和半径; 服务社除了在烟叶生产各环节提供专业化服务之外,还可以向非烟产业提供综合服务,这样一来,服务社就会更有生命力。”根据万鲁 试验区建设目标,专业化服务将实现广泛覆盖,机械化作业率达到 60%以上,商品化供苗100%统一植保100%商品化烘烤100%专 业化分级1

11、00% 一旦这些目标成为现实,就圆了烟农“减工、降本、 提质、增效”的梦。关于这一点,可以从田间劳作的烟农李老荣夫妇 的话语中得到印证。李老荣夫妇是经朋友介绍从云南省曲靖市 XX县来到试验区种烟 的,种有80亩烟叶。据李老荣介绍,以前他在老家种烟叶,全程都 是自己劳作,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效果不一定好。“家里种那么多烟,只靠自己一家人根本忙不过来。现在请专业化服务队进行机耕、 植保,不仅效果好,也不用操那么多心。”李老荣认为,试验区政策 好、服务好,很有发展前途。在试验区,采摘、烘烤等烟叶生产后续环节的专业化服务模式仍 在进一步探索。虽然一些后续的用工数据无法统计,但记者了解到, 专业化服务已

12、经给烟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原先散户种植一亩烟 田需用工36个左右,现在控制在20个左右,按一个工50兀计算, 节省16个工就是节约800元支出。有理由相信,随着试验区专业化 服务程度不断加深,减工增效不再是烟农的梦想,而是看得见的具体 成效。综合保障:解除后顾之忧 烟叶种植属于农业范畴,免不了要“靠 天吃饭”。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就可能毁掉烟叶丰收的希望,让烟 农元气大伤。而种烟底子薄、积累慢的客观现实决定了烟农经不起这 样的“折腾”。因此,气象服务、风险救助保障、必要的技术指导就 显得相当重要,搞好综合保障方能解除烟农的后顾之忧。从烟苗移栽到烟叶的成熟采摘,烟叶在生长过程中要经受各种自

13、 然灾害及病虫害的考验,稍有疏忽便会造成烟叶的减产减收, 严重的 甚至绝收。特别是实现烟叶规模化种植之后,一旦受灾,烟农的损失 将非常大,可能几年都无法恢复过来。建立综合保障体系,有效控制种烟风险,就成了解除烟农种烟后顾之忧的当务之急。万鲁试验区位于冰雹带,往年遇到雹灾,烟农只能眼睁睁看着 地里的烟叶被冰雹打烂。现在,除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将气象信息及时 发给烟农,提醒他们做好防范准备外,试验区加强同气象部门的交流, 整合财政、气象等部门的资金,建立雹灾预防体系,力争在最大程度 上降低冰雹自然灾害给烟农带来的损失。 通过科学设立消雹固定炮点 和移动炮点,点面结合,目前雹灾的预防率最高能达到 70%

14、而随着 防雹预防体系的逐步完善,日后 90%以上的雹灾将能够被预防。从2007年开始,黔西南州烟草公司在全州范围内建立风险救助 基金。基金设在当地民政部门,每亩烟田由烟农投入 3兀,地方财政 投入5元,烟草公司投入12元,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病虫害, 根据烟叶的受损程度,给予烟农相应的救助补偿。如烟叶绝收,每亩 烟田可以得到400元的补偿。为了确保风险救助基金补偿真实准确,黔西南州烟草公司实行 “烟叶生长期间重大病害灾害零报告制”,通过“查实一公示一赔偿” 的严格程序,按照统一标准核定损失并且公示,并在烟叶收购结束后 把补偿金兑现给受灾烟农。彭宇强调:“对烟农最大的保障就是风险 保障,风险救

15、助基金不是按预期产值来补偿, 而只是一种灾后救助。” 可以说,风险救助基金的设立,为烟叶生产加了一道“安全险”,让烟农种起烟来更加放心。对烟农来讲,除了种烟风险,烟叶的质量如何、能不能卖上好价 钱也是事关生计的大问题。在烟叶质量上,万鲁试验区围绕卷烟品 牌需求和市场需求做足了文章。首先定位,试验区以特色烟叶开发为 目标,与安徽中烟工业公司加强合作,由企业提出品牌原料需求,确 定烟叶质量的具体量化指标。其次,由试验区、企业以及科研单位三 方的技术人员形成工作小组,围绕品牌定位和烟叶质量需求,共同制 定技术方案。在烟叶生产过程中,试验区将特色烟叶开发与新品种研 发和推广结合起来,并推行 100%标

16、准化生产,实施技术承诺制,确 保技术到位。在万鲁试验区,记者注意到,位于试验区核心区的3000亩烟田今年种植的是黔西南州自主选育的“兴烟一号”,全部施用有机氨 基酸肥料。这些配套技术的集成使用,有利于提高烟叶的香气,而通 过向卷烟品牌供应特色优质烟叶原料,也为烟农种烟提供了市场保 障。采访结束时,伍崇峰说:“烟农对烟草公司最大的期望,是帮他 们实现每一亩土地投入产出的效益最大化, 我们的工作就是围绕这一 目标展开的。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实现烟农的预期目标,事关烟叶 持续发展的根本,也关乎烟农的根本利益,这不是小事。”或许,能 否让烟农“种烟无忧”,就在于是否扎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回 望万?鲁试验区一望无垠的烟田、纵横的管网、平直的机耕路,答案 尽在其中。<10 /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