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一课中两个问题的处理.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033074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雎一课中两个问题的处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雎一课中两个问题的处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雎一课中两个问题的处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雎一课中两个问题的处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雎一课中两个问题的处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雎一课中两个问题的处理.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关雎一课中两个问题的处理 今天的语文课上诗经两首中的关雎 ,诵读、品 析、仿写, 在教师的情境设计和巧妙引导中, 学生兴趣盎然。 教学只剩下最后一个环节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我本来设计的问题是:你发现这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自我感觉 这个问题比较平淡,缺乏新意,学生可能兴趣不大。于是, 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自己来谈谈对该诗语言上的阅读感 受或者困惑。问题一抛出,学生就议论开了,男生沈某举手 说道:“老师,诗歌中 ‘ 参差荇菜 ’ 这个句子为 什么出现了三次?”我一听,乘机说道:“同学们看一下, 诗歌中出现多次的句子还有没有?”学生马上又找出了其 他几个句

2、子,如“窈窕淑女”、“左右流之”等,这些句子 或完全一样, 或只变动了其中的几个字。 我继续启发道: “你 们觉得这些句子重复出现是否显得多余呢?”然后我让学 生小组讨论。并适当补充诗歌的一些知识,强调“诗”与 “歌”的关系,诗歌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是他们表达情 感的方式,就像舞蹈一样,“言之不足故歌之,歌之不足故 手之,舞之, 足之, 蹈之。 ”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中, 我们形成了共识:这首诗的一些语句重复出现,并不多余, 诗人只唱一遍,意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直到 唱痛快为止。重章叠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 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增强了诗歌的 节

3、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 婉而深长的韵味。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这时,又有学生说:“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 过程,是一首爱情诗,那为什么开头要从“关关雎鸠,在河 之洲”写起呢?这个问题一提出,我心中暗暗高兴,因为这 正是我要同学们了解的诗经的起兴手法。于是我提醒学 生关注文章下面注解中“关关雎鸠”的意思,并再次组织学 生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一小组代表薛某同学发言:“我 们小组同学认为,雎鸠就是鱼鹰,它是一种抓鱼的水鸟,诗 歌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头就意味着诗中的男子就像 是鱼鹰,那位女子就像是鱼, 男子追求女子就像鱼鹰抓鱼。 ” 此话一出,有学生点头,

4、也有学生失笑。虽然这种解释有点 牵强, 但毕竟学生是在动脑筋, 我不能一概否决, 于是我说: “你的解释比较形象,但是大家想一想,男女之间追求爱情 像鱼鹰捕鱼那么可怕吗?”这位学生听后自己也哑然失笑 了。这时,女生何某说:“写雎鸠鸟是为下面写男女青年提 供一个背景, 就像放电影一样, 先出现背景, 再出现人物。 ” 有点意思了,我再次引导:“既是创设背景,为什么一定要 选择雎鸠鸟呢?大家想象一下雎鸠在河边鸣叫的情景,并猜 测一下,河边会有几只鸟?”学生议论纷纷,说很有可能有 两只鸟, 一雌一雄, 在欢乐的唱歌。 于是我很自然地总结道: “同学们说得很好,诗歌开头写雎鸠的鸣叫,是因为诗中的 男青

5、年在河边听到了 ‘ 关关 ’ 的鸟鸣,看到了成 双成对的鸟儿,同时看到了一位窈窕姑娘正在河边采荇菜, 于是爱慕之情油然而生。这也是诗经所特有的一种艺术 手法,叫起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问题到 此水落石出,解决的过程也是水到渠成。 走出教室,我的心情格外轻松,同学们紧皱的眉头,热烈的 互动、会心的微笑,专注的倾听,难道不是最美的风景吗? 轻松之余,有三点感受特别强烈:1、有时候让学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比教师一味地满堂问更有针对性,也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们常常说课堂上要 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往往忽略这一点。我 们很少站在学生的高

6、度,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来 设计教学,而是从教师的角度去构思课堂。这样的教学使 “以学生为主体”成为了一句空话。所以,如何从学生的阅 读感受出发来设计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我们语文老 师必须思考的问题。2、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思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课堂教学呈现的不仅仅是一种结果,更是一种学生由未知到略 知一二再到完全知晓的一种思维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 要做的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已经确立的认知、态度、情感、 价值观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相机诱导,绝不能简 单地否定学生的思维,以致挫伤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更不 能简单地追求结果,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重视思维的过 程,让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否定,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