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多功能拓展的可持续农业构建_可持续发展.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076294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农业多功能拓展的可持续农业构建_可持续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农业多功能拓展的可持续农业构建_可持续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农业多功能拓展的可持续农业构建_可持续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基于农业多功能拓展的可持续农业构建_可持续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基于农业多功能拓展的可持续农业构建_可持续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农业多功能拓展的可持续农业构建_可持续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农业多功能拓展的可持续农业构建_可持续发展.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基于农业多功能拓展的可持续农业构建_可持续发展论文导读::多功能农业的产业特性及可持续性。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多重约束。它具有效益外溢、产能强大的产业特性。通过农业多功能拓展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论文关键词:多功能农业,可持续发展,产业特性,措施 3.项目来源: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10JK102;渭南师范学院科研项目11YKS012农业作为传统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农业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然而“农业先天性困境”的客观规律使农业的投入产出率明显低于工商业,使其扩大再生产特别是价值形态的扩大再生产处于先天性困境之中,农业可持续始终难以摆脱脆弱境地1。

2、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迁,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出现明显变化,农业的功能不断发生调整。农业作为产业的经济属性不断弱化而作为社会公共部门的属性日益显现,这一趋势特别是农也非经济功能的拓展将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新的基础。1.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多重约束可持续发展是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又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发展思想,可持续农业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农业领域的体现。Brown.J.B在1987年就提出了农业可持续性三重目标的概念,即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是指农业所依赖的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所影响的生态环境的良好维持。经济可持续性是指在

3、经济上的赢利和自我维持、自我发展,在农业领域它更多地表现为生产的可持续性,而农业生产可持续指的是在较长时间维持一个高的产出水平。社会可持续性指的是维持农业生产、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农村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农业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因果,这三大要素缺一不可,必须兼顾2。然而,农业作为一个产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它既是自然再生产,又是经济再生产,同时还具有明显的社会效应可持续发展,由此而产生的农业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就构成了农业可持续的多重约束条件。就自然属性来看,农业的可持续生产存在三方面的约束条件,导致农业实物形态的扩大再生产存在局限性论文

4、开题报告。首先,农业具有一个较长的自然生产周期,这种特性导致了市场机制下农产品市场“蛛网现象”的生成。这说明农业有比其它产业更大的市场波动的可能性。农业的市场蛛网波动不仅会影响到农业的发展,而且会通过产业链波及其它产业,引起整个经济的波动。其次,农业由于其生产场所的地域性、生产对象的差异性、生产空间的分散性及生产时间的季节性等自然特性决定了农户家庭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富有效率的经营模式,但这种微观模式在人地关系紧张的条件下会在宏观上演化为无组织的分散性,形成了与大市场融合对接的困难,且在组织化程度较高的非农部门面前处于不利地位。另外,由于农业是一个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使农业成为一种“冒险

5、事业”,各种风险伴随农业活动的始终,使农业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缺乏稳定联系3。从经济属性来看,农业经济可持续的障碍来自农业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的局限性。农产品可实现的市场价值量取决于产量和价格的乘积。但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缺少弹性的需求线来决定。当供求基本平衡后,继续增加农产品量,是难以实现其市场价值的,这是农业价值形态扩大再生产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另外农产品之间有很高的相互替代性,因此地简单地调整农业结构也难实现农业增收。可见,当供求关系基本平衡后,实物形态的扩大再生产和价值形态的价值扩大再生产就会出现反方向背离。其次,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

6、合的特点使农业风险灾害的发生表现为地域辽阔性、时间同步性以及投保单位的高度相关性,导致农业巨灾风险损失事件独立性的丧失,因而难以满足保险经营理论基础的大数定律。加之农业保险中明显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使农业常面临风险高、保险难的两难困局,因而很难建立起充分的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和补偿机制,使农业的经济可持续总难摆脱脆弱境地。还有,农业活动本身就是治理国土、保护生态、调节气候的基本方式,因而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效应,但这部分非经济价值却无法通过市场得到充分补偿。从农业的社会属性来看,农业的产业属性或者经济属性要受社会属性的制约。在市场经济中农业产出虽然是一种受制于市场经济规律的商品,但它又是一种特殊商

7、品。农业产出特别是粮食,既有普通商品所具有的一般商品属性可持续发展,即经济性质,又具有一般商品所不具有的特有性质,即社会属性。粮食的社会属性来自粮食所具有的“战略”性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这是粮食所承载的政治功能。粮食还具有“稳定器”的性质,起着维护社会和物价稳定的作用,特别在粮食较短缺的条件下,粮食的社会性居于支配地位,粮食的供给和价格成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稳定的基础4。由此可见,农产品的供应在深层次上表现为社会性而非个人性,因而农业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常存在冲突。农产品不能像其他商品那样“物以稀为贵”通过制造市场短缺来获取利润。另外,农业的生活和生产还具有减轻社会就业压力,消除社会的单一性

8、和不稳定性,保持社会的创造性、多样性、稳定性和永续性,进而为人们提供社会交流和身心娱乐的休闲空间,感受劳动的创造性,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以及人性回归的体验,这些社会功能所创造的非经济价值很难以得到市场的足额补偿5。总之,由于农业社会属性的存在使市场对农业的牵引力是有限的,市场体制中农业的社会可持续和经济可持续常处于两难冲突。2.多功能农业的产业特性及可持续性传统上人们对农业的功能主要定位于要求农业提供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求的经济功能上。而日、韩、欧盟等国提出与倡导的农业多功能性理念不仅要求农业的经济功能,同时也强调其政治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FAO的专家们把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提高农业生态

9、系统质量作为全球环境保护、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他们强烈呼吁要把过去那种单纯地把农业生态系统看作是生产农产品的单一功能,转变为生产食品、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多功能实体论文开题报告。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提出了“基于农业多功能特性考虑的农业政策、规划和综合计划”,可见农业“多功能性”的思想正是源于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内涵6。“农业多功能性”概念的提出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和认识农业这一古老产业,进而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引导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农业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性产业。在近现代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

10、,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相对份额不断呈下降的趋势,从而走向被边缘化的颓势。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农业的整体功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实际上在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农业的功能和作用不同,表现出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趋势。与今天高度复杂、多元的人类社会相对应,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出现明显变化。目前,农业提供粮食等基本生活需要的商品生产功能已不再是农业的唯一功能可持续发展,在非产品生产方面的功能不断拓展并逐步扩大范围。因此,多功能农业是能克服工业社会的生产负外部效应,发挥农业的人文、生态、经济、社会功能的,更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求的并不断提高人类生

11、存和发展质量、有利于人类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农业生产模式。相对传统农业而言,多功能农业是现代科学和经营管理技术通过产业融合所催生的新事物,它具有效益外溢、产能强大的产业特性。农业在非经济功能方面的拓展使其成为社会事业部门的属性日益明显,作为公益产业,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使多功能农业活动的受益方首先是社会,而在市场体系中农业产出所具有的价值综合性、多元性很难得以完整体现。因此,农业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农业投资的社会性和宏观性,也正说明了农业价值扩大再生产的补偿或者农业的经济可持续不再仅仅局限于农业部门,需要从整个社会需要的宏观层面来考察。另外,多功能农业的功能拓展是一个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扩大的过程,它将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不断开发新型涉农产业,并通过导入工业社会的基本法则进行标准化生产,在经营方式、经营手段和经营空间上进行全方位拓展和深化,使多功能农业高规格发展并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为多功能农业的可持续生产注入活力。世界各地在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农业向内实行有机化和创意化生产、向外横向延扩经营领域的新途径,诸如内涵拓展而形成的有机农业和创意农业,外延扩大而形成的生态农业、能源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地域性延扩而形成的都市农业等形态7。这些新型多功能农业的具体模式在实践上无论从经济、社会还是生态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可持续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