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雨水排水的管理与实践_排水管道养护.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128598 上传时间:2021-12-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城市雨水排水的管理与实践_排水管道养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上海城市雨水排水的管理与实践_排水管道养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上海城市雨水排水的管理与实践_排水管道养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上海城市雨水排水的管理与实践_排水管道养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海城市雨水排水的管理与实践_排水管道养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城市雨水排水的管理与实践_排水管道养护.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上海城市雨水排水的管理与实践_排水管道养护论文导读::国际城市雨水排水倾向快速、高效的工程排水。加强了对全市排水管道养护工作的监管。实施雨水利用制定雨水排放费征收标准。城市调蓄、下渗等自然生态排水能力逐渐下降。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关键词:雨水排水,排水系统建设,排水管道养护,雨水利用,生态排水,上海 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地表不透水面积增加,雨水截留、下渗、蒸发等水文要素及产汇流过程变化,雨洪灾害发生机率增加12。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际城市雨水排水倾向快速、高效的工程排水,利用扩大雨水管道和城市河道横断面、减少糙率或开发分洪渠道等工程性措施快速将雨水从城市范围内排除。随着城市化

2、进程的加速,原有雨水排水理念与快速城市化进程的不相适应。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城市雨水排水理念发生转变,雨水蓄渗、缓排、利用等已成为雨水管理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利用法律、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从水量和水质管理两个角度通过工程以及非工程的多种措施实行“生态排水”,使得雨水更好地进入自然水循环过程排水管道养护,从而起到了促进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减轻城市的洪涝灾害,降低城市污水系统的处理负荷,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和维护城市水循环的生态平衡等效应310。上海是国内最早建现代意义雨水排水设施的城市之一,虽然目前上海城市雨水排水管理在国内尚处于较领先地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差距。本文在梳理上海城

3、市雨水排水管理与实践现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生态化的城市雨水排水建议,以期为今后上海城市雨水排水管理发展提供参考。1 研究区域概况1.2 区域概况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5.5,年降水总量平均为1150 mm中国论文下载中心。降雨年内分配不均,全年7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49月的汛期。多年平均降雨日数132 d,降雨日平均降雨强度(即每个降雨日的平均降雨量)为8.7 mm/d,夏季(68月)的降雨日平均降雨量约为12.5 mm/d。中心城区行政范围包括黄浦、卢湾、静安、徐汇、长宁、虹口、普陀、杨浦和闸北等9区,面积289.44 km2,2009年底常住人口为652.97万,人口密

4、度为2.26万/km211。1.2 雨水排水概况早在1843年上海开埠前,雨、污水通过城区建设的排水沟渠就近引入河道;开埠后,于修筑道路的同时,在路边开挖筑明沟暗渠以防止雨污水横流;1862年开始逐步建设现代意义的城市排水管道;至1949年,全市共有雨水管道531.5 km,11座雨水泵站,排水能力为16 m3/s;新中国成立后排水管道养护,上海排水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至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全市拥有雨、污水管道1301 km,防汛泵站90座,排水能力260.3 m3/s;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排水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至2009年底,全市已建排水系统250个,排水管道达10588 km,建成

5、各类泵站765座,总排水能力3537.87 m3/s,其中雨水排水能力1897.14 m3/s,中心城区共有公共排水管道7164 km,雨水排水能力885.32 m3/s12,13。目前上海城市化地区的排水模式可分为二类:城市小区强排水模式、缓冲式排水模式,中心城区多采用强排水模式。城市小区强排水模式是由小区排水管网泵站片内河网加外围闸或泵组成,或由排水管网泵站片外河网组成,这种模式是城市化地区广泛采用且有效的排水模式,一年一遇情况下的排涝模数一般为56 m3/s·km214。2 存在问题分析2.1 雨水强排水受经济发展、城市扩张、人口增加等人类活动影响,近60年来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利

6、用类型发生了强烈变化。19472006年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数据显示,具有良好的调蓄、下渗雨水径流效应的水域、耕地面积比例显著下降。水域比例从13.50下降到1.05,消失率为92.22,耕地从1947年的53.85到2000年已全部转变为其他用地类型(图1)。其中 市政建设, 建造居民区排水管道养护, 工厂、学校建设以及诸如泥沙淤积、垃圾倾倒等其它原因是约60%、25%和15%水域消失的主要驱动力15。在耕地和水域逐步转变为城市住宅、交通、公共建筑和工业等用地过程中,城市调蓄、下渗等自然生态排水能力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工程性的强排水措施。研究显示,1950s1990s中心城区的消失河道

7、数目、长度、槽蓄容量均与泵站增加排水能力有着良好的正相关性(R均超过0.95);分行政区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单位面积泵站排水能力和现有水面率关系图存在良好的负相关性(R=0.58),即随着各区水面率的下降,其排水能力相应增加15。目前,中心城区多采用建防汛墙、造泵站,遵循“围起来,打出去”的排水方针,为强排水模式。与此同时,上海目前采用的排水标准是一般地区为1年一遇(36 mm/h防御能力),重要地区为35年一遇(5056 mm/h防御能力),虽然基本能够做到在汛期1年一遇设计暴雨强度下,排水系统不发生合流污水或雨水溢流排江现象,但与国内外其他城市相比,上海中心城区排水系统建设采用的设计暴雨重现期标准尚处于偏低水平(表1)中国论文下载中心。虽然近年来中心城区防汛排水能力较建国初期有了长足增长,但防汛排水量仍然十分巨大。统计显示,近年来中心城区防汛排水量达到2.0×108 m3/a,且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63.84的水量集中在59月的汛期(图2),严重影响了汛期中心城区的排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