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溶液参考word.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131335 上传时间:2021-12-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参考word.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参考word.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参考word.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参考word.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参考word.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参考word.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教案-溶液参考word.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七 章 溶 液第一节 溶液(1课时)一.知识教学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 2.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一般应用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培养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2)建立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难点:(1)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对于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疑点:透明是不是溶液的宏观特征。 4.解决办法: (1)通过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出溶液的概念,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对于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利用挂图(或模型),通过对溶液形成过程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从微观上认识溶液。三.

2、教学过程讲解:本章重点研究有关溶液的知识,那我们先来了解溶液的概念。板书:一.溶液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1:把泥土、植物油分别加入少量水中,振荡后静置。板书:实验7-1刚加入水时振 荡静 置泥土+水上下分层浑 浊又上下分层植物油+水上下分层浑 浊又上下分层提问:实验现象有何异同?(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填表。总结:1.刚加入和静置后,均上下分层。 2.振荡后液体变浑浊。板书:1.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 浊液(或悬浮液)。2.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讲解:悬浊液浑浊是因为固体小颗粒引起的;而乳浊液变浑浊是因为液体

3、小液滴引起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教师活动:继续演示实验7-1:将蔗糖、食盐分别放入少量水中,振荡后静置。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描述:蔗糖、食盐加入水中,在振荡后液体澄清,静置一段时间后也不会发生变化。设问:为什么蔗糖、食盐溶于水后和前面所做两个实验现象不同呢?1 / 14讲解:(可利用彩图或画简图)把蔗糖溶于水,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随着振荡,蔗糖分子就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同理,食盐溶于水,也是构成食盐的小微粒(Na+、Cl-)均一分散到水分子中间。目的:利用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微观世界认识以上实验。总结板书:3.溶

4、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5.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29-130有关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内容,思考: (1)如何根据溶液名称来确定溶剂跟溶质? (2)理解溶液概念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练习:(1)教材P131第二题。 (2)区别以下液体是不是溶液: a.硫酸铜溶于水;b.牛奶;c.高锰酸钾溶于水;d.醋。目的:加深学生对溶液、溶剂及溶质概念的理解。教师活动:通过学生练习发现问题并随堂解决,启发学生总结:板书:注意:a.溶液并非全是无色,无色不是溶液的特征。 b.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剂体积溶质体积+溶

5、剂体积 c.水为溶剂,不论多少,水均为溶剂。 2.溶液的应用学生活动:自己阅读教材P132,并用语言概括(举例说明)。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并启发他们举出更多生活中的实例。板书:(1)在溶液中反应可加快反应速度。 (2)溶液对动植物生理活动有很大意义。 如:生理盐水、眼药水、CO2的输送。四.布置作业 1.教材P134第3题 2.判断: (1)溶液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混合物。 (2)均一、稳定是溶液与浊液的本质区别。 (3)某浓度的食盐溶液,取出部分后,剩余的浓度变小。 (4)溶液的特征是“均一”,即同溶液各处的浓稀一样,性质相同。 (5)将食油滴入装水的试管内,充分振荡,所得到的液体中食油

6、是溶质,水是溶剂。第二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1课时)一.知识教学点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稀浓和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二.重、难、疑点和解决办法 1.重点:(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2)分析溶液“浓”和“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溶液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2.难点: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3.难点:用什么办法判断一瓶蔗糖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4.解决办法:(1)边实验、边分析、边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

7、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三.教学过程讲解: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出分类。板书: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提问:在实验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至试管中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总结

8、板书: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3、7-4。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活动:边观察实验边思考问题,分析讨论并总结实验。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总结板书: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改变温度 加水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改变温度 蒸发水分 加入溶剂 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

9、解的最大值。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讲解:如果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稀溶液和浓溶液。板书: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副板书: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钾:192克 碳酸钙:0.0013克 食盐:36克 氢氧化钙:0.17克 判断正误:1.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的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学生活动:观察

10、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总结板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剂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34,并提问: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判断正误 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

11、质多。 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五.布置作业 1.教材P134第2题 2.选择题 (1)某浓度的食盐溶液取出部分后,剩余溶液的浓度( )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D.无法确定 (2)A克溶质溶于B克水中,取出一半溶液后,余下溶液中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 A.A/B B.<A/B C.A/(A+B) D.(A+B)/A (3)将4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20,在温度变化前后,溶液中保持不变的是( ) A.溶质

12、质量 B.溶剂质量 C.溶液质量 D.溶液浓度第三节 溶解度(2课时)一.知识教学点 1.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曲线 3.气体溶解度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曲线 2.难点: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3.疑点:溶解度与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间的关系。 4.解决办法: (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可以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度与溶解性在概念上的不同。 (2)通过一些基础练习,加深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3)通过例题的示范,学生的练习,可以更清楚地使学生理解溶

13、解度和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三.教学过程导入:在生产和科研中,经常用易溶、可溶、微溶和不溶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那什么是物质的溶解性呢?板书:一.溶解性 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学生活动:根据生活实践讨论: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总结板书:2.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还和温度等因素有关。学生活动:讨论并设计实验:如何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如氯化钠、硝酸钾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小?)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学生:在相同温度下,将氯化钠、硝酸钾分别加入相同量的溶剂中,观察哪一种可以溶解更多一点。总结: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性大小: (1)在一定温度下(相同)

14、(2)在一定量溶剂里(相同)目的:锻炼学生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引出溶解度的概念作铺垫。板书:二.固体溶解度(溶解性的定量描述)教师活动:介绍固体溶解度。板书: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练习: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克。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3)20时,在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盐后溶液恰好饱和,因此,20时,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8克。 (4)10时,100克水里溶解了15克蔗糖,所以,蔗糖的溶解度为15克。学生活动:讨论以上说法是否正确,并认真归纳。板书:2.理解溶解度应注意四

15、个因素:(1)条件一定温度下。 (2)标准:100克溶剂中。 (3)状态:饱和状态。 (4)单位:克。目的:通过练习归纳总结,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能力。提问:“在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1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 20时,食盐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板书:三.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教师活动:讲解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这种溶解能力既取决与溶质本性,有取决与它与溶剂之间的关系。而物质的溶解度,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规定条件

16、下,不同溶质在同一中溶剂中所能溶剂外的不同数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区别。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在溶解度概念,为什么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和“在100克溶剂中”。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35,找出易溶物质、可溶物质、微溶物质和不溶物质溶解度的关系。总结板书:20时:溶解度大于10克 易溶物质 溶解度大于1克 可溶物质 溶解度小于1克 微溶物质 溶解度小于0.01克 不(难)溶物质板书:四.溶解曲度线讲解:饱和溶液与温度和溶剂量有关,在描述固体溶解度时,溶剂量已经确定(100克),所以固体物质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表7-1。学生活动:根据表7-1中的数据,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

17、溶解度作图。目的:通过绘图,锻炼学生的作图能力,且有利于学生对溶解度曲线所包含的意义的掌握。板书:1.溶解度曲线: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画出的表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学生活动:观察图7-1、7-2,完成以下练习,并总结归纳: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是什么?练习:通过溶解度曲线图完成以下问题: (1)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 ;7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 。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 ;8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 。 (2)在70时,氯化钠、氯化铵、硝酸钾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分别为 、 、 。(3)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等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时,硝酸钠的

18、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目的:培养学生识图、用图及分析综合能力。总结板书:2.溶解度曲线意义: 可判断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溶解度。 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或某一温度范围内溶解度的大小。 反映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教师活动:指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板书:五.气体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某气体在101千帕,一定温度下,溶解在1体积水了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数。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37,回答: (1)理解气体溶解度应注意哪些问题?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界因素有哪些?总结板书:2.注意:气体溶解度在叙述中一定要指明:101千帕、一定温度、1体积水、饱和状态、无单位。 气体溶解度随

19、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目的:通过学生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参照阅读材料,培养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四.布置作业 1.教材P139-140第1.2题 2.判断正误: (1)向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1克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增加。 (2)随水量的增加,能溶解的物质增加,所以溶解度随溶剂量的增大而增大。 (3)将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克采用加溶剂、降温的方法。 (4)一定温度下,100克氯化钾的饱和溶液中有氯化钾10克,则:该温度下氯化钾的溶解度为10克。第四节 过滤和结晶(1课时)一.知识教学点 1.过滤 2.结晶二.重、难、疑点及结晶办法 1.重点:(

20、1)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以及他们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表述能力。(2)用过滤法和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 2.难点:利用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3.疑点:利用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4.解决办法:(1)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并总结实验,培养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表述能力。(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理解,加之阅读教材,可以使学生理解过滤的原理。(3)通过对结晶实验的具体分析,可以使学生了解分离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三.教学过程导入: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食盐,但为了得到较纯净的食盐,必须经过“海水粗盐精盐(食盐)”的过程,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每一步都

21、涉及到有关混合物分离的知识。板书:一.过滤 1.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2.原理:固体颗粒大,不能通过滤纸,而滤液可以通过滤纸。教师活动:边讲解演示,滤纸的折叠,把滤纸放入漏斗,使其紧贴漏斗内壁,以水为例示范过滤过程(操作采用分解动作)。学生活动:边听教师讲解,边注意观察教师的操作过程。讨论:在这个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目的: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分析能力。总结板书:3.注意问题:“一贴二低三靠”,即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 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的部分; 漏斗的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教师活动:重新安

22、装装置,进行粗盐溶液的过滤实验。板书:二.结晶教师活动:指出晶体、结晶的概念。板书:1.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2.结晶: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学生活动:根据所学溶解度知识讨论:从溶液中析出晶体有几种方法?目的:通过讨论分析,可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知识的掌握。教师活动:启发指导学生讨论。总结板书:3.结晶有两种方法: (1)蒸发溶剂法:适用于缓升型物质的提纯。 (2)冷却热饱和溶液法:适用于陡升型物质的提纯。教师活动:做实验7-6。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41,观察实验7-6,并叙述实验的过程。目的:培养学生的操作实验能力及实验过程的表述能力。教师活动:总结实验7-6并画图讲解。讲解:如右

23、图所示:图中分别是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图,由图可看出:对于t1时硝酸钾、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当温度由t1降到t2时,硝酸钾可析出(m-n)克。因此,对于硝酸钾和氯化钠(含少量)的混合物,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就可使硝酸钾析出,而大量的氯化钠仍然留在溶液中,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介绍:1.在实际工业生产中,一般先将制得的不饱和溶液高温蒸发一部分溶剂后,使它变成高温时的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分离。 2.重结晶目的:通过利用课本上数据对实验的分析,结合教师用溶解度曲线图的讲解,使学生理解结晶的原理;并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四.总结扩展 1.总结(板书)过滤结晶适用范围 除去液体中固体杂质,或使

24、纯净物结晶与母液分离。 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依据原理 固体颗粒大,不能通过滤纸或过滤层,而滤液可以通过滤纸或过滤层。 利用固体物质溶解性不同,以及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同,使一种物质先结晶而达到分离目的。主要操作1.制过滤器;2.过滤。蒸发结晶或过滤结晶。 2.扩展:我国青海高原有很多盐碱湖,湖水中含有大量的食盐和纯碱,而纯碱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因此,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道理。五.布置作业:完成教材P142第1、3题。第五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3课时)一.知识教学点 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稀释计算。 3.体积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二.重、难

25、、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有关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 2.难点:(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3.疑点:溶液的稀释问题。 4.解决办法: (1)结合溶液的概念,以一定的实例为基础,引导学生讨论:溶液的组成变化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在了解了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以后,结合实验7-7,以一些简单的数据代入进行讨论,可以使学生理解概念,而且海为下一步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做好铺垫。 (3)对于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这个难点,可以将它分为三部分来把握:第一部分是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计算,由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26、P143例1和P144例3。注意解题时的书写格式,然后由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就可以了。第二部分是涉及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之间的计算。首先通过学生填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比较表,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两个概念。然后阅读例题以及教师就讲解,可以由学生讨论总结出解决这类型题的一些要点,并进行巩固练习。第三部分是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首先由教师世道学生讨论:稀释过程中溶液如何变化?在分析请吃稀释实质的基础上,由学生结合书上例题做练习,练习后讨论并总结规律。在此之后再由教师讲解例题并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部分。三.教学步骤导入:在本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溶液的特征、组成、分类、物质的溶解

27、度等知识,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碰到溶液的“浓”与“稀”的问题。例如:使用农药时,太浓了可能伤害农作物;太稀了则达不到杀虫效果。这就要求了解溶液中溶质的确切数量,以便掌握。板书:一.溶液的组成与“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讲解:在实际应用中,简单的“浓溶液”“稀溶液”的粗略划分,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很多情况下需要准确知道溶液中溶质的含量。例如,在一定数量的农药中含多少溶质才能满足杀虫的需要,节约农药又不伤害农作物,这就产生了从量的方面研究溶液的需要。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42有关溶液组成的意义。学生活动:阅读并思考:溶液的“浓”与“稀”是由什么决定的?目

28、的:使学生掌握自己的思路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总结板书:溶液的“浓”与“稀”是由溶质和溶液的量共同决定的。 (即:当溶液中溶质的量和溶液的量都确定了,溶液的组成就被定下来了。)讲解:例如,已知50克氯化钠溶液里含有2克氯化钠和50克氯化钠溶液里含有4克氯化钠,我们就能确切知道后一种溶液的溶质比前一种溶液的溶质多一倍。学生活动:由教师指导,以上述例子为基础讨论:溶液的组成变化与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关系是怎样的?板书: 1.溶质质量增大,溶剂质量不变,则溶液质量增大,溶液会变浓。 2.溶质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则溶液质量减小,溶液会变稀。 3.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增大,则溶液质量增大,溶液会变稀。

29、4.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减小,则溶液质量减小,溶液会变浓。目的:使学生充分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引出打好基础。讲解: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知道,溶液的组成变化是由溶质、溶液量的关系决定的。溶液和溶质的量总要选取一定的单位来表示,例如:选质量单位克或体积单位升等,选不同的单位时,就会有不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板书:二.溶质的质量分数教师活动:指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含义。板书: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7,把5克食盐溶解在95毫升水里。学生活动:讨论并填表。练习:填表氯化钠溶液水

30、氯化钠固体溶质质量分数100克95克5克5%200克190克10克5%135.7克100克35.7克26.3%150克126克24克16%目的:使学生理解概念,初步了解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板书:1.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43例1、P144例3。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例题,理解例题后做练习然后由教师指导讨论并总结规律(可以让两位同学上黑板上来做,并要求注意书写格式)。目的:使学生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练习:1.将6克食盐溶于94克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若将溶液

31、均分为二等份,每一份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取一份,向其中加入10克水,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向另外一份中加入2克食盐,溶液中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用4克锌和适量20%的硫酸溶液恰好反应,则需此硫酸溶液多少克?多少毫升(20%硫酸溶液的密度为1.14克/毫升)?反应后生产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总结板书:在解决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时,一定要注意: (1)所涉及的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2)溶质指的是已经溶解的那一部分。 2.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之间的比较: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填表:填表练习: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比较表:比较项目溶解度溶液的质量分数意义温度要求溶质要求溶液是否

32、饱和单位板书:3.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教师活动:以生活中的实例,如:稠粥加水后米的量不变,引导学生讨论。学生活动:讨论:稀释过程中溶液是如何变化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论: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44例4、例5。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后做以下练习。练习:1.若800ml98%(密度为1.84g/ml)的浓硫酸溶液稀释成为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多少克? 2.实验室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ml)的浓硫酸溶液配制200克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需要浓硫酸和水多少各多少毫升?学生活动:通过阅读例题并结合练习讨论:对于

33、有关溶液的稀释问题,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结论板书:在计算中要把握: (1)溶液在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这条原则。 (2)对于涉及体积计算的题,在计算过程中,一定要将体积转化为质量。目的:通过计算,及时让学生掌握所得出的结论。板书讲解:把80克98%的浓硫酸溶液和70克30%的稀硫酸溶液混合。求:混合后所得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70克30%的硫酸溶液80克98%的硫酸溶液(分析)混合前:150克x%的硫酸溶液 混合后: 解:设混合后所得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x% 80×98%+70×30%=150×x% 解得:x%=66.2% 答:混合后所得溶液中溶质

34、的质量分数为66.2%。学生活动:讨论: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溶液稀释的过程?总结板书:(3)稀释公式:浓溶液质量×浓溶液%+稀溶液质量×稀溶液%=混合溶液质量×混合溶液%学生活动:做巩固练习。练习:1.实验室要配制20%的硫酸溶液60克,求:需溶液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ml的浓硫酸多少克? 2.实验室要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密度为1.30g/ml的硫酸溶液200ml,求:需要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ml的浓硫酸溶液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密度为1.14g/ml的稀硫酸溶液多少升?目的:通过各种题型练习,开拓学生的思维。板书:

35、(3)体积分数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45有关体积分数的内容。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提问:“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表示什么意义?总结板书: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混合后所得的溶液。四.总结扩展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特征:均一、稳定3.组成:溶质和溶剂4.分类: (1)给定条件可分为: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2)不给定条件可分为:a.浓溶液 b.稀溶液5.量度: (1)溶解性的量度溶解度(固体、气体溶解度) (2)含溶质的量的量度液体组成 a.溶质的质量分数 b.溶质的体积分数6.混合物的分离过滤和结晶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P145-146练习。 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