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148997 上传时间:2021-12-0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 并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 问题, 这引起了理论界及社会各界的 极大关注。那么,如何揭示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必要前提?如何把握建 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内在结构?如何形成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建设的政策保障?我们来予以回答。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前提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在文明演化中所沉淀的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特 征的并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 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思想文化、 观念形态的总称。 优秀传

2、统文化既有历史的传承性, 也有创新的前提性。 把握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传 承体系的必要前提意义重大。 我们必须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从 历史传承与现实价值相结合的维度, 传播和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以兼容并 包的博大胸怀吸收和借鉴全世界的一切文明成果。以素质教育的载体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素质教育”一词的最早表述是“有 教无类”、“修身养性”。意思是不论对哪一类人都给以教育,努力提高自己的本 然之性。用现代语言表达方式, 就是教育以提高全民族基本素质为宗旨。 但遗憾 的是,人们往往只是把基础教育看作是读书识字、 谋生求职的阶梯,“应试教育” 一直是其主渠道,且长盛不衰。纠正这种偏

3、离,就要恢复“有教无类” 、“修身 养性”的初衷,让“素质教育”重归王位,使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成为社会共识 和传承载体。 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做好中小学生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各学科 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设置书法、 绘画、传统工 艺等课程,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 诗词的比重, 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 籍诵读活动; 素质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 它应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地 进行,它应借助全员学习、 终身学习理念与机制, 把提高素质作为对全社会每个 人的永恒要求。“素质教育” 既包括文化学术方面的,也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情 操方面的。 在瀚如烟海的历史知识中, 含有丰富的素质教育资料。 在文化学术方 面,中国漫长历史上世家名门可谓屡见不鲜。如东汉著名史学世家班氏 (班彪、 班固、班昭)家族,宋代著名文学世家苏氏 (苏洵、苏东坡、苏辙 )家族,明清之际 的学术世家万氏 (万泰、万斯同、万经 )家族,清代朴学世家王氏 (王安国、王念孙、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