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病害).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162938 上传时间:2021-12-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细菌病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水稻细菌病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水稻细菌病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水稻细菌病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细菌病害).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水稻细菌性基腐病2009-06-24 10:27:28来源:中国兴农网【字体:大中小】症状主要为害水稻根节部和茎基部。水稻分蘇期发病常在近土表茎基部叶鞘上产 生水浸状椭圆形斑,渐扩展为边缘褐色、中间枯口的不规则形大斑,剥去叶鞘可见 根节部变黑褐,有时可见深褐色纵条,根节腐烂,伴有恶臭,植株心叶青枯变黄。 拔节期发病 叶片自下而上变黃,近水面叶鞘边缘褐色,中间灰色长条形斑,根节 变色伴有恶臭。穗期发病病株先失水青枯,后形成枯孕穗、白穗或半白穗,根节 变色有短而少的侧生根,有恶臭味。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独特症状是病株根节变 为褐色或深褐色腐烂。别于细菌性褐条病心腐型、口叶枯病急性凋萎型及螟害枯心 苗

2、等。该病常与小球菌核病、恶苗病、还原性物质中毒等同时发生;也有在基腐病 株枯死后,恶苗病菌、小球菌核病菌等腐生其上。该病主要通过水稻根部和茎基部 的伤口侵入。生产上只要抓准基腐病这三个独特症状,是能与上述病害区别开来 的。病原Erwinia chrysanthemi pv. zeae (Sabet) Victrid, Arboleda et Munoz.称 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属欧氏杆菌属细菌。细菌单生,短杆状,两端钝圆,大 小2. 6-3X0. 6-0.8(nm),鞭毛周生,无芽胞和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牛肉浸膏 蛋白腺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变形虫状,初乳白后变土黃色,无光泽。厌气生长,不

3、耐盐,能使多种糖产酸,使明胶液化,产生耐口朵,对红霉素敬感,产生抑制圈。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细菌可在病稻草、病稻桩和杂草上越冬。病菌从叶片上水孔、伤口及叶鞘和 根系伤口侵入,以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为主。侵入后在根基的气孔中系统感染, 在整个生育期重复侵染。早稻在移栽后开始出现症状,抽穗期进入发病高峰。晚稻 秧田即可发病,孕穗期进入发病高峰。轮作、直播或小苗移栽稻发病轻。偏施或迟 施氮素,稻苗嫩柔发病重。分篥末期不脱水或烤田过度易发病。地势低,粘重土壤 通气性差发病重。一般晚稻发病重于早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2009-06-24 10:20:35来源:中国兴农网【字体:大中小】症状乂称细条病、条斑病

4、。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小斑,很快在 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黃褐色的细条斑,大小约1 XIOmm,病斑两端呈浸润型绿色。 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黃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白叶枯病斑上菌溢不多不常 见到,而细菌性条斑上则常布满小珠状细菌液。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黃褐 至枯白大斑,与白叶枯类似,但对光看可见许多半透明条斑。病情严重时叶片卷 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病原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Fang,Ren, Chu, Faan, Wu) Swings 称 稻生黃单胞菌条斑致病变种,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菌体单生,短杆状,大小1- 2X0. 3

5、-0.5°C(um),极生鞭毛一根,革兰氏染色阴性,不形成芽抱荚膜,在肉汁 腺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周边整齐,中部稍隆起,蜜黃色。生理生化反应与口叶 枯菌相似,不同之处该菌能使明胶液化,使牛乳腺化,使阿拉伯糖产酸,对青霉 素、葡萄糖反应钝感,该力生长适温28-30°C o该菌与水稻口叶枯病菌的致病性和 表现性状虽有很大不同,但其遗传性及生理生化性状乂有很大相似性,故该菌应作 为稻白叶枯病菌种内的一个变种。病菌自稻苗叶部的水孔或伤口侵入的引起叶枯型症状。自根、茎的伤口侵入 的引起青枯凋萎型症状。侵害穗部引起枝梗和谷粒颖壳变色。叶枯型症状多在叶片 两侧出现不规则水渍状坏死斑,逐

6、步向下扩展,初为黃白色,后为灰白色或枯白色,边 缘波纹状,病斑上有时有蜜黃色菌脓外溢(见彩图)。在抗病品种上病斑短小不扩展, 与健部交界处常有黑褐色边纹,在感病品种上,病斑扩展快,下伸至叶鞘部。病因水稻口叶枯病发生因素复杂,主要山以下三方面构成。病原物 稻黃单胞菌,1978年后改名X. cam-pestris pv. oryzae Dye,比利时的 斯温(J. Swings)等于1990年报道了细菌遗传学和生化学研究结果,口叶枯病与条斑 病菌的DNA-DNA同源值在91%以上,而与pv. campestris的同源值不到50%,其它生 理生化性状方面的差异也很大,认为pv. oryzae与pv

7、. campestris不应属同一个种, 应该仍用原来的种名X. oryzae,内含口叶枯病菌和条斑病菌两个致病变种(pvs.)即 X.oryzae pv. oryzae(Ishiyama 1922)和 X. oryzae pv. oryzicola(Fang et al., 1957) o两者主要生化性状区别如表1。稻白叶枯病病原细菌短杆状,1. 02. 7X0. 51. 0(微米),单生,单報毛,极生 或亚极生,长约8. 7微米,直径30纳米,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抱和荚膜,菌体外有粘 质的胞外多糖包围。在人工培养基上菌落蜜黃色,产生非水溶性的黄色素。病菌好 气性,呼吸型代谢,能利用多种醇、

8、糖等碳水化合物而产酸,最适合的碳源为蔗糖,氮 源为谷氨酸,不能利用淀粉、果糖、糊精等,能轻度液化明胶,产生硫化氢和氨,不产 生耐喙,不能利用硝酸盐,石蕊牛乳变红色。病菌致病小种是以在不同抗病基因的鉴别品种上的反应型来划分的。根据病 菌毒力公式的差异,中国的致病型与日本的小种比较相近,与菲律宾相比则C2与P1 相似,C1和P5相似,C6与P2相似。在自然条件下,病菌可侵染栽培稻(水稻和陆稻)、野生稻、李氏禾、芟口等植 物,人工接种还可侵染多种禾本科杂草。病菌可以在玉米等禾本科植物叶面及根围 存活或增殖,但不一定侵入寄主,在流行学上它们是带菌者,可成为侵染源。寄主水稻品种的抗性不同,病害的表现有很

9、大差异,根据病原菌与寄主和环境条件 的配合可分为三种组合,其病菌增殖量和病害症状都不相同。完全不亲和组合。 病菌在侵入点或接种点被寄主抗菌的纤维状物质包圉、封闭,不能增殖和活动,为高 抗的过敬反应,病菌表现为弱毒力。接种点呈现过敬性坏死反应,有褐斑或褐纹,镜 检时无喷菌现象。基因亲和组合。病菌在侵入点能自山活动,并能增殖与扩散,为 感病反应,病菌表现为弱毒力,出现的病斑较小,扩展慢,镜检时有明显的喷菌现象。 完全亲和组合。病菌侵入寄主后增殖和扩散快,侵入点迅速出现病斑并继续扩展, 病菌表现为强毒力,叶面有菌脓外泌。寄主的抗性基因已鉴定出14个(表3),根据遗传分析有3个为隐性基因,即 xa-5

10、、xa-8和xa-13其余11个为显性基因,有两个基因为上位性(Xalh和Xal2h), 不少品种的抗性受多基因控制。品种抗性也可以用抗性谱来表示,根据对病菌小种的抗性差别,以抵抗的小种 数作分子,不能抵抗的小种数作分母写成的分式直接表示品种抗性谱的宽窄,如DV 85为C1C7/0,即能抗所有的小种而不感染任何小种;汕优63为C1/C2C7,即除 了抵抗1号小种外,对C2C7小种都缺乏抗性;桂朝2号为C0/C1-C7,即对所有7 个小种都不具有抗性。抗性谱宽的品种,在田间的抗性稳定持久,抗性谱窄的品种, 只能在非致病小种流行区种植,否则就会发病造成较大的损失。选育抗性谱宽的品 种,是育种的一个

11、重要目标。环境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显示其毒力,偏施氮肥稻株抗性低,温度降低时病害 轻,20°C以下不表现症状。长期积水或受淹的田块发病早而重。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病害的初侵染源有带菌种子和稻草、再生稻及田间杂草 寄主等,在不同生态区,其作用不同。南方温暖地区,田间已发病的再生稻、自生 稻、野生稻或杂草寄主上存活的病菌是主要的侵染源。北方稻区则以带菌稻草或种 子为初侵染源。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斑上岀现的大 量菌脓随风雨或昆虫传播至邻近的叶片上引起再次侵染,多数从水孔侵入,也可从 伤口侵入。秧田水中的病菌在拔秧或插秧时通过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在维管束 中扩展,引起系统侵染,表现出青枯、枯心凋萎或全株枯死等症状。从叶缘水孔或伤 口侵入的病菌,在叶脉间的薄壁细胞中繁殖为害。侵入后病菌的潜育期一般为7 10天。感病品种上约37天,中抗品种上达10天左右。病菌从根部或茎部侵入至 显示凋萎型症状的潜育期一般需1520天。气温低于20°C时叶片上不表现症状。 台风暴雨常使病害在田间扩散,传病距离可达数口米,夏季高温干旱不利于病菌的传 播与侵染。病区如大面积栽种感病品种(如汕优63、南京11、金刚30等),遇暴风 雨多的年份,引起大面积流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