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209472 上传时间:2021-1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期末考试地理试题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一、选择题公元前240年左右的一个正午,古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在亚历山大测量方尖塔的影 长,从而计算出太阳光线与方尖塔之间的夹角a(图1)。当天,塞恩城内的居民可以看到垂 直倒映在井水里的太阳。据此,埃拉托色尼推测出亚历山大和塞恩两地之间的圆心角Po 此后,埃拉托色尼雇人从亚历山大走到塞恩,计步丈量两地之间的距离。2000多年后,人 们经过精确测量,得出亚历山大的地理坐标为(31° 12'N, 29° 15'E),塞恩为(23° 26'N,32° 53

2、9;E)。据此完成下而小题。17D 冬至D.1 埃拉托色尼测咼当日接近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扎春分B.夏至C.秋分2.埃拉托色尼的此次测疑,能够得到A. 地球大圆的周长B.黄赤交角的度数C.亚历山大的坐标D.地球自转的速度3 根据埃拉托色尼的测量方法可推知,此次测量结果略有偏差的原因有 塞恩城与亚历山大城之间相距约7. 5。纬度 塞恩城与亚历山大城之间相距约3. 5。经度 塞恩城与亚历山大城之间降水量相差100倍 塞恩城与.亚历山大城之间地形的起伏变化 塞恩城与亚历山大城两地的太阳光线不是平行的扎B.C.答案1. B 2. A 3. B解析n题详解由题可知,当日塞恩(23° 26'

3、; N,32° 53 E)城内的居民可以看到垂直倒映在井水里的太阳, 所以该日太阳直射点到达该地,故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所以为夏至,选B项正确。2题详解埃拉托色尼推测岀亚历山大和塞恩两地之间的圆心角此后,埃拉托色尼雇人从亚历山 大龙到塞恩,计步丈量两地之间的距离。由图可知,两地之间的距离即为圆心角3对应的 弧长,所以由此可以计算地球的周长,故A项正确。因当时不知道塞恩的坐标,所以不能确 定黄赤交角和亚历山大的坐标,故BC错误。此次计算没有涉及时间的讣算,所以无法获得 地球自转的速度,D项错误。综合分析,A项正确。3题详解因亚历山大的地理坐标为(31° 12 N, 29

4、6; 15'E),塞恩为(23° 26' N, 32° 53' E),两地 不在同一经线上,塞恩城与亚历山大城之间相距约3. 5°经度:塞恩城与亚历山大城之 间地形的起伏变化,造成测赵两地距离与两地球而弧长存在偏差。故B项正确。两地纬度差、 降水差异对测量偏差无影响,太阳光线基本为平行光线,ACD项错误。综合分析,B项正确。2019年12月21-22日是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时间,恰逢中国传统节气“冬至” o据 此完成下而小题。4. 12月21日上午8时考生陆续进入考场。此时,新疆乌鲁木齐(43° N, 88° E)的

5、考生抬 头可见A.夜色浓重B.旭日东升C.艳阳髙照D.落日余晖5. 12月22日北京时间12:19,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刻,全球进入12月22日的范用约占扎1/3B.1/2C.2/3D.3/4答案4. A 5. C解析4题详解考生进入考场的12月21日上午8时为北京时间,即东经120°地方时。新疆乌鲁木齐(43° N, 88° E),两地存在32°经度差,根据“东加四减”,乌鲁木齐为5点52分。因12月21 日为北半球冬至,昼最短夜最长,日出在当地6-7点之后,所以此时考生抬头可见夜色浓重, 故A项正确。5题详解当12月22日北京时间12:19时,即东经

6、120°地方时为12月22日12:19,此刻,0点经 线经度约为西经65° ,根据全球日期的变化分析,从西经65°向东到国际日期变更线为12 月22 B,其余的为21日,所以全球进入12月22日的范围为245°经度,约占全球的2/3, 故C项正确。下图为中国东部某城市的局部航拍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 这张航拍图的拍摄时间可能是扎 9:10B. 12:10C. 15:10D. 17:107. 建筑物甲、乙、丙、丁中,最髙的是扎甲B.乙C.丙D. T答案6. A 7. C解析6题详解从图中建筑物的日影朝向和方向标分析,日影朝向西北,所以太阳位于东南,所以

7、为上午日 出后到正午之间,所以A项正确。BCD项都在正午之后,不符合题意。综合分析,A项正确。7题详解因在同一时刻同一地区,太阳高度相同,所以物体日影长度与其高度呈正比。从图中日影长 度分析,丙建筑物日影最长,所以丙最高,故C项正确。2019年10月22日,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南极科考。下表是“雪龙2号”沿途经过的部分地区。掳此完成下而小题。f10 J 22 8月7日it n it aII A 22 H上*42 毁缶ML®山堆8. 11月7日-11月11日,“雪龙2号”行驶中遭遇了狂风巨浪,主要是因其途经地区受扎极地东风带控制B.盛行西风

8、带控制C.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D.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9. "雪龙2号”由迪蒙迪维尔海驶向南极中山站期间扎 上海日出时间逐渐变早B.霍巴特港口正午太阳髙度变小C. 61。S附近海域出现极昼D.中山站正午国旗旗杆影子朝南答案8. B 9. D解析8题详解由题中数据分析,11月7日经过42° S附近,11月11日经过61° S附近,根据气压带和风 带分布分析,途中经过了南半球的盛行四风带,风力大,风浪髙,故B项正确。9题详解“雪龙2号”由迪蒙迪维尔海驶向南极中山站期间为11月11日到11月22日,太阳直射南 半球并且直射点逐渐靠近南回归线。A. 上海位于北半球,昼长变短,

9、日岀时间逐渐变晚,A项错误;B. 霍巴特港口位于南回归线以南,直射点逐渐靠近该地,所以正午太阳高度变大,B项错 误:C. 61。S附近海域在南极圈以北,无极昼现象,C项错误:D. 因中山站位于南极圈以南,直射点位于该地以北,正午太阳位于上中天以北,所以国旗 旗杆影子朝南,D项正确。综合分析,D项正确。某年1月29日某天气系统穿过位于美国中部平原的圣路易斯市。下图示意该地区1月29日12时和18时等温线分布。据此完成下而小题。10. 穿过圣路易斯市的天气系统是A.冷锋B.暧锋C.气旋D.反气旋11. 若风向变化只受热力因素影响,1月29 B 12-18时期间,圣路易斯的风向由扎偏西转为偏南B.东

10、北转为西北C.偏东转为偏北D.西南转为东南答案J 10. A 11. C解析10题详解从图中的等温线分析,该地11月29日12点气温约为15'C,受暖气团控制,11月29日18 点气温下降到-8°C,受冷气团控制,气温明显下降,为冷锋天气过程,故A项正确。11题详解若风向变化只受热力因素影响,则气温相同地区气压相近,等压线与等温线分布相似,但气 温越高,空气密度越小,气压越低,所以气压与气温相反。11月29日12时,圣路易斯处 在东北髙四南低的气压场中,在向右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偏东风,18时处在四北髙 东南低的气压场中,在向右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偏北风,所以期间风向由

11、偏东转为偏北, 故C项正确。降雨量的测量,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雨量器发明之前,人们通常根据雨后泥 上的湿润程度,大致判断降雨量。下图中的古代雨量筒建造于1770年,由黃铜制成,呈圆筒状,筒高一尺五寸、圆径七寸,放置在测雨台上。据此完成下而小题。12. 根据泥上湿润程度判断降雨量,涉及的水循环环盯主要是扎水汽输送B.蒸发C.水汽凝结D.下渗13. 导致图示雨量简测量不够准确的原因主要是扎由黄铜制成B.筒圆径过小C.置于测雨台D.位于树荫下答案12. D 13. D解析12题详解地而泥上孔隙度较大,在大气降水后,部分水分沿孔隙下渗,下渗深度和降水量大小有密切 关系,所以根据泥丄湿润程度判断

12、降雨量,涉及的水循环环廿主要是下渗环节,故D项正确。13题详解因为降水量是某时间段单位而积降水的深度,需要在蕊天环境监测。由图可知,图中雨量器 放宜在树下,树木枝叶对大气降水会造成阻挡和吸收,从而导致图示雨量筒测量不够准确, 故D项正确。测量值准确程度与制作材料、放置髙低及孔径大小关系不大,ABC项错误。丹霞地貌是指红色砂砾岩经流水长期侵蚀及重力朋塌作用,形成方山、峰林等地貌,下图示 意丹霞地貌演化过程。据此完成下而小题。14. 丹霞地貌的演化阶段按照先后排序依次是扎®B.©®15. 与阶段相比,处在阶段中的河流扎下蚀较强,侧蚀较强,堆积较强B.下蚀较弱,侧蚀较强

13、,堆积较强C.下蚀较强,侧蚀较弱,堆积较弱D.下蚀较弱,侧蚀较强,堆积较弱答案14. D 15. B解析14题详解因为丹霞地貌是指红色砂砾岩经流水长期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方山、绦林等地貌,所 以形成初期为砂岩沉积层随地壳上升,形成台地,台地在流水下蚀作用下形成“V”形河谷, 如图所示。后随着河流溯源侵蚀、下蚀及侧蚀加剧,河谷变宽变长,台地逐渐被切割形成 山脉、方山等,如图所示。随着侧蚀加大,山脉、方山逐渐形成峰林、残丘等,如图 所示。故D项正确。15题详解阶段时为丹霞地貌早期,河流落差大,流速急,下蚀强,侵蚀强,多形成“V”形谷。处 在阶段后期中的河流落差小,河道弯曲,流速缓慢,下蚀弱,侧

14、蚀强,泥沙淤积,堆积明 显。故B项正确。吕梁山位于华北地区,山势陡峻,以东分布有忻州、太原、临汾等盆地。下图示意吕梁 山主邮关帝山(海拔2830米)的垂直自然带谱。据此完成下而小题。16. 甲、乙、丙所代表的自然带依次是扎常绿阔叶林带、山地针叶林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B. 落叶阔叶林带、山地针叶林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C. 落叶阔叶林带、山地针阔混交林带、山地针叶林带D. 常绿阔叶林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山地针叶林带17. 导致吕梁山两坡同一自然带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扎最冷月均温B.年降水量C.地形坡度D.日照时数答案16. C 17. C解析16题详解由题可知,吕梁山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属于温带季

15、风气候区,所以山麓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 林带,随海拔升髙,温度下降,逐渐过渡到山地针阔混交林带和山地针叶林带,故C项正确。17题详解吕梁山东北-西南走向,由题可知,同一种自然带在东坡分布海拔较低,四坡较髙,说明东 坡水热条件较西坡差。导致吕梁山两坡同一自然带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东坡坡度陡,丄壤 厚度较小,降水下渗少,西北坡坡度小,土壤厚度大,降水下渗较多,西坡水分条件较好; 夏季该地受东南风影响,东坡位于迎风坡,阴雨天多,四坡位于背风坡,睛天多,东坡获得 的太阳辐射较西坡少,热量条件较四坡差,所以同一自然带的上限髙度较西坡低。造成以上 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山地走向及坡度,故C项正确。Z村坐落于我国南

16、方某山间河谷盆地,北靠山体、而南开敞。村内房屋南而多选种落叶 阔叶树;天井(建筑物间的蕊天空间)东西长、南北窄,南北宽度与建筑物髙度的比值较北 方庭院小。据此完成下而小题。18. Z村地处南方地区,而房屋南面却多选种落叶阔叶树是为了扎春季防风固沙B.夏季遮荫纳凉C.秋季截水增湿D.冬季利于采光19. 与北方庭院相比,Z村天井南北宽度与建筑物高度的比值较小的原因是该村扎光照时间较短B.降水较多C.太阳髙度较大D.温度较低答案18. D 19. C解析18题详解因Z村地处我国南方地区,冬季昼短夜长,较为温和,正午太阳在南中天,房屋南而选种落 叶阔叶树,冬季树木叶落,对阳光阻挡较少,利于院落采光,故

17、D项正确。南方风沙灾害较 少:夏季遮荫纳凉不是落叶阔叶树的特有功能:落叶树秋季叶落,截水增湿效果差。故ABC 项错误。综合分析,D项符合题意。19题详解天井南北宽度可以看作楼间距,与北方庭院相比,Z村天井南北宽度与建筑物髙度的比值较 小即南方楼间距较小。因楼间距主要是为了不影响北侧建筑物采光而设垃的,英宽度主要受 冬至日正午太阳髙度影响,在建筑物高度相同的情况下,南方纬度较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 度较大,日影较短,所以楼间距较小,故C项正确。我国某科考队赴格陵兰岛(下图)开展综合考察活动。此次活动沿格陵兰岛的海岸线航行, 并选择在一些城市、特殊地点登陆考察。航行中,发现在部分海域有许多渔民从事海

18、洋捕捞 活动。登岛时,科考队发现海岸边散布着大量大小差异明显的砾石;岛上的传统民居离地面 1-2米,屋顶呈斜坡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S心34宠 ift0上険城W20. 格陵兰岛的海洋捕捞活动主要集中在A.东北海域B.东南海域C.西北海域D.西南海域21. 科考队员登岛所见的砾石属于A.冰川堆积物B.风力堆积物C.河流堆积物D.海水堆积物22. 格陵兰岛居民房屋的特殊构造主要是为了扎减少热量散失B.避免积雪覆盖C.防止潮湿发霊D.增加室内采光答案20. D 21. A 22. B解析20题详解从图中洋流分析,格陵兰岛西南海域有寒、H爰流交汇,易形成滋场,其他海域无寒暧流交汇, 所以捕捞活动应在

19、四南海域,故D项正确。21题详解格陵兰岛纬度高,温度低,冰川广布,冰川移动时会刨蚀基岩,并且将形成的大小不一的砾 石向下游搬运,在冰川前沿堆积。流水沉积大颗粒先沉积,小颗粒后沉积,分选性好,冰川 堆积不同于流水堆积,大小一起堆积,分选性差,故A项正确。22题详解由题中“岛上的传统民居离地面1-2米”分析,房屋类似于南极科考站的高脚屋,当地纬度 髙,降雪多,风力大,高脚屋下部风力不会因建筑物而减小,利于将积雪吹走,避免积雪在 背风侧堆积对房屋和出行适成破坏。屋顶呈斜坡状,坡度大,利于积雪在重力作用下滑落,避免堆积过厚压塌房屋。故B项符合题意。湖陆风是一种在沿湖地区昼夜风向明显改变的地方性大气现象

20、。纳木错(左图)是世界上海拔最髙的大型潮泊,复季较明显的湖陆风。右图示意纳木错湖区某观测得的6月近地而昼夜风向频率。据此完成下而小题。风向频率()N白天 夜间23. 该观测站最有可能位于扎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24. 推测6月纳木错湖区局地降水较多的时段和位置分别是扎白天;西北部B.白天;东南部C.夜间;西北部D.夜间:东南部答案J 23. A 24. B解析23题详解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分析,湖陆风是一种在沿湖地区昼夜风向明显改变的地方性大气现象。湖 水比热容大,陆地比热容小,白天湖泊升温慢,温度低,气压高,湖岸陆地则相反,形成湖 风,夜晚相反形成陆风。图中白天形成西北风为湖风,夜晚南风为

21、陆风,只有甲地符合这一 特征,故A项正确。乙地湖风为东风,陆风为西风;丙地湖风为东北风,陆风为西南风;丁 地湖风为东南风,陆风为西北风:都不符合图中风向,故BCD项错误。综合分析,A项正确。24题详解由湖陆风分析,该湖区周用白天吹湖风,水汽含量较大,在湖岸周用山地的迎风坡受抬升, 易形成降水,夜晚吹陆风,空气较干燥,故白天降水较多,CD项排除。从图中分析,湖泊 东南部河流众多,夏季河流水量较大,空气湿度大,在湖风的共同作用下,降水较多:西北部河流较少,空气湿度较东南部小,降水没有东南部多,故A项错误,B项正确。综合分析,B项正确。25. 森特在某地区开展地质考察,记录结果如下表。据此推断以下地

22、质剖而图正确的是B.答案D解析详解从题中表格分析,观测者沿东北方向观测时,只监测到了一种岩层,故BC项排除。 沿东南方走向先监测到砾岩、砂岩,后监测到花岗岩,根据方向和岩石序列,A项错 误,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納的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讲述了英国绅上福格先生与朋友打赌 在80天内环游地球一周的故事。故事中,福格先生与仆人万事通于1872年10月2日离开伦 敦、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如约返回出发地。下图示意八十天环游地球所述的环游线路。 10月5日,福格先生一行在意大利布林迪西休整转船,发现该地树木多为硬叶低矮灌木。(1)从大气环流角度,说明该地树木

23、形态特征形成的气候条件。11月10 B,他们从香港乘船前往横滨,途经台湾海峡时遭遇台风,只得临时转向上海 港避风。(2)就气流运动状况而言,台风属。台风过境时,常常带来、天气,引起海而出现严重威胁航海安全。11月11日晚,他们登上开往旧金山的'格兰特将军号”客轮。12月3日早上到达 旧金山。(3)从横滨开往旧金山的航程中,该客轮的航行(“顺”或“逆”)风、(填“顺”或“逆”)水,使航行燃料消耗偏(填"多”或"少”)。12月12日,他们从纽约出发前往伦敦,到达伦敦后感受到气温明显髙于纽约。(4)与纽约相比,分析该季节伦敦气温较高的原因。答案(1)夏季受副高控制,炎热干

24、燥,蒸发旺盛(,硬叶减少蒸腾,保持植株体内水分): 冬季受西风带影响,多大风(,低矮灌木不易倒伏)。(2)气旋:狂风;眾雨;巨浪。(3)顺;顺;少。(4)伦敦(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受温暧的四风影响加之沿岸(北大西洋)腹流增温作用,气 温较高。解析分析题目通过故事中的探险轨迹,考察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等相关知识的分析应用能力。详解(1)由图中位置分析,意大利布林迪西位于地中海沿岸,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 形成亚热带駛叶林带,所以树木枝叶较硬。地中海气候主要是受气压带分带季节移动形成的, 该地位于北纬30°到40°的大陆西岸,夏季受北移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

25、 炎热干燥,蒸发旺盛,为减少体内水分蒸腾,树木叶面分泌蜡质层,从而使叶而蒸发减少, 叶子变硬。冬季受南移的西风带影响,风力大,低矮树木不易倒伏,抗风能力强。从而形成 了当地特殊的树木形态。(2)根据常见的天气系统分析,就气流运动状况而言,台风属于热带气旋。中心气压低,盛 行上升气流,风力强,雨呈:大,台风过境时,常常带来狂风、眾雨天气,大风引起海而岀现 巨浪,易造成船舶倾覆,严重威胁航海安全。(3)从横滨开往旧金山的航程中,根据航行航线,该客轮经过西风带和北太平洋暧流区,并 且自西向东航行,航向与西风和洋流运动方向一致,所以航行顺风顺水,节省燃料,使航行 燃料消耗偏少。(4)与纽约相比,分析该

26、季疗伦敦气温较髙的原因主要从两地的气候类型分析。美国纽约位 于中纬度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受大陆气团影响,温度较低:伦敦位于中纬 度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受低纬到来的西南风及北大西洋暧流影响,增温明显, 较为温暧。2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晚更新世时期,青海湖是通过倒淌河与黄河水系相连的淡水湖。该时期,亚洲夏季风可 到达青海湖以北地区。全新世时期,由于东部山地的隆升,青海湖(下图)从黄河水系分离, 并逐渐演变为内流湖,英水源主要由布哈河注入补充。(1)东部山地隆起后,注入青海湖的河流补给类型由以补给为主转变为以补给为 主,通常季入湖水量最大。(2)东部山地隆起后

27、,倒淌河的流向是_,使青海湖盐度逐渐变_(填“高”或“低”)。(3)与倒淌河相比,分析布哈河河口三角洲规模较大的原因。(4)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东部山地隆起后青海湖水量减少的原因。答案(1)雨水:高山冰雪融水;夏。(2)由东南向西北:高。(3)流域面积较大(支流较多),入湖径流量较大:上游(落差较大,)流速较快,河流携 沙能力较强,泥沙在河口前方堆枳量较大。(4)(山地隆起后,)(夏季风)水汽输送受阻,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燥)蒸发旺盛,入 湖地表径流量减少。解析分析题目通过青海湖的地质历史变化,考查从环境整体性分析区域地形变化与水文、水系变化关 系的分析能力。详解(1)由题中“晚更新世时期,

28、青海湖是通过倒淌河与黄河水系相连的淡水湖。该时 期,亚洲夏季风可到达青海湖以北地区”分析,东部山地隆起前,该地降水较多,注入青海 湖的河流补给类型由以雨水补给为主。从题中"全新世时期,由于东部山地的隆升,青海湖 从黄河水系分离,并逐渐演变为内流湖,其水源主要由布哈河注入补充”分析,东部山地隆 起后,阻挡了夏季风的到达,当地降水减少,河流水主要来自上游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夏季温度高,冰雪融化量大,河流补给量最大。(2)东部山地隆起前,倒淌河由青海湖流向黄河,流向向东南。东部山地隆起后,青海湖 变成了内流湖,倒淌河被阻断,流向倒流向西北。内流湖矿物盐分无法外泄,使青海湖盐分 积累,盐

29、度逐渐变高。(3)河口三角洲为河流堆积形成,主要与河流搬运能力及堆积量有关。从图中分析,与倒 淌河相比,布哈河流域而积较大,支流较多,入湖径流屋较大,携带泥沙较多;布哈河上游 落差较大,流速较快,河流携沙搬运能力较强;泥沙在河口前方堆积量较大,所以布哈河河 口三角洲规模较大。(4)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东部山地隆起后青海湖水量减少的原因,主要从海陆间水循环 分析。由题中“晚更新世时期,青海湖是通过倒淌河与黄河水系相连的淡水湖。该时期,亚 洲夏季风可到达青海湖以北地区”分析,东部山地隆起前,东部地形平坦,夏季风可以到达 该地区,水汽输送量较大,降水较多,入湖水量大。东部山地隆起后,阻挡了东南风的到

30、达, 水汽输送减少,降水减少,晴天多,蒸发加剧,入湖水量减少。2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沙丘形态及英粒径分布特点能反映区域盛行风对沙粒的运移与分选作用。响水河位于我国内蒙古东部。某科考队在下图所示地区考察发现,河流东侧河岸侵蚀严 重,并存在规模较大的沙丘群。科考队员选取样线I、II,从河流谷底沿样线依次采集地表 沉积物(沙粒)样品,并绘制沿程地形剖而图。仪器测得各沉枳物样品中,粒径较大的粗砂 所占比重:ip i=> l> !.> i3> i6,推断图示区域的盛行风向(偏西风或偏东风)。从科考队的考察结果中列举能够支持以上推 断的地理现象(至少2项),并加以简要

31、说明。答案偏四风。沙丘均为西侧缓、东侧陡,沙丘缓坡指示风的来向,即风从西而吹来: 各沙丘高度由西向东递减,说明风力搬运能力自西向东逐渐减弱,即风从西而吹来;各 沙丘中的粗沙比例自西向东逐渐降低,说明风力搬运能力自西向东逐渐减弱,即风从四面吹 来:河流东岸侵蚀严重,该地区以风力侵蚀为主,东岸为迎风一侧,即风从西面吹来。解析分析题目通过内蒙古响水河河岸地貌的特征,考查对风力作用原理的理解及风力地貌的形成过程 分析能力。详解推断图示区域的盛行风向偏西风或偏东风,可以从“盛行风对沙粒的运移与分选作 用”,沙丘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坡度对比,沙丘高度变化及河流两岸地形差异分析。从“盛行 风对沙粒的运移与分选作

32、用”分析,上风向到下风向风力逐渐减小,风力搬运的沙尘颗粒大 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从粒径较大的粗砂所占比重:II=> I3> L> I5> L, II :> II 3> II 3> II .> Ih确定,从西到东颗粒粒径减小:从沙丘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坡度对比分析, 两线路中的多个沙丘都是西坡坡度缓,东坡坡度陡,风力堆积沙丘的迎风坡坡度缓,所以西 坡是迎风坡,当地盛行偏西风;沙丘高度变化分析,两路线并沙丘高度由四向东递减,说明 风力搬运能力自西向东逐渐减弱,有西到东风力逐渐减小:从河流两岸地形差异分析,河流 东岸侵蚀严重,该地区以风力侵蚀为主,东岸为迎风一侧,风力侵蚀作用强烈,所以风从西 而吹来等。综合分析,该地盛行偏西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