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与天气〉〉说课稿.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271359 上传时间:2021-12-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锋与天气〉〉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锋与天气〉〉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锋与天气〉〉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锋与天气〉〉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锋与天气〉〉说课稿.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锋与天气说课稿我选择的课题是锋与天气 ,我的说课内容围绕以下五个部分展开。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作用:锋与天气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地理必 修( 1)的第二章第三节。从内容上来说,这节课是前面大气组成、分布、运动 的延伸,又为以后气象灾害台风、 寒潮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 作用,应当作为教学重点。从生活实际需要上来说, 天气系统与人们的生产、生 活密切相关。这节内容的展开, 学生可以知道影响天气变化的最基本因素, 对于 普及天气预报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本节课程旨在 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识 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 听懂播放的天

2、气形势预报, 可以用 学过的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天气现象作出解释。(二) 说教学目标根据现阶段学生知识水平及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1)复述气团的概念并描述气团特点(2)知道锋面系统的分类依据,能根据简易锋面天气判断锋面类型(3)可以分析冷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过程(4)能够听懂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形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具备读图、用图、和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地理素养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不同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2)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3)关注日常生活现象所蕴含的道理,激发探究科学的兴趣(4)树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

3、服务社会的价值观(三)、说教材重点、难点1、重点之一 :单一气团控制之下的天气状况 依据:冷暖气团是基础概念, 将单一气团和锋面对应的天气状况作为教学的 重点是要为后面分析锋面系统控制下的天气变化作充分的铺垫, 正如 建楼房首先要打好地基一样。 只有学生明确了单一气团和锋面控制下 的天气,才能在学习锋面系统时准确的分析锋面影响下的天气变化。2、重点之二:锋面与天气的关系和天气变化。依据: 首先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 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 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 成的天气现象。其次,掌握了冷、

4、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 可以“学以致用”, 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 例如“一场春雨一 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我们要学习的是为生活服务的地理, 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都是我 们要研究的重点。3、难点之一: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关系 依据:锋面系统带来的天气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立体思维能力 不强,因而这个过程对于他们的基础水平好事有点难度的。表现在 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 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和被动不易 确定。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的差异不好掌握。 冷 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不好记忆。 天气要素种 类较多,容易遗漏,且异同并存,容

5、易混淆。4 、 难点之二:锋前锋后的理解 依据:锋前锋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认识上存在局限性二、说教法1、比较教学法:冷暖气团、冷暖锋,采用比较法有助于学学生记得牢2 、手势模拟法:用左右手灵活当作“教具”,强化记忆3 、启发式教学法:用启发性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有利于教学情景的创建4 、趣味教学法:用谚语、典故、生活实例来归纳知识点,活跃学生思维6 、讨论法:开设较小的讨论课题,集思广益5 、多媒体视听教学法:某些内容抽象,借助多媒体演示,使抽象思维具体 化,有全新的视听感觉。附:对于以上教法的认识: 本节内容是学习重点,采取多种教法能引导学生学 会怎样思考、 从哪些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深

6、刻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学生随着 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表现 为愿学、愿想,课堂生动活泼。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突破本课 中的诸多难点。三、说学法 1兴趣学习法:本节有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并且大量的谚语、诗词可 以使得学生求知欲强。2 、比较学习法:通过比较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3 、讨论法:学会合作学习、发散思维、集思广益4 、模拟试验法:通过模拟冷暖气团,增强记忆效果,活跃课堂气氛5知识迁移法:锋面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学会解释日常天气现象,将地理联 系生活实际,保持对地理的持久兴趣 附:对于学法的采用,主要是考虑到以下方面 , 高一

7、学生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 的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 , 以天气现象生活经验为基础可以激起他们较 强的求知欲。 但同时很少深入接触地理概念, 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 在空 间想象能力上有欠缺, 对于复杂问题, 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 还不能从整体上 认识事物,因此采用模拟试验法可以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动态立体过程。四、说教学程序1(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3 分钟 我用多媒体展示以不同天气状况下学生的生活照,以对比来引发学生思考问 题 这些分别是什么天气?天气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你们对它了解多 少?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思考接着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图片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

8、于课程的展开。(二)教授新课第一环节:基础概念内化 12 分钟1 我给出气团、冷暖气团的定义,学生完全可以直观感受该知识点,然后师生共同完成填表 冷暖气团的比较2 根据以上表格的归纳,学生尝试在我的引导下归纳出单一气团下天气情况3 我列举生活实例 “烧红的木炭放到凉水里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完直接 以问题“既然冷暖不相容,那大家有没有想过冷暖气团相遇会怎样?”带领 学生进入锋面天气的学习。4 我画出冷暖气团相遇时的版图,使用对比方法得出锋面的过度性质,提出问 题:锋面附近各物理要素差异如此之大, 会带来什么结果?学生讨论总结出 大气稳定性差,会带来复杂天气现象。5 我以自己的左右手分别代表

9、冷暖气团,徐徐演示两气团相遇过程,并用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进入模拟情景,帮助学生明确锋面附近常有云雪风天气。6 结合多媒体,展示锋面雨示意图,构建初步概念框架,结合示意图突破教学 难点锋前锋后的概念。第二环节 : 暖锋与天气 9 分钟1 请三名同学上来两名分别扮演冷暖气团,另一名扮演固定地域,以启发性的语言步步引导学生得到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2 表演结束后用多媒体观看暖锋动态显示,更加逼真,加深印象3 针对“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一现象,结合暖锋的知识解释。4 我以谚语“一场春雨一场暖”“清明时节雨纷纷”对暖锋天气现象做总结第三环节:冷锋与天气 13 分钟1 步骤同上述相仿,提出问题:大家有没有

10、好的贴切的谚语来概括冷锋过境前 后的天气变化。然后我总结引用“一场秋雨一场寒”来概括2 以冬春季节我国多发的沙尘暴为例,讲解冷锋的一个具体表现3 随堂布置作业 试找出冷锋在我国境内的其他表现并加以解释4 在冷暖锋学习完之后,列出表格要求学生从降水区域的位置、强度和历时长 短、锋面的表示符号、锋面的移动速度、锋面的坡度大小、雨线的倾斜方向 来比较冷暖锋。4 教师小结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冷锋锋移动过程中的天气 变 化特点,后完成下面的表格。冷锋暖锋过境前天气单一的 气团控制,气 温 ,气压 ,天气 。单一的 气团控制,气 温 ,气压 ,天 气。过境时天气常出现 , 天气云层增厚,多形成

11、 天 气。过境后天气受 气团控制,气温 , 气压 ,天气 。受 气团控制,气温 , 气压 ,天气 。对我国天气的影 响一年四季都有, 季更常 见。如北方冬春季的大风、 沙尘暴,北方夏季的暴雨, 冬季的寒潮。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 下游地区较为频繁。 48 月较常见。第四环节 : 准静止锋与天气 8 分钟1 我以设疑激趣的方法引出问题 “前面两组同学表演的气团不是你强就是我 弱,那大家思考一下如果这两种气团势均力敌、平分秋色会怎么样呢”?2 学生小组讨论并提出各个小组代表性观点3 采取同样的模拟游戏师生共同完成,寓教于乐,得出准静止锋下的天气4 我给大家讲梅雨典故, 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之下理解该系

12、统下的天气特点, 最 后并以“黄梅时节家家雨”来概括准静止锋天气特点。5 带领学生将本课知识脉络梳理清楚6 作业二 结合最近的天气变化, 大家分析一下这个大降温天气是怎么回事?7 以“同学们,只要大家原作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地理可以应用到生活方方面面” 作为本节课结束语, 对本课的知识点层次进 行一个升华,旨在让学生学会让地理联系生活实际、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五、教学反思1 高一学生普遍感觉地理比较难学,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让 学生从接受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从突击转为重平时,从死记硬背转为方 法和理解。2 为了让学生摆脱枯燥的学习,应该尽量针对知识点多开发小互动游戏,增 强学科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注重构建师生双边活 动。3 有效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构建空间地理概念4 单纯靠减少作业量不是真正的减负,减负应该是让学生轻松理解知识点, 为此,我采用了很多的谚语、地理诗歌、典故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构建知识 框架,形象记忆、轻松学习。5 课堂上注意与不太主动的学生互动,教学是有教无类的,因此要让大家都 身心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争取克服非智力因素造成的 学习困难。6 只有让地理联系生活实际、 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能让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 并且可以释放出巨大的潜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