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三.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311387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书有感》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观书有感》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观书有感》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书有感》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书有感》三.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观书有感三fontsize="6">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三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 144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三(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教学目标:理解本诗诗意,懂得这首诗所蕴涵的哲理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 (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

2、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自学了这首诗,现在,来看看你们学得怎样?二、学习古诗,领会诗意、出示:自学要求: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2、理解词语“鉴” “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记下不懂的问题。2、交流自学情况( 1)第一个要求, 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 (出示全诗,指读)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鉴”是什么意思 ?你能把这句话的

3、意思说好吗 ?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徘徊”是什么意思?把这两句诗读好。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谁能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多么美的景色呀, (板书:景色)师: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它暗示了什么?(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 2)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渠”是什么意思?“如许”是什么意思?3、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4、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美吗?谁能读好这首诗?5、背诵这首诗。三、质疑引入哲理理解1、引导学生质疑。 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引出:诗的题目是“

4、观书有感” ,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池水清澈读书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2、交流,指答。出示、齐读: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不断读书, 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3、小结:四、教师总结延伸师: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非常优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 (板书:说理诗) 。出示: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你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是感受)同学们想想,你还

5、能举出一些跟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学生回答)总结:朱熹先生说理非常地巧妙,所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两句诗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我们都知道学习古诗除了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报纸上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五、学生延伸交流出示: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 1998 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

6、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在这篇里清如许的源头活水是什么?“清如许”指什么?六、总结全诗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候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写出好来。点评刘潭二小的周齐英老师执教六年级古诗观书有感 ,有这样几个特点:、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筑起了较高的教学平台,为学生自主理解古诗打好了基础。学生课前了解朱熹的有关资料,对于理解诗意有重要意义。2、课上学一首,由一首复习多首,复习了“说理诗”一类诗,由新知联系旧知并梳理有关知识,沟通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3、不仅让学生自己理解诗意,还举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活用例子,引导学生运用诗句,体现了学用结合。4、课上重视读,特别注意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情感朗读,学生的朗读水平普遍较高。在学生理解全诗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写的是方塘景色,是不是“文不对题”?这个问题很有意义,也有深度。但是讨论不够充分,学生还没有真正讨论起来,教师就亮出结果,太急了点。整个教学节奏有点前松后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