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424286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了。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浅谈我的认识和体会。一、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创新欲望。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意味着创新不是那些社会精英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去创造。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创造的行动,就会取得创造的成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切创造发明的源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例如:在教

2、学“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报出一些是 3 的倍数的数,然后把其中一些在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如 567576、675657、756765,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个数还是不是3 的倍数。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来的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从而使他们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急于探究,积极思维,对新知识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二、引导自主探索,增强创新意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

3、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掌握规律,要让学生去体验获取知识这一过程的酸甜苦辣。例如:我在教一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课上,在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后,用 1 平方厘米去量黑板面积,并问学生什么感觉,以激发学生寻求更大的面积单位的欲望。这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这个比平方厘米大一些的面积单位由同学们自己来创造,哪个愿意来试一试?”顿时,学生情趣高涨,马上由许多学生说:“平方分米”。这时,马上给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创造了一个面积单位”的赞扬。 但我没有就此停下来, 又把学生的

4、思维领向新的高点: “老师不讲,同学们不看书,谁能说说刚才你创造的 1 平方分米有多大吗?能在空间比划一下吗?”这时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很快有同学演示出来了。我趁热打铁:“谁能说一下 1 平方分米是怎样得来的?”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自主地观察、起疑、比较、争辩、归纳终于得到发现。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在再创造中学会了创造,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获得知识的本身。三、鼓励标新立异,发展创新思维。依据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支持、鼓励学生思考问

5、题时能打破常规,不墨守陈规,用于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预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全等的梯形,课堂上启发学生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动手拼一拼,看能不能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小组相互协作动手拼摆,很快就可以发现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于是推导出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当我提出是否还有别的推导方法时,其他小组立即说出了他们的方法:用一个梯形沿中轴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

6、推导出计算公式;还可以利用做平行线的方法,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可以推导出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 ×高÷ 2。可见,培养学生从各个角度去研究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探索兴趣,而且发现了许多解题方法,还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产生创造性见解。又如:当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我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习题:“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 4 厘米的正方形,如果用它围成长为 6 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学生按一般思路分析,列出( 4× 46×2)÷2;4×4÷26 等算式,然后我又引导学生

7、找出长方形的长于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的关系,于是有学生想出了“正方形两条边的和减去长方形的长就得到了长方形的宽: 4×26。”还有的学生想出了“长方形的长比正方形的边长多多少,那么长方形的宽就比正方形的边长少多少: 4( 64)。”这两种思路摆脱了思维的保守状态,体现了思维创造的美。在解答问题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方法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学生能不满足已有的结论,不相信唯一的解释,只有这样才会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总之,教师只要改变观念,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就一定能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求知的主阵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