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行—听张齐华的平均数有感.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569540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行—听张齐华的平均数有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扬州行—听张齐华的平均数有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扬州行—听张齐华的平均数有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扬州行—听张齐华的平均数有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行—听张齐华的平均数有感.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四届扬州“育才论坛”观摩活动体会潘冬梅江苏省小学数学流派“数学是什么”专题研讨暨第四届扬州“育才论坛”观摩活动在扬 州举行,柳絮飞扬的瘦西湖畔,思绪飞扬的会议中心,报告厅里洋溢着名家大师们别出心裁、 激情四射的示范课,见解独特、观点鲜明的报告。陈士文的“智慧数学”、张齐华的“文化 数学”、蔡宏圣的“和谐数学”以及许卫兵的”简约数学”,他们现代的新课标理念、新颖 的设计、清晰的思路、灵活的教法、愉悦的情感、亲切的语言,让我饱餐了一顿,受用一辈 子。最令我回味的要数张齐华的“文化数学”报告和平均数课堂展示。“文化文化,以文教化,以文感化。”这是张齐华的报告留给我的最深刻的一句话。他 的报告告诉我

2、们,数学不只是数学知识、方法、过程的简单堆砌与叠加,数学教学也不仅仅 是数学知识、 技能和方法的机械传递与搬运。 作为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中必修的一门课程, 她拥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特有的教育与文化价值,比如理性精神的滋养,或者数学思想 方法的培育,等等。数学就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首先,“数学是思维的 体操”。其次,数学学科需要激情,但更需要理智,需要数学地思维,因而其对于人类理性 精神的养成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再次。数学依然有具有致善性,数学学习同样具有 独特的“教化”功能。此外,张齐华坚持,具有文化诉求的数学课堂并不排斥具体的数学知 识或方法,相反,数学课程的文化价

3、值和意义正是依托于具体数学知识、方法的学习而得以 实现的。知识和方法是载体,是数学的文化价值赖以彰显、实现的母体和根系。在他看来, 只有让知识的学习伴随着丰富的数学思考,让方法的渗透伴随着理性精神的培育,这样的数 学课堂才是真正具有文化意蕴的,而他的教学艺术的精髓也正在于此。下面我想以他执教的平均数一课,谈谈自己的收获。我们平时的教学侧重于对所给数据(有时甚至是没有任何统计意义的抽象数)计算其平 均数,即侧重于从算法的水平理解平均数,将平均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忽 略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而张齐华从统计学的角度让学生来理解平均数,将算法水平的理解 与统计学水平的理解整合起来了。这节课

4、重点解决了三个问题:为什么学习平均数?平均数 这个概念的本质以及性质是什么?现实生活、工作等方面是怎样运用平均数的?在张老师的 课上,导人部分的问题 1 分钟投篮挑战赛虽然简单, 但易于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代 表性”的理解。数据的动态呈现,并伴随教师的追问,以落实研究每一组数据的教学目标。 例如,先呈现小强第一次投中 5 个,然后追问:“小强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 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如果你是张老师,你会同意他的要求吗?”这样 就使学生直觉体验到:由于随机误差的原因仅用一次的数据很难代表整体的水平,因此再给 他两次投篮的机会。而小强的投篮水平非常稳定,三次都是 5

5、个。三次数据都是“ 5”,这是 教师精心设计的,核心是让学生凭直觉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避免了学生不会计算平均数的 尴尬。同样道理,第二组数据的呈现方式仍然先呈现一个,伴随教师的追问:“如果你是小 林,会就这样结束吗?”这让学生体验一次数据,很难代表整体水平,但3、5、4 到底哪个数据能代表小林的水平呢?教师设计这些活动的核心是让学生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接下去, 张老师利用直观形象的象形统计图,通过动态的“割补”来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为理解平均数所表示的均匀水平提供感性支撑。首先两次在直观水平上通过“移多补少”求得平 均数,而不是先通过计算求平均数。这样做,强化平均数“匀乎、匀乎”的产生过

6、程,是对 平均数能刻画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的进一步直观理解,避免学生原有思维定势的影响,即淡 化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强化对平均数意义而非算法的理解。张老师的教学中没有单纯 地求平均数的练习,而是将学习平均数放在完整的统计活动中,在描述数据、进行整体水平 对比的过程中深化“平均数是一种统计量”的本质, 实现从统计学的角度学习平均数。 例如, 张老师在通过两种方法求出平均数之后, 一再追问:“哪个数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 里的平均数 4 能代表小刚第一次投中的个数吗?”“能代表小刚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 吗?”“那它究竟代表的是哪一次的个数?”通过这样的追问,强化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 初

7、步认识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后,张老师仍然进一步设计活动让学生借助于具体问题、具 体数据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性质,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也为学生灵活解决有关平均数的 问题提供知识和方法上的支持。首先,在统计张老师自己的投球水平时,张老师“搞特殊”, 可以投四次。基于前面学生对平均数的初步感知,学生认可用老师四次投中个数的平均数来 代表老师的整体水平,但张老师在第四次投中多少个球上大做文章:前三次的平均数是5,那么老师肯定是第一了。一组数据中前三个数据大小不变,只是第四个数据发生变化,会导 致平均数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在疑问与困惑中, 教师首先出示了“极端数据二” (1 个球), 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平

8、均数代表性的理解,初步体验平均数的敏感性。其次,张老师在总结教 训时,前半夜想第四次投中 5 个多好呀、后半夜想第四次投中 9 个多好呀,如果这样,张老 师 1 分钟投球的平均数分别是多少?根据统计图直观估计、计算或者根据平均数的意义进行 推理都能求出平均数,多种方法求解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体验 成功感进而体验创造学习的乐趣。 另外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加深了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认识, 利用姚明所在篮球队的平均身高 200 厘米,然后出示篮球队的照片,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 是 200 厘米,姚明的身高是 226 厘米,而且有个队员的身高是 178 厘米,更加深了学生对于 平均

9、数反映整体水平的认识。同时也注意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出示了这样两 个问题: 1. 河水的平均水深是 110 厘米,而东东的身高是 130厘米,那东东去河里游泳有危 险吗? 2. 2007 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显示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 71 岁。一位老人看了 后却高兴不起来?你能用所学的知识去劝劝这位老人吗?这样的处理,不仅在教学过程上流 畅、自然、和谐,而且在设计理念上更加富有新意。接着借助于学生亲人的年龄这样的特殊 而具体的数据,来理解平均寿命是 71岁不等于每个男人都活到 71 岁。综观整堂课的教学, 在他富有启发性与激励性的语言中,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认识了平均数,学会了怎么 样计算和分析平均数;懂得了应用平均数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 交融。一天半的培训结束了,回家的路上我更多的是反思,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对知识 的理解、教材的把握和理论的学习,反思自己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尽管数学教育的高峰我们难以登临其绝顶,尽管在数学教育的道路 上我们有过许多的磕磕碰碰,张老师的成功我们也无法简单地复制,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课堂 和成功经验中吸取营养,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使自己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留下一 个个清晰的印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