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的策略--开题报告与论.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680438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7.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的策略--开题报告与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的策略--开题报告与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的策略--开题报告与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的策略--开题报告与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的策略--开题报告与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的策略--开题报告与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的策略--开题报告与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开 题 报 告题 目: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的策略 院(系): 学前教育学院 专 业: 学前教育 毕业年限: 2016 年6月 学生姓名: 何宏升 学 号: 1331204165 指导教师: 潘文生 陇南师专学前教育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报告人:何宏升一 论文名称 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的策略二 选题背景(一)选题缘由 幼儿园的一项主要活动便是游戏,这对于幼儿的智力开发有着有益的帮助。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因为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当,或是材料资源投入不足等主客观原因,造成在游戏过程中发生争抢游戏玩具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很多教师采用增大玩具的数量和制定游戏规则的方法,但收效甚微。我

2、认为,从幼儿身心发展出发寻找解决方法,通过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分享意识,逐渐从无条件道德向有效道德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游戏活动,养成同他人友好相处的习惯。(二)选题意义及价值幼儿园教育的一项基本活动便是游戏,但是玩具争抢问题也随之产生。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却不能因为常见普遍而做简单处理或者忽略,要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危机意识。并且这种现象小则会影响幼儿及教师的情绪,大则影响孩子今后的良好的道德意识的形成。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我们时常会看到,由于幼儿不善合作或者不会合作,导致出现为玩具而出现面红耳赤,加之孩子不能正确看待而赌气一个人玩,不再和其他孩子一起玩

3、耍交流,这样对幼儿的自身发展和人际交流带来了消极后。如何引导幼儿解决争抢玩具的问题,学会真正地分享行为呢?如何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意识,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三 研究现状幼儿争抢玩具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攻击、告状、哭闹、破坏别人的游戏、耍赖。究其原因,综述如下:一是自我需要的满足。新奇的玩具作为诱因存在吸引幼儿想占有更多这样的玩具,让内心的渴望得到满足,从而达到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此时幼儿的情绪体验是快乐,因为年龄太小,他并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给其他小朋友带来不悦。二是玩具的匮乏。有些幼儿拥有玩具的机会不多,所以好不容易玩上一样玩具就舍不得让别人玩,争抢在所难免。三是环境的影

4、响。幼儿在家中是众星捧月的待遇,在他们的意识里自己就应该享受关爱,在与同伴游戏时无规则意识,不懂得谦让。 针对上述现象,可采用以下应对措施:一要提供足够的玩具。玩具的数量多了,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可以选择的机会。但每次投放的玩具最好不超过两种,并且按小组投放,每组成员所拥有的玩具相同,这样争抢的现象定会减少。 二要教给适当的交往语言。用讲故事的形式向幼儿渗透交往技能、交往方式。例如: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我拿某某跟你换行吗?争抢玩具的矛盾为孩子们创造了交往机会,教师和家长都要善于利用这些机会,帮助幼儿学习在交往中消除矛盾。 三要发挥榜样作用。在活动中,某些孩子会主动谦让同伴,教师应及时表扬这种行为。

5、可以采用平行参与的方式介入:“能带我玩一会吗?”等幼儿同意后加入游戏行列,耐心等幼儿玩过才去拿玩具,并说“好玩的东西大家一起玩才有意思。 ”在这样平和的状态下,幼儿争抢玩具的冲动会淡化,共享的意识会增强。 四要制订适宜的游戏规则。游戏通常是两人以上进行,因此游戏规则的执行要有监督。制订规则并帮助幼儿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知道在游戏中要遵守相关规则,大家才能玩得开心。长此以往,幼儿的控制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五要家园沟通合作。应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面对孩子的冲突不护短,自家孩子有过错就教育孩子勇于承认并向对方道歉。家园共同引导幼儿学习解决自身矛盾

6、,学会在矛盾冲突中培养心理承受能力和协调能力,引导幼儿在合作中体会互帮互助的乐趣。 四 研究方法1、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 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2、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五 论文框架(一)、幼儿争抢玩具现象及原因分析1、幼儿争抢玩具的频率较高2、争抢过程中的大部分幼儿具有“反抗者”形象(二)、争抢玩具现象产生的主管和客观原因1、客观因素2、主观因素(三)、幼儿争抢玩具问题的解决策略六 研究计划选题、开题:2015/12/32

7、015/12/30 一稿:2016/1/152016/3/1二稿:2016/3/12016/4/4三稿:2016/4/42016/4/25毕 业 论 文 题 目: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的策略院(系): 学前教育学院 专 业: 学前教育 毕业年限: 2016年 学生姓名: 何宏升 学 号: 1331204165 指导教师: 潘文生 2016年 3月1日摘要:幼儿园的一项主要活动便是游戏,这对于幼儿的智力开发有着有益的帮助。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因为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当,或是材料资源投入不足等主客观原因,造成在游戏过程中发生争抢游戏玩具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很多教师采用增大玩具的数量和制

8、定游戏规则的方法,但收效甚微。我认为,从幼儿身心发展出发寻找解决方法,通过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分享意识,逐渐从无条件道德向有效道德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游戏活动,养成同他人友好相处的习惯。本文试图通过观察游戏环节中的争抢现象,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却不能因为常见普遍而做简单处理或者忽略,要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危机意识。这种现象小则会影响幼儿及教师的情绪,大则影响孩子今后的良好的道德意识的形成。关键词:幼儿园 教育策略 争抢玩具幼儿园教育的一项基本活动便是游戏,但是玩具争抢问题也随之产生。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我们时常看到,由于幼儿不善合作或者不会合作,导致出现

9、为玩具而出现面红耳赤,加之孩子不能正确看待而赌气一个人玩,不再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交流,这样对幼儿的自身发展和人际交流带来了消极后。如何引导幼儿解决争抢玩具的问题,学会真正地分享行为呢?如何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意识,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待于我们进步一去探讨。一、幼儿争抢玩具现象及原因分析(1)幼儿争抢玩具的频率较高幼儿的活动中游戏占据很大一部分,因此,孩子们接触玩具的机会也很多。所以争抢玩具的时间可以发生在一天中的所有时间段,如餐前、离园前等。通过观察,我发现这种争抢不仅发生在各个时间段,而且就发生频率来说也是非常的高。由此可见,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不可

10、忽视的问题。当然,这种争抢的持续时间比不是很长,一般都在3分钟之内。幼儿争抢玩具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攻击、告状、哭闹、破坏别人的游戏、耍赖。究其原因,综述如下:一是自我需要的满足。新奇的玩具作为诱因存在吸引幼儿想占有更多这样的玩具,让内心的渴望得到满足,从而达到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此时幼儿的情绪体验是快乐,因为年龄太小,他并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不对的地方。(2)争抢过程中的大部分幼儿具有“反抗者”形象有些孩子不愿意与同伴分析请自己先拿到的玩具,在拿到玩具后将其占为己有。对其他孩子想要分享该玩具的想法和行为置之不理,采取忽略策略。而在教师干预后,这类孩子会消极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

11、如拿出多占的玩具,但是对于剩余的玩具的占有欲则更加强烈,保护意识也会增强。幼儿时期是每个人成长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是幼儿心智发育,身心 健康成长,综合素质初步提高的关键时期,必须得到家庭和教育机构的足够重视。客观来讲,3岁以上的幼儿逐步开始在幼儿园为主的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在众多幼 儿都参与的集体生活中,幼儿交到了朋友,却也容易暴露出一些必须被及时纠正的问题。例如,幼儿常常会表现出来外向积极的一面,也会伴有部分幼儿内向封闭的一面。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没有学习的概念,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这个阶段的教育工作是基础性的教育,孩子们随时会出现各种状况。因此,必须及时、有效地对幼

12、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避免幼儿在长时间的成长变化中养成不良的习惯,对幼儿的成长带来不必要的损害。二、争抢玩具现象产生的主观和客观原因(1)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有教师、环境、家庭和社会因素等。幼儿3岁前基本上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在此期间,由于家庭、社会环 境以及教育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或由于幼儿自身身心发展出现的某些障碍未能及时得到妥善的消除等原因,幼儿会表现出一些品德方面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好 哭、说谎、胆怯等。小班幼儿表现尤为突出。小班幼儿争抢攻击行为对同伴和集体的学习、生活妨害最大,假如争抢行为不及时矫正或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得当,这些 孩子很可能成为“问题儿童”。在幼儿园活动中,有些教师单纯传

13、授孩子知识技能,缺乏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培养,这点尤其体现在孩子的交往能力和道德意识的培养上。其次是幼儿园自身条件有限,缺乏充足的玩具。再次是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等方面不够重视。最后,社会有时候不能为孩子提供道德意识发展的良好的环境。(2)主观因素在我的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争抢事件是由于孩子缺乏分享意识造成的。如很多孩子在拿到玩具后将其据为己有,不与其他同伴分享,虽然在教师的干预下被迫交出玩具,但这只是一种屈服于教师权威的外在干预,并非自身所愿,更不是发自内心。因此,在这类游戏过程中,不管分享与否,这类孩子都体会不到游戏所带来的真正快乐,反而会产生不满,甚至是仇恨情绪。合作意识的强弱也是

14、影响幼儿争抢行为的一项主管因素。在争抢现象之外,也有幼儿学会了合作。如在一次组装玩具的过程中,他们明白了想要做得更好,就需要同别人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可以看出,主观原因引起的玩具争抢是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三、幼儿争抢玩具问题的解决策略通过观察,我发现大部分解决方法就是增强玩具的数量,如果仍然出现争抢现象,则进一步对幼儿进行训话式教育。如,在第一、二节课后,教师安排幼儿进行拼接游戏,全班学生则围着桌子等待教师分发玩具,每张桌子周边坐46名幼儿,每桌分配一大盒玩具零件。时间:2015.5.20 上午地点:成县幼儿园小三班事件:我们有玩具玩了!幼儿A:“老师,×××抢

15、我的玩具!”教师:“×××,你为什么要抢他的玩具?这样做是不对的。”幼儿B:“他们把玩具全部拿走了,我们没玩具玩!”当我查看玩具盒后,发现里面的玩具确实被抢光了,再看其他几个组的孩子都在兴趣盎然地忙着搭建自己喜欢的建筑模型,如果这个时候强制命令他们拿出部分玩具,则会影响到游戏活动的开展,也会让大部分幼儿情绪低落,没有兴趣继续游戏。于是,我让幼儿B去人数相对较少的小组去,安排他玩游戏。毕竟是幼儿园的孩子,只要有玩具玩,至于是什么玩具,其实是不会太在意的。这一争抢事件就这样顺利得到了解决。通过对一些老教师的访谈,我得知玩玩具本来就是幼儿园最普遍和最为寻常的游戏活动,同

16、时也会导致争抢事件频率的上升。教师在幼儿园不仅要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更要注意孩子们的安全性,在教学工作量较大的情况下,再处理较多的玩具争抢事件,难免让教师倾向于高效、便捷的办法,例如增加玩具。但我经过较长时间的后续观察后认为:争抢事件并不会因为玩具增加而减少,相反,由于新玩具的加入,幼儿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占有欲使得争抢事件发生频率明显比以前增加。因此增强幼儿分享、合作意识,进而减少争抢现象,从长远上讲这个方法则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但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会无形增加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因此,这种方法并不能得到大部分教师的认同和首选。然而这种方法难道真如其他教师所说的那样难以实施和操作吗?事实是否定的。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却不能因为常见普遍而做简单处理或者忽略,要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危机意识。这种现象小则会影响幼儿及教师的情绪,大则影响孩子今后的良好的道德意识的形成。因此,要重视幼儿园阶段孩子的各种行为,从小事上去发现大问题,寻求有效的方法,以“大智慧”来培养祖国的花朵。参考文献:1胥兴春.幼儿人际冲突及其应对策略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6(3).2车燕虹.试论幼儿合作交往技能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1.3叶绿兰.对幼儿进行合作教育初探J.山东教育,2004.4王凤.幼儿争抢玩具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教育,20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