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及反思-文档资料.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704321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及反思-文档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及反思-文档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及反思-文档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及反思-文档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及反思-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及反思-文档资料.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是人教版高中生物 遗传与进化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集中了本章的重难点, 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地位相当重要。 本节主干知识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侧枝内容为 DNA与 RNA的比较、三种不同种类的 RNA及遗传密码的组成。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分配时间,处理好主干知识与侧枝内容的关系。二、学情分析通过前几章的学习, 学生掌握了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 分子的结构、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片段等知识, 在此基础上学习基因的表达,符合认知规律。然而本节课内容较多,且抽象难懂,因此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

2、动画模拟转录、翻译的过程并结合教材插图进一步归纳总结,再利用自制模型演示翻译过程,以突破难点,使教学更直观形象, 最后通过概念图总结,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理解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概念。(2)能力目标: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尝试利用自制模型演示翻译过程,提高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基因表达过程的和谐美,基因表达原理的逻辑美、简约美。四、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2)教学难点: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3)解决方法: 多媒体动画模拟转录、翻译过程并

3、结合教材插图进一步归纳总结, 利用自制模型演示翻译过程, 使教学过程直观、形象, 最后通过概念图总结。五、 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点评:用学生熟悉的知名电影引出课题,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未知的欲望,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2. 小组讨论 RNA充当信使的原因多媒体投影相关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DNA(基因)主要分布在?胞的什么部位?蛋白质合成场所在哪里?位于细胞核中的DNA(基因)如何指导细胞质中蛋白质的合成?是DNA分子从细胞核出来还是核糖体进去?学生讨论后, 多媒体展示资料 1:DNA分子直径约 2 nm,核糖体大致为圆形颗粒,直径约 23 nm,而核孔只有 0.9 nm

4、。通过该资料,学生很容易得出“ DNA 出不来,核糖体进不去”的结论。教师追问: 那空间距离无法解决,我们猜测势必在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充当信使的物质,它可以将 DNA 上的遗传信息传递给蛋白质,那么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担当这一角色?学生讨论得出该物质需具备以下条件:能携带 DNA上的遗传信息; 比 DNA分子小,能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等。继续追问:这种神秘使者究竟是什么?多媒体展示资料2:1955 年,布拉舍用洋葱根尖和变形虫为材料进行实验,他用RNA酶分解细胞中的RNA,蛋白质的合成就停止;而如果再加入从酵母中抽提的RNA,则蛋白质的合成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同年,戈尔德斯坦( Goldstei

5、n )和普劳特( Plaut )观察到用放射性标记的 RNA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因此,人们推测RNA是DNA与蛋白质合成之间的信使。教师过渡:原来这种神秘使者是RNA,必修一就曾学过。点评:通过一系列小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可以加强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结合资料1、 2 学生能自然探究出RNA充当信使的结论。 该方法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的枷锁,体现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3. 引导学生学习 RNA的结构特点及种类点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任何学习都要涉及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 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对两个表格进行阅读

6、比较,使学生对 DNA的相关知识有深入的了解,而将其与 RNA进行对比, 能使新知识的学习更为有效。4. 动画展示转录过程,使抽象过程形象化教师先进行提问:既然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需要 RNA 充当信使,那么请同学们大胆猜测该过程至少分几步?分别叫什么?(由此引出转录和翻译)接着,动画展示转录过程,小组讨论转录的场所、模板、产物、原料、酶、遗传信息传递方向、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产物的去向等问题。通过讨论, 学生也很难得到所有答案, 此时教师应不急于揭晓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本插图4-4 ,并请学生解析转录过程,不足之处再加以指正。最后,教师总结:转录是指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

7、,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 聚合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mRNA的过程。通过该过程遗传信息从 DNA的碱基排列顺序传递到了 mRNA的碱基排列顺序中,类似于磁带录制,故名转录。点评:通过动态模拟过程的观看及静态图的解析, 学生不但对转录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也培养了识图、 辨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 利用自制模型演示翻译过程, 以突破难点教师提问:转录了 DNA遗传信息的 mRNA,如何进一步把信息传给蛋白质呢?即 mRNA上的碱基排列顺序如何决定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呢?引导学生探究碱基与氨基酸之间的对应关系,总结出密码子的概念并解读密码子表, 提出密码子的简并性

8、和通用性。多媒体展示一系列问题: 氨基酸如何被搬运到核糖体? 它是如何决定搬运哪种氨基酸的? 一个核糖体如何同时结合 mRNA上的几个密码子? tRNA搬运的氨基酸在核糖体上发生什么反应? 翻译何时终止?一个 mRNA只能结合一个核糖体吗? 一个 mRNA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 有何意义? 翻译的场所、模板、产物、原料、酶、遗传信息传递方向、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别是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要求每组学生将课前参照课本图 4-6 准备好的核糖体、 mRNA、tRNA 模型拿出,并请一组同学上台演示并讲解翻译过程。 学生通过自制模型演示及小组讨论能得出大部分问题的答案。 对于少数疑问, 教师暂不解决,

9、让学生带着疑问进一步观看翻译动画, 并引导学生分析图 4-6 ,多方位突破难点。点评:通过自制模型模拟翻译过程,并由学生自己描述,整个过程中学生能表现出较大的学习热情, 再通过动画模拟和层层设疑,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翻译的动态过程。6. 归纳总结,构建完整知 ?R体系播放转录和翻译的全过程,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基因表达的整个动态过程。归纳总结,板书构建如下概念图,并通过概念图推导 DNA的碱基数、 RNA 的碱基数与氨基酸数的数量关系。点评:通过概念图可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六、 教学反思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教学是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 因此本节课通过设置一系列小问题、分小组讨论、 多媒体动画结合教材插图,对于难点加以自制模型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学定教, 不仅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很少动手制作模型,部分学生在制作及演示模型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这方面还有待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