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竞赛练习湘教版.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787331 上传时间:2021-1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竞赛练习湘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竞赛练习湘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竞赛练习湘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竞赛练习湘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竞赛练习湘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竞赛练习湘教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竞赛练习湘教版班级:_ 姓名:_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jù)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西汉刘安淮南子(注释)近塞:靠近长城边境。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亡:逃跑。胡:指胡人居住的地方。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将:带领。富:很多。髀(bì):大

2、腿骨。大:大举。引弦:拿起武器。十九:十分之九,指绝大部分。跛:指腿脚不好,瘸腿。保:保全。1给下面句子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A.善良 B.擅长 C.好 D.容易2给下面句子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马无故亡而入胡。()A.过去的,原来的 B.所以 C.原因 D.朋友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近塞上之人。 B.人皆贺之。C.近塞之人。 D.此独以跛之故。4下列是对画线句子的理解,其中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都来祝贺他,他的父亲却说:“这怎么就会是一种灾祸呢

3、?”B.人们都来祝贺他,他的父亲却说:“这为什么就不能成为灾祸呢?”C.人们都来祝贺他,那位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灾祸呢?”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不包括()。A.事情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B.遇到好事情别太过高兴,碰到不好的事情也不必悲观绝望。C.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和坏事可以互相转换的。D.坏事一定会发展为好事,好事也一定会发展为坏事。2. 阅读感悟。 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解释。少女:_    故:_2翻译: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4、60;_我们要学习精卫的什么精神。  _3. 文言文阅读。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回矣。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注释)闵(mn):同“悯”,担心,忧虑。长(zhng): 生长,成长。揠(yà): 拔。芒芒然:疲倦的样子。病:精疲力尽,这里是引申义。予:我,第一人称代词。趋:快步走。往:去,到去。槁(go): 草木干枯。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谓其人曰   谓: _ (2)今日病矣   病: _(3)予助苗长矣  予:&#

5、160;_ (4)趋而往视之  趋: 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_(2)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_3与“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中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子趋而往视之。 B.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C.久之,不语。 D.常衔西山之木石。4这篇短文给你什么启示?_4. 读短文完成练习。古人谈读书(一)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二)朱熹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

6、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三)曾国藩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1加点字注音不耻(_)下问 默而识(_)之   诲(_)人不倦2解释加点字敏(_)而好(_)学 ,不耻(_)下问。默而识(_)之,学而不厌(_),诲(_)人不倦盖士人(_)读书三到之中,心到最急(_)。3解释句子意思(1)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_(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_(3)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_4联系自己的

7、读书体会,说说文中哪个读书法对你有启发?_5. 文言文阅读。 原文:曩有愚者,常于室外县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注释)曩:从前。履:鞋。志:标志。1翻译下列画线词语。 及午_         至薄暮_是汝家_        何不入_2翻

8、译句子。 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_愚者审视之,乃悟。_3这个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_6. 阅读理解。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两小儿辩日选自_。你还知道出自这本书的一个故事:_。2解释文中带点字词的意思。去:_  及:_ 汤:_孰:_  决:_ 知:_3翻译下

9、列句子(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_(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_4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_5“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_7. 文言文阅读。赵母训子赵武孟初以驰骋田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田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续世说)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如是吾无望矣 (_)(2)竟不食其膳 (_)2用现代汉语解释。尝获肥鲜以遗母._3赵母的希望是什么?_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发是什么?_8. 小古文阅读。

10、对牛弹琴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选自汉·牟容理惑论 载于 南朝梁僧佑弘明集)注释:为:给。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伏:低头。故:从前。耳:耳朵听。鸣:指牛“哞哞”的叫声,作名词。掉:摇摆。奋:竖起。蹀躞(dié xiè):小步走。1解释:为牛:_    食如故:_ 掉尾:_    奋耳:_2翻译: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_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_9.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11、,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有改动)(注释)卒:同“猝”,突然。操:琴曲。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伯牙善鼓琴:_(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_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4处)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_4“高

12、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_10.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注释)依附:投靠。 疑:犹豫。1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1)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_) (2)王欲舍所携人(_)2下列对画线句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宁愿因为情况危急而抛弃他吗? B.难道可以因为情况危急而抛弃他吗?C.难道可以在情况危急

13、的时候抛弃他吗? D.难道可以因为情况危急而相互抛弃吗?3从文段内容看,_(谁)优,理由是_。11. 文言文阅读。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日:“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选自笑林(注释)鲁:鲁国。初:起初,开始。计:计谋,策略。俄:一会儿,不久。老父(f):对老年男人的尊称。、但:只。而:连词,表承接,然后。遂:于是、就。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鲁有执长竿人城门者 执: _(2)俄有老父至 至: _(3)何不以锯中截而人 以: _2用现代汉语翻译

14、下面的句子。(1)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_(2)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_3仔细阅读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你认为老父的话有道理吗?请谈谈你的理由。_(2)“执竿人”可笑吗?请谈谈你的看法。_12.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学弈  孟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翻译句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_2用“/”线给下面句子断句。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3第一句中“善”字说明什么问题?_4文中刻画的两个学下棋的人,表现有

15、什么不同?_5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一个道理?_13. 文言文阅读。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楚人有涉江者 _(2)遽契其舟 _2翻译句子。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3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是什么?_14.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颜回好学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1解释:恸 (_)对(_) 亡(_)2翻译:门人益亲:_弟子孰为好学?_15. 课内阅读我最棒。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使弈秋诲二人弈(_)(2)思援弓缴而射之(_)(3)为是其智弗若与(_)(4)非然也(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惟弈秋之为听。_3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_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