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调研分析.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289566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调研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关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调研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关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调研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调研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调研分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关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调研分析 关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调研分析“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新社区建设伴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应运而生,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载体,是农村基层组织制度创新的客观需要,也是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的重大决策。 一、我市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实践 我市从20xx年开始实施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明确提出了建设农村新社区的目标要求,20xx年制定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纲要把实施“农村社区建设工程”

2、列入统筹城乡发展的六大惠民工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目标后,农村新社区建设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加速。*市被列为全省首批农村新社区建设试点市,各地也结合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和探索。据市民政部门统计,目前全市已创建了251个农村新社区,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0%左右。 1、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布局逐渐清晰。各地先后开展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整治方案的编制工作,目前除江东、海曙外,九个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县(市)区全都编制完成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近20xx个村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或整治方案。以社区建设与行政村的

3、区划调整有机结合的形式,着力围绕中心村打造农村新社区。同时,各地根据村庄布局规划加大土地整理、宅基地置换的力度,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使村庄布局进一步优化。 2、农村环境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实施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40多亿元,累计启动村庄整治建设20xx个村,占全部行政村的76%,建成全面小康村269个、环境整治合格村1836个,完成生活污水处理村122个。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99.7以上,“农民安全饮用水工程”实现全覆盖,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6.5%,全面小康村和环境整治

4、合格村基本做到了“水清、路洁、院绿、灯明、村美”。 3、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文化、教育、卫生、健身、治安为重点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社区医疗、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社区管理等服务逐步完善。建成村落文化宫1184个,有线广播和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农村社区文化进一步繁荣,为农村新社区建设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深入开展,已有262个村建立农村社区服务台中心。镇海等地先后制定出台村民服务中心建设实施细则,建设集便民服务、党员活动、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市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中推广了“一站式”的服务。 4、合力共建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在强化村民

5、委员会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的基础上,构建覆盖辖区全体居民的管理与服务组织机构,创建了社区共建理事会和社区工作站等运作方式,积极吸纳外来人口一起参与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镇海区蛟川街道棉丰村针对外来人口较多的实际,建立了“新棉丰人”党支部,并成立了新棉丰人服务站。*市在外来人口较多的村、社区由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和部分外来人员共同组建“和谐促进会”,着力形成合力共建农村新社区的良好氛围。 二、我市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模式探索 各地在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以“百千工程”为抓手,整合村级资源,强化社区服务,深化村民自治,多形式

6、开展农村新社区创建活动。 1、多村联建模式。多村联建社区一般由片区内内若干个村庄组成,重点是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通过整合各村资源,建立健全村务活动、社区卫生、社区教育、治安保洁、文体娱乐等服务设施,突出服务共享,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北仑九峰山片区是我市首批通过验收的村庄环境整治成片连线推进区域,以此为契机,九峰山区域探索实施“九村一社区”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把该区域的7个村加上附近的杜家、吕鉴两个村联合创建农村新社区。通过成立社区服务中心,建成社区“三室四站一中心一校一场所”,完善一系列高规格的公共服务设施,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的职能得到延伸,该区域基本形成了“十五分钟生活服务圈”。

7、 2、城中(城郊)村改建模式。顺应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分工分业的趋势,按照城镇建设规划和新社区的建设要求,通过旧村改造或散落小自然村迁建,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实施社区化管理。如列入市农村住房制度改革的13个试点,建设规模都在5万平方米以上,形成了农村新型社区。鄞州区已建成湾底、陈婆渡、东裕等拆迁型社区35个。镇海区的蛟川、骆驼街道也建成了一批农村社区,均建有社区服务中心,配备社区专职干部,村民们在社区治安、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方面都享受到了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服务。 3、集中迁建模式。根据农村集中居住点和中心村的布局规划,结合下山移民脱贫、地质灾害、征地搬迁等,撤并自然村,促进生产要素向中心村集聚,配

8、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突出社区服务的延伸覆盖,建设农村新社区。鄞州区有18个村通过搬迁建设集中居住区。江北区针对在推进二、三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涉及到移民搬迁的实际情况,统筹谋划建设了四大农村社区,如慈城的慈湖人家、枫湾家园,庄桥的丽庄西苑,洪塘的姚江花园等农村新社区。 4、改造提升模式。以村庄整理整治改造为依托,通过拆除危旧房,完善村庄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增加为民服务的公共设施,提升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功能,推进了农户居住集聚。*市在农村新社区试点建设的过程中,围绕“六化”(布局优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要求,对村庄进行梳理式改造,通过拆旧宅、建新房、新老调剂等办法

9、,加快了村庄集聚,为加快开展农村新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打下了基础。 总体上来说,*市农村新社区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规划建设滞后,村庄布局散乱。虽然经过近年来的村庄撤并和规划建设,我市农村村落的集中程度和建设水平均比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相当部分地区村庄建设还处于无序状态。基础设施落后,公共产品不足。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配套性、共享性依然较差。建设要素紧缺,推进难度较大。主要受资金、土地、人才要素制约,影响了农村新社区建设推进。社区理念淡薄,管理水平低下。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经验,部份基层干部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社区管理

10、上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 三、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对策建议 1、科学编制村庄布局规划,有序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突出农村新型社区的规划。农村社区规划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前提。要进一步修编完善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明确中心村、行政村的数量、位置和功能定位。按照方便服务管理、尊重群众意愿和集约利用公共资源的原则,根据农村地域特点、资源配置、历史沿革、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规划农村社区空间布局和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把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合理分区和完善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育社区共同意识等“软件”内容纳入规划编制。争取在县(市)、区域范围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村开展社区建设

11、。农村社区建设事关长远,要注重在不同类型的农村进行试点,县乡两级政府要科学论证,加强组织指导,努力做到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引领农村新社区建设。 因地制宜确定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农村新型社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城乡转型的新型聚落模式。借鉴先发地区经验和我市前一阶段各地建设情况来看,我市农村社区主要模式:一是“城镇型多村一社区”模式。适宜城(镇)郊,建设集中居住区,以一村为主,附带部分跨村安置农户入住,建立规范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拥有完备的服务设施,能为社区范围内农民群众提供服务;二是“一村一社区模式”。适合区域面积较大、居住人口较多的村,以现有建制村为基础,建立社区服务中心,主要依托村“两委”来

12、组织运行。三是“农业型多村一社区”。适合农区居住相对分散的村庄,以中心村为聚集点,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逐步撤并自然村,实现农村社区的聚集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农村社区服务半径2公里左右,即十五分钟生活圈;社区的人口规模山区、农区少一些,平原和城郊则可多一些。总之,农村新社区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决不能搞“一刀切”。 明确农村社区的定位。农村新社区不是一级行政管理机构,而是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求,承接政府行政部门依法延伸在农村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主要职能是为社区农民就近提供全面、方便的服务。主要功能包括:(1)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服务;(2)强化社会管理,

13、寓管理于服务之中;(3)发挥社区载体和平台作用,引导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4)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农民权益机制,表达群众诉求,协调处理社区内各级组织之间、单位之间、村民之间的关系,促进社区和谐发展;(5)推动社区不断完善和提高,逐步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方向发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社区人居环境 全面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继续把深入实施“百千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程来抓。围绕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要求,加大村庄综合整治力度,加快成片连线整体推进步伐,争取在三年内

14、全市所有村庄普遍得到整治。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源头治理力度,进一步完善垃圾收集处理网络,积极推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循环利用处理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扩大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面。广泛开展有广大群众参与的以美化庭院等为载体的新社区创建活动,使传统村落逐步转变为布局合理、环境整洁、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交通网、供水网、供电网、信息网和流通网,加快推进通村及联网公路和站点建设,扩大农村公交客运化覆盖范围。搞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乡镇超市和放心店建设。继续实施新农村电气化改造,改善农村供电和照明条件;加快宽带进村入户,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基础设施建

15、设要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突出社区中心村,增强中心村凝聚力和吸引力,吸引周边村庄群众向中心村聚集,逐步形成“村级小城镇”。 建立农村公共设施维护管理机制。要明确各级政府、村级组织及村民在村庄内部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的责任,建立建设维护资金的筹措分摊与管理机制。搞好农村公路养护、道路河道保洁、垃圾污水处理、供水电力等公共设施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社区管理队伍,尤其在集体资金比较紧张的社区,应动员社区成员参与建立义务卫生保洁队伍、治安巡逻队和民兵应急服务突击队等,为社区成员提供服务,既节约管护经费,又引导村民树立“社区是我家,管护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3、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缩小

16、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满足农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又要满足农民群众的生产需求。要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县镇两级要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确保每个社区拥有一定面积的社区组织服务用房、居民群众活动场所和文化体育设施。争取几年内在全市农村社区、中心村普遍建立起集管理、服务、教育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按照互利双赢的原则,组织引导农村日用消费店、农资连锁店、农技推广服务、邮政电讯等服务业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中来,提高服务资源的社会程度,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也可从实际出发,按照市场化要求,积极开展低偿的便民利民服务,增加社区

17、集体经济收入。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要努力改变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城市腿长,农村腿短”的现象,转变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突出农民就医、就业、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法律、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进入农村社区,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真正使农村群众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完善农村社区文化设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要靠“送”,更靠“种。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优化。政策上要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

18、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村)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引导村民增加文化消费支出,改变农村重人情消费、轻文化消费的不良消费习惯。通过先进文化的引导,不断增强农村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推进城乡文明一体化。 4、加强和改进农村社区管理,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建立农村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公共财政、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和社会力量对农村社区建设

19、的投入多元化投入机制。县(市)区和乡镇、街道要把农村社区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提高农村社区建设投入的比重。坚决杜绝借社区建设名义,变相向农民摊派,增加农村负担。要统筹整合、科学配置各类农村社区建设资金,合理安排使用资源,充分发挥使用效益,提高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集约化利用水平。 开展城乡社区建设对接和互动。农村社区建设比城市社区建设面临的问题更多、情况更复杂、任务更艰巨,应借鉴城市社区建设的经验,探索城乡社区建设协调发展的新路子,要鼓励社会力量到农村社区兴办各种事业,倡导城乡“社区结对、家庭走亲”活动,通过城乡社区居民群众相互开展的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经济、社区救助等一系列交流与

20、合作,改变城乡社区建设各自为战的局面,达到管理互学、服务需求互补、文化共享的目的,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新局面,推动城市和农村社区建设协调发展。 切实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农村社区化,是党和政府影响力向农村延伸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加强农村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结合乡镇街道机构改革,鼓励和支持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农村社区挂职锻炼、蹲点服务。积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加强农村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培育农村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探索建立

21、社区共建理事会、和谐促进会等新型社区治理组织,畅通驻村单位和离退休回村居住人员、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等参与社区建设的渠道,实现村民自治与社区治理相结合。建立农村社区考核评估机制,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纳入各镇、街道的目标管理考核,严格落实责任。 公安分局长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对公安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做好新形势下社会稳定工作的根本保证。长期以来,公安机关始终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深入贯彻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方针,不断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着力改善警民关系,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公安保卫任务的完成。但是,也要清醒地看

22、到,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利益关系深刻调整的新形势下,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执法环境变化很大。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处在化解矛盾冲突的最前沿,与执法和管理对象发生矛盾的可能性增大,维护和保持和谐警民关系面临严峻挑战。对照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公安机关自身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特别是执法思想不端正、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过程不透明、执法方式不文明、执法制度不完善、执法监督不严密以及非警务活动过多、违法违纪案件频发等,成为导致人民群众对公安执法活动不满意、警民关系不和谐的直接原因。如前段时间发生的“瓮安”事件和“躲猫猫”事件,发生了严重的暴力对抗和警民冲突,

23、产生了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危机,不仅降低了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和亲和力,也直接损害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极为重要的工作。全面推动和谐警民关系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为主线,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核心,以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为出发点、落脚点,以解决影响警民关系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紧密结合各项公安工作,大力加强公安机关的思想政治建设、素质能力建设、组织制度建设和纪律作风建设,通过符合当地实际的形式和方式,积极构建警爱民、民拥警的和谐警民关系,努力把公安队伍建设成为犯罪分子最怕、人民

24、群众最亲的队伍,永远做党的忠诚卫士和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一、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确保广大公安民警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打牢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根本保证。要紧密结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增强党的宗旨观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大力弘扬新时期人民警察精神,积极引导广大公安民警从根本上解决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真正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作为永恒追求,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坚定不移地相信、依靠和服务群众,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

25、全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人民公安为人民。要坚持不懈地狠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引导广大公安民警牢固树立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自觉地把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追求效率与实现公正、执法形式与执法目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使人民群众既能切实体会到法律的尊严,又能亲身感受到公安机关的温暖。二、全面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群众工作是公安机关的基础工作,也是广大公安民警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要按照“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

26、服务、会宣传发动”的要求,要通过扎实有效地教育训练,不断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能力和群众工作水平。要将群众工作能力、公共关系理论、应对媒体技巧等纳入培训内容,着力增强公安民警的公共关系意识和危机应变能力,提高联系群众、化解矛盾、沟通媒体的本领。要大力加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培训,使广大公安民警特别是领导干部正确把握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和特点,把握群众心态和社会动向,切实增强做好特殊状态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要组织民警深入基层一线,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深入体察民情,掌握社情民意,学会用群众语言和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做群众工作。要研究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鼓励基层民警融入人民群众,扎根执法办案第一线

27、,积极主动、安心踏实地做好群众工作。三、集中解决突出执法问题,提高公安执法能力和水平坚持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从人民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严肃警纪、整饬警风,以良好的作风和形象取信于民,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环节。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依据法律法规关于公安机关职责任务的规定,科学界定警务活动与非警务活动的界限,规范警力使用审批制度及调用程序,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警务活动的干预,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出警有据,确保公安机关及其广大民警的警务活动始终在合法轨道上运行。要严肃查处民警违法违纪案件,实行重大案件挂牌督办制度,重点查办为“黄、赌、毒”等社

28、会丑恶现象和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以及插手经济纠纷,利用职权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等案件。要加强对公安执法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坚决防止不作为、乱作为以及执法不严格、不公正等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不端正的现象,着力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要继续加强对“五条禁令”、内务条令等警规警纪执行情况的专项督察。要坚持“治理一个问题,巩固一项成果,建立一套制度”的思路,加大对刑讯逼供、滥用枪支警械、滥用强制措施的专项治理力度,始终保持对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高压态势。四、继续深化“大接访”工作,着力化解影响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矛盾和问题满腔热情、尽职尽责地解决好涉及公安机关的信访问题,切实化解矛盾、

29、减少怨气、理顺情绪,是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要继续抓住社会反映比较突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问题,加大领导接访工作力度,建立健全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努力形成以“一把手”接访为龙头,以信访责任追究制度为核心,以办理初信初访和从源头上预防初信初访为重点,以各部门、各警种经常性接访为支撑,形成层层接访的信访工作格局,努力实现“小事不出乡镇,大事不出县区,矛盾化解在萌芽,问题处理在当地”的目标,使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持久有力的保障,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公安机关维护人民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诚意,不断夯实公安工作的群众根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五、坚持开展爱民实践活动,扎实为民办好事、办

30、实事紧密结合公安机关的执法、管理和服务工作,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爱民实践活动,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的事情做起,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逐步累积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载体。要以组织开展“千名民警进万家”和“公安民警进企业”等爱民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探索新形势下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新途径,着力形成走访帮助群众、密切警民关系的长效工作机制,积极主动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进一步深化社区警务战略,充分发挥社区和驻村民警的作用,推动民警进社区、入农户,零距离服务群众,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

31、努力在警民之间拆除“隔心墙”、架起“连心桥”。通过爱民实践活动,组织广大公安民警沟通、联系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特别是要深入城镇失业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低收入群众家庭,深入失足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家庭,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以实际行动传送党和政府的温暖。要紧紧围绕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解决就业创业、务工就学等最基本的民生问题,积极研究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创新服务方式,挖掘服务潜力,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各种便利,让群众感到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以实际工作成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六、强化舆论引导工作,提高与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沟通

32、能力做好社会舆论引导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也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迫切要求。要加强与党委宣传部门、主流媒体的沟通联系,建立互动机制,扩大公安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组织专门力量密切关注社情舆论动态,注意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涉警负面报道信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将损害控制在最小范围。要认真研究现代传媒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与分众传媒时代的受众心理和特点,按照“及时、主动、准确、统筹”的要求,建立健全舆情跟踪分析、负面报道应对、网络舆论引导和公安新闻发布等工作机制,提高主动应对和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切实增强对网络舆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积极营造有利于公安工作的良好

33、舆论环境。要多层次、多渠道地推出亲民爱民、执法为民的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反映公安机关为维护社会稳定所作的艰苦努力,展示公安民警恪尽职守、牺牲奉献的高尚情操,形成规模效应,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赢得人民群众对公安民警的敬重和信任。七、努力创建和谐警营,适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加强和谐警营建设,不断凝聚警心、团结队伍,形成民主团结、平等公正、协调有序、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和谐警营,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基础和前提。要以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凝聚力为目标,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努力形成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事业追求、浓厚的平等意识和民主氛围、良好的纪律作风和整体形象、紧密

34、的团结协作和协同配合的坚强领导集体,促进“班子和谐”。要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深入贯彻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坚持用法律和制度管理队伍,用标准和规范建设队伍;积极完善民警职业保障体系,提高民警政治经济待遇,保障民警执法权益,把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制度规范、纪律严明、秩序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管理和谐”。要以强化人际环境建设为基础,从思想、工作、制度等各个层面优化人际环境,增加领导与群众、机关与基层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努力形成团结友爱、互信互助、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和谐”。要以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关键,加强民警的心理健康保护,提高民警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35、,引导民警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促进“心理和谐”。要以推动文化育警为载体,大力加强公安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教育熏陶民警,用共同的职业价值观念凝聚团结民警,不断增强民警的职业自豪感和集体归属感,促进“文化和谐”。总之,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公安机关是主体,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特殊重要性,把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作为事关公安工作发展全局和公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 边防派出所始终坚持“严而有情、宽严相济”的

36、人性化执法,把人性化的执法理念落实到执法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实现人性化执法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历年来*边防派出所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4次,被公安部表彰为“实施农村和社区警务战略优秀公安派出所”,被公安部边防局表彰为“公安边防部队群众工作标兵单位”。XX年4月7日,*边防派出所民警在调查一起盗窃案时,了解到犯罪嫌疑人王某由于收入微薄,无力承担儿子的医药费和女儿的学费,万般无奈下盗窃工地钢筋。考虑到王某的悔过态度较好和家里的实际困难,派出所依法减轻了对王某的处罚,并发动民警为其捐款近千元,帮助他渡过难关。王某当场感激地泣不成声,并在拘留期满的第二天下

37、午,带着家人一起到派出所谢恩,表示今后决不再做违法违纪的糊涂事。2018年9月,*边防派出所民警在拘留犯罪嫌疑人谭某时得知,其父因脑梗塞昏迷多日,处于准植物人状态,医院已下达病危通知书。老人在弥留之际,恳请见谭某最后一面。收到申请后,*边防派出所依法提请上级对谭某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终于使其尽了为人子的最后一份责任。谭某在暂缓执行期满之际,按时回到派出所报到,一进门就跪倒在办案民警面前,失声痛哭,表示一定会汲取教训,痛改前非。该所推行的人性化执法赢得了中央首长的高度关注。2018年6月,xx同志作出批示: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结硕果。同年7月12日,*、xx同志在*视察工作期间,专程来到该所,对人性化执法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人民群众亲切地将*边防派出所称为“俺们的贴心人”。 19 /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