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电池教学设计.doc汇编.doc

上传人:水手 文档编号:1289952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原电池教学设计.doc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原电池教学设计.doc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原电池教学设计.doc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原电池教学设计.doc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原电池教学设计.doc汇编.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原电池教学设计(原稿)(一)、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原电池的两极反应;(2)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并能根据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辨别一个装置是否构成原电池,并能探索性地根据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去设计简单的原电池。(3)在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等探究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各项实验能力、综合能力。2、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原电池的概念,电极反应与名称,原电池的构成条件。(2)难点:原电池的两极反应,原

2、电池的构成条件。(三)、教学用具:多媒体演示平台(PowerPoint XP),实物投影仪;演示实验仪器一套:(100mL烧杯一个,带导线的Cu片和Zn片各一,灵敏电流计一个),稀H2SO4(15)50mL;学生实验用具若干套(每2人一组):每套含50mL烧杯3个,灵敏电流计一个,带导线的Cu片、Zn片各3片,Fe片2片,带导线的石墨棒一根,稀硫酸(15)50mL,无水酒精20mL。(四)、教学过程1、知识准备复习有关电解质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2、质疑激趣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电池,从电池的工作原理入手质疑激趣。3、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原电池的实验(演示实验4-14),然后由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1实验5

3、实验1:将Cu片插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实验2:将Zn片插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实验3:将Cu片、Zn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但两者不接触,观察现象实验4:将Cu片、Zn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两者用导线连接,观察现象。实验5:将Cu片、Zn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两者用导线连接,中间连灵敏电流计,观察现象。4、理论探究从实验1实验5,学生可以从对比渐进的实验过程中得出一些原电池的感性认识,教师再从实验4和实验5的Cu片上气泡的生成引导学生分析电子的运动方向,得出原电池的概念,从电子的流向和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得出原电池的正负极。以及原电池的正负极与电极上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并用PowerPoint设置

4、动画(或用Flash)动态描述在原电池中电子的运动及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运动方向。5、理论探究引导学生从实验探究中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条件一:有活动性不同的电极材料;条件二:形成闭合回路;条件三:有电解质溶液。条件四: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并让学生检验可构成原电池的装置中正负极与理论分析是否相符。6、课堂小结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课堂小结:(1)原电池的概念及电极反应。(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五)、板书计划所有板书使用Microsoft Office XP(PowerPoint),其主要内容为:原电池的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及名称正极:物质得到电子;负极:物质失

5、去电子。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条件一:有活动性不同的电极材料;条件二:形成闭合回路;条件三:有电解质溶液。实质: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原电池教学设计(改进)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 黄海军 学习目标: 1掌握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掌握构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 3学会设计原电池;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写出简单的电极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教学难点:原电池中盐桥的作用分析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实验探究与学生自主提问推进相结合教学用品:多媒体设备:多媒体电脑及显示屏实验仪器:每组电流表,导线两根,原电池容器两个,铜电极,锌电极,碳电极,盐桥。(共15组,4人一组) 化学药品:硫酸铜溶液、硫

6、酸锌溶液。(共15组)其它用品:小手电,MP3,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电池 教学设计【引入】电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交通工具,人造卫星,平时我们用的手电、手机、MP3等都需要。能量间的转换是遵守能量守恒定律的,那么电池是如何提供电能的呢?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奥秘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探究的课堂吧。 【板书】第一节 原电池【合作探究1】 将锌粉加入CuSO4溶液中,测量温度的变化,分析能量变化情况。生(现象):锌片溶解,表面产生了一层红色的固体物质,溶液颜色变浅,温度升高。师、生:发生的反应为:Zn Cu2 = Zn2 Cu在这个反应中,锌失电子,直接给了与它接触的铜离子。该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了

7、热能。【过渡】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个反应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呢?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合作探究2】注意分析溶液中的阴阳离子的移向问题CuSO4溶液 G Zn Cu 如果锌粉加入CuSO4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试设计实验将反应释放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生:现象(1)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2)锌片溶解,其表面出现一层红色的固体物质; (3) CuSO4溶液颜色变浅; (4)铜表面也出现一层红色的固体物质; (5)溶液温度略有升高。师、生:(1)(2)说明Zn失去电子变成Zn2+,故在锌片上发生的反应为: Zn Zn2+ + 2e (氧化反应) (3)(4)说明溶液中的Cu2+在铜片上得到电子变成Cu,

8、故在铜片上发生的反应为: Cu2+ + 2e Cu (还原反应) (1)(2)(3)(4)说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5)说明少量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板书】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原电池: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师:(2)(5)说明了锌片不纯有少量的Cu2+直接在Zn的表面得到电子被还原,故有少量的化学能转化为热量释放出来。【提问】大家看看这个原电池,它由几个部分组成?【学生】回答。【总结并板书】 2、原电池的构成:(1)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2)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金属与金属 金属与非金属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 惰性电极(3)电解质溶液或熔融条件下(4)闭合电路 【提问】大家都知道

9、,电池由正负极,那么如何判断电池的正负极呢?【交流讨论】学生交流,讨论【师生总结并板书】3、正负极的判断(1)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失去电子的电极,电流的流入极A600万元较活泼的电极阴离子移向负极常见溶解的电极(2)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得到电子的电极,电流的流出极较不活泼的电极理由:重组协议签订日与债务重组日不是同一天,因此不能确认债务重组收益。阳离子移向负极A.数据结构B.数据存储C.数据流D.外部实体常见由气泡冒出或由金属析出的电极(-)甲公司201年度涉及现金流量的交易或事项如下:学生:【课本实验4-1】双池原电池C异型输血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1500Zn 3月8日10am:经抢救

10、无效而死亡。Cu 针对资料2 G 调整后本年净利润为20000-50=19500(万元) 1mol/LZnSO4溶液 1mol/LCuSO4溶液 学生(现象):锌片溶解,铜片表面有红色的固体物质析出,铜片质量增加。师、生分析:外电路:电子流向和得失电子的情况。 内电路:离子移动的方向【板书】4、原电池的电路 (1)外电路:电子流动的电路(+ 、 极)(2)内电路:离子移动的电路(阴、阳极)【比较】双池原电池比单池原电池的优点(由现象的比较到本质的比较):C.文档和调试可能不充分D.加强了开发过程中的用户参与程度(1)有利于最大程度的将能量转化为电能。(2)可以获得单纯的电极反应,便于分析电极过

11、程。【小结】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作业】P73( 1、2、3、4、5 )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实验情景为题材,以生师互动的活动方式对原电池的原理进行了探讨,这个过程的设计主要以学生对实验描述的思考、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的模式推进探讨原电池原理,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计原电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设计并总结后完成实验,分析评价实验,并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但主体的内容主要由学生推动。通过对单池原电池与双池原电池的设计对比,学会比较,评价设计方案;通过自主探究根据现象设疑,根据疑问求解的模式,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态度和科学创新精神: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团结合作的探究学习观念,强化合作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