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语文课文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2900790 上传时间:2021-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下语文课文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六下语文课文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六下语文课文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六下语文课文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下语文课文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下语文课文复习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六下语文课文复习教案 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关于六下语文课文复习教案,供大家参考。 六下语文课文复习教案1 第一课时 复习、积累成语。 1、前几天我们学了课文,想到20天后我们也将分别,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慨。是啊,这六年的时光过得太快,转眼间我们就要毕业了。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时光的飞逝吗?(时光如梭,岁月如流,光阴似箭,白驹过隙) 2、用这些成语来形容时光的短暂是多么恰当啊!成语是祖国语言文字的瑰宝。本学期我们就学习了许多,课文中有,每个单元的练习中也罗列了不少。老师让你们回去归

2、类、整理了。谁来介绍一下你把哪些成语归为一类?请你来教大家怎样记住它们。 3、请学生介绍自己归类的成语,教大家记住它们。 (一开头,AABC) (近、反以词,按同学的性格特征,按成语典故,褒义、贬义,编故事) 4、小结:成语有很多归类方法,适合自己记忆的就是最好的。如果你的好方法来不及介绍,可以课后把它教给你的好朋友。关键看谁记得最多、最牢。当然光积累很多成语还不够,真正有才华的人会恰当使用它们。 5、我来看看你们是不是有才华呢?老师这儿有几组题目,你们每一个四人小组将通过选择序号来决定你们答题的类型。这儿有A、B、C、D、四个序号可供选择。 A组:根据下列情景,写出你想到的成语。 B组:请把

3、下列成语,编成一个简短的小故事。 (可以先构思好情节,组织好语言,再动笔写。) C组:请选择合适的成语填入空格,连成一段话。 D组: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看看你填的是哪些人名和地名。 6、小组合作完成练习,按顺序全班交流。 7、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老师发现你们会用了许多成语,但有些同学可能发觉自己的成语知识还有疏漏。希望你能用这最后的20天,更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学习,去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积累古诗。 1、其实,六年的时光并不短暂,六年来,我们在母校不仅学会了许多成语,还学习了不少古诗。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三首描写春天的诗。你还记得吗? 2、都是描写春天的诗,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吗? 3、有感

4、情地背诵。(指名背,推荐背,齐背) 4、古人写了很多赞美四季的诗。六个春秋我们一起走过,临别之际,大家感慨万千。古人就送别这个题材也作了不少诗,老师让你们回去收集了,能谈谈你最喜欢的那首送别诗吗? 5、指名交流,有感情地背诵。 (老师知道你们认真地找了很多,课后来背给我听好吗?) 6、小结:古诗语言简洁,意蕴深厚,多积累一些对我们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如果你能把小学生必背的70首古诗分分类,都背下来,一定会受益匪浅。 二、复习、积累名言警句。 1、前一阶段,我看见很多同学都在写临别赠言,但写的时候挺发愁,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古人送别时会赠给友人什么话吗?他们会送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或勉励友

5、人,或与友人共勉的话。 2、老师这儿有几句名言警句,(出示)选择一句,送给某一位同学,你想送他哪一句呢?为什么? 3、除了这些,你一定有自己最喜欢的名言想送给好朋友,我们来交流一下。 4、学生补充课外名言警句。第三课时 语言积累的运用,写临别赠言。 1、这节课我们把以前学过的许多成语、古诗、名言整理、复习了,并进一步了解了他们如何运用。我想此刻让你再为好友写上一段临别赠言,你会有许多话要讲:或许你会用一些成语来赞扬他的为人,祝福他有美好前程;或许你会用一些诗句来表达离别之情;或许你会送上一句与他共勉的话语。 2、请你用心地、真诚地为你的好友写一段临别赠言。 3、学生写临别赠言。 4、学生交流临

6、别赠言。 5、总结:我相信这些真情而意蕴无穷的话语,会让你在多年后再次翻开同学录时,回想起母校,回想起同学。或许,好朋友的一句话会陪伴你一生,激励你一生。 六下语文课文复习教案2 一、 复习目标 1、熟记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2、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熟练掌握拼音方法(准确拼读音节、正确拼读多音字)。 4、看拼音写字、写词语、写句子,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二、复习重点 1、学会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 2、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中26个字母,读准四声及轻声。 三、复习过程 1、声母23个: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7、 ch sh r z c s y w 2、韵母24个: 单韵母(元音):a o e i u ü 复韵母(8个):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特殊韵母(1个):er 前鼻韵母(5个):an en in un ün 后鼻韵母(4个):ang eng ing ong 四、 整体认读音节(16个)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uan yin yun ying 五、 字母表(26个) 大写: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小写:a b c d e f g h i j k

8、 l m n o p 大写:Q R S T U V W X Y Z 小写:q r s t u v w x y z 六、 声调: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 七、 拼法:1、两拼法 2、三拼法 3、直呼法 八、 拼写规则 1、j q x 相拼,两点要省去,普通话里的音节,ü只和n l j q x相拼,所以ü和j q x相拼时省去两点。 2、ü与n l相拼时,ü不能省去两点。 3、i u 单独成音节或开头的韵母单独成音节时,前面应加y w . 4、标调方法:有a不放过,无a找o e,i u 并排标在后。(注:如在i上标调号,i上的点必须去

9、掉 。) 5、儿话音规律:各类韵母儿话有不同的规律,读音、书写并不一致,常见的a o e i u 的韵母儿话时,要在原韵母后面加上卷舌动作。 6、轻声规则 (1)、名动或动词的第二叠音节轻声。 (2)、表示方位的词“里、上、中、下、边”等读轻声。 (3)、表示趋向的.动词“去、来、起来、回来、回去、上来、下去、上、下”读轻声。 (4)、夹在动宾短语中间的量词有的读轻声。 (5)、单纯词的第二音节一般读轻声。 (6)、词尾的字“子、儿、头、巴”和表示多数的“们”读轻。 (7)、助词的“的、地、得、着、了、过”读轻声。 (8)、语气词“啦、吧、吗、呢、哪、呀、啊、嘛、哇”读轻声。 7、隔音符号 在

10、汉语拼音中,以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时,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就用隔音符号“”隔开。 8、“啊”的变调和变音 (1)、前一音节收音是a o e i u ü,“啊”读“呀”。 (2)、前一个音节收音是u(包括a o),读“哇”。前一音节收音是n,读“哪”。前一个音节ng,读“nga”。 六下语文课文复习教案3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课后解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参考解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学习

11、准备: 学生可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课时:建议两课时,也可以根据学情适当划分学习内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课文导读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杨氏之子、伯牙绝弦这两篇文言文吗?课文短小精悍,却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深刻的启发。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曾经是怎样学习的?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两则新的文言文,看看从这两个小故事中,你又能感悟到什么?明白怎样的道理呢? 基础达标 1、结合课文语言环境,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学弈( )惟( )鸿鹄( )缴( )弗( )矣( )与( ) . 盘盂( )沧( )沧凉凉 孰( )为汝( )多知乎? .

12、 2、在括号里写出加点词的意思,再回答问题。 弈( )秋,通国( )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 ) 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 )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 )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 )俱( )学,弗(fú)若之矣(y)。为是其. ( )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3、联系课文解释,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 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

13、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孰(shú)为汝(r)多知(zhì)乎?” 同学们挑战自我:如果你学有余力,可以尝试完成下面内容。 1、背诵课文。 2、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从故事中悟出的道理。 同学们,有创意的表达才是生命力的语言,大家不妨走进角色,走进历史,以小组为单位,扮演一回剧中的人物,将课文中的语言或丰富、或转化,使之成为浅显易懂的、极具感染力的戏剧语言,都来演一演、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 相关链接 1.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

14、与他的_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悬梁刺骨“(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参照原文: 篇一: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篇二: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多知(zhì)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