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济解释与分析.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293275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济解释与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济解释与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济解释与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济解释与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济解释与分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济解释与分析 关键字农地制度 土地使用权流转 农户模型 现象和问题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近年来在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土地较为自由的流转,例如作为西部开发重点的湖南省怀化地区以及被称为发生“第三次土地革命”的 山东省胶东地区,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也正在进行类似的尝试,并以此作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基础。同时,由山东农业大学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进行的一项涉及4省344县的农村调查表明,大部分农民已经具有自己承包土地可流转的意识,见表1。表1:农民对其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态度 资料来源:杨学城等,2001 与以上事实形成对照的是,土地使

2、用权流转程度的地区差异非常大。根据1998年白罗文等人和农科院合作的一项对个省的调查表明,参与流转的土地只占全部土地的。对同在湖南省的永兴县3乡39村的实地考察则表明,尽管村集体对于土地使用权流转抱积极态度,但实际的流转并未发生。即使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地区,农村土地市场也存在交易量小、交易期限短和低偿交易甚至无偿交易比例高等现象。而在近年来大量的农村信访中,涉及农村土地的达一半以上,有些土地问题甚至上升为刑事案件。 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和理论回顾 从1950年6月30日,新中国第一部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诞生以后,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曾出现过多次大的调整和变迁(石磊,1998)。始于70

3、年代末的农村改革使中国农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回复到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模式,每个农户成为农业生产中各项扣除以后的剩余索取者(residual claimant),克服了生产队中劳动监督困难和激励不足的问题(林毅夫,1991)。这项诱致性制度变迁在1981年得到正式的承认,以法定形式肯定下来的长期的土地承包权给予农民稳定的预期,它直接影响预期者的行为,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但是自从1984年以后,谷物生产停滞不前,农业生产出现了徘徊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重新集体化的呼声又在扩大经营规模以获取规模报酬的教条下出现。1993年,15年的土地承包期即将到期,农民对土地制度预期的不稳定性导致了农业生产

4、中出现短期行为和生产性投资不足。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重大政策措施决定,将农户的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部分林业地区延长至50年。 80年代后期,继商品和服务市场化改革全面展开后,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体制改革也正式开始,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或进入乡镇企业实现非农产业就业。为了适应劳动力要素转移,1988年修改的宪法和土地管理法都放松了对土地管理的限制,明确“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可依法转让”。 1996年以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农村城镇化水平低问题突出,以村为基础的集体土地所有制作为改革的终极目标开始受到怀疑。为了适应中国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战略,1998年中共

5、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在“赋予农民有保障的30年土地使用权”的同时“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村土地资源再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而在今年初的“十五”计划中,作为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的首要内容,中央明确在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在今年7月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讨论的土地承包法(草案)中,是否应该以及如何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界定为一种财产权,并规范其流转成为讨论的焦点。 土地使用权流转:一个新古典的图解表2:国民经济和各产业平均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第14页 表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 资料来

6、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第29页 伴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的微观变化是土地在不同个人间的边际评价出现重大差异。由于农业生产中劳动力与土地总是互补的,对于具有不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农户,土地边际产出的程度不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农村劳动力在市场意识、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等方面不断进步,一部份有能力在非农产业实现就业的农民,将会比较其种地的收益和机会成本。当这部份农村劳动力试图退出农业产业时,尽管他们对土地的边际产出评价已经很低,但作为理性的个体,他们依旧会考虑自己已经承包并仍有较长存续时期的农村土地如何被尽量有效地利用,可能的选择是将土地的使用权出租或转让,部份实现承包制赋予的从土地上获

7、得收益的权利。对于另一部份留在农业生产产业的农民,农业生产可能给他们带来较高的收益。如果他们发现在自己的生产和经营下,土地具有较高的边际产出,尤其是那些具有较多的市场信息、较新的生产技术、和较高的经营能力的农户,他们有可能承租或受让前一类人的土地使用权,从而对农业生产进行更多的投入。这样,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就具有土地边际产出拉平效应,双方对土地边际产出的评价差距越大,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被改进得就越多。 我们可以用上面这个模型说明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济效率。(一)图表示的是某村土地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我们假定该村的农户可以分为两类:具有农业生产比较优势而持久的留在该村的a类农户;不具有农业生产比较优

8、势而退出农业生产产业转移至其他产业的b类农户。(二)图和(三)图分别表示这两类农户对土地的需求。需求曲线不同的斜率表明他们对土地不同的边际评价,并且这种边际评价与他们各自的土地边际产出成正比。在土地承包制的初始配置下,假定以每户人口为标准,a类农户和b类农户获得的土地量分别为qa和qb。在这种状态下a类农户对土地的边际评价pa远远高于b类农户的边际评价pb。这样的土地要素配置显然是缺乏效率的。如果农村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自由流转,那么b类农户的土地将流至a类农户,根据新古典经济学均衡的一般原则,流转量是:qb0qb1= qa1qa0。此时,两类农户对土地的边际评价相等都为p*。如果农村土地市场形

9、成后p*可被视为土地的市场均衡价格。这时a类农户增加的效用为e和f,f当中将有g部分有偿支付给b类农户,由于f=g+h,所以社会净效率增加量为e+h,实现了典型的希克斯卡尔多效率。 由此可见,在一个理想的新古典框架中,土地和任何其他要素一样,自由的流转总能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并能反过来促进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已有的实证研究也证实,对土地交易权的限制对土地产出率具有负面的影响,其影响途径是降低要素配置效率和减少农户对土地的长期投入(姚洋,1998)。这在回答前文第一个问题的同时,也能够从效率角度解释为什么政治决策的结果是允许和鼓励农民进行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 流转程度的差异:

10、一个农户的微观决策模型 既然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具有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率的作用,那么这种现象为什么没有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出现,为什么地区间的流转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 新古典的理论在长期中看总是对的(曼昆,1998),但在将它运用到现阶段的中国时,许多转轨过程中的制度因素不容忽视。以上的图解对经济发达地区有一定解释力,或者说它代表了农业发展的长期趋势,但要解释不同地区流转程度的差异,其微观基础就必须分析农户将土地投入农业生产和实施流转的决策。受贝克尔家庭生产函数(garysbecker,1976)的启发,我们建立一个在一般农村地区代表性农户的微观模型,然后分析是哪些外生变量和参数影响农

11、户对土地的使用和流转决策。 一、模型的设定和说明 初始禀赋(t,r) t:农户可投入的全部用于劳动的时间 r:农户在土地承包制下拥有的土地总量 对于无遗产继承、外来援助和不参与金融信贷市场的普通农户,t和r 可视为他所拥有的财富总量,作为一般的讨论,t和r各自在质量上的差别暂不细分,而只考察数量上的影响。 效用函数u=货币收入(+)+ 非货币收入 针对设定的初始禀赋,农户的效用来自两方面:劳动和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可能提供的货币收入;土地除作为生产要素以外提供的非货币收入。效用函数的设定得到以下经验观察的支持:表4:浙江省海宁市地产对农民的效用 资料来源: 刘红梅,王克强,2001 农业生产净货币

12、收入:paq(l,k,h)- wal- pkk- th pa:农产品市场价格 q(l,k,h):农业生产函数 wa:农业雇工工资 l: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动时间 pk:农业生产中资本市场价格 k:农业生产中资本投入量 t:农业生产费税率 h:农业生产中土地投入量 p1:在非农产业实现就业的概率,其值大小反映劳动力市场限制性 wi: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净收入=就业收入-就业成本 (t-l):投入非农业生产的劳动时间,如果为负值,表明农户雇佣劳动力,反之则反是 p2: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概率,其值大小反映土地市场发育程度 pr:流转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净收入=流转收入-流转成本 (r-h):使用权被流转的土地面积

13、,如果为负值,表明农户受让他人流转的土地,反之则反是 非货币收入:eh e:土地除作为生产要素以外为农户提供的单位效用。就表4考察的农户而言,e的值为50%以上,相对于一般农户,我们假定e不为零,它将为保有h面积土地的农户提供eh的效用。 生产函数:q(l,k,h)=alkh a:农业生产进步因素 、:分别为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产出弹性。 农业作为一项弱质产业及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与此同时种子、化肥和灌溉技术等进步也将提高农业产出,因此把a视为生产技术进步因素与自然灾害因素相抵后的净值。根据边际产出递减原则,生产函数的性状满足:0<,<1,q,>0,q,<0。 预算约束:

14、wal+ pkk+ th wat+ er t和r的价值确定此处仍选用了wa和 e而非是wi和pr,因为正式的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市场不完善正是中国大部分农民面临的约束。 二、农户的最优规划 将生产函数代入效用函数,农户的最优规划可简化为: l,k,h s.t. wal+ pkk+ th wat+ er 构造拉格朗日式: 最优的一阶条件为: m/l=paal-1kh- wa- p1wi-wa= 0 m/k=paalk-1h- pk-pk= 0 (wal+ pkk+ th - wat- er)= 0 令 paal-1kh= (1+)wa+p1wi= x (1) >0,(wal+ pkk+ th

15、- wat- er)= 0 (4) 得土地使用权流转量: h* = r-h* =r-(wat+ er)xy/(wayz+pkxz+txy)(5) 三、比较静态分析 (5)说明影响农户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诸多因素,为了更清楚分析各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农户的决策,可以对(1)到(4)分别进行比较静态分析。 (4)中 kuhn-tucker乘子>0表明,当成本投入超过预算约束时,效用就受到惩罚。因此初始禀赋贫乏、缺少金融市场支持,制约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大量投入。对于具有农业生产比较优势,试图大规模开展农业生产的农户,他们本是流转土地最大的需求者,但是严格的预算约束将制约对土地的需求。这可以解释在各种非

16、正规或正规的金融制度安排可得性高的地区,土地的流转程度也较高,同时也说明建立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对于促进土地流转、改变农民恶劣的初始条件将有积极意义。 (1)中的x可视为经济转轨过程中,农户劳动力的真实机会成本,且l/x<0 ,表明农业生产雇工工资wa越高、农户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期望净收入p1wi越高,农户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时间越少,这可以解释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户对土地经营出现明显淡化的现象。这些淡出农业生产的土地,理论上成为土地流转的重要供给,可以部分解释为何发达地区流转程度高。 现阶段影响x的制度因素主要是户籍管理制度和城市企业招工制度,以及其他产业能为农民提供的工资水平。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刚性

17、和过去延续多年的户籍制度的束缚,农民在非农产业实现就业的成功率不高。即使已经在非农产业实现就业者,办理各种居住证、就业证等就业管制措施提高了农民就业的成本。而在近年的结构调整过程中,城市职工下岗和失业情况严峻,使得地方政府加大了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的管制力度。已有的研究也证实了劳动力市场的限制显著地影响农村土地租赁市场的活跃和有效性(姚洋,1999) (2)中的y可视为农业生产资本投入的价格,且k/y<0 ,l/y>0 ,h/y,表明当机械、化肥等资本价格上涨时,农民减少资本投入而用更多的劳动和土地予以替代是理性的行为。这可以解释一些旨在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措施,并没有在

18、广大的农村普遍推行,可能是由于增加的收益不足以抵偿成本的上升,大部分传统农业生产地区维持了较多劳动、较多土地对资本的替代,经济越是落后的地区这样的替代越为明显。 (3)中的z可视为农户将土地投入农业生产的真实机会成本,且h/z<0,更为确切的分解为h/t<0,h/p2<0,h/pr<0,h/e>0 。第一项负值表明,农业生产的费用负担越重,农户投入农业生产的土地越少,或者说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越小。第二和第三项负值表明,土地流转的可能性越高,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净收入越高,农民保有的土地将越少,实施流转的土地越多。第四项正值则表明,土地为农民提供的非货币效用越多,农民

19、保有的土地越多,实施流转的土地越少。 而分别决定这四个外生变量的制度因素主要是: 农户的费税负担和费税制度改革的情况。政府从1998年致力推行的农业生产费改税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农民负担过重、农业生产积极性不足而作出的政策调整。 土地承包制的稳定性。已有的研究表明尽管稳定的地权对产量的效果不明显,但对投资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姚洋,2000;罗伊普罗斯特曼等,2001)。从土地流转角度看,高频度的的土地调整等于对农业生产征收一种随机税。所以长期而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对出让方和受让方都是重要的保障。它使前者减轻失去土地的担心,后者则更有动力对农业生产进行长期投入,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概率。 村集体的政

20、治决策。我国法律对农村土地产权的界定是:1984年的宪法规定我国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1988年修改的宪法补充了“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此后,国有城镇土地有了转让程序和办法,农村集体土地仍然没 *人民法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为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做到“司法为民”,全面完成2006年度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任务,特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主要内容如下: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认真组织学习并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实施纲要等关于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规

21、范性文件精神,要把学习贯彻党章作为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按照四大纪律(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八项要求(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阳奉阴违、自行其是;要遵守民主集中制,不独断专行、软弱放任;要依法行使权力,不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要廉洁奉公、不接受任何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利益;要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允许他们利用本人的影响谋取私利;要公道正派用人,不任人唯亲、营私舞弊;要艰苦奋斗,不奢侈浪费、贪图享受;要务实为民,不弄虚作假,与民争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清正廉洁意识,坚持标本兼治,加大治本力度,达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目的,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

22、变的坚实堤防。要制定工作总体规划和相关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抓好落实。做到“一岗双责”。二、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一是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干部选拔任用方面“十六个不”的规定。二是关于人民法院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从事有偿法律服务活动和商务活动的规定;三是其他关于领导干部不得以权谋私、奢侈浪费、官僚主义、失职渎职、弄虚作假、腐化堕落等规定。三、围绕司法公正、司法为民,狠抓队伍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从严治警,从严治院。按照“三个代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努力提高法官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切实改进审判作风和机关作风。严格执行法官法关于“十三个不

23、得有”、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法官行为规范及实施细则、“六条高压线”等规定,杜绝贪赃卖法、徇私枉法的问题发生,不断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树立人民法院公正、廉洁、文明执法的良好形象。四、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认真执行最高人民法院颁发的“四项制度”,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和*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领导干部实行检讨责任制的规定、关于人民法院委托社会中介机构鉴定(审计、评估等)拍卖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要加强对部属执行有关规定情况的检查和监督。院党组至少每半年要听取一次汇报,了解、掌握反腐倡廉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要严格追究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失职和

24、违纪行为,对不正之风不制止、不查处,甚至支持、纵容、包庇的;或者对违法违纪问题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或者因对反腐败工作敷衍塞责、不抓不管,以致屡屡发生大案要案,造成恶劣影响,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或者在选人用人方面严重失策、失察,造成不良影响的等等。视情节严肃处理,严肃追究。五、本责任书期限为2006年度,一经签订即生效。二00六年四月五日 中医针灸术里,有一种叫做“阿是穴”的穴位,不属于针灸甲乙经上的经络穴位名录,但也会被医者用到。据说这种穴位的来由是,哪儿痛,医生用手一按,患者应声叫:“啊是!”而得名。显然,如果拿针治病的人,只知道扎阿是穴,就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疗法。古来医人类

25、似于医国,只扎阿是穴的现象,在乡村治理方面也不鲜见。 已经有许多年了,在所谓的“三农问题”中,农民负担问题最为人们所关注,农民叫,大小媒体叫,某些递折子的学者更是嚷得凶,中部地区出现的少数群体性农民抗争,成了他们博取上头垂顾的资本。没错,农民的负担是重,有些地区已经重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对于农民来说,对自身遭际最直接的感受,也就是他们的负担,但是,是不是将加在农民头上的所有负担,包括作为公民所应交纳的起码的税收统统减掉,农民就会从此富裕起来呢?所有了解中国农村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农民负担问题只是现时农村问题的表象,就事论事,无论以税费改革还是以补贴的方式解决之,都只能是头痛医

26、头脚痛医脚的阿是穴疗法,充其量只是暂时从精神上缓解痛苦。 近来,政府对于农民负担的“旱情”施下不少雨露,农业税的取消,补贴的到位,让饥渴中的农民喜出望外。一位朋友告诉我,最近他下去调查发现,农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种好事居然是真,有的农民甚至怀疑是不是要打台湾了,所以(中央)才对他们这么好。不过,上面的雨露固然令农民有望外之喜,但比起近来粮食涨价所带给农民的实惠,却有小巫大巫之别,也就是说,减税和补贴只是减轻了农民的被剥夺和被抛弃感,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的,还是来自市场的粮食涨价。 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具体的说,是如何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入,只要存在增收的客观因素,比如粮食的涨价,或者

27、技术条件的改善,比如种子的改良、养殖和种植技术的输入、贷款的增加等等,都可以部分地实现目标。但从根本上说,则取决于两大基本因素,一是经济的增长和市场发育,二是制度和政策的变革。对于政府来说,有作为的空间事实上有两个部分,一是技术性空间,既农民生产技术条件的改善,二是制度空间,即通过制度和政策的改革,实现农村资源配制的优化。 1980年代初推行的“大包干”制,实际上是大饥荒时代的应急产物,作为人民公社制度破产后的就急措施,当然比较好的社会经济效应,但是,这种过于粗糙的制度变革居然20多年没有进一步推进,这不仅跟中国的整个经济发展极不适应,逻辑上也难以令人置信。今后的改革,无论农村土地是坚持公有化

28、还是实行私有化方案,但至少在产权清晰这一点上,应该是不容质疑的,否则,无论是走集约经营的大农之路,还是实现新的合作经济,甚至试验以色列某些地方实行的基布兹(kibboutz)式的共产主义农庄,都失去了前提。退而言之,即使从技术改进的角度,产权的清晰也是必要的。比如,现在北方农村的一个非常紧迫的严峻问题是,由于过分依赖化肥,土地严重板结、沙化甚至盐碱化,农民为了能够让土地保持产量,必须年复一年地增加化肥的投入,而化肥用得越多,土地的恶化就越严重,形成了恶性循环,有人形容说,等于是土壤吸了毒,身体越坏越要吸。其实,农民并非不知道这种状况是滥用化肥的结果,但却没有人愿意在产权不明确的土地上耗费改良土

29、壤的成本。虽然政策规定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但在实际的承包操作中,大多数村庄都实行经常性的轮换,以求好地利益均沾,无论谁换到了好地上,都拼命地压榨地力,竭泽而渔,基本上不肯在改良土壤上花一分钱。在这里,制度的瓶颈已经成为技术改良不可逾越的桎梏。同样,对于农村经济的复苏来说,种植经济作物和适宜粮食深加工的优质粮食作物,无疑是一个具有前景的出路,但这种特种农业经营的大规模发展,必须相应的农业行业组织,即ngo高度发育的基础上,由政府出面组织生产和销售以及服务,成本既高,效率且低,所以,破除以往对非政府组织的制度禁忌,无疑是又一项制度变革的急需。 更进一步,制度变革的另一项任务是,城乡的壁垒必须打破,

30、绝对没有道理不给农民退出农业的自由,即使因此在城市边缘出现贫民窟,恐怕也只能如此。其实,这是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现代化都没能避免的问题,既然中国并没有明显的第三种选择,这种城市化的代价就目前看来,是免不了的。现在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已经出现了贫民窟的雏形,大批在城里讨生活的农民,就挤在这些原来的农民房里,以至于这些地段的“违章建筑”越建越多,凡是这样的地方,无不居住拥挤,垃圾污水满地,蚊蝇肆虐,治安条件恶劣,连人家的贫民窟都不如。目前农民那人均一亩地来地,其实谈不上是某些人所说的社会保障,因为那一亩地起不了这个作用,不好好耕作甚至抛荒,是目前农民更为经济的选择,农民不能最终离开土地,恰是因为制度上的限制,只有打破这个限制,农村的土地才能在集约的条件下产生新的增长点。以往中国农村的历史告诉我们,轻徭薄赋是一项被用得太多的“善政”,常常被用来救急,缓解农村的紧张局面,但是,从来这种善政加上撒胡椒面式的施舍,都抵不上制度和政策的威力,一次好的制度变革和政策施为,对农民的益处,远远大于一百次的赋税减免。中医理论告诉我们,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消除疼痛的根治方法是打通滞碍,使经络畅通,阿是穴疗法可以治标,但决不能治本,偶一为之固然无不可,但如果拿它当救命的法宝,终会误事。 21 / 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