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课程设计理念.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968657 上传时间:2021-12-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角的课程设计理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角的课程设计理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角的课程设计理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角的课程设计理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角的课程设计理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角的课程设计理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角的课程设计理念.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角的課程設計理念劉好台中師院數教系摘要實際生活中與數學上對角的意義有多種解釋,角的大小是一種二維特徵,和長度的一維特性有較大的差異,一般人常不易釐清。兒童隨著認知發展程度的不同,對各種角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時機。本文以小學數學新課程中的角概念與角度的實測為主,探討配合數學新課程精神的設計理念。首先提出圖形角、張開角到旋轉角概念的建立方式,其次介紹角的大小比較、合成、度量單位的引出,到角度實測與使用量角器畫角的引導過程,最後說明由建立直角概念,察覺長方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上角的特性,以及引出直線的垂直與平行關係之情況。小學數學新課程(依八十二年教育部頒布之小學課程標準所設計的課程)中,圖形與空

2、間領域的角概念及量與實測領域的角度,皆安排在中年級階段指導。這部份的教學程序為:三年級上學期從三角形及四邊形的構成要素引出角形及角的命名;三年級下學期建立張開角概念,進行角度的直接與間接比較,介紹直角並察覺直角三角形、正方形與長方形上角的特徵;四年級上學期利用直角特徵引出直線的垂直與平行關係,進行量角器上角度的報讀,角量的合成、個別單位的累積活動,並比較角的大小,量角器上刻度意義的認識、角度的實測及畫指定度數的角;四年級下學期引出旋轉角概念,進行旋轉角量的比較,利用鐘面介紹180度與360度間的旋轉角量。本文將就這部份的教材設計理念,依各種角概念的建立、角量的比較及數值化過程與相關幾何圖形概念

3、的建立之程序分別加以說明。壹、從圖形角、張開角到旋轉角建立各種角概念(一)角概念數學上的角概念和日常生活中所談到的角,所表示的意義有時是不太一樣的。兒童角概念的認知,有其發展的順序性,先由具體的經驗、察覺,漸進發展至抽象概念的理解。以下先就角概念加以闡釋,再說明兒童的學習發展特徵及指導原則。1、一般生活中所說的角概念一般人對角的認識,常是真正角概念的局部:一個角有個線段當作邊,兩邊中夾著一塊區域,產生一個尖尖的頂點。此外,常以角的頂點或頂點的鄰近區域來描述角,如桌角,墻角,三角形上的角,四邊形上的角,.,等,由於角的形象大都以有限度的物件呈現,因此,角的邊也常以線段表示。2、理想的角概念從實際

4、經驗及數學上的定義,角的意義可分成以下三方面來說明(Michael C.1989):(1)角是一雙定出兩個方向間的差量之射線。(2)角是自同一端點射出的兩射線圍出的一個平面區域。(3)角是一射線繞其端點旋轉一個程度的量。因此,理想化的角概念,可簡單說成是自一點朝兩個不同的方向延伸出兩條射線的結構,角的邊是射線而不是線段(在旋轉產生角的情況下,雖然旋轉是一種動作,動作停止,其現象即消失,但它有一個起始方向和終止方向,此二方向可用兩條射線來表示),此兩射線是製程角的張開活動的限制邊界。不論代表此射線的線段長短(此時的長短,只是線段的另一端點的不同而已)如何,均可完成同樣的限制活動。事實上,平面上的

5、有限圖形(如多邊形)中,並不包含任何角,而只包含了角頂點的鄰近區域。構成角頂點的鄰近區域線段長度的不同,會使角頂點的鄰近區域有所不同。同時,角與角的內部是共生的(二者同時出現),角的兩邊之張開程度大小,不因為邊長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二)兒童角概念的認知及角概念的啟蒙之實際作法1、圖形角小學階段的兒童,尚不易理解理想化的角概念。根據荷蘭數學教育家Van Hiele夫婦對兒童幾何思考模式的研究指出:兒童最初是透過視覺觀察具體物,由實物的輪廓來辨認圖形,須透過感官的操作,視覺的觀察進行分類、造形、堆疊、描繪、著色等活動獲得概念。兒童當能認識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命名時,並不見得知道如何給正方形下定義。對於

6、角的認識,也有同樣的情況。由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平面圖形,大都屬於有限圖形,許多的這類圖形上包含了角頂點的鄰近區域,同時角的內部與角是共生的,角看成區域的概念在初學階段的兒童較易理解。因此,數學新課程在最初引出角的概念時,由圖形角出發,採取角是多邊形頂點的局部的觀點,由描出凸多邊形各角的活動引出角度小於180度的角之部份形象以認識角(見83年版數學實驗教材第五冊第六單元)。以概念是解題活動過程的抽象的看法,讓兒童透過要素抽離的實際活動,自多邊形上描下角形,使兒童認識角是構成多邊形的要素,初步認識角。2、張開角由於角的多種不同意義,兒童對角的理解較為困難,8至9歲的學童對角的認識,大都僅止於

7、物體上靜態的角之局部形象。因此為使理想化的角概念和實物上的角產生聯結,應利用角概念的產品,如扇子的開合現象引入,從產品的功能及其形成活動引出角概念(張開角)、角的內部與角共生現象、方向改變及邊為射線的一部份(可任意延長)的意義。新課程首先以可張合呈現角形的物件,如扇子之開合現象,讓兒童察覺角的形成過程。由觀察張開動作體認張開的結果,以活動產生角形,及由角形說明活動現象,使二者形成聯結。其次再利用記錄(描繪)一端可開合物件的張開形象,產生的角形和多邊形圖形板所描下的角形之聯結,引出角及其構成要素邊和頂點的概念及名稱。起初重在引出造角活動,其次為活動結果的記錄及其構成要素的命名(見84年版小學數學

8、實驗教材第六冊第九單元活動1,2)。3、旋轉角是一種動作,動作停止,其現象即消失,為具體呈現其起始位置和終止位置,通常以直線段或射線表出,若要強調其起始位置及旋轉方向,常以 指示,如 B 。 A C表示一個旋轉的記錄中起始位置的線段(射線)稱為始邊,表示終止位置的線段(射線)稱為終邊,兩線段的交點稱為旋轉中心或頂點,若不考慮其旋轉方向,僅記出其起始的兩邊,則其形象和靜態的圖形角相似,故一般將旋轉角亦簡稱角。這種旋轉是一種較抽象難懂的位置變換,10到11歲的兒童,才有50以上能夠描繪一個簡單圖形繞著一個頂點的旋轉(Michael,1989)。向來各國都把角為一射線旋轉產生的概念保留到中學角的測量

9、制度之前介紹。Kirsche(1987)認為這樣太遲。他認為小學時期的兒童能夠而且應該獲得旋轉的非正式經驗,旋轉角概念容易以像時鐘一樣的圖像表示,但鐘面上的指針不要總是從12開始轉。此次新課程,在引出圖形角和張開角之後,以這些概念為基礎,進一步由比對物見的移動和繞著一端點轉動之兩種不同現象開始,將繞一點轉動的現象和鐘面指針的走動情況聯結,引出簡單直線形物件繞其一端轉動的意義及以旋轉描述此現象的共識。再由想像及觀察生活中類似此種現象的轉動情境,加強旋轉概念,接著由手臂上下轉動程度的差異,引出旋轉不同程度的區別,最後利用竹籤(或其他棒形物件)繞其一端轉動,描下其起始位置和終止位置,以圖像表現出旋轉

10、的程度,建立旋轉產生角的概念(見小學數學實驗教材85年版第八冊第九單元),並使其和圖形角產生聯結。此階段兒童幾何概念的發展,大都還屬於Van Hiele所謂的視覺辨識過渡到分析期的階段,而且旋轉概念才初次引出,對於旋轉一圈後,可再重覆原路徑繼續旋轉的角概念,尚不易理解,故此時僅以360度以內為範圍,利用鐘面指針旋轉及間隔與旋轉角度的關係,擴展此概念。貳、由角的大小比較、合成、度量單位的引出到畫特定角角的大小,乃指角的一邊掃過一個範圍,到達另一邊後兩邊張開程度的大小,這種二維的特徵,和長度有較大的差異,一般人常會在角的兩邊上各選一點,以此兩點的距離當做角的開度,形成一個角的邊越長,其角度就越大的

11、錯誤觀念。因此,角的張開程度的大小不因為邊長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之正確概念的建立,是角度數量化的基礎。(一)兒童角量概念的發展特徵根據皮亞傑(J.Piaget)的研究發現,角的大小常被兒童認為和角臂的長度有關。8歲以前的兒童,大都以角的邊長來觀察角的大小,直到8歲以後,才能察覺角的兩邊張開的程度,但此時許多學童尚缺乏角的保留性概念,同大的角,若擺置的方向不同,如 a b c da和b為同大的角,c和d皆為直角,但擺放的問口方向不同,他們會認為大小不一樣。據研究發現,兒同能察覺角的大小是指兩個邊張開程度的不同之後,才能做兩個不同的角量之比較,進而以一個基準角去描述另一個角的角量,將角量數值化。Mic

12、heal強調兒童必須熟悉角的射線對、區域、旋轉三種的概念,而且達到融會貫通之後,才能瞭解測出度數的意義。當兒同能察覺角的大小乃是兩邊張開程度的差異時,開度相差較大的角,兒童可以由視覺判定其大小,開度相差不大的角、角的邊長短不一致或角的開口方向不同,較難由視覺正確分辨的情況,可以經引導後,利用疊合方式加以判別。當兒童具有角的開度保留概念及遞移概念時,對於無法進行直接疊合判斷大小的角,便能利用複製(如描繪)的方式加以處理。兒童能以單位度量角度之前,必須先具備角的合成概念:兩個角可以使其一邊相疊合成另一個角。理解此概念之後,進而可領會數個相等的角可以依此法合併,形成一個開度相當於一個角的數倍大的角,

13、因而理解5個1度的角可以合併成5度角,10個1度的角可以合併成10度角,.,明白量角器上刻度的意義。(二)由直觀比較、直接比較到間接比較判定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角之大小基於以上兒童角量概念的發展特性,教學時,必須以不同的實例呈現不同特徵的角供兒童觀察、操作與討論。因此,新課程中,首先提出開度差異較大的角,如張開兩把差異極顯著的紙扇,由兒童直觀的利用視覺辨別。其次提供較難由視覺正確分辨其大小的角,如利用各種圖形板上的角,引出使用疊合之方式進行直接比較。直接比較與角所附著情境的不同,可分成四種不同難易層次,由低而高分別為(1)單純角形且可任意移動的二角之疊合;(2)一角可隨意拿動,另一角不可單獨移動;

14、(3)兩角皆不可單獨移動,但其附著物可隨意移動,且可疊合;(4)實物上的角,其中至少一個便於拿動,教學時,自較低層次的比較情況開始,再漸進到較高層次的比較。在兒童熟悉直接比較之方式後,接著引出無法或不便進行直接比較的兩個角,如在同一圖形板上的角或同一不可(易)彎摺的實物上的角,讓兒童經驗並察覺利用複製(如描繪)的方式進行間接比較。(三)一般角量的描述單位及小學介紹的對象所有度量角的方法均以細分圓為基礎,一般有二種常用的單位,它們分別根據度和弧長來量。(1)、度:若一圓以半徑將之等量分割為360部份,則每二相鄰的半徑所夾的角為1度,記作10。(2)、弳:一個圓心角所對弧的長,與圓的半徑成正比。如

15、果取圓心角所對的弧長對其半徑的比值作為圓心角大小的度量,則此度量稱為弳,又稱為弧度。由於度的概念與用尺量長度的概念關係較為密切,中年級的兒童可以利用長度數值化經驗的延伸,引出角的開度和量角器上刻度數值的聯結,進而理解度的意義。弳的概念此階段的兒童尚不易理解,此種角度單位,一般在高中階段才介紹。(四)由簡化的量角器經驗刻度的描述到一般量角器引出度的意義角度的二維特徵和長度的一維性質不同,因此對初步經驗的兒童而言,一般量角器是一把量角的怪尺,為完全陌生的儀器,其構造較為複雜,較難理解。新課成先以簡化的量角器讓兒童查覺其上的刻度線,形成不同開度的角形,再產生角的開度與量角器上刻度數值之聯結,進而嘗試

16、在量角器上比對,逐漸形成以數值描述角度的共識。其大致的引導過程如下:1、引出量角工具的需要感,初步經驗角度數值化的方式。首先引出開度為10的整數倍的角(如直角、60度、30度角等)做為觀察比較對象,然後利用量長度時,可以用尺來量,量完後用幾公尺或幾公分告訴別人量的結果有多長,那麼,角有多大,可以用什麼量,量完後怎麼說角有多大?來引起量角工具的需要感。再提出簡便的量角器(每5度畫一刻度,每10度標出度數,並將刻度線延伸至量角器的中心)讓兒童察覺其上的刻度線形成不同開度的角形,使產生角的開度與量角器上刻度數值的聯結,再以角形板(如900、600、300的三角板)在量角器上比對,逐漸形成以數值描述角

17、度的共識,起先以開度為10的整倍數的角讓兒童比對觀察,使其初步經驗角度數值化的方式,再提出度數為5的整倍數的角(如450、1050,.)讓兒童比對,嘗試推斷其度數。2、進行角的合成及個別單位的累積。先讓兒童利用兩個角(等大或不等大)拼成一個角後,將其描下,並察驗其開度,以經驗兩個角的合成,再利用數個等大的角拼成較大的角,讓兒童觀察所合成的角之大小,並以個別單位做兩個合成角的比較,使領會數個一樣大的角可以合拼形成開度相當於一個角的數倍大的角。3、認識量角器上刻度的意義。以視覺辨別角的開度時,常會受到角之開口方位不同的影響,量角器上每個刻度線的方向皆不同,兒童對於兩組開度一樣但朝向不同方向的角大小

18、之感覺可能有異,因此,宜先進行檢驗的活動。讓兒童比對各種量角器上各個10度的大小,以確認量角器上相鄰的10度線之形成的角都一樣大。再觀察量角器上(利用如市面上量角器的刻畫,但只標示一排數字之量角器)10度的角裡面有幾小格刻度,以引出1度的角概念,由10度角中有10個1度角,10個1度角可合成一個10度角,以及5度角有多大,5度的角裡有幾小格刻度,5度的角和幾個1度的角合起來一樣大等,以明白量角器上刻度的意義。(五)角度的估測與驗證連續量的估測是一種粗糙的截取活動,對某一定的量有了量感之後,也可以此量做增減,估計另一物件之量的大小。因此,在學童已有三角板上各個角度大小及1度、5度等概念之後,可以

19、這些為參考進行估測活動,再以量角器加以驗證,使學童增加角度量感及熟練量角器的操作要領。實驗教材中,在習作內設計有兩直線相交、兩平行線和另一條直線相交之交角、四邊形、三角形之內角,互補角等的觀察及檢驗活動,即為此目的而設計。因為以量角器量角,各人的操作技巧不同,常會有不同誤差,所以此時僅做視覺判斷其大小及量角器之查驗的操作,並不做其相關特性的討論(如對頂角相等、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等之推論)。(六)使用量角器經驗畫特定度數的角之方法一般人所能畫出的角,都僅是畫出靠近其頂點的部份之形象而已,若不要求較精確之特定的開度,則可朝著兩個不同的方向畫出交會於一點的直線(射線或線段),即得一個角的部份

20、圖像。要畫出指定開度的角,通常在畫出角的一邊後,確定頂點,再依指定開度畫出另一邊,此邊的確定,通常使用量角器量出角度,確定邊上的一點位置,再將此點與頂點連出適當長度之線段。四年級的學童,在明白量角器的量角策略後,宜在讓其利用量角器經驗畫角的方法。一般人以量角器畫角之過程為:畫出角的頂點和一個邊。用量角器量出角度,確定另一邊所落的位置,做上記號。把此做記號和頂點連出另一邊。教學時,只要兒童以合理策略畫出指定度數的角即可,並不限定其操作方法,如:必須將第一邊和量角器的零度線疊合以確定第二邊的位置。(七)旋轉角的比較與度量、建立180度到360度以內之角度概念相同旋轉中心和起始位置,且旋轉方向相同的

21、兩個旋轉,極易由終止位置的同異分辨其旋轉程度的差異。若同始邊不同轉向,或不同旋轉中心的兩個旋轉,當旋轉程度差異極明顯時,亦可進行直觀的判別,若差異並不十分明顯,則不易判斷其大小,必須將其記錄後再做比較。比較的方式,可仿圖形角利用疊合法,也可利用量角器量出度數,以度數的多少比較其程度的大小。新課程的設計,先讓兒童經驗以上各種情境的比較,再延伸至利用鐘面情境探討360度以內的旋轉角度。在利用鐘面討論旋轉角量時,為便於說明,先對鐘面的特徵做一些共同的約定:指針由某數字對應之刻度轉至相鄰數字對應之刻度時,稱為轉一大格(相當於轉了5分鐘的間隔),所轉角度為30度。利用此特性及角度的加法性,推廣旋轉角度的

22、範圍至360度。其引導過程,宜先由鐘面圖觀察指針自鐘面上的任意數字開始轉一大格,討論轉了多少度,接著轉2大格,3大格,.,6大格(半圈),分別討論各轉了多少度,引出180度的旋轉角度;再由連續轉了7大格,8大格,.,分別是轉了多少度,最後自某一數字開始轉一圈,是轉了幾大格,轉了多少度,引出超過180度的角度與360度的角度。為培養逆向思考能力,宜再以相反的情境布題,如指針由指向5的位置旋轉30度後會指向那一個數字?轉了240度後轉了幾大格?指針指向那個數字?以增進旋轉程度和角度概念聯結的經驗。參、由建立直角概念,察覺長方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角的特徵及引出直線的垂直與平行關係(一)直角的認識1

23、、直角的形成及角的分類直角最初得自人們觀察鉛直方向與水平方向所成之形象特徵。數學上,角以兩邊所指的方向差的大小加以分類,若角度相等於一圓半徑繞圓心旋轉四分之一圓時,則稱此角為直角。仿此定義,相等於半徑旋轉半個圓時,稱為平角,若小於直角,則稱為銳角,大於直角而小於平角,則稱為鈍角,大於平角稱為優角,兩邊重疊的優角稱為周角或全角。由於直角是構成生活中許多特殊圖形的基本要素,如正方形、長方形,垂直與平行關係的引出皆與直角息息相關,所以在中年級教材中特別另列活動引導此概念,至於平角、周角、銳角、鈍角,尚不在小學教材的引導內容中,此處不加以討論。2、兒童直角概念的認知發展特徵Bryant(1974)的研

24、究發現,5歲的兒童可以在一堆直角與非直角的圖形卡中分辨出直角,且彼一堆非直角的圖卡中彼此的區別容易。同時發現,在一些直角的圖形中,角的邊是否呈水平或鉛直,在比較兩角是否相等時,對於觀察者的反應有敏感的影響。兩直角之比較,若其開口方向不同,如,Noss(1987)發現不到50的1011歲的兒童會認為二者相等。由此顯示傾斜擺置的直角常不被確認,可知大部分的兒童對直角的保留概念發展約在1011歲以後才較成熟。兒童最初僅接受一邊是水平,另一邊呈鉛直情況的直角。3、直角概念的建立小學三年級的學童,尚處於角概念的啟蒙階段,對於直角僅是初步的認識。由於自一年級便開始引出正方形、長方形的觀察,此時兒童對於這些

25、圖形的輪擴特徵已有相當的認識,因此,新課成利用正方形和長方形板上的角為觀察對象,引出直角名稱。再進行各個具有明顯直角特徵物件上的直角之比對,如找出三角板上的直角,並將其描繪在紙上,把直角由實物上的象徵抽離為紙上抽象的圖示,察覺在不同方位上顯現的直角特徵,再由查驗周遭物件上的直角的特徵,引起摺直角的動機,導出直角的簡便摺法,以增進兒童對直角之認識及瞭解其簡便作法。(見84年出板小學數學實驗課程教師手冊第六冊第九單元活動5)(二)直角概念的應用1、透過直角察覺直角三角形、正方形及長方形之特性在引出直角概念之前,兒童對於三角形與四邊形構成要素邊、角、頂點已有所認識,但尚未進一步察覺其角開度的特殊性。

26、在引出直角概念之後,進一步引導兒童檢驗三角形、四邊形上各角開度的差異,使兒童察覺直角三角形上有一個角是直角,正方形和長方形上有四個直角,使兒童對於這些圖形的構成要素特徵有更進一步的認識。2、垂直和平行概念垂直線:生活中所說的垂直線,常指與水平面成直角的線,數學上則稱交角為直角的直線為互相垂直的線。平行線:二直線若方向相同,則為平行線,或處處等距的兩直線為平行線。若在平面上而言,可說成任意延長不相交的兩直線為平行線。由以上概念可知,以交角為直角定義互相垂直的線,兩直線間的距離,通常指垂直兩直線的線段長,與直角關係亦密不可分。四年級的學童,對於長方形、正方形角的性質大都已經熟悉,新課程利用此舊經驗

27、,運用長條形物件(如竹籤、吸管等),排長方形,由相鄰兩邊排成直角引出兩邊互相垂直的意義,再逐步延伸一直角的兩邊形成T及之形狀,以擴張直角兩邊互相垂直的意抑制兩直線互相垂直的一般現象。學童的簿本中,常畫有平行的線條,五線譜亦為常見的平行線。新課程利用這些兒童常見的平行線情境與一些歪斜線對照,引出平行線的特徵及用語,再利用一張紙連續摺兩次直角的方式察覺同時垂直於第三條直線的兩直線互相平行之特徵,並以此特徵檢查兩直線是否平行。在兒童熟悉垂直線的特徵之後,再引導兒童試畫互相垂直的線,先由兒童自行思考試畫,然後共同討論一般的畫法。在平行線方面的畫圖亦仿此策略引導,使兒童經驗互相垂直及互相平行的直線之畫法

28、。肆、結語新課程有關角的教學設計,特別注意學童的認知發展程序,從圖形角的認識到張開角以至旋轉角,分成三個階段來引導,採用製作、描繪及觀察,自實際生活現象中抽離出概念的原則,和舊課程中在同一時段即把這些概念直接灌輸給兒童的方式不同,期望兒童有較長的時間理解各種角概念,從操作、反覆思考及共同討論的學習活動中,對角度的意義及其測量方法有正確的認識,而將其活用於生活中,使學習更有效果。參考文獻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81-85),國民小學數學實驗課程教師手冊第一第八冊。Bryant,P.(1974)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in young children.Lond

29、on:Methuen。Fuys,D.,Geddes,D.,Tischler,R.(Eds)(1988)。The Van Hiele Model of Thinking in Geemetry Among Adolescents。Brooklyn College。Kirsche,P.(1987)Zur Behandlung von Drehsymmetrie und Drehung in Geometrieunterricht der Grundschule。Sachunterricht und Mathematik in der Primarstufe 15,222227。Michael C.M.(1989)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Concepts of Angle。Bav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Munich。Piaget,J.,Inhelder,B.,Szeminska,A.(1960)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geometry,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