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040213 上传时间:2021-12-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够设 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 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4)城镇具有上下水、 电灯、电话、广场、街道、 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在物质构成上 不同于乡村;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 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还有生活方

2、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大都市带:【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 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 密切的交互作用, 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叫做大都市带。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1)多核心。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 组成一连串的都 市区。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开阔林地、零星分散的牧场和草地。这些非 城市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2)交通走廊。这些大城市核心及都市区沿高效率 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 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

3、构的骨架,把各个都市区联系 起来,没有间隔。3) 密集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 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 都市区之间也有 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4) 规模特别庞大。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 都市带的规模标准。5) 国家的核心区域。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 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与一身,成 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 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三种城市类型:(1 )中心地型城市:形成动因:商品、农业功能: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特点:职能综合、发展稳定

4、、等级鲜明类别(例如):集镇、城镇、县城(2)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形成动因:(天赋或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功能:转运功能和区际贸易(为满足区际贸易和 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 城市。)特点:职能单一、发展起伏较大类别(例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转运功能的三种类型: 实体转运。指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 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商业性转运。主要指商品所有权的改变 政治性转运。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 进入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时需要付关税。(3)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形成动因:某种天赋的资源和人类特殊需要 功能: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聚集经济、规模

5、 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 特点: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联系的内容单一、 发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发展起伏大类别: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矿业城、 工矿城、科学文化城第五节: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一、信息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信息技术革命与新产业空间的形成三、信息技术革命时代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第四章:城市化原理第一节:城市化定义城市化:【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假城市化概念: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 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扩散, 也就是说,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 这种情 况被称为假城市化。如:南亚、

6、非洲的一些国家。过度城市化:全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化水平很 高,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经济发展相对滞 后,城市居民失业率很高,大量人口生活在贫民区。如: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城市化一词至少包含了乡村一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1) 人口结构的转型(2) 经济结构的转型(3) 地域空间的转型(4) 生活方式的转型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I和城市 化城市化I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 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的 地域推进过程。城市化H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 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展过程。因此,城市化I是可见的 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城

7、市化H则是抽象的、精神上 的过程。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工业化对城市化起了什么作用?P75)参考:工业化与城市化: P59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P75 (第四节: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城市化的类型:P691. 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 外延性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 积极性城市化与消极性城市化5.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第四节: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一、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2、 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P75 二、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P76 西方学者在城市化的研究中,把城市化、 郊区化、逆

8、 城市化、在城市化看做一个演变的过程,其中彼得 灌尔 的城市演变模型称得上是城市化发展阶段理论上能取得 全球共识的概括之一。霍尔把一个国家分为都市区和非都市区两部分。又 把都市区分为首位城市体系和其他一般城市体系两部分, 都市区由中心城市和郊区组成。而非都市区则为传统的农 村地区。霍尔将城市演变过程归纳为五个时期六个阶段, 依次是:(1) 流失中的集中:(2) 绝对集中:(3) 相对集中:(4) 相对分散:(5) 绝对分散:(6) 流失中的分散:在霍尔的模型中,前三个阶段,中心市人口高 速增长,城市发展以向心集聚为主;第四阶段中 心市人口增长速度低于郊区,是离心扩散的初始 阶段,出现了郊区化的

9、前兆;第五阶段中心市人 口出现负增长,人口向郊区迁移,为典型的郊区 化阶段;而第六阶段则与逆城市化阶段相联系。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霍尔的城市演变模型图:P77三、再城市化 P79【再城市化】 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 程,(由于)一是城市中国的国际移民增长较为迅 速,二是城市为了挽回发展的颓势,采取了大规模 的都市更新,使城市中心部分地区恢复了昔日的活 力,使得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 再度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 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过程的第四个过程。四、郊区化P79【郊区化】 指当代特大城市因人口和各种职能迅 速向郊区扩散转移,从而使郊区变为具有市区多

10、种 职能的城市化地域的过程。“精明增长” 理念:主张城市发展优先考虑既有 城区的再开发,采取以快速公共交通为导向的 紧凑型发展方式(简称 TOD模式)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第一节: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P93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都市区形成的 原因是不同的:? 一方面,发达国家大都市区的不断增加是城市化 进入到郊区化阶段的产物。?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大都市数量的迅速增加却 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六大都市带:1. 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2. 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3. 日本东海岸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4. 英格兰大都市带5. 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6. 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城市群都市带典型:目前世

11、界上的大都市带中,以美国波士华大都市带 和日本东海岛大都市带最为典型:?以纽约为中心的“波士华”大都市带 地处美国东 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从波士顿至华盛顿哥伦比亚 特区。“波士华”大都市带是世界上发育最成熟的大都市 带,也是美国最大的大都市带。这条大都市带是美 国经济的核心地带,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 %是国内最大的生产基地。“波士华”大都市带在某种 意义上是美国经济力量的集中体现,它虽然偏处美 国东北沿海,却被称作“美国经济地理的枢轴”。“波士华”大都市带中 各城市的个性特征:纽约:纽约是“波士华”大都市带的核心,为美国 第一大城市。纽约的城市职能是综合性的,影响 _ 全球性的。纽约作为联合

12、国总部所在地发挥着国际政治中心的职能。纽约的经济功能突岀表现在金融、 贸易和管理等方面,它历来是美国和国际大公司总 部的集中地,全美500家最大公司,约有30 %勺总 部设在纽约,同时吸引了与之相关的各种专业管理 机构和服务部门,如房地产、广告、税收、法律、 数据处理等各类事务所,是一个控制国内、影响世 界的服务和管理的中心。费城:是大都市带中的第二大城市, 重化工业发达, 为美国东海岸主要港口之一。波士顿:大学城。大都市区范围内有大学60所,注册学生总数达25万人,它同时也是美国重要的 高科技产业中心。华盛顿:作为美国首都,是一个以行政职能为主 的政治中心。巴尔的摩:是美国东海岸重要的海港和

13、工商业中心。 “波士华”大都市带中的每个主要城市都有自己 特殊的职能,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而且发展过 程中,彼此间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日本东海道大都市带: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东海岛大都市带从东京湾的 鹿岛开始,经千叶、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到 神户,现已直达北九州的长崎,从东北向西南延伸 达 1000km ,这是一个多核的大都市带,一般分为以东京为中心 的东京城市圈,以大阪为中心的大阪城市圈和以名 古屋为中心的中京城市圈。该带是日本经济最发达的地带, 是全国政治、经济、 文化、交通的中枢。日本东海道大都市带的特征:以东京为中心的首都圈:是日本东海道大都市带的核心。东京是日本的首都,但其城市职能

14、却是综合 性的。它既有纽约的金融功能,又有伦敦的政治功 能,还有比它们强大的现代工业中心的功能,因而 被认为是“纽约+华盛顿+硅谷+底特律”型的集多 种功能于一身的世界大城市,在日本的经济中发挥 着金融中心、管理中心、商业中心、文化中心、交 通中心的作用。以大阪、神户、京都为中心的近畿圈:是日本西部的经济中枢。其中,阪神工业区是仅次 于京滨工业区的日本第二大工业地带,轻、重工业 都很发达。京都作为古都,是日本著名的文化城市 和旅游城市。以名古屋为中心的中京圈:位于日本东、西的交接地带,是日本的第三大工业地带。汽车工业是其 突岀的专业化部门。20世纪60年代以后,濑户内海沿岸发展成为 新型的重化

15、工业带。北九州城市圈:位于东海道大都市带的西部末端, 拥有两个人口大市 福冈和北九州。这里原是以钢 铁为基础的老基地,战后发展迟缓,70年代后电子工业一枝独秀,成为日本的"硅谷”。日本东海道大都市带内部的三大都市圈及各主要城市的发展也各有特色,不仅带动了大都市带和 全国的经济发展,也大大提高了大都市带和国家在 世界的地位。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第一节: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基本经济活动与非基本经济活动的概念和 分类【基本经济活动】?概念:为外地服务的部分, 是从城市以外为 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 展的经济基础,这部分活动称为城

16、市的基本活 动部分,他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分类:基本部分的服务对象都在城市以外,一种是离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城市生产的工业产品 或城市发行的书刊报纸运到城市以外销售。另一种是向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外地人到这个城市旅游、购物、求学或接受医疗。【非基本经济活动】?概念: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被称为非基本经济活 动。?分类:一是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 需要;二是为了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 的需要。第二节:城市的职能及其分类一、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的概念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在于城市性

17、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 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代表了城市的个性、 特 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 职能分析。? 城市性质不等同于城市职能。?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职能, 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内希望达到 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范 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 不合理,而城市性质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 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 不正确。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一、城市首位律 首位城市,首位律,首位度

18、,首位分布定义【首位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大城市远大于 第二位城市的规律现象。【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 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国占据明显 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的 比值,即首位度。(已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 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分布】 首位大的城度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图)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第一节: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概念:【空间相互作用】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 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 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这些 交换称之为

19、空间相互作用【城市空间分布体系】空间相互作用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 能的有机整体,即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空间相互作用分类:海格特借用物理学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把空间相互作 用的形式分为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类型。第一类:以物质和人的转移为特征。女口:产品、 原材料在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运输,邮件和包裹的输送及人口的移动等。第二类:是指各种各样的交易过程,其特点不 是通过具体的物质流动来实现的, 而是通过簿 记程序来完成,表现为货币流。第三类:指信息的流动和创新(新思维、新技 术)的扩散等。城市间的联系可表现为以下三种主要方式: 货物和人口的流动、财政金融的往

20、来联系和 信息的流动。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节点】 通过各种运输通信网络,使物质、 人口、信息不断地从各地向城市流动,这种 过程类似光线的聚焦作用,而城市就是各种 网络中的聚焦点,或称为节点。【结节区域】节点连同其吸引区组成结节区域 每个结节区域的大小,取决于节点提供的商品、 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与节点的人口规模成正比。【城市等级体系】不同规模的节点和结节区域 组合起来,形成城市等级体系四、空间扩散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传染扩散、等级扩散、重心区位扩散第二节:中心地理论中心地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和德国经济学家廖什分别于1933年和1940年提出来的。一、克里斯

21、塔勒学说通过对德国南部城镇的调查,克里斯塔勒于 1933年 发表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系统的阐明了中心地 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建立了中心地理论。1、假设条件和基本概念克里斯塔勒的理论建立在“理想地表”之上, 其基本特征 是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他任 一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 而不管方向如何,均 有一个统一的交通面。概念:【中心地理论】把城镇作为零售中心和服务 中心来探讨城镇体系的聚落规模、职能和分布的规律性理论中心地: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 (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货物与服务: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可称为中心地职能

22、。中心性或“中心度”: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 地区的相对意义的综合。 即中心地所起的中心 职能作用的大小。服务范围。维持一个职能单元存在所需要的 最起码的人口数或购买力。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1 )每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正 六边形(2) 不同级别中心地的六边形服务范围不同, 高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大, 彼此相距远,数目 少。(3) 六边形服务网格由各级中心地及其服务 范围嵌套而成 理论前提:(1) 三原则的主要内容,每种原则的K值,市场区的从属关系和中心地数量的从属关系(2) 三原则的适用条件意义及存在的问题第五节:中国城市空间分布一、空间分布类型城市空间分布是动态的,其发展演变与经济

23、、 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离散阶段(低水平均衡阶段)(2)极化阶段:(3)扩散阶段:(4)成熟阶段:城市空间分布发展演变模式(图):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的概念与基本特征【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 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不同职能分工, 不同等级规 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组成的集合。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1 )整体性:(2 )等级性或层次性(3 )动态性: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土地的概念和特征?概念:【城市土地】是城市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 及它们上下一定空间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城市土地的特征:1. 自然特征

24、(1)位置固定性(2)面积有限性(3)质量差异性(4)功能永久性2. 经济特征(1)土地资源的稀缺性(2)区位的效益性(3)边际效益递减性(4)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5)市场交易的低效性3. 法律特征第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第一节: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一、均值性和均值地域【均值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国表现 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征。(均值度:衡量均值性的相对程度)【均值地域】指在均值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 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 能差别的连续地段。(三种模式会画图!) 二、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三、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四、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1. 商业、办公混合2.

25、 CBD和商业中心分化3. CBD和商业中心相脱离4. CBD网络的形成第四节:城中村【城中村】城市发展用地范围内转型中的 农村居民点。类型: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等统计方法:(1 )基础设施优越型(2 )集体经济实力型(3) 土地资源充足型地域特征:(1 )景观特征:建筑密度高、层数低,建筑 结构以砖混结构为主,基础设施不完善。各类 用地杂乱无章,道路狭隘曲折不成系统。(2 )社会特征:主体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 但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很少;流动人口集中,职业构成复杂;居民文化程度不高, 缺乏现代化 意识,小农思想很严重;治安混乱,社会问题 众多。具有浓厚的农村社会特征,但存在严重的“城市病”

26、(3 )经济特征:集体经济实力强大;第三产 业发达,已发展房屋租赁为村主要经济模式。城市交通问题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法第二节:城市中心商务区 CBD概念:城市中商业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 CBD特征:1. 具有最高的易达性和拥挤程度;2. 区域最高的中心性;3. 最大的人际和信息交流量;4. 最高的土地价格;5. 最集中和最高档的零售业;6. 最高的服务集中性。发展过程:传统商业中心(商业、办工业混杂)商业、商务逐渐分化现代专门化商务办公中心第十三章:城市问题表现形式:1. 交通堵塞2. 交通事故3. 公共交通问题4. 停车问题5. 交通污染问题解决方法:发展可持续交通1. 正视家庭汽车发展2.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重视步行和自行车的作用多商务中心网络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