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最熟悉的陌生人.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073255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最熟悉的陌生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儿童,最熟悉的陌生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儿童,最熟悉的陌生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儿童,最熟悉的陌生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最熟悉的陌生人.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儿童 ,最熟悉的陌生人儿童:一个成人建构的概念儿童无法替自我言说, “儿童”“童年”是成人建构的概 念或观念。“儿童观是认知主体以儿童为对象建构出的一种 社会知识,随儿童形象'的诞生而形成, 并影响着儿 童形象'的塑造。 ”童年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菲利普?阿利埃斯在儿童的世纪一书中指出童年概念是一个社会性的建构,有时 间的节点。在远古时代,儿童被认为是氏族或父母的公共财 产,可以任意处置;在中世纪,西方深受宗教神学的影响, 儿童被认为是小大人;到 18 世纪,卢梭提出把儿童当儿童 看待,“发现儿童”被誉为教育的 “哥白尼”式发现;1936 年, 蒙台梭利甚至以一句颠覆性的“儿

2、童乃成人之父”揭示“童 年的秘密”。在中国,从封建纲常出发,儿童曾是成人的附属,是光 耀门楣和传宗接代的工具;从社会本位、国家本位出发,儿 童是要被培养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 人,“小兵张嘎”“赖宁”曾是儿童的理想形象以及学习榜样; 在现代,儿童也被称为“祖国的花朵” “民族的希望” “天生 的哲学家、诗人、画家”自然、成人:多个维度中的“儿童”自卢梭“发现儿童” ,“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 “依据儿 童的自然天性设计教育”成为教育中的“正确” 。但这并不 意味让儿童“随便”发展,杜威指出“我们务必使可取的倾 向有一个适当的环境,使它们保持活跃,这些自然倾向的活 动必须控制其他倾

3、向的方向,使那些没有什么结果的倾向因 不用而废弃”。如何平衡其中的关系考察每个教育者的教育 艺术,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众多教育者的追求。人们曾认为,童年是成人的未成熟状态, “长大成人” 是儿童的发展目标。后来,儿童、童年的独特性被承认和不 断被认识,儿童不再是成人的附庸。 于是,“儿童一成年人” 有了明确的区隔, 很多活动和区域 “儿童不宜”。“儿童不宜” 下,儿童获得了保护,也受到更多的限制。一些作为人的整 全性学习,也在“儿童不宜”下被抹杀或遭到忽视,例如性 教育。新的隐忧:童年的消逝 在现代儿童观的倡导下,儿童与成人应该有明确的区隔, 一旦这个区隔被逾越或淡化,常常会引发对儿童的担

4、忧。这 其中,最闻名莫过于尼尔 ?波兹曼对童年消逝的惊呼:在电 子媒介的冲击下,区别于儿童与成人的显著特点正逐渐模糊; 仍处于童年期的儿童与成人间的区别很快消失。于是,儿童 “早熟”,再一次“成人化” 。波兹曼的担忧来自电视对童年 的威胁。在数字化时代, 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下, 泛 ?E 的网游、资讯让儿童与成人的区隔进一步模糊。除了学者的担忧,在众人的日常认知中,童年应是无忧 无虑、天真快乐的,但在学业负担过重、各种附加培训和学 习的压力下,童年似乎不再是天真快乐的代名词。学业、升 学、就业通过父辈的焦虑,成为无声的压力加码到儿童的身 上。对儿童教育做“减法”也成为众多人的呼声。从波兹

5、曼的惊呼到众人的呼声, “保护童年”成为保护 儿童的新口号。以儿童之名“儿童本位”作为传统儿童观的对立面,成为现代教育 的基本立场与价值取向。 “以儿童之名”的教育和行为似乎 有了先天的合法性与优越性。 “发现儿童” “尊重儿童”“让 儿童站在中央” ,诸如此类的表达在教育中成为迷人的口号; 抛却成为一颗“螺丝钉”式宏大话语,一句“为了你好” “为 了孩子好”似乎让众多教师的日常教育行为具有了正当性;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也成为资本鼓噪消费的有力宣传。在有“社会本位”与“集体主义”深重传统的社会,践 行“儿童本位”价值观面临着众多挑战。 “以儿童之名”背 后不乏坚定的“儿童本位”践行者,但也隐现着权力与资本 的共谋以及掩饰简单粗暴教育行为的新说辞,儿童仍可能成 为权力与资本操纵的工具或玩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