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命题特色与增分策略 第2讲 .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313971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命题特色与增分策略 第2讲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版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命题特色与增分策略 第2讲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版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命题特色与增分策略 第2讲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版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命题特色与增分策略 第2讲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命题特色与增分策略 第2讲 .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2讲高考解题技法必备一、突破选择题的五大解题技巧技巧1“两招”全面快速获取材料信息材料型试题仍将是2019年高考考查的重点题型,因此全面快速地提取“有效”信息,剔除虚假和错误信息,保存正确的史观、史论,是制胜高考的关键所在。第一招:紧扣题意,抓核心信息,快速联系教材知识。审读关键信息(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定时空,定位教材知识(分析题干的内涵、外延、考查意图,定位教材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得出答案。例1 (2015课标全国,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

2、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分析第一步,审读关键信息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第二步,定时空,联系教材19世纪末,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宣传维新思想。第三步,分析判断选项,得出答案据所学可知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选C项。A、B、D三项都是对错误的理解,均排除。第二招: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高考试题中涉及的史料由于受时代局限以及记录者的政治立场、阶级立场、认知能力等诸多因素的

3、影响,并不一定都是科学的,所以要对材料记录的事件、陈述的观点等进行真与伪、正与误的区分,保存正确和真实的观点。另外,材料表述的内容可能只涉及表面问题,要综合分析并认清其本质。例2 (2014全国,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理解题干材

4、料信息,认识历史现象本质的能力。据题干可知,各界军阀标榜的主义都体现了爱民、民权、人权等内容,可知民主思想已经成为潮流,故选C项。结合史实可知各界军阀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军阀自保凭借的是武力,宣传主义仅是为了迎合社会民众需求,以粉饰名声减少矛盾,故B项错误;结合题意可知,没有体现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故D项错误。技巧2“四招”搞定数据型选择题第一招: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表格类试题信息量大,对一些关键的数字信息,要注意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例1 (2018海南单科,6)下表为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表中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

5、时间国家17世纪18世纪19世纪印尼851251泰国1485马来西亚17216合计1062552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分析材料反映出1719世纪的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总数不断增加,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加速解体表现为,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及日益商品化的过程,与材料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局面,故C项错误;1719世纪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日益萎缩,故D项错误。第二招: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曲线数据图可以显示出随时间变化的连续的

6、数据,题目常要求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例2 下图为17001890年中国和欧洲占世界GDP的份额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B.工业革命的开展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亚洲国家的衰落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18201890年,中国占世界GDP的份额呈下降趋势,而欧洲占世界GDP的份额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后期,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了两次工业革命,生产效率大大提升;而同一时期的中国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无法与欧洲的大机器生产相抗衡,故中国占世界GDP的份额逐渐下降,B项符合题意。第三招:柱状数据图“上

7、下左右看趋势”。柱状图易于比较各组数据之间的差别,在进行数据比较时要注意数据变化的背景。例3 (2017北京卷)据下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分析根据图中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7年至1994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大幅增长,这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北京市场的活力,C项正确。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1953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发生于19531957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A、B、

8、D三项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第四招: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饼状图主要反映的是各构成项目的比例,遇到单个饼状图时要注意比例之间的大小差别,遇到多个饼状图时则要注意同一项目在不同的图中比例的变化。例4 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830名进士中有出身于士族的,也有出身于寒素、小姓的,说明此时选拔官吏不只注重门第、出身,而是兼顾多个阶层;结合图中不同阶层出身的进士所占的比例可知,士族子弟出身的占绝大多数,反映出此时的选官制度尚不完善

9、,因此答案为D项。A项是在分析科举制的目的,从材料中无法获悉,且与史实不符;B项说法绝对,从图中可以看出,进士出身的有士族、寒素、小姓等,并非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绝对控制政权的现象;题中没有选才范围的对比,无法得出C项的结论,故排除。技巧3“四结合”搞定图像型选择题图像型选择题一般有历史地图、漫画、文物照片、真实场景四种类型,其解题关键是“里里外外看注解”。解题时要注意图像内容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注意图像内容所反映的史实,然后通过“审、联、察、定”四结合,搞定图像型选择题。例1 (2018江苏单科,2)右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

10、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分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图片历史信息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一审题目要求,可知判断图画反映的现象的本质特点。二是联系图文信息,根据图文可知分析这种现象折射出的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三是观察解题关键,图反映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等。四是定对错,从图文中雀、猴与“爵”“侯”谐音,由此可以看出时人热衷于追求显贵地位,故选B项

11、。据对东汉画像石寓意的理解,仰射树上的雀、猴,并非要抑制王侯势力,而是要获得这些, A项错误;射杀动物,无法体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所以C项错误;图文未体现出尚武健身的信息,D项排除。例2 右面是一幅题为“俾斯麦牌香肠”的漫画,它讽喻了俾斯麦的()A.武力统一政策B.全球扩张政策C.社会保障政策D.欧洲均势政策分析一审题意指向:本题要求通过漫画解读俾斯麦的政策。二联解题关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与德国的统一有关。三察解题信息:图中手持锋利武器的人及充血的香肠喻指“铁血政策”。四定对错选项:备选项中,只有武力统一政策同时符合图片信息及俾斯麦实行的政策,故选A项。技巧4捋清四方面关系,

12、精准解题关系一从试题与教材的关系入手高考试题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这就决定了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可能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形散神聚”,即试题粗略一看与教材内容不一样,但其实际上考查的却是教材知识;二是“貌合神离”,即试题看起来跟教材内容差不多,实际上却根本不是一回事。在解题时,第一种情况必须要联系教材,不借助教材知识很难得出答案;第二种情况却不能受教材知识的束缚,一旦拘泥于教材知识,就容易错选。那么,什么情况下该引入教材知识,什么情况下不能受教材知识干扰呢?这需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来判断。例1 (2018江苏单科,6)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

13、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意在考查考生提炼有效信息,迁移教材所学知识,判断分析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联系近代洋务派举办的军事企业的特点,洞悉题干史料的核心信息,“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体现出洋务企业在技术领域过度依赖西方的现象,可判断B项正确。例2 (2017天津卷)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

14、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分析本题易受到教材知识的干扰。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启用商业铁路后,对全国时间的统一有了迫切需求,人们不能再和过去一样以当地日升日落的周期为参照来过生活了,这说明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故选B项。A项表述放大了题干内容,排除。C项中“日常生活的必要”与D项中“国家

15、管理”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关系二从材料与设问的关系入手题干材料提供多个信息,但设问可能只针对某一个信息,设问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就不一样。所以准确判断命题者的问题指向是避免出错的重要前提。例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把增加重工业中的钢、生铁、金属切割机床等的产量、产值作为赶超西方国家的战略指标。当达到这些指标后,苏联发现自己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重新拉大了。这是由于苏联()A.对高新技术产业重视不够B.农业发展缓慢,农业滞后C.企业缺乏竞争力,产品质量差D.重工业比重大,工业畸形分析题干包含两个信息:一是苏联将发展重工业作为赶超西方的战略;二是苏联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本题考查苏联与西

16、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自己的主导产业,而苏联仍在大力发展重工业,故选A项。关系三明晰题干材料之间的关系如果题干中涉及多则材料,就要对其进行对比,明确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互补等关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并建立起材料与所学知识间的联系,领悟命题者的考查意图。例4 (2017海南卷)“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17、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唐宋时期镇的功能变化。材料大意为:唐代镇守边疆的单位,大的叫军,小的叫守捉、城、镇,镇的将领只负责防守御敌;宋代各个镇都设置在烟火繁盛的地方,并设监官,管理火禁,有时候还收酒税。与唐代相比宋代的镇还具有经济功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A项符合题意。关系四明晰备选项之间的关系备选项之间主要有两种关系:一种是逻辑关系,如并列、递进、互补、从属、正反关系等;另一种是理论关系,如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主因与次因等。正确区分备选项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缩小选择范围,做出准确判断。例5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把为外商服务的采办员或管事称为“买办”。19

18、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外国在华商行的增多,买办队伍逐渐发展起来。近代中国买办队伍壮大的主要背景是()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B.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D.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技巧5“五定位”突破选择题1.时间定位:高考试题中的时间信息有两种呈现形式,一种是直接提示,另一种是通过特定的人物或事件间接提示。不论是哪种呈现形式,都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材料中给出的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例1 (2018海南单科,9)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

19、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B.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C.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分析据材料“以军事为中心”“重工业基础”“国防生产能力”,可得出这个决议意在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出强化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出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错误。2.空间定位:历史事件总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发生并展开的。空间定位法就是

20、利用历史事件的这一特性,通过确定其空间范围,从而得出正确选项。例2 (2018江苏单科,19)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分析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题中信息剖析当时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美国、西欧国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

21、比例的变化,通过西欧在世界贸易总额和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数据变化可推理出,西欧在国际上经济地位的提高和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这一变化有利于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D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题中数据出现于该体系建立之后,排除A项;西欧在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有所提高,但此时经济霸主依然是美国,排除B项;西欧国家的崛起加剧了其和美国的矛盾,排除C项。3.因果定位:该方法适用于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命制的试题,如某重大历史事件的主要目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重大影响等,根据材料的内容,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题干和备选项,确定它们之间是否构成合理的

22、因果关系,进而定位到正确选项。例3 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1928年,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分析将题干中的基本因果关系进行定位可知,构成主要原因的因素发生在1925年至1928年。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192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是在1934年,A、D两项都与题干时间不符。从“莫斯科中山大学”到“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共关系的恶化,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是

23、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主要成果,故B项错误,C项符合题意。4.概念定位: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其界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都包含着特定的含义。概念定位法就是利用历史概念的这一特性来确定正确选项的。例4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在英格兰东部、西部以及约克郡地区出现了“乡村制造业活动”,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这表明()A.工业革命已经在英国进行B.英国确立海上霸主地位C.市场是工业化的重要因素D.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分析此题中出现了中世纪和原工业化两个概念。中世纪的时间范围是5世纪中后期至15世纪中期;原工业化时期通常指151

24、6世纪封建生产方式解体至资本主义工业化以前。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故A项错误。英国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是在18世纪中期,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人将回收的产品销往海内外,说明当时市场需求扩大,故C项符合题意。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故D项错误。5.性质定位:对于选择题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只有明确其性质或者立场,才能准确把握其本质和现象、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因素,从而确定正确选项。例5 (2018海南单科,20)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

25、。这一调整()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分析俄国二月革命期间,起义群众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苏维埃”,而不是十月革命期间才建立,故A项错误;据材料“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通过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故B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C项错误;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与布尔什维克党争取农民阶级支持无关,故D项错误。二、突破非选择题的两大必备技巧技巧1“四步法”破解一切材料型非选择题30 o45 o60 o3、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开展一帮一活动,与后进生

26、家长经常联系,及时反映学校里的学习情况,促使其提高成绩,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决心。典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华民族”观念最早是梁启超在1902年提出的。梁启超强调“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的称谓,历史上那些接受了中华文化而非汉民族血统的民族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章太炎则更看重血统对“中华民族”形成的作用,强调现实中汉族与满族没有完全同化,还存在着明显的血缘区别。平方关系:商数关系:摘编自郑大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1、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材料二1925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

27、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中共在抗战时期主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建设,但出于反侵略斗争的民族大义和与国民党合作的现实需要,也不讳言“中华民族复兴”这样的说法。(1)理解确定一个圆必备两个条件:圆心和半径,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经过一

28、点可以作无数个圆,经过两点也可以作无数个圆,其圆心在这个两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摘编自黄兴涛民国各政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观念的背景。指出梁启超与章太炎关于“中华民族”观念内涵认识的差异及其蕴含的目的。8、加强作业指导、抓质量。(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族复兴”论在当时盛行的意义。分析第一步,材料三读。第一遍,速读。根据两则材料的出处、时间以及设问可知,本题从民族意识觉醒的角度,考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6)三角形的内切圆、内心.第二、三遍,细读和精读。材料一针对“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晚清时期的不同派别从不同角度

29、进行了阐释。A、当a0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代表改良派,章太炎代表革命派。3、思想教育,转化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材料二由两段组成,时间范围是民国时期。2、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一段:从国民党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国民党为复兴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所做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努力。第二段:从中国共产党的角度出发,指出中共支持“中华民族复兴论”的原因。第二步,要点三找。材料一要点分析:中心论点改良派和革命派对“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不同阐释关键要点梁启超:“接受了中华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可见他将是否接受

30、中华文化作为判断标准。章太炎:“更看重血统对中华民族形成的作用”,可见他将是否具备汉民族血统作为判断标准。设问、教材联结点材料一与第(1)问相关。“背景”需要链接教材知识,回忆1902年之前的几年发生了什么。“差异”根据上面对关键要点的提炼总结即可。“目的”从梁、章二人的阶级派别出发进行思考。材料二要点分析:中心论点国共两党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所做出的努力关键要点国民党:1925年复兴民族文化的自信力;19341937年发动“复兴中华民族”的全国性运动;全面抗战爆发后军政要员出版“民族复兴”类宣传著作。中国共产党:“出于反侵略斗争的民族大义和与国民党合作的现实需要”,不讳言“中华民族复兴”类

31、的说法。设问、教材联结点材料二与第(2)问相关。材料二中有很多时间信息,对这些时间信息的解读需要结合教材知识,需要回忆这一时期中国发生了什么,国共两党支持或主张“中华民族复兴”论的目的是什么,等等。第三步,答案组织三界定。对第(1)问的界定:答案来源材料一与所学知识。限定词背景、差异、目的。材料、教材、设问间的关系背景:来源于教材知识,但材料提供了时间线索。回忆1902年之前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国家理论在中国传播;等等。差异:根据第二步对材料一的要点分析即

32、可作答。目的:梁启超属于维新派,章太炎属于革命派,结合两大派别政治主张的不同回答。对第(2)问的界定:答案来源材料二与所学知识。限定词意义。材料、教材、设问间的关系根据第二步对材料二的要点分析,结合教材知识,从主张“中华民族复兴”论的必要性和目的性两个角度深入思考。例如,1925年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论有助于推动革命进程;19341937年国民政府发动一系列社会运动,“中华民族复兴”论有助于民族工业发展;全面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论有助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等。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

33、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民族意识觉醒;在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影响下,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逐渐形成;梁启超认识到民族主义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原动力;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需要相应的政治理论为支撑。差异:梁启超重“文化认同”,认为接受了中华文化的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章太炎重“血统”,认为有汉民族血统的民族才属于中华民族。目的:梁启超试图借助满洲贵族掌控的清王朝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章太炎则希望通过民族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意义:经历一战、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中国,各类思潮和主义风行,文化理念呈现多元化,“中华民族复兴”论的提出有助于中国知识分子重新审视和思考

34、自己民族的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复兴”论的提出在推动国民大革命,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和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持久抗战和民族解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技巧2定位解题指向,精准高效答题提升解答非选择题的准确度,关键在于精确定位答题指向,然后回归到材料或者教材相应的知识点。关键要点定位时要注意答题角度的提炼,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设问类型答题角度内容措施类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以及对内、对外政策等背景原因类(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产力、生产关系;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历史规律等。比较类背景、过程、结果;性质、方式、历

35、史地位;所处时代、所属阶级、功绩等。影响作用类直接、间接;当前、深远;国际、国内等。启示认识类经验、教训;是什么、反映了、说明了等。典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

36、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分析第一步:精准确定主题,联系教材知识。考查主题

37、明清时期、近代英国及西方现代救济制度,即中西方的救济制度。教材知识明清经济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英国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等。第二步:明确求答方向,确定解答方式。第(1)问第一小问:实施济贫制度的共同目的(中国明清和近代英国济贫制度),解答方式为概括。第二小问:救济方式的异同(中国明清和近代英国济贫制度),解答方式为指出。第(2)问发展(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相对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解答方式为指出。第三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第(1)问“共同目的”根据材料从社会稳定、巩固统治、人道主义等角度组织答案;“异同”,相同方面从救济主体、保障救济的措施方面概括,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可知,救济方式上中国与传统儒家思想有关,英国的救济法带有惩戒的性质。第(2)问主要考查现代西方福利制度的内容与特点,答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答出相对于近代英国所呈现的新内容和新特点即可。回答时主要从受惠群体、福利种类、对救济的保障等角度进行对比即可。答案(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