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吨.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151019 上传时间:2021-12-1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吨.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题论文如何协助学生建立“千克、克、吨”一、充分发挥生活经验,建立“千克”这个模型。在我们这个地方,大家平时买什么东西,最常说的话,做的事就是“请帮我称一斤什么菜;一斤什么水果;一斤什么零食”学生由于受到当地生活习俗的影响,他们对物体的重量常会用“几斤”表示,而“斤与千克”是最接近的两个质量单位。所以教师能够让学生把生活中熟悉的1斤物体找出来,然后问他们对“斤与千克”两者的关系有什么理解。如果学生不清楚,教师便直接告诉他们两个1斤的物体合在一起就是1千克。教师再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什么物体大约是1千克吗?闭上眼睛回忆一下生活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进一步增加学生对1千克的表象理解。二、动手

2、操作,发挥学生的多重感观,加深“千克”模型。通过上面的方法,学生开始有了“千克”模型的意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千克”,教材的第一个问题情境是“1千克有多重?称一称,掂一掂。”这个情境的作用有许多,一是能够让学生知道千克能够在“秤”中表现出来;二是称好之后,能够让学生去掂量一下“1千克”的感觉是怎么的;三是让学生学会“用几个物体大约是1千克”实行交流。教师通过这三步评价,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三、方法迁移,再建“克”“吨”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概念的重要方法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事物模型去丰富学生的表象,使表象过渡到抽象。教材关于“克”的教学情境是“1克有多重?称一称,掂一掂。如1

3、枚1分硬币,3个别针约重1克。学生感知“克”是个很小的单位。关于“吨”的教学情境是“1吨”有多重,认一认,说一说,看一看,说一说。具体情境有大象、40个学生,生活中的限载等。感受吨是个很大的单位。四、“事物模型单位模型”之间的互通。三者之间的关系用数字表示即相邻之间的进率是1000。如何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接受三个质量单位,并且实行有效地转换。其中的桥梁纽带就是“千克”。教师提问:请你说出一种大约是1千克的物体,并想象一下,1克是这个物休的多少,1吨又是这样物体的多少?一个缩小,一个扩大,自然将三者的关系理顺了。由于学生脑海中的“1千克”事物模型是比较深刻的,学生有了丰富的形象思维。让事物的转移代替单位间进率的转换,这样效果更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清晰。总来说之,要协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经历,更离不开常见的生活情境。让生活原型要根植于数学课堂,并服务于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