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自然美的起源.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203923 上传时间:2021-12-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自然美的起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论自然美的起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论自然美的起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论自然美的起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自然美的起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自然美的起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论自然美的起源一、试给“自然美”定义要说起源,那么首先要界定什么是自然美。美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历史的、相 对的概念,那么自然美也不例外:现在我们认为是自然美的,在过去未必是;在过 去认为是自然美的,将来也有可能被重新界定。提到“自然”,一般意义上便和“造物” “先天”相联系,和“人为” “后天”相 区别。个人认为这里的“造物” “先天”不仅仅是指那些先于人类存在、或者说人 类存在后也不受人类影响的审美对象。美学实际是“人学”,先于人类存在,就无所谓美与不美;而有了人类之后,自然界以及因人类而产生的事物才有了是否是审 美对象的区分。因此说,美学意义上的自然美强调的更主要是审美对象的和人的离 合

2、程度,而只不是物质形态上的区分。人和审美对象的分离程度,就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概念,人和审美对象的分 离,经历了和自然分离、和人类家庭社会、和人自身相分离的几个阶段。从严格意 义上讲,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家庭社会、人类自身的意识自始至终都属 于自然,都是自然规律和物质基础的产物,人和自然发生的一系列关系也一直处于 自然这个大前提的定义之下,人不可能彻底超越于自然活动。因此没有绝对意义上 的自然,山水草木是自然,男耕女织是自然,买车买房也有可能是自然,自然美不是绝对的,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审美的变化有一下三个阶段的定义:人和自 然统分离前自然美;人家庭社会分离前自然美;人自身分离前的自

3、然美。举个简单 的例子:如果我们把人的交流、沟通作为审美对象来看的话,那么远古时代人类在 自身器官、风、地形等自然条件下的交流可以视作第一阶段的自然美;到后来有了 家庭、社会组织,从口耳相传到书信到广播、电视、电话的出现,我们可以认为这 是第二阶段的自然美;随着网络的出现,人类的交流开始向细胞化、个体化发展, 我们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目的在于完成自我与他人的信息交换时,我们可 以称为这是第三阶段的自然美。第三个阶段自然美成立的依据在于:随着网络的发 展,我们发现在这种交流状态下人的自我发生了分离, 人不是为了交流而需要网络, 相反是为了网络而不得不交流,连续断网一个星期,似乎对于人获得信

4、息、处理日在很多情况下,单纯以审美对象物质形态的“人为”“非人为”为标准判断是否是自然美会带来矛盾:例如非洲陶俑的丰乳肥臀,审美对象显然是人的作品,可以认为是非自然美;青蛙是自然界的产物,则应当属 于自然美。但是二者同样是作为生殖崇拜对象,也就是在原始人看来,都是美的事物,并不存在自然、非自然 的区别。在这种标准下,物质形态的自然、非自然是先于人类对自然美的认识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在人类的审 美意识岀现之前,就有自然美和非自然美的分界了,这种划分明显不符合当时的审美实际。常事务并没有根本意义上的影响,但是这种空虚、孤独感却是难以忍受的,我们开 始把第三阶段当做审美对象而不是日常事务来看待了。因此

5、,自然美是人类处于不同意识阶段对审美对象的划分,前面的论述可以看 到人类似乎总在后一个阶段追认前一个阶段的状态为“自然”,实际上这是由于人类在过去的阶段一直处于和审美对象相分离、事物不断对象化的结果。其实当人类 和某个审美对象合为一体,达到统一时,这时的审美对象就是“自然”的。人对于 自然美的三个定义也不是线性发展的,在不同时间、不同领域会出现交错分布的情 况。例如在中国的书法审美史上,先秦书法保持着浑然天、图画图像的风格意趣, 汉唐形成法度森严的审美风格,到了宋明又逐渐向着自然、写意的审美方向发展, 而当下书法界的百花齐放,各种书风层出不穷,又有人开始提倡回归传统;可以说 这里面自然美呈现出

6、不同的定义和取向,有反复和交错的情况。同样对于不同阶段下的自然美,也不能简单的给以优劣好坏之分,既然是一个 相对的概念,那么它的意义和价值更多的存在于它所立足的时代,不能说某个阶段 的自然美就一定是真正的自然美。二、自然美产生的时间和原因前面已经提到,自然美的界定标准取决于人类和审美对象的分离程度的不同, 那么造成这种分离、聚合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自然美产生的源头。自然美是美学 的专有概念,但是对自然美的审美却是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对于自然美 产生的原因,有必要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加以关注。自然美的第一种定义:人和自然相统一之下的自然美。这个阶段的自然美有一 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人对于自

7、然美的不自觉。我们对于这个阶段的自然美的定义 不是处于当时阶段下人们已经总结出来的,而是和后面的阶段相区别之后得出的结 论。可以说,当人类意识到自己和自然不同时、人开始意识到什么是自然美时,人 就处于自然美的第二种阶段,而在第二种阶段之前的,就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时代。 人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和自然不同?可以说不同的审美对象有着不同的时间表。以 人类自身意识而言,人类信仰由自然宗教、图腾崇拜走向以人类自身为蓝本的宗教 体系时,人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和自然的不同。这样的演变和人类生产力发展有着 密切关联,当人类以社会的结构组成群体,从事生产劳动时,便发挥出强大的规模 效应和结构优势,生产力不断提高,各

8、种工具不断创造出来,人类开始意识到在地 球上似乎只有自己能做到这一点,这个时候人和自然的分离就产生了,人不再像其 他动物一样安于自然的桎梏,开始相信自己的意识和能力,人类进入了第二个审美 阶段。第二个审美阶段,和第一个审美阶段一样,同样依赖于第三个阶段的出现。当 作为个体的人开始关注到自己和家庭、社会其他成员的不同时,人的第二种审美阶 段也宣告结束。和前面,它有很多出现的标志。如果我们以人类精神最宝贵的财富 之一文学作为参照标准,便不难发现,魏晋时期文学的自觉有着分水岭的意义。在 魏晋之前,文学至少还是处于和家庭、社会、政治交错的关系体中,之前的文人可 以说在文学审美的意义上,还是第二个阶段,

9、他们脱离了自然美的第一种阶段,开 始有意识地进行专属于人类自己的文字创作活动,但是从个体上考察,他们还没有 达到和社会相分离的程度。随着文学的自觉,自然美有了基于个体独立意义之下的 界定,这个时期的文学也呈现出和前一个自然美阶段不同的样式。值得注意的是, 这个时候出现了“田园诗” “山水诗”,这正好印证了这一时期人们对于自然美的界 定以及分离特征:人们开始厌倦于高度集中的社会生活,开始倾心于个体的放浪形 骸、无拘无束。第三个审美阶段,是作为处于后工业时代的我们提出的概念,信息时代的到来 标志着第三个审美阶段对于我们而言都是“自然美”。可以说现代人各种精神危机 的出现算是第三种自然美的起源:开始

10、把手写的书信当做审美对象,开始把人与人 面对面的交流当做人文关怀,开始把拥有自我当做幸福的指标特地强调,值得注意的是,每个自然美不同的审美阶段并不是严格按时出现的,前面提出 的划分主要是基于人类整体的意识而言的。实际上在一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都有 可能经历对自然美认定的几个不同阶段,例如在孩提时代,我们显然和父母、家庭 融为一体,没有独立于家庭的认识和思考,这个时候我们对于自然的审美可能多、 可能少,但是不会把家庭列入是否自然的命题之中,就像一个孩子可能会根据生活 经验判断一幅风景画画得是像还是不像,他可以区别人为和自然,但是他不一定能 够区分出自己和家庭究竟有什么严格意义上的不同。到了青年,

11、我们可能会经历自 我的迷失,开始怀念孩童的天真、无忧无虑,从美学角度讲,之所以认为天真无忧 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是因为我们对“自然美”或者至少是“美”的判断标准发 生了变化,我们开始个人的经历体验列入自己的审美对象。到了老年,古代士人往 往寄情于山水,于自然界得自然之趣,可以说这是对第一种自然美审美的复归,虽 然由于历史经验的限制,很少有人能真正像原始人一样忽略人和自然之间的距离, 但这始终是对另一种审美状态的跨进。总之,自然美对于个体也好,人类群体也罢,始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自然美 在不同的审美领域有着不同的话语表述,在书法中叫写意;在哲学上叫天人合一、 返璞归真;在音乐上有大音希声之说;

12、在人格修养中有文质彬彬、君子风度,也有 真性情,这些不同领域的不同表述,恰恰证明自然美没有一个内在的固定模式, 也没有严格的时间轴线。作为人类的意识组成,自然美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自 然属性,人天生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他的一切行动,不管有没有以意识到,都要合 乎自然的要求,遵循自然的规律,跳出自然独立存在是不可以也是不可能的,从这 个意义上讲,人类出现对自然美的认知,和向日葵朝太阳开放是一样的道理,都是 天性使然,必须如此。如果人类的意识不能体会自然美,没有“自然”这个概念, 就证明人类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成为了超越自然存在的存在, 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而作为人类对于美的划分,之所以有自然美和非自然之美的区别,在于人类的认知 方式,人类通过语言把事物符号化,对符号进行分类进而实现对事物的分类,人们 从审美体验中抽象出各种类别,并用“自然美”对因对象化程度不同而感受不同的 审美对象进行标记。个人认为“自然美”的产生源于对象化,人在对象化的不同阶 段产生了对自然美、非自然美的划分。第4页,共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