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本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辨析五则.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230954 上传时间:2021-12-1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本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辨析五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本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辨析五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本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辨析五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本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辨析五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本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辨析五则.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教本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辨析五那么摘要:人教本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局部条目不够具体明确,甚至存在错误,不利于读者科学使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注者或径直参引古注而未作相应考辨,或未准确判断注释对象所涉及的字际、字词关系。文章择取其中的五那么字词注释进行具体辨析,试图得出新的、更为可靠的结论,旨在为该教材的有效利用和再版修订提供参考。关键词:人教本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字际字词关系辨析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写的高中?语文?课本下简称“人教本【1】,分必修5册,选修10册,该套书整体上实现了经典性、前瞻性、针对性、引导性和奠基性的有机结合,加之内容丰富,信息全面,体例完善,编

2、排科学,出版以来受到使用者的广泛欢迎和普遍好评。此书必修内容包括“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等4个局部。“阅读鉴赏为该教材的主要板块,其篇章选择兼顾古今中外和人文内涵,多名家名篇。其中,每册必修书均选收了一定篇目的古代诗词和散文,页下对较难理解的字、词、句进行了细致注释,这既有助于提高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古代语言运用能力,又有助于了解古代语言文字的开展和使用状况,提升其语文修养。但我们细致研读发现,注者对一些字际、字词关系的判断有可商榷之处,下面择取五那么进行具体辨析,试图得出新的、更为可靠的结论,为该教材的科学使用和再版修订提供参考。为便于分析,下文将先酌引课文原文及相关注释,并于其后标明

3、出处,以利查验。1.?烛之武退秦师?:“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注释25:共,通“供,供给。必修1,P16按:共,甲骨文作“,象双手捧器形,金文承之,字形会以手供奉之意。小篆作,上部表器形的构件略有讹变,?说文·共部?据以分析为:“共,同也。从廿,从廾。所释实为“共的引申义。字形隶变而书作“共。调查古代典籍,学者对“共“供关系有如下认识:其一,两者为古今字。如?左传·昭公十二年?:“共养三德为善。洪亮吉?左传诂?引惠栋云:“古供字作共。?说文·廾部?:“具,共置也。段玉裁注:“共、供古今字,当从人部作供。其二,两者为通用关系。?诗&#

4、183;大雅·召旻?:“昏椓靡共。朱熹?诗集传?:“共与供通。?左传·僖公四年?:“王祭不共。洪亮吉?左传诂?:“共、供古字通。这里的“通当指通用,或可包括古今、通假等情况。从字形看,共、供具有传承关系,正如段玉裁所谓“共加人部而作“供。从字义看,“共字本义即表供奉,引申指供给,共同。因此,“共“供不只是语音相近,意义亦有联系,不能将其定作通假关系。“共为“供之初文,两者实为古今字关系。原书注释者或据故训材料之两字“通而认为“共通“供,实属不妥。针对此类问题,中学语文教材科学的处理方式,应列出主要的解释,然后根据语言事实肯定其中的一种认识。这样既可给读者提供主流观点,又能丰

5、富读者尤其是高中学生的专业知识。2.?诗经两首?:“君子所依,小人所腓。注释3:腓,遮蔽。必修2,P16按:?说文·肉部?:“腓,胫腨也。从肉,非声。段玉裁注:“腓谓胫骨后之肉也。该字本指人的小腿肌,俗称小腿肚,原书注者解作“遮蔽,当径直参引故训材料的类似解释。如?广雅·释诂三?:“腓,避也。?诗·大雅·生民?:“牛羊腓字之。毛?传?:“腓,辟也。陆德明?經典释文?:“腓,避也。?诗·小雅·采薇?:“小人所腓。毛?传?:“腓,辟也。这些词义虽与句意相合,但与本义相差太远,让人无法直接建立起词义之间的认知联系,故“遮蔽义当非由本义引申而

6、来的,而应是“腓的假借义。先看古人训诂。?诗·小雅·采薇?:“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郑玄?笺?:“腓,当作芘笔者按:芘,同“庇。此言戎车者,将率之所依乘,戍役之所芘倚。孔颖达?毛诗注疏?:“言戍卒之所庇倚,谓依荫也。郑、孔两位学者的解释说明,“腓通“庇,庇护。上举?诗·大雅·生民?:“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其“腓同样通“庇。再看“腓、“庇两字的古音情况。“腓中古音为並母、微部,“庇为帮母、脂部。並、帮旁纽双声,微、脂旁转迭韵,两字属音近通假【2】662-663。由此可見,原教材注中所释实为“腓的假借义,但原注未明确指出其通假关系,使读者难明词义的产生方式

7、,也无法直接了解词义背后的字词关系,该条解释实际上没有到达注释应有的效果。故此条注释应先言明“腓通“庇,再解释其在文句里的具体词义。3.?赤壁赋?:“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注释31:缪liáo,缭、盘绕。必修2,P32按:关于“缪liáo的训释,古辞书或直接训作“缠,如?广雅·释诂四?类篇·纟部?均云:“缪,缠也。或认为“缪liáo为“缭之异体。如?集韵·筱韵?:“缭,?说文?:缠也。或作缪。?康熙字典·纟部?:“缪,?集韵?朗鸟切,音了。缭或作缪。书证为前汉?司马相如传?:“缪绕玉绥。现代辞书多认为“缪liáo通“

8、缭。如?中华字海·纟部?:“缪音辽通缭,缭绕。用例即?赤壁赋?中的文句。?汉语大词典·纟部?:“缪liáo通缭,缠绕。书证举宋李演?贺新凉·多景楼落成?词:“歌舞相缪愁自猛,卷长波一洗人间世。夏承焘注:“缪,缠绕不休。对上述注解,我们有如下认识:其一,“缪liáo“缭不但语音相近,而且意义相关。马叙伦云:“缪盖缭绕之转注字,同为边音。又声同宵类也。【3】9册,第1254页故“缪可看作“缭的换声异体字。其二,既然“缪“缭词义有联系,通假之说就不攻自破。?王力古汉语字典·纟部?将“缪通缭,表缠绕义之用法列作备考项,表达出对两者关系判断的严

9、谨和审慎。该册教材将“缭作为与“盘绕并列的义项,实际上是未分清字际和词义关系,应改作:“缪同“缭,盘绕。4.?寡人之于国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注释12:涂,通“途,道路。必修3,P47按:涂,本义为水名。?说文·水部?:“涂,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渑。水道人所由得通度,故古人又用“涂表道路义。如?周礼·地官·遂人?:“百夫有洫,洫上有涂。郑玄注:“径、畛、涂、道、路,皆所以通车徒于国都也涂容乘车一轨。?释名·释道?:“涂,度也,人所由得通度也。?考工记·匠人?:“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郑玄注引杜子春曰:“环涂

10、,谓环城之道。?汉书·礼乐志?:“大朱涂广,夷石为堂。颜师古注:“涂,道路也。后来“涂用同“途,指道路。?荀子·儒效?:“乡也混然涂之人也。杨倞注:“涂,与途同。?尔雅·释丘?:“当涂梧丘。陆德明?經典释文?:“涂字又作途。五代徐锴?说文系传?卷二十一:“涂,?周礼?书塗路字如此,古无塗字,途,弥俗也。关于“涂“途的职能分工,王力先生曾有考辨。?王力古汉语字典·水部?“涂字下义项二:“道路。后写作塗途。又于?辵部?“途字下辨析云:“途字古代多写作涂塗。道路一义,三字通用;泥塗一义只作塗;涂抹一义可作涂,又可作塗。现在涂塗合并为涂,道路一义只作途。由上可知

11、,“涂最初可表道路义,后该义为“途字所专,“途实为“涂因词义分化而产生的后起孳乳字,两者非假借关系。教材“涂通“途当校改为:“涂同“途。5.?廉颇蔺相如列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注释5:孰,通“熟,仔细。必修4,P58按:孰,本指食物煮熟。?说文·丮部?:“孰,食饪也。?易?曰:孰饪。引申指谷物成熟。?史记·乐书?:“五谷时孰。后来文字记录职能发生改变,“孰借用作表疑问的代词,并为借义所专,其所表食物熟等义那么以加义符“火的“熟表示。古代学者将“孰“熟作为一组异体字或古今字。?资治通鉴·汉纪十八?:“孰计其便。胡三省注:“孰,与熟同。?广雅·释诂三

12、?:“烂,熟也。王念孙疏证:“?说文?:烂,孰也。孰,亦作熟。?经义述闻·尔雅中·馈馏稔也?王引之按:“?汉书·律历志?曰:留孰于酉。孰,古熟字。因此,“孰“熟非通假關系。“熟乃“孰的后起加旁分化字,其部件“孰既表义,又兼表声。?字汇·子部?:“孰,古惟孰字,后人以此字为谁孰字,而于生孰字下加火以别之。?说文·丮部?“孰下段玉裁注云:“后人乃分别熟为生熟,孰为谁孰矣。曹宪曰:顾野王?玉篇?始有熟字。教材应将原注释改作“孰同“熟,以表示“熟为“孰的加旁分化字。参考文献【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著.语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2】张桁、许梦麟主编.通假大字典.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3】李圃.古文字诂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