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前游戏理论.docx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3234196 上传时间:2021-12-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学前游戏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本)学前游戏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本)学前游戏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本)学前游戏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本)学前游戏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学前游戏理论.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本)学前游戏理论 学前游戏理论复习资料 一 填空题( ( 每空 1 1 分, ,共 共 0 10 分 ) 1、教师参与儿童游戏的方法:( )、( ) 2、人本主义学派的游戏治疗也称来访者中心学派的游戏治疗,其基本理论源自( )。 3、( )儿童对象征游戏的兴趣表现在以下内容:( )、( )、( )、( )。 4、儿童游戏教育作用的分类:( )、( )。 二、名词解释( ( 每题 5 5 分, ,共 共 5 15 分 ) 1.规则游戏: 2.追踪观察法: 3.游戏治疗: 三、简答题( ( 每题 0 10 分, ,共 共 0 30 分) ) 1良好的游戏环境有哪些特征? 2游戏在幼儿.性发展中的

2、作用体现在哪里? 3教师结构游戏的指导方法有哪些? 4.我国教育领域中的游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致经历了那几个发展阶段? 5.皮亚杰认为练习性游戏的发展趋向有哪些? 四、论述题( ( 每题 5 15 分,共计 0 30 分 ) 1试论如何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指导幼儿表演游戏。 2中、大班幼儿规则游戏的特点及指导要点有哪些? 五、案例分析 (15) 案例 冬天到了,幼儿园开展冬季锻炼。有一位大班的老师认为在扔沙包活动中可以教幼儿学会测量,于是他把幼儿带到了户外。户外的地面是由一块块方形的水泥砖铺成的。他先让幼儿扔沙包,然后问:"怎样才能知道扔得多远?'幼儿说:"可以数地

3、上的方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呢?'在老师的不断提问和要求下,幼儿举出了可以用棍子、跨步、绳、布条等不同方法。老师很满意这样的结果,认为教学目标达到了。然而,整个过程对幼儿来说索然无味。 请你说出这个活动的问题何在?如果你是这个教师,你会怎么做? 学前游戏理论 复习资料(本) 二 填空题( 每空 1 分,共 共 10 分) 1、平行式介入、交叉式介入 2、 3、 45 岁,主题角色游戏、主题构建游戏、看图搭建游戏、主题表演游戏。 4、 二、名词解释( 每题 5 分,共 共 15 分) 1.规则游戏:是两个以上的游戏者,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是儿童游戏的高级

4、发展阶段。 2.追踪观察法:即定人法,观察者需要确定 1-2 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进行观察的活动。 3. 三、简答题( ( 每题 0 10 分, ,共 共 0 30 分) ) 1答:良好游戏环境的特征:(1)开放性,即游戏的时间、空间、材料以及精神环境的开放;动态性,即环境随着幼儿经验的丰富,兴趣、需要的变化而变化;(2)适宜性,即环境适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和教育要求的;适应幼儿游戏活动的实际需要并能取得好的游戏效果的;(3)参与性,即游戏环境应是幼儿参与布置的,能为幼儿所支配的,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摆弄材料,按自己的游戏意愿改变游戏场地。 2 3答:(1)丰富

5、并加深幼儿对物体和构造物的印象;(2)提供结构游戏的材料和活动场地;(3)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基于观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4)游戏后适时组织分享活动(包括:作品展示与讲解、建构活动过程回顾、作品评价) 4.我国教育领域中的游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致经历了那几个发展阶段? 答:第一阶段介绍和引进西方游戏理论开始我国儿童游戏研究工作。 第二阶段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 第三阶段研究受到毁灭性其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第四阶段儿童游戏得以重新起步。 5.皮亚杰认为练习性游戏的发展趋向有哪些? 答:因为增加了表征而演变为象征性游戏 伴随.化的方向倾向规则性游戏 向真正的适应发展成为严肃的智力活

6、动。 四、论述题( ( 每题 5 15 分,共计 0 30 分 ) 1答: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年龄特点是:能独立完成角色分配任务,并有很强的角色更换意识;游戏的目的性、计划性较强,能自学表现故事内容;具有一定的表演意 识,但尚待提高;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能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段,但表现水平尚待提高。 在组织大班幼儿的表演游戏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较多类的游戏材料以鼓励和支持他们进行多样化探索。在游戏的最初阶段,教师除了提供时间、空间和基本材料外,应尽可能少地干预。随着游戏的展开,教师应该及时给幼儿提供反馈,提高幼儿表现故事、塑造角色的能力。对大班幼儿来说,反馈的侧重点应在如何塑造角色上。要帮助幼儿

7、注意运用语气、语调、夸张的动作、生动的表情来塑造角色。丰富游戏情节与提高幼儿表现能力同步进行,反思性谈话和小组讨论是实现两者行之有效的方式。 2答:中班幼儿已具有规则意识,能够遵守规则并开始关注游戏的结果,这一阶段的幼儿比较喜欢角色鲜明的互补性规则游戏。大班幼儿能理解规则对于比赛结果的重要性,规则意识强且特别重视游戏结果,喜欢竞赛性的规则游戏。大班幼儿能很好地遵守游戏规则,并会关注其他幼儿遵守规则的情况,发现违规者就会提出抗议,要求对违规者加经惩罚,因此游戏过程中的纠纷较多。大班幼儿还喜欢改变游戏情节,游戏规则以增加游戏的新颖性。 教师要为中大班幼儿选择需要运用一定策略、在认知上有一定难度的规

8、则游戏,指导中、大班规则游戏时,教师要注意多利用幼儿间的相互影响来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如引导幼儿观察彼此的表现。教师还要引导幼儿正确对待输赢,中、大班幼儿在游戏中为了赢会故意犯规,如赛跑游戏中,幼儿故意站在起跑线前。教师要明确幼儿违规不是学坏了,而是其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出现这种情时,教师应让幼儿认识到遵守规则才是公正公平,玩游戏总会有输赢,这次输了,下次努力赢,这对幼儿以后适应.是有积极意义的。 五、案例分析 (15) 答:规则游戏的编制要求包括:第一,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第二,要有趣味性,第三,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案例中,教师能够把扔沙包与学习测量联系起来,发现了扔沙包游戏的教学潜能,

9、应该说有一定的创意,但游戏的教育性不能替代游戏的趣味性,否则就失去了游戏的本意,幼儿自然会觉得"索然无味'。 作为教师应该结合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一定规则意识,喜欢竞赛性的游戏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充分、自由扔沙包过程中逐步感知"扔得多远',继而向幼儿提出"怎样才能知道扔得多远?',接着可以利用大班幼儿有较强的"竟赛'心理,为幼儿提供纸、笔等,让幼儿把他们的比赛结果记录下来。这样在活动过程中就自然产生了"统计'的问题。在经过一段时间(可以是 1 周或 2 周)以后,教师可以通过更换游戏地点的办法,例如把幼儿带到平坦的土地上扔沙包。这时,由于地面上缺少了可以利用的自然测量标准方砖,幼儿必然会面对如何解决测量工具的新问题,而且,还可能会产生非标准测量工具的不一致或不可比性的问题,这时教师又可以"很自然'地把标准测量工具介绍给幼儿。所以,这个活动以渐进式、生成性方法来组织与指导为好,应当有不断深入的延伸活动,不宜以一次活动解决所有问题的思路来组织。 得 (结合案例和教学实际进行阐述,只要自言其说,均可得 8-10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