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备课建议.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235843 上传时间:2021-12-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备课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备课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备课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备课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备课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备课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备课建议.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如泣如诉:陈情表/项脊轩志、执子之手:西厢记/罗密欧与朱丽叶三、*旧日时光: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1 专题内涵:对丰富多样的情感的体验、认识和评价。2 呈现方式:文本研习3 核心文本:陈情表/项脊轩志/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4.教学重点:诵读一鉴赏一多样的表情手段5.课时安排:10课时专题名称取自李商隐的锦瑟诗,重点在“情”字上,揭示了本专题的基 本内涵,就是感受、理解、认识丰富多样的感情。这里有令人难忘的亲情,有刻 骨铭心的爱情,还有温馨动人的友情,展示人的高贵博大心灵世界。阅读熔铸深刻高尚情感的作品,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

2、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 世界,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培养健康的人格,更好地去认识自我、认识他人、 认识人生。本专题是对丰富多样的情感的体验、认识和评价,它以情感类型为经、文体 为纬,组成三个教学板块。与孤立存在的单篇形态不同,这些文章组成专题后, 便以情感的丰富、表达手段的多样,获得丰富的课程意义。本专题选的是中外经典作品,具有丰富的语文学习内容,我们在感受作品丰 富情感的同时,接触到多种的文体和表达形式,在鉴赏解读的实践中,学习抒发 感情的常用方法,增强语言运用的敏感,切实提高对散文、戏剧、诗歌的鉴赏能 力。专题的人文主题是感情:“如泣如诉”、“执子之手”和“旧日时光”,分 别对应着亲情、爱情和友

3、情。第一板块选了两篇经典文言文。李密对自己坎坷遭遇、艰难处境的曲折“陈 情”,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无不是如泣如诉,哀婉动人,让 人读后感受到亲情的美好与动人。第二板块选了两篇戏剧作品,一中一外,一聚一别,一悲一喜,构成互补关 系。西厢记对恋人不忍分别的悲苦心情的细腻刻画,罗密欧与朱丽叶对青年男女一见倾心的动人描写,让我们陶醉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对爱情这一人类 情感的高峰体验有了全新的认识。第三板块选了三首歌颂真挚友情的诗歌, 它们以个性化的语言和意象,传达 出多样的情感内涵。我们陶醉在友情的旋律中,认识到“友谊地久天长”,需要 爱的付出,需要彼此的勉励,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融合又各自

4、独立。“如泣如诉”的散文、“执子之手”的舞台形象、“旧日时光”的深情咏唱, 专题以多样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情感的丰富多样性。李密的深情,归有光的至爱,都是通过 散文的细节、白描、烘托、渲染 等手 法表达出来的;张生和崔莺莺、罗密欧和朱丽叶对幸福爱情的追求,都是通过“代言体”的戏剧形式、戏剧冲突、时空安排等手段来表现的;三首歌唱友情的诗篇,或借助意象,或融思于诗,运用了多样的诗歌感情表 达的手段。让学生体验优美真挚的感情,珍视亲情、友情,理解爱情,学会 用多样的表 现手法抒发感情,是本专题教学中应该抓住的重点和主线本专题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 可以与其他方式适当结合。可以与活动体验适当结合。学习戏剧,

5、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片段表演、 观摩影视作品;学习诗歌,以三首友情诗为“点”,由“点”到“面”,让学生 课后收集友情诗,组织诗歌朗诵会。还可以与问题探讨适当结合。如项脊轩志不言悲而悲不可禁的结尾,妙 在何处,就很有探讨价值;箭与歌的译文比较,学生合作探讨一定比单纯研 习效果好。文本研习本是教师的强项,但是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文本研习理应有新 的追求。可以根据文本的个性,巧选教学素材,巧组教学单元,甚至打散原文前后的 顺序,抓住专题的核心,突出重点,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让文中情感被激活, 自然流露出来,陶冶学生的心灵。还可以强调对语言表达的关键处、 细微处的品评、咀嚼和揣摩,真正教出语 文味

6、,提高对古代散文、中外戏剧和诗歌的鉴赏能力。第一板块:“如泣如诉”李密陈情表归有光项脊轩志第一板块“如泣如诉”选了两篇经典文言文。李密对自己坎坷遭遇、艰难处 境的曲折“陈情”,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无不是如泣如诉, 哀婉动人,让人 感受亲情的美好与动人。两篇文章都表达了感人的亲情,为什么感人,是教学的突破口。陈情表中作者抓住晋武帝的心理,着力描画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情、 被征召后的左右为难、忠孝难以兼顾的两难,打消对方猜疑心理,动之以情,晓 之以理。其中情感表达的层次性、曲折性以及分寸感 的把握、火候的拿捏,十分 到位。过去讲陈情表,一段段串讲分析,静态分析表达的效果,没能抓住

7、要害。“表”这种文体,是对上陈情,有一个让对方接受的交际目的,一定要放到 特定 的交际环境中,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抓住这点,就抓住了本文情感表达的独特 之处,找到了教学突破口。项脊轩志平静地描述记忆中的细节,只在关键处不经意流露感情 ,“余 泣”、“令人长号不自禁”。它 巨大的情感波澜潜藏在文中的今昔对比中:所 叙述描写的都是生活记忆,是从不得志、孤独落魄的今天去回望,这样暗中形成 了今昔对比,蕴藏着今不如昔的人生悲怀,具有巨大的情感冲击力。文章的后两 段,是在旧稿的基础上补写的,为什么要补写?说明他读了旧稿悲不自抑, 情不 自禁,有满腹的辛酸要倾诉,却又抑制住了,笔下出现的是平静温馨的细节,

8、是 自己物是人非的流年,和那让人难忘“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抓住“情”字,带 领学生披文入情,就有了解读的钥匙。教学中应该强化对古代散文的鉴赏。 鉴赏重整体感受,忌支离破碎;重体验 想像,忌冷漠操作;重个性解读,忌标准答案;重语言品味,忌架空分析。应该 突出对文章表情达意的关键处、精妙处、奇特处 的鉴赏。陈情表第三段“凡”“况”“且”“今”“但”几个虚词,应该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鉴赏它们的表情效果;项脊轩志中补写的两段大有鉴赏的 空间。为什么不厌其烦用时间词?结尾好在哪里?能不能从学过的诗文中举出手 法相同的例子来?这样的鉴赏是学生感兴趣,也是最能提高能力的。还应该重视对鉴赏方法的指导。可以运用诵

9、读、替换、对比、举例等方法, 指导学生的鉴赏,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培养优良的鉴赏品质。应该重视诵读。两篇文章都是抒情的名文,感情真挚强烈,应该多读,读出 文气,读出意蕴,读出感受。运用多种读法,比如默读、领读、个性化美读等, 用声音把文中深沉的感情表现出来。当然,重视读,不能因此忽略对文本必要的分析。有人认为新课标注重体验, 体验就是反复读,否定对文本必要的分析、对文意必要的概括。这是片面的。专 题的呈现方式本来就是“文本研习”,在读的基础上,需要我们对情感及其表达 形式进行分析、点拨。必要的分析点拨可以使我们感知更深入,理解更透彻。分 析要有启发性,要言不烦,准确到位。但项脊轩志这样的文本,

10、语言比较浅白,除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外,没必要再字字句句翻译一遍,因为翻译中枝枝节节的东西,会妨碍甚至破坏阅读的美 感。陈情表和项脊轩志教学中应该强化对古代散文的鉴赏。鉴赏重整体 感受,忌支离破碎;重体验想像,忌冷漠操作;重个性解读,忌标准答案;重语 言品味,忌架空分析。应该 突出对文章表情达意的关键处、精妙处、奇特处的鉴 赏。比如,陈情表第三段“凡”“况”“且”“今”“但”几个虚词,应该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鉴赏它们的表情效果。又如,项脊轩志中补写的两段大有鉴赏的空间。为什么不厌其烦用时间 词?结尾好在哪里?能不能从学过的诗文中举出手法相同的例子来?这样的鉴 赏是学生感兴趣,也是最能提高能力的。还应

11、该重视对鉴赏方法的指导。可以运用诵读、替换、对比、举例等方法, 指导学生的鉴赏,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培养优良的鉴赏品质。第二板块:“执子之手”王实甫长亭送别英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内容介绍是原作第二幕第二场,这一场简称 “阳台会”。它描写罗密欧在凯普莱特家 花园里与朱丽叶幽会的情景。这场戏历来被公认为描写少男少女爱情的经典,广 为传诵,以至后世人们习惯地将最美好的爱情称之为“罗密欧与朱丽叶式”。这场戏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会面前的独白,表达相思。二是两人对白,说 爱盟誓。三是两人定情,不忍分手。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的艺术特点十分注重气氛的渲染和营造。莎士比亚充分利用环境来烘托

12、气氛,如神秘的 夜色、静谧的花园、皎洁的月光、温暖的晨曦。运用西方诗歌中适合于描写爱情的诗体,如十四行诗等,让两个恋人在诗情 画意中唱出一首首美丽的抒情诗。如“美丽的太阳”一段抒情独白。综合运用比喻、拟人、象征、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使一段段独白、对白充满诗意。他不仅把朱丽叶比喻为美丽的太阳, 表达对她的赞美之情,还将 月亮拟人化,比作有嫉妒心的人,因不如朱丽叶美丽,“已经气得面色惨白”。多抒情诗名作。“我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园墙”、“我给你的越多 等片段也都为人传诵不衰,成为抒情诗中脍炙人口的精品。两部戏都是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以代言体的戏剧形式表现了爱情悲欢离合 的情感过程,表达了人们对理

13、想爱情的追求。两部戏一中一外,一聚一别,一悲 一喜,构成互补关系,具有丰富的语文学习的内容。两场戏是长篇戏剧(曲)的节选,为了更好地学习作品,课前应该指导学生 熟悉原作剧情,了解剧中人物、相互之间关系、戏剧的矛盾冲突等。教学中可以 复习戏剧体裁方面的常识和戏剧鉴赏的知识,再介绍作者戏剧创作成就以及在文 学史上的地位,介绍元杂剧常识,积累相关的知识,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教学的重点应是通过戏剧冲突把握戏剧人物, 但专题中的作品选段,不以剧烈的戏剧冲突见长,而以内心情感的抒发取胜,因 此应该根据专题的内涵,通过理解人物的关键性唱词(台词),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把握住人

14、物形象。长亭送别中,随剧情的发展,我们从崔莺莺唱词中听到“此恨谁知”的 复杂心理:这其中有忧虑,有埋怨,有不安,痛苦旋律中闪烁着女主人公珍视爱 情、厌弃功名利禄的反圭寸建的思想光辉。罗密欧与朱丽叶从恋人独白,倾吐相思之情,到互吐衷肠,起誓明志, 再到两人定情,不忍分手,感情经历了仰慕赞美,到忠贞坚定,最后是惆怅不舍, 感情不断地强化深化,展示热恋中青年男女丰富优美的心灵世界, 寄托了对人与 人之间友爱和谐关系的追求。应该抓住抒发感情的表现手段,鉴赏两部作品语言的诗意美 。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的手段,渲染烘托剧中人物的感情;运用典故、引 用、对偶、重叠、儿化等手段,使感情表达含蓄而又优雅。罗密欧与

15、朱丽叶中,把十四行诗与剧情揉为一体,营造出诗意的氛围: 美丽的花园、皎洁的月亮、朦胧的夜色、温暖的晨曦散发出春天一样芬芳的 气息;多处运用具有象征含义的“莎士比亚式”比喻以及排比对比等手法,赞美 讴歌爱情;语句直白大胆,句式长短变化,构成莎氏特有的气势。戏剧是表演艺术,离开舞台就没有戏剧。戏剧教学要想获得成功,要想方设 法让学生接触舞台,让戏剧作品“立起来”、“动起来”,获得“舞台感”,把 握戏剧的真谛。这方面老师们教学中有不少宝贵的尝试,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分角色朗读、 课堂表演、看影视片等等,效果不错。老师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索,让学生在亲历 舞台的过程中,增加对戏剧的理解认识,提高语文素养。*

16、第三板块:“旧日时光”英罗伯特彭斯旧日的时光美朗费罗箭与歌冯至别离板块中三首友情诗讴歌了真挚美好的友情。揭示了友情丰富的内涵。有的歌颂朋友之间地久天长的友谊, 有的说明友情 心心相印、彼此默契的特征,有的揭示了友情的价值。表现手法多样。有的直白纯朴,有民歌风味,有的借用意象,构思巧妙,有 的融思于诗,侧重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这个板块都是抒情短章,难度不大,又都是歌咏友情,学生会比较感兴趣, 教学中可以安排以自读为主,放手让学生自主研读,收集材料,了解作者,组织 讨论,交流心得体会。旧日的时光是世界名歌,几百年来久唱不衰,后来成为电影魂断蓝桥 的插曲,传遍世界各地,人们喜爱在告别宴会上颂

17、唱此歌。它原为苏格兰民歌, 根据彭斯自述,是根据一位苏格兰老人的演唱记录整理的。彭斯在诗前加上评语: “创作这样光辉诗篇的天才是受到上帝启示的,这样的天才诗人胸中一定燃烧着 烈火,在这首诗里有着民间天才的火焰,即便集六七位近代英国的文人墨客之功 力,也无法与之相比。”诗题就可以触动人们的心弦。也许,每个人的“旧日的时光”各不相同,但 都是沉甸甸的人生记忆。难忘旧日时光,说到底,就是难忘老朋友,难忘友情。旧日的时光共五节第1节,诗人用“难道就该”两个问句的形式激起对往日友情的回忆,可谓 奇笔。朋友重逢,互相倾诉,刹那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让思念的潮水倾泻而出。 有一点责备语气,不正说明感情的深厚和

18、不同寻常吗?第1节后的“副歌”,是歌曲的重唱部分。此诗被谱成曲后,每唱一段后都要重唱这四行“副歌”。诗人建议朋友高高地举起酒杯,“让我们干一杯友谊之酒”,为永存的友谊,为逝去的时光。这使感情抒发有了特定的现场气氛,感情 变得炽烈:“你准会把一大杯喝尽!” “我也会把我的喝光通过老朋友重逢的 典型动作,把真诚浓烈的友情渲染出来。第3、4节,诗人满怀深情地回忆了与童年时代朋友共同度过的欢乐时光。那时,他们曾经满山遍野地奔跑,采摘美丽芬芳的野花;那时,他们曾经漫 步溪上,在晨曦和落日中欢歌笑语。然而,童年时光转瞬即逝,接着便是天各一 方。为了生计,他们四处颠沛流离,历经沧桑,直到精疲力竭。而汹涌的大

19、海则 横卧在朋友之间,使他们不能经常相见。读到这里,我们油然产生一种人生的苍 凉感,感受到生活的坎坷和波折。虽然“万里跋涉”、“呼啸的重洋把我们相隔” 但是时空的阻隔并没有使友情黯淡褪色。第5节,诗人又回到开头歌唱友谊的气氛中,建议朋友们举杯祝福,祝朋友之间的友谊地久天长。手握得更紧,心贴得更近,真诚的友谊让人为之陶醉。旧日的时光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情感真挚,节奏明快,仿佛一气呵成。运用民歌中常用的“重章复唱”的手法,回环往复,感情不断深化,加强了抒情 效果,读来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语言朴实清新,有一种天籁般的醇厚韵味, 几百年来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箭与歌是朗费罗歌颂友谊的一首著名抒情

20、短诗,在西方可谓家喻户晓。 这首诗看似意思浅显,其实内容深刻;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匠心独运。生活中,“箭”和“歌”本是极普通的事物,诗人运用这两个意象写出了一 种人生体验:有时我们随意唱一首歌(或者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时过境迁也 就浑然忘却,然而很久以后才惊讶地发现,这悠扬的歌声,永远铭记在朋友的心 中。就像流行歌曲里唱的那样:“当你遗忘的时候,我依然还记得”。这就是友 情,一种宝贵的人生体验。无论时光怎样流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 之,在付出中我们得到朋友,品尝友谊的快乐。第1节写“箭”:“我”曾经随意射出一支箭,眼睛跟不上箭飞翔的速度, 所以不知道它落到哪里去了。它寓意是生活中许多

21、事情就像射出的箭一样, 我们 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时间一长便忘记了。第2节写“歌”: 随随便便哼支歌,歌声飘扬,自认为没人会记住它。在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毫不费力地将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等施与 别人。或许我们觉得这无足轻重。友爱、帮助等等被我们随随便便地施与,轻轻 松松地忘却。表面上看,第二节与第一节毫无关系,其实是以箭作为歌的喻体。 诗人的描绘揭示出某种相似:歌也像箭那样飞逝了,再也见不到踪迹。第3节画龙点睛,在前两节貌似平淡的叙述后,忽然出现转折: 很久以后, 发现箭插在一棵橡树上,同样,那支歌也自始至终活在朋友心中。诗人将“箭” 与“歌”的相似关系扩展到新的层面:很久

22、之后诗人在一棵橡树上找到了那支箭, 同样,也在朋友心中找到了那一支歌一一原来朋友一直把他的歌默默地珍藏在心 中。箭与歌之所以成为名篇,不仅由于它歌颂了深厚的友情,而且由于它构 思巧妙。诗人把箭与歌以同样的结构、同样的语气叙述出来一一都是送入“空中”, 都是“不知落于何方”,又都是眼睛跟不上。诗人的描绘抓住两者的相似处,构 成比喻关系,化抽象为具体,使诗句充满形象感。更妙的是,前两节戛然而止, 并不急于道出用意,而是给读者以思索玩味的余地,为第三节“卒章显志”打下 基础。这样第三节指出箭与歌的归宿,就让我们豁然领悟到诗的主题。箭与歌设计了一道参照原文比较译文的中英文诗作比较鉴赏题, 可以组 织学

23、生研讨。英文原诗用词浅显,高二学生一般都能看懂。题目的指向不是比较 译文的优劣,因为两篇译文各有所长,而是让学生通过比较或翻译,加深对原作 精美之处的体会,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冯至离别是他十四行诗中的一首,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它汲取了西 方现代诗歌的艺术传统,尤其受德国现代诗人里尔克影响,灵活运用了西方十四 行诗形式,熔铸了作者本人的特定时代的人生经历,表达了现代人的生命感受写的是“离别”,但又不仅仅是“离别”,融入了丰富的人生情感内容。别离作于1941年。原是作者在昆明时送给朋友的。那时,为躲避日寇的轰炸,诗人从昆明来到近郊的一座深山,但仍关心着天下大事。他的眼睛专注 着多难的人生,“担

24、负着工作的辛苦”。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所以他即便是 抒发个人的感受,写别离这样的题材,也没陷入李义山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 风无力百花残”的窠臼,而是道出暂时的别离与永存的友情的辩证关系。别离通过朋友别离这一特定视角,展开奇特的想像,讴歌了真挚的友情, 也揭示了友情的意义和价值。诗人认为人间只要有友情的存在,有朋友彼此的勉 励和支持,离别的痛苦也可以化为前进的动力。友谊长青,人生不老。别离是一首格律严谨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是西方的一种格律诗。 它音 韵回旋,有很强的抒情性,形式上分四、四、三、三行,或四、四、四、二行。 这样的节奏往往含有“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渐渐解开,以及它的错

25、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之穿来而又插去”的特点,善于表现沉思的状态和歌咏比 较永恒的主题。第1节,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在把世界劈成两半,一股悲凉的情绪不 禁涌上心头,浑身骤然感到寒冷起来。别离是痛苦的,但诗人并没有悲观厌世。 诗人用“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这样奇特的比喻来表达分别后的感受: 眼前的 世界一下子空阔起来,一种新奇感油然而生,获得全新的生命感受。第2节中,诗人承上把分别看成是“降生”,看成是新生活的开始,一切从 零开始,投入生活,努力工作,“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各人的世界耘耕”, 这样不仅可以排遣别离的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的发展。第3节,诗人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内

26、涵。诗人认为:人间只要有友情的存在,有彼此的勉励和相互支持,寒冷的可以变成温暖的,陌生的 可以变成熟悉的,离别的痛苦也可以化为前进的动力,并使每次重逢都有初次见 面的新鲜感,使从前的体验也因为距离而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使友情永不衰老最后一节,思考进一步升华:我们的人生仿佛是由一次次别离和欢聚组成, 既彼此融合又各自独立,只要保持精神状态的年轻,会使人觉得不知老之将至, “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友谊常青,人生不老。别离从招手的具体描写开始,以抽象的感悟结束。淡化具体的离别场景 描绘和过程交待,侧重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比如别离的地点,“我们”之间的关系(是老同学,还是老同事),都不明

27、确。彼此间担负的是什么工作,这次相聚谈了些什么,也不清楚。这种情节的淡 化,造成了主题明确性的减弱和诗意的朦胧。 由身边感到冷忽然又感受到眼前辽 阔,这种跳跃也是造成此诗难懂的一个因素。 然而难懂不等于不可解。只要我们 抓住此诗的重点不在交待事实,而是刻画内在情绪和表达深邃的哲理, 便可品尝 这首“思与诗相结合”的“沉思的诗”的韵味。学习现代诗歌,在大致把握诗歌情感内容的基础上, 要养成一种多元解读的 习惯和品质,要有一种对多元解读的宽容和尊重。冯至的诗却是培养多元解读习 惯与品质的好材料。离别由于缺少具体的叙事情节,表达的是幽渺迷离的人 生感悟,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有统一答案,这就逼着我们必须调 动生活的积累,代入诗歌中,展开自己的想像,真正的去多元解读。别离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第一节“起”,突出离别带来的情感冲击,第二节“承”,写离别后默默地 承担、严肃地生活,第三节“转”,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第四节“合”, 强调要平静地接受人生的聚散,坦然面对岁月的流逝、人世的变化。全诗运用十四行诗“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渐渐解开”的结构特 点,段与段,句与句,或断或连,表现诗意的关联或转折,加上全诗“ abba cd de efg efg ”的韵式,及以十音节为主而又伸缩变化的诗句, 曲折而丰富地传达 出对友情和生命的诗性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