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和合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论和合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和合文化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当代和谐文化之根。学校作为发展和培养人才的教育阵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更应充分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合文化的伦理内涵肯定和合文化对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价值促使和合文化在推进和谐校园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得到有力的价值体现。 【关键词】和合文化;校园文化;价值 和合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当代和谐文化之根本自然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思想要求这就更要求我们继承和弘扬以和合思想为根本的中华传统文化。因此中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在新时代下也必将焕发青春为当下的和谐发展提供方向与动力。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催生、成长也可以说时代环境是催生校园文化的丰厚土壤任何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大背景。社会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这就更要求校园文化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更加肯定了和合文化对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
3、性也要求校园文化要合理借鉴、融合和合文化确保校园文化在和合文化的引导下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和合文化的精神内涵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谓和合的“和”是指和谐、和平、祥和;“合”即合作、合好、融合。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的融合。和合是人世间的现象和合连起来讲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在此和合精神的指导下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中公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要求的理论依据就出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4、体系中源远流长的“和合”人文精神。中华民族自先秦儒家就崇尚“和合”春秋时期和合二字联用并举构成和合范畴。国语郑语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韦昭注:“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意思是说商契能把五教加以和合使百姓安身立命。国语郑语并记述了史伯关于和同的论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认为阴阳和而万物生完全相同的东西则无所生。可见和合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矛盾多样性的统一才能生物才能发展。“和”更是是孔子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认为“和”为社会秩序的保证是国家治理和为人处世的基本目标和准则国家社会运行应以“和”为尚进一步阐述了“和”的
5、内涵。孔子又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表达了君子和小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物上本质区别反映了二者不同的处事方法和人格特征。道家创始人老子则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思想认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墨家从“兼相爱交相利”的视角出发将“和合”视为处理家庭、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各种复杂关系的基本原则认为如果做不到“和合”则家不为家国不为国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将举足不前会潜入恶性循环。秦汉时期“和合”思想得到了更一步的继承中庸把“和合”观念与人的性情才智与儒家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认为“和合”使人们
6、的性情相连要实现天下之大本就是要和谐相处。体现为“和实生物和生万物”。“和合”也为中和中庸是一种和谐适度的状态要求人们在待人处事中是遵循适度的原则恰如其分的实现人格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可以说中和中庸是“和合”价值实现的原则与规范。” 如此多的古代经典都揭示了和合文化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性。 二、和合文化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中公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要求的理论依据就出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源远流长的“和合”人文精神。因此和合文化和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第一“天人合一”思想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我们更多地把目光集中在经济如何增长这个
7、点上却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投入体现在现代教育方面凸显出对学生的生态教育的薄弱于是出现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强学校水龙头一直在流水学校草坪被随意践踏随后扔手上的垃圾甚至去花园采花当作浪漫这些现象都向我们呼唤“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而源于先秦时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人和自然应该摒弃矛盾和谐相处的观点。作为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单位学校应该学习如何用“天人合一”的精神来建设和谐的育人环境通过校园人文、自然环境的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第二“保合太和”思想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周易有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_。”这是“保合太和”思想的出处为人们阐明了
8、世间万物生生不息自“睽”而“和”从“分”到“合”的辩证过程以致到达“保合太和”的状态。在成长过程中一个井然有序、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对学生是极其重要的“孟母三迁”为的就是给孟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身处社会大环境中的学校教育阵地正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心浮躁出现了骇人听闻的种种问题:朱令案、马加爵案、复旦研究生投毒等。这无不说明和谐校园建设中存在的诸多不安全因素:90、00后学生正处于时代的繁华期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但是浮躁的社会风气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出现了一批畸形的学生群体:从众攀比、崇尚高消费作许多小学生携带苹果手机奢侈品在许多大学院校中随处可见。这不但为学生的家
9、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更会使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助长奢靡、拜金的不正之风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学校应当用“保合太和”思想来武装校园文化维护校园生活环境的安定确保学生在成才过程中有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用和合文化武装校园文化 第一用和合文化思想夯实学校“和合”人本理念构建。要建设体现“和合”人本理念的学校就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为了学生发展学生为价值取向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个人发展的要求。学校要体现“和合”人本理念充分依据教育目的去培养人才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充分利用和合文化的精髓秉承以人为本的治学理念营造一切为了学生的良好教育氛围。 第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内容
10、建立“和合”校园文化载体。学校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 学校的目的是在于把一群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师和一群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发从而产生让学生受益终身的智慧和创新能力。校园文化的创新对于学校发展非常重要是其发展的生命线。比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艺体育等文化活动将时代特征、思想特色、民族精神渗透到这些活动中去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情操;不断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在学校的报刊、橱窗、广播、学生社团等传统的校园文化载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微信、QQ、人人网、微博等新型的传媒手段积极开展健康向上、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11、使网络成为“和合”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第三用和合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树立积极的文化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用传统和合文化的精髓引导学生形成刻苦拼搏、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是体现校园文化的载体是学校文化育人活动得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学校应建设彰显传统和合文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如将校园的布局走廊绿化等设施的建设与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将结合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总而言之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我们要大力呼唤和谐精神,高扬和谐的旗帜,按照和谐的原则缓解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毋庸置疑和合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文化的启示作用和借鉴价值是非常明显的。和合文化能够使学生正确对待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压力和挑战促进学生又快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保证学生自我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