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所涉建筑书写论析.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3180 上传时间:2025-07-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中所涉建筑书写论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诗经中所涉建筑书写论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诗经中所涉建筑书写论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诗经中所涉建筑书写论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诗经中所涉建筑书写论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学院(部)文学院题 目诗经中所涉建筑书写论析目录中英文摘要、关键词(1)前言(2)第一章 诗经建筑类型的分类(3) 第一节诗经中的民用建筑及农舍附属建筑(4) 第二节 诗经中礼乐文化下的贵族、官用建筑(6) 第三节 诗经中园林及其他公共类建筑(7)第二章 诗经建筑本身及建造工艺、技术构成的环境(8) 第一节 诗经建筑外部环境(9) 第二节 诗经建筑的建造工艺、技术(10)第三章 诗经建筑审美简析及与现代建筑的联系对比(11) 第一节 诗经中由建筑型制、环境、工艺导向的审美(11) 第二节 诗经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联系对比(12)结论(14)参考文献(15)致谢(15)诗经中所涉建筑书写论析中文摘要

2、诗经中涉及的建筑描写,从乡村至城市建筑、从平民百姓的居室到贵族的宫室,展现了我国古代自西周初年起500多年的建筑发展水平和文化色彩。本文通过对诗经中提到的部分建筑名物,从社会功能角度将其分为民用建筑及农舍附属建筑、官用建筑、园林及其他公共类建筑。在第二章对诗经建筑环境的论析中,从人们对建筑环境利用和整改行为来展现其外部环境;相对的,建筑本身可视为整体环境的内核。因此,从诗经建筑的建造工艺、技术角度探讨了建筑本身对改善环境的意义。通过以上两章对诗经建筑型制、环境的论析,简析西周时期建筑审美倾向。在诗经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联系对比中,主要讨论科学技术及规划的影响、建筑私有化及阶级分化程度两个角度的差异

3、关键词:诗经建筑、型制分类、环境及工艺、审美倾向AbstractInvolved in the Book of Songs of architecture, from rural to urban construction, from the bedroom of civilians to aristocratic palace, showing the 500 years since the early years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of ancient Chinas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cultur

4、al color.In this paper, some of the architectural masterpieces mentioned in the book of songs are divided into civil buildings and ancillary buildings, official buildings, gardens and other public build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function. In the second chapter, in the analysis of the archit

5、ec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Book of So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s use of the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behavior of rectification to show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building itself can be regarded as the core of the whole environment. Therefore, it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6、building itself to the environment from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technical Angle of the book of songs. Through the above two chapter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environment of the book of songs, and analyzes the aesthetic tendency of architecture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

7、y. I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book of songs and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nfluenc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lanning, the privatization of buildings and the degree of class differentiation.Key words: architectures in

8、 the Book of Songs, classification of the architecture type,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aesthetic tendency前言中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着悠久的溯源,自农耕文明诞生以来,古代先民们便有了定居意识,在诗经“陶复陶穴”的描写中便已有了历史痕迹,更有公刘篇中塑造了部落领袖公刘带领民众开创家园基业的人物形象。出发前的准备干粮、佩弓箭执戈矛,到达豳地以后的各种活动,为读者展现了一场大型建筑活动。此篇中所描述到的诸如勘探地形、区域规划、设立保卫、开展开发产业生

9、产活动,与现代社会的建筑活动已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可见,建筑活动在古代生活生产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项,亦说明从古至今,人们对建筑活动的根本需求具有一致性。建筑最初即为安定之所,安定之后防卫安全、发展生产,家安之后国亦能安,政治文化方可稳定与发展。我们研究任何一项事物、事业,关乎文学也好、建筑、民俗等等也罢,作为有千百年文化传承的人类,只有知道泱泱文明从何而来往何处去,才能更好地生活下去。在现代社会,建筑也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技术和艺术的载体,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也就具有了重大意义。诗经作为先秦建筑文化重要的可考文献,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周代人建筑情况、工艺技术、建筑审美的重要线索。且前人学者对于诗经建

10、筑的研究已有了丰硕的成果,注疏类的有尔雅释宫释名释宫室说文解字、毛传、郑笺、孔颖达疏、朱熹诗集传、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等等,论文类的有:路秉杰的中的建筑问题(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12),解读和归纳了诗经中建筑词汇;卢燕丽的中的建筑文化(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详细介绍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建筑成就及文化,并对该时期建筑的规划布局、工艺流程、审美艺术进行了阐述;尹家琦的中的建筑价值解读(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233),从都城选址、营建技术、建筑类型及布局角度解读周代建筑价值;刘雨亭的中的建筑研究(诗经研究丛刊第九辑.2005.35),对诗经

11、中建筑名物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论述了西周时期人们对于建筑城市规划的认识和建筑选址、营建时令等特点。本文针对在阅读诗经时发现的建筑名物,结合毛传、郑笺、孔颖达疏、尔雅释宫说文解字等注释类研究,及已有研究对先秦建筑的分类思路,按照社会用途的角度划分了民用建筑及农舍附属建筑、官用建筑、园林及其他公共类建筑,主要简述它们在社会功能或建筑材料上的体现点;列举西周时期人们对建筑环境利用、整改行为的例子,同时认为建筑工艺和技术会使建筑本身成为整体环境审美的一部分,故论析了西周时期一些建筑工艺并简说其美感的体现;以上述两部分为分析的基础,导向诗经建筑的审美倾向,并简要与现代建筑联系对比。第一章 诗经建筑类型的分

12、类虽然对于诗经中的建筑名物已有相当的研究成果,但仍有存疑之处,我认为可以将诗文中体现的社会功能作为线索来进行分类。古代人们对建筑物的需求通常出于社会用途和实用性的考虑,本章主要划分了民用建筑、礼乐文化下的官用建筑和园林等公共设施类建筑三个大类。民用建筑符合平民百姓安乐久居、发展农耕经济的愿望;官用及贵族建筑满足该阶级政治、文化、祭祀、娱乐、寝居等多种要求,且从规模、外型等方面体现周礼文化下的礼制等级;当部落或国家建立起来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公共设施也逐渐建设起来。分属于不同社会用途、不同社会阶层的建筑,也体现出建筑材料方面的差异,因此本章也有所简析。第一节诗经中的民用建筑及农舍附属建筑1、

13、陶复陶穴”土屋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大雅绵)大雅绵中写到了古公亶父带领民众迁移到肥沃的周原土地上安家置业的活动。诗中所写到的“岐下”为岐山之下,可以对应今天的陕西省岐山县,那么就不难联想到在陕西区域至今还存在的窑洞。“未有家室”说明还没有正式的房屋、居室, “陶复陶穴”大致应是一种掏土为屋顶,又以土夯实内部为窝的一种土窝或土穴式建筑。参考在西安半坡遗址所发现的半地穴式土屋,可以这是周人根据当时地形、材料、天气等多方面因素建造的一半地上一半地下的穴居民用建筑。2、板屋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秦风小戎)此诗写女子怀念从军出征西戎的丈夫,即

14、使人在板屋却遥远地扰乱她的心绪。西晋左思有二都赋“见其在板屋,则知秦野西戎之宅”,明代何景明有陇右行送徐少参“瓦亭之西半山谷,土室阴阴连板屋”。古代以西为右,故陇右与西戎所指区域大致一致,该地区常见板屋。刘致平研究提出“我国最早发祥的地区中原等黄土地区,多木材而少佳石,所以石建筑甚少。刘致平著.中国建筑类型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第2页”陇西的地形、征战、石材难以搬运建造等因素,板屋可以说是易于取材和建材的屋型,那么可以推测无论社会贵贱阶级,大多数人都以此种板屋为居。3、茅草屋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豳风七月) 这里写农夫

15、们忙完田里的庄稼之事,还要去给封建地主修葺房屋。白天割茅草,夜里搓绳,急忙爬上屋顶去修理,才能去田里播百谷。在我国早些年代的农村中仍然有这种以茅草盖屋的实景。多见是将茅草结绳捆绑,铺盖在房屋四周和屋顶,为减小大风大雨恶劣天气影响,用茅草搓绳进行拉绳紧固。4、木屋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寤寐言,永矢弗谖。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寤寐歌,永矢弗过。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寤寐宿,永矢弗告。(卫风考槃)这首诗是对贤者隐居的歌颂。对于“考槃”一词不同释本中有着不同的语义倾向,一些学者将其指向一种贤者心境。毛传曰:“考,成。槃,乐业。(汉)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22

16、0页”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则认为:“槃者,架木为室,盘结之义也。(清)方玉润撰.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下册)M.中华书局.1986.2.175页”这里更赞同根据字形字义本身,将“考槃”理解为“落成木屋”的意思,搭配“在涧”“在阿”“在陆”这一“方位介词位置名词”结构也更为合理。在古代影视剧及文学作品中,也能看到隐居的贤人在水涧边、山坡上、平原上,用树木枝条搭建简易木屋的实例。5、民用农舍附属式建筑以下提到的“埘”“仓、庾”“里、墙、园”等名物,我认为在该时期还不能完全算作独立建筑,因为它们大多因农舍居室的出现而产生,以满足人们发展家庭养殖业、种植业的需求,在现代农村中仍然能够找到对应物,故这里称其

17、为民用农舍附属式建筑。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王风君子于役) 埘:鸡舍。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解释“埘,集传:凿墙而棲曰埘。郭氏璞曰:今寒乡穿墙棲鸡。(清)方玉润撰.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下册)M.中华书局.1986.2.193页”凿墙为鸡作鸡舍可见当时有相当时间段的寒冷气候,为了家禽的生存需要给它们筑造较为牢固的避寒之所,因此凿墙为洞作鸡舍,挡风避寒之用。我仓既盈,我庾维亿。(小雅楚茨)仓、庾:仓可做“粮仓”解,两者同用可说是互文。庾,毛传曰:露积曰庾(汉)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45页。露天在外的储存地为“庾”。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将“庾

18、解释为“用草席制的圆形露天粮仓”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359页。“庾”是以草席做成,用于露天堆积粮食的一种圆形仓储空间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郑风将仲子)里、墙、园:将仲子一篇描述的是青年女子希望情人里自己的家远一些,以畏父母、诸兄、相亲对于男女交往的舆论压迫。从层次上来看,这里的“里”“墙”“园”应该都属于农舍建筑的部分,并且呈现依次向内递进的关系。里,即里门,上古时代二十五家以里为分隔;墙,在里之内,每家又有各自的墙垣:这两者可以用作区域建筑划分,同时具有一定的防卫作用。园,则位于每家墙

19、垣之内,是自家的种植之地,可对应菜园、后院一类。第二节 诗经中礼乐文化下的贵族、官用建筑1、夏屋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秦风权舆)这一首是写没落贵族在今夕对比中的感怀,曾经居住的是宽阔深广的大屋,“夏屋渠渠”写出其建筑排场非凡,如今却连每餐食物都不丰富,待遇远不及当初。可见,夏屋的空间结构有一定的层高,深广空旷,是给当时权利地位较高,受到优厚待遇的人士所居住的地方。2、宗庙、寝宫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约之阁阁,椓之橐橐。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殖殖其庭,有觉其楹。哙哙其正,哕哕其冥,

20、君子攸宁。(小雅斯干)斯干是诗经中描写建筑较为突出且集中的一篇,写到了建筑过程、工艺、宫室设计、庭院和正殿等细节部分,本意在于对周宣王宗庙与寝宫建成的歌颂。情景交融、参以叙事,突显出其规模之宏大,宫室之敞亮,“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写尽宫室之气派生动之象。“约之阁阁,椓之橐橐”这句写到了具体的建筑工艺和建材的运用。“约”是用绳将捆绑作墙,“椓”指夯土,将湿润且具有粘性的泥土,填入到木板之间的空槽中,再用木夯夯牢固,一层接一层。这比平常百姓的屋室建造都更为复杂,要求更高。3、灵台、灵囿、灵沼、辟雍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麋鹿攸伏。麋

21、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虡业维枞,贲鼓维镛。於论鼓钟,於乐辟雍。於论鼓钟,於乐辟廱。鼍鼓逢逢。蒙瞍奏公。(大雅灵台)“台是古代宫苑与园林建筑中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台并不是孤立的平台,而往往是一组宫苑。林明华.中国古代园林与园林中的建筑J.中华建筑报,2012”此诗连写灵台、灵囿、灵沼、辟雍,能够印证这是一大片区域内的链接组合式宫殿园林建筑麋鹿。麋鹿伏在野林中,白鸟飞翔,鱼跃灵沼,等等描写与今天的园林、动物园有很大相似性,在当时,这类建筑更多地归为君王在王宫外围所建皇家林苑,休憩娱乐、赏钟鼓奏乐之用。4、馆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郑风缁衣) 郑笺:“

22、卿士所之之馆,在天子之宫。(汉)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78页”“馆”是卿士、士大夫们朝拜、办公议事、休息的地方,一般建设在王宫之内。5、新台新台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蘧篨不鲜。(邶风新台)说文至部曰:“台,观四方而高者。(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3.7.247页”朱骏声又认为“积土四方高丈曰台(清)朱骏声撰.说文通训定声 M.(第5卷)中华书局.1984.31页”故在这里,“新台”是卫宣公将儿媳宣姜纳为妾,而在黄河水上用土建筑起的高台,寻欢取乐之场所。第三节 诗经中园林及其他公共类建筑1、园林建筑灵台、灵囿、灵沼、

23、辟雍、北园等。即在贵族建筑中所提到的大雅灵台一篇,其中“灵台、灵囿、灵沼、辟雍”都可以看作是贵族阶级的私家园林,又有秦风驷驖中“游于北园,四马既闲”,“北园”在文中来看应是狩猎休憩之园囿。这些用作特定人游憩的地方,内有花鸟鱼禽,已具备现代园林的古代前身之象。此类园囿由民众合力为贵族建成,“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颇有邀子民与己同乐之意,故有了走向公共类建筑的味道。2、教育类建筑鲁颂泮水中的“泮宫”,可以看作古人实施教育教化的地方。从泮水的环境写起,众人不分官位大小,“无小无大,从公于迈”跟随着神采奕奕的鲁公,听他宣教、讲授礼仪制度等。“穆穆鲁侯,敬明其德。

24、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从全文诸如此的描写来看,鲁公是一个有仁德、治国勤勉、乐于教化、举止肃穆威严、文武双全,故而受人敬仰爱戴的人,人们亦愿意效仿此榜样。“既作泮宫,淮夷攸服”再结合下文来看,泮宫也是对夷敌进行拷问并用正道教化征服他们的地方。依次来看,“泮宫”是具备后代及今的教育场所社会功能雏形的地方。3、公共设施类建筑坟周南汝坟中有“遵彼汝坟,伐其条枚。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毛传:“汝,水名也。坟,大防也。(汉)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6页”程俊英在他的诗经译注中对“坟”的解释为“濆的假借字,堤岸程俊英.诗经译

25、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16页”的意思。结合文章大意,女子走在汝河堤岸上采撷树枝叶条,期待能见到自己的丈夫,“坟”是“堤岸、水坝”等水防建筑也是合情合理的。凌阴豳风七月中的“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凌阴”据考古研究是当时的冰窖、冷藏库,秦都雍城遗址中也曾发现凌阴的建造遗迹。周礼天官凌人中记载“凌人掌冰政,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80页”即为掌管冰室的官职。从古代的社会情况来看,普通百姓人家不具备建造并私有大型冰窖的条件,且既然有掌管“凌阴”的官职,那么推测这是一种有统治阶级所掌管,但百姓凭条件或需求取用冰块的一种公共

26、设施建筑。第二章 诗经建筑本身及建造工艺、技术构成的环境我认为建筑环境可以从建筑本身和建筑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来讲。真正美的栖居环境,是人、建筑、自然融为一体。建筑本身所运用到的材料、工艺、设计所营造出来的美既是独立的,也应与外部环境达到和谐一致。歌颂王室宫殿落成的小雅斯干能够很好地体现当时的贵族既注重外部环境,也竭尽巧工技艺打造宫室本身的华美。“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流水渐渐,南山神幽宁静,松竹茂盛,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兄弟和睦、继承祖业。“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房屋四角犹如展翅腾飞的神鸟,更是点睛之笔。建筑本身的意象美对于整个环境的重要性,有时甚至

27、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在当时时代背景下,高大堂皇的建筑一般都是为贵族统治阶级所建,他们往往利用较为成熟复杂的工艺来提升建筑本身的意象美,同时对外部自然环境加以改造;而普通民众则更多从改变自然环境入手,这样更为经济且简单有效。 第一节 诗经建筑外部环境建筑外部环境的美化可分有意为之和无意为之,有意为之是人有着鲜明的意识地借助多种方式去改变自身居住的环境,使之更为宜居并富有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上的美感;而无意为之是为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其他目的而对建筑本身及其环境的设计、改造,但同时也达到了提升美感的作用。大雅皇矣中的“作之屏之,其茁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洌。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

28、其柘”是周人定居岐山时,便开始对居住范围内的自然环境进行规划整改,砍伐枯木,修剪灌木,除去杂树,整顿岐山林木。鄘风定之方中中的“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说的是选好房宅地基后,要在前后种上榛树、栗树等果树,还有“椅桐梓漆”四种木材树,收获后可以制作成上好的琴瑟器乐。郑风将仲子中的“无折我树杞”“无折我树桑”“无折我树檀”,“杞”“桑”“檀”都是种植在百姓庭院、内院里的乔木。魏风园有桃中的“园有桃,其实之肴。园有棘,其实之食。”果园里种满了鲜美的桃子,枣树枝叶繁茂,果实饱满。齐风东方未明中的“折柳樊圃,狂夫瞿瞿”则写人们折下柳条围起来作为菜园的篱笆。郑风东门之墠中的“东门

29、之栗,有践家室”,东门之外栗树茂密。以上的例子既是为了诗意的栖居而对环境进行绿化,同时也带有利用土地、发展农业生产的目的。树材可以用于制作工艺品、器乐用品、生活用品等,果园菜园种植品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还可用于售卖再去换取生活必需品,总之都具有经济价值。卫风淇奥中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都是形容在住宅周围的水边种植了葱郁茂盛的绿竹,环境宜人,也有借绿竹的苍翠挺拔来彰显居住人的高贵品质之意。这里则更明了地显示出居住者对于建筑外部环境的主观能动改造,古人常喜欢用梅兰竹菊等自然之物来暗示自己的品格心性之高洁。既是环境的诗意性美

30、化,更具有了精神世界的境界性。 第二节 诗经建筑的建造工艺、技术从工艺方面体现建筑物的审美性,那么在诗经中最让人熟知的是那句“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屋檐如大鸟展开双翼,又如奇鸟欲腾飞。这种壮丽而诗意,充满美感而展示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古建筑说明在那个时代已经具有了较为卓越的建筑工艺。通过诗经中的公刘斯干等篇章和已有的建筑研究资料来看,我们会发现当时人们已有一系列施工流程的概念和体系,例如占卜、选址和测定方位、勘察实际地形、建造时令、建造技术等。按现在的说法,占卜不属于工艺技术的范畴,但古代不具备如今的科学技术条件,占卜也就成了古人的科学与技术,且它的本质是为选定建筑地址服务的。这些建筑中所有工

31、艺、技术的运用,在当时有限的建筑水平下,既有利于人们寻找适宜的自然环境、且在有利自然时机下进行活动,且借助建筑本身的工艺水平而提升其在整体环境审美方面的重要性。 1、占卜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大雅绵)将神的主张刻写在龟板上,说“立刻停下”,就在这里建起房屋。古人对地理的掌握条件毕竟不如现代人可以借助各种高科技,所以在一些重要事项诸如选城定址、军事讨伐、祭祀、出游活动时,都会问鬼神、算卦来占卜预测吉凶、选定良辰,更有安定民心之用。2、选址和测方位、实地勘察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溪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大雅绵)揆之以日,作于楚室。(定之方中)

32、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大雅公刘)这三篇提到的都是关于,动身考察选址,找到土地、庄稼肥美的地方;根据日影定量方位;在不同的地形上实地勘察南北方向,观察水源流向。 3、建造技术:打地基、夯土、筑墙、涂墙和彩绘大雅绵中“乃疆乃理,乃宣乃亩”即为划定疆界,经营田亩,治田修渠,为后期建造房屋打地基做好准备。小雅斯干中“约之阁阁,椓之橐橐”即是对夯土过程的描写。从对周代建筑的考古发现,建筑夯土技术已有很大的发展且逐步走向成熟。再有绵中的“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梂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这里更细致地提到了筑墙夯土技术、绳墨技术。“其绳则直”指用

33、垂直的绳墨来量定墙板的标准度,确定好地基。“缩版以载”是说竖立木块来约束筑墙的板。然后盛土、捣土,筑板夯土,削墙令其平整,百墙同时兴建起来的场面异常宏大。小雅角弓中“如涂涂附”指用泥土、泥浆之类涂在墙面上使之光滑整洁也更为美观。小雅斯干中“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极言屋檐四角的神状,如鸟展翅,如锦鸡高飞,重点在于一个“翚”字,写出其五彩之状。结合众多先秦时期壁画、彩画的考古发现和对西周建筑装饰的记载,可以推测这时的人们已经会使用自然界的有机颜料进行绘画。第三章 诗经建筑审美简析及与现代建筑的联系对比审美是一种受到时代因素限制而发生的美学倾向。诗经建筑的审美性,自然受到当时建筑型制、环境、工艺等因素

34、的影响,以下讨论诗经建筑审美中的木建之美、与自然和谐统一之美、崇高与朴素并存之美三点。并从大方向的政治、经济、文化出发,联系对比诗经建筑与现代建筑。第一节 诗经中由建筑型制、环境、工艺导向的审美1、木建之美与古代西方多以石材建筑为主的型制来看,我国古代大多以木材为建筑材料,诗经中的建筑亦是。许多的建筑工艺中虽有泥、石材料,但主体仍由木构成,这也形成了诗经建筑中的木建之美。除了刘致平在中国建筑类型结构中提到的观点,我国古代文化发源地少佳石多良木的自然因素,从人力上来说石材的搬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从建造难度上来说石材的雕刻、铸造、架构较木材都更具难度。建筑学家侯幼彬在中国建筑美学中指出“历史问题

35、是许多制约的要素、许多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6页”。中国古代的木建特色受到自然地形、农林、劳动生产力、建筑的工艺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这都是显见的制约因素。崇尚朴素自然是我国古代至今一直延续存在的审美倾向之一,木建就是其中的体现之一。古代日本国的文化、建筑等多方面都受到古中国的影响,在今天的日本,我们仍可以看到保存较为完好的唐时代木质建筑。大而言之,这是一种东方之美,与东方人内敛沉静的性格、朴素自然的审美爱好相通的美,不得不让人联想到造物之神奇。2、与自然和谐统一之美公刘篇中建设者在勘察时对土壤、地形、水流、方位的重视;斯干篇中贵族阶层会选

36、择在“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如此美好环境中建设宫室;大雅皇矣中的“作之屏之”“修之平之”“启之辟之”都是对周人改善山林自然环境的行为描写;以及在住宅周围种植乔木、松竹,在果园、菜园内的作物、果蔬种植。这些行为中都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愿望,希望在有利的自然环境中建功立业、美好生活,顺应自然并合理改造,亦或将人的情感倾注于自然之物,物我相生。而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农业生产上的经济发展,生活提升,政治稳定。3、崇高与朴素并存之美阶级社会下,贵族和平民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倾向,根本上是由经济占有的力量对比造成的。贵族阶级为了凸显其礼制等级下的上层地位,且拥

37、有经济实力作保障,必然在建筑上力求视觉崇高华美、规模宏大的效果;而在政治、经济地位都相对落后的普通民众则在审美上走向朴素的一面。从建筑型制来看,民用的土屋、板屋、草屋、木屋等大多选择在自然或农业中易于取材的木材、茅草、泥料来进行建造,人口独立分散,屋宅单位小,论不上规模,且朴素从简。而由官、贵组成的统治阶级则因政治、文化、娱乐的需要建造了许多大规模的宫室、宗庙、灵台等。朴素的民用建筑自然不会过于讲究建造工艺,相反是上层社会建造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建筑的工艺化,再进一步普及到整个社会。从对环境的美化方面来看,民用建筑多倾向于朴素绿化,与自然的和谐即是美,贵族阶级则更利用工艺技法来展现建筑的崇高之

38、美。第二节 诗经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联系对比中华的建筑文化自有以来便不曾中断并且,持续发展至今,这基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较为稳定的区域来提供住所归属感,并发展长久的平和生活。人们的意识亦不断先进,对身边的建筑环境加以改造从而创造更为宜居的栖息地,在生产事业的发展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这都是诗经建筑与现代建筑发展具有共通的地方。至于古今建筑的对比之中,我认为显见的工艺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发展规律,由于经济基础的巨大差异,导致政治、文化的诸多差异,其差异影响当然辐射到建筑文化。1、科学技术及科学规划在建筑中的实际影响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人在自然面前存有更多的敬畏之心。在

39、建筑活动的前期准备中,人们往往通过占卜、占星等活动来确定适宜的地址、合适的建造时令。中国古代神秘文化中提到“周人自以后稷以降,曾多次迁都营建新邑,每次营邑,都要勘察地理,相地占卜以定吉凶。李冬生.中国古代神秘文化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79页”古代人们对神秘的占卜文化是非常有依赖性的。同时,人们更希望有一个“公刘”一样的领袖型人物,起到勘测、引领的作用,实际上仍然缺乏系统的团队的科学规划。即使有占卜之力,然尚无法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我们往往能在文献资料和考古中看到自然灾害对人民生活产生的巨大危害。而现代建筑活动中,因为我们有相关政府部门及人员进行系统的城市规划,有先进的技术对地质、气象等

40、自然因素进行勘测和预知,有完整的团队确保施工活动正常进行。故现代科学技术和规划对建筑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2、统治阶级的建筑私有化程度及政治影响建筑分化的程度古代的贵族阶层有占有的宫殿、宗庙都为私有制,灵台、灵囿被视为贵族的园林,虽然已经有了与民同乐的意识,民众也可以进入游乐,但这些建筑根本上归属于上层阶级。而现代社会下,重要园林成为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对象而不再是阶级私有,且人们可以进行参观游览。同时在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背景下,不再出现统治阶级私人占有的宫殿、宗庙建筑,政府人员也是人民,而非站在人民对立面。在古代,建筑的民族审美特色更为集中地体现在贵族阶级建筑中;建筑工艺与技术,如版筑技术

41、主要在贵族阶级建筑活动中得到采用并更好发展;从建筑能够体现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等级,贵族建筑体现礼制文化。而在现代,人民百姓都居住在政府规划建筑下的居民区内。建筑之美更多地体现在公共建筑、国家建筑中,以彰显我国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结论通过对诗经中建筑名物的梳理,将其分为民用建筑、官用建筑、公共建筑,这些建筑无一不体现出西周时代的人们生活状貌和文化制度。在建筑环境中了解了当时的人对外部自然环境改善和对建筑本身工艺提升的重视。从中可以感受到人们对平和安乐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和谐之美、礼乐文明之美的追求。建筑既是一种工艺与技术的呈现,也是一种凝结了民族智慧与文化的时代产物。诗经中的各种建筑风物虽然

42、都已不复存在,然而我们能够通过阅读来感受先秦时代的建筑文明,这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溯源。当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民族文化的生发、演变,才能使自身的民族性格更加的坚强,将如今人们逐渐丢失的文化信仰一点点捡拾起来。城市在现代化发展下,一些建筑无可避免地在走向消亡,例如老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各地城市的老城区建筑,这也许是一种无可阻挡的文明进程。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文字、音像、绘画、雕塑等多种方式将这一些建筑书写、复制下来,这一代的文明便会延续下去。本文对于诗经建筑的论析只是很小的一面,杂以主观情感,或存在不全面不合理之处,然我在引申发散的思维方式中获益良多。希望今后有机会,能更多地在文学经典之中研究拾遗

43、 参考文献1(清)方玉润撰.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 M.中华书局.1986.2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汉)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3.5(清)朱骏声撰.说文通训定声 M.(第5卷)中华书局.1984.6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7侯幻彬.中国建筑美学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王巍.诗经民俗文化阐释M.商务印书馆,2004.9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M.北京出版社,2002.10周维权.中国古代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1李冬生.中国古代神秘文化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12刘致平著.中国建筑类型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3林明华.中国古代园林与园林中的建筑J.中华建筑报,2012.14刘雨亭.诗经中的建筑研究J.诗经研究丛刊(第九辑),2005.7. 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