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062001224.wps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332484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WPS 页数:5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062001224.wps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062001224.wps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062001224.wps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062001224.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062001224.wps(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玉溪一中 20172018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1.本次考试共计 150150分,考试时间共计 150150 分钟, 2.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共 3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3 题。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

2、和善的统一,更加强 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 识价值。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 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 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 “”“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 善 战胜 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这 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

3、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为什 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 头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 是在长江流域。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 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 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 腊戏剧。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 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

4、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 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 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 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 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 和自然和谐相处。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 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二元论”就是 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

5、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 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在进入 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 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 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 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造 成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6、A.中国美学和艺术更追求美和善的统一,西方美学和艺术更追求美和真的统一,表现在戏剧 中,西方悲剧往往一悲到底,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 B.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重的是散 点透视,而本文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是焦点透视。 C.中国文学强调抒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抒情诗;西方文学重视叙事, 其文学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 D. 西方文化强调“二元对立”,主张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这使得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 “快;中国文化主张 天人合一”,造成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落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7、)(3 分) A.文章开篇便提出中西美学的显著不同:中国美学更多地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美学 更多地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 B.第二段作者论证了中国美学强调抒情与西方美学注重写实的差异,接着又分析了差异的原 因在于中西文学的源头不同。 C.第三段作者更进一层,论证了中西美学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尤其是在 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显著差异。 D.文章层次非常清晰,在论证过程中大量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将原本抽象的美学原理 阐述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假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不是安排大多数主要人物都死亡的结局,这出悲剧的

8、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B. 诗经楚辞虽然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 点,就是它们都注重表现作者的情感。 C. 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和写实,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所以它们 的表现形式是相同的,但是迥异于我们的抒情文学。 D. 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希望从中吸收精华。 (二)文学类问题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生如水稻 陈甲元 和一季水稻的收割一样,父亲走了再不回来。父亲躺在他亲手打造的木门上,木门上垫着 稻草

9、,柔软、温暖。这是老家的习俗,像喜欢睡暖和芳香的稻草床一样。这令我慰藉,也令我 不止一次开始审视水稻,这样一种伴随我们终生的植物,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农村的伢子,有几个没亲手侍弄过水稻呢?懵懵懂懂,清明下种,三起三落,浸种催芽。 本县种子公司制种的威优 46是父亲最信任的品种。用父亲的话说,稳产,饭好吃;老朋友稳 当,靠得住。春夜魅人,经常要更换的 25瓦的葫芦形白炽灯泡被一根花线连着,吊在青黑瓦 屋厨房的横梁上,灯泡泛着黄光,照亮厨房门前泥浆色的大木桶。父亲晾晒两天的稻种拆了包, 用强氯精消了毒,加温水泡着,长着厚茧的老手不时捞起轻浮的秕谷,手掌摊开着对看热闹的 我们说,看,这就是秕谷,

10、没用的家伙! 我一直怀疑父亲和水稻处久了,身上也秉承了稻子身上的一些东西。比如每年的稼穑, 春种秋收,晴耕雨读,他都安排得像稻粒一样饱满;穗期,他扛一把锄头,为稻子的抽穗扬花 保驾护航,我远望着墨绿的稻浪托举着他头顶的草帽,能想起课堂上老师吹来的唐宋的微风; 冬天,天气寒冷,间或会有小雪,打湿院落的矮墙和柴火,通红的炭火旁,父亲使劲搓着稻草 2 绳,身后的墙壁挂着他前些年亲手搓成的草鞋、草绳、草帽。只是稻草的手工成品经过岁月的 淘洗,已有了沉郁欲言的褐色父亲躺在稻草上多年后,我不经意间想起,对父亲,对父亲 亲手摩挲了一辈子的植株,就怀有难以名状的心绪。 于是,我习惯了回去。想父亲,想从前的时候

11、,我就一次次往回走。回老家看山岭,看 老屋,看稻田,看稻子。 老家本身是稻区。不是山岭房屋环绕着青黄相间的稻田,就是或青绿或金黄的稻田环抱 着山岭房屋。很多时候,田畴无言,却又千言万语、欲说还休,一种亘古千年、内蕴深沉的姿 态,是天底下最朴实和厚重的无华。站在旷野的田畴深处,我总能感觉自己的卑微和轻小。那 么多的农人,祖先的祖先赤脚走在田埂上的远远近近的身影,没有隔膜般素朴和亲切。田垄里, 依稀听见犁铧清脆的声响和牧童的短笛飞扬。 而躬耕田垄一辈子的父亲,对稻田更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感。他不但靠着田垄四季常新的 稻子,养活了一家人;而且,仙风道骨的祖母说过,我家六姊妹,有两个的出生就和田垄和水 稻

12、紧密相连。 一个是二哥。正是苍翠欲滴的插秧季节,正是插秧竣工那天的黄昏时刻,家门口的田垄 里刚刚插下青绿秧苗,母亲兴致勃勃挺着大肚子在青黑瓦屋的灶房间忙碌,突然间下身一热, 连忙呼唤炉膛前烧火的小脚祖母。添丁之喜,大好兆头。脚上还沾着新泥的父亲,紧张局促地 抱着哇哇叫的二哥,只知道咧着大嘴对着帮忙插秧的亲友们傻笑。 还有小妹。小妹来到这个世界时是中午时分,稻子收割的季节,田野到处金碧辉煌。人 力打谷机在父亲脚下嗡嗡地响,也没请其他劳力,父亲和大哥两人轮流给稻谷脱粒。二姐一路 小跑来到田埂对父亲说:妈妈让我告诉你,她生了,父亲手里捂着要脱粒的稻穗,大声说知道 了,告诉你妈妈,我们打满这一担谷就回

13、家吃中饭前面有了五个崽女,父亲对又一个新生 命的来临已然淡定,四十不惑,小妹来临的时候,父亲的思想是不是已渐趋成熟?他看生命是 不是也像看他手中的稻子一样,一茬一茬,心里有了新的内容? 应该是有了一茬一茬新内容的。父亲耕作了一辈子水稻,睡了一辈子稻草床,在稻草的 拥绕下离去以后,我也开始从事一项和水稻相关的职业,更近距离地走近和了解水稻,也更深 刻地了解父亲。天生万物,相辅相成,水稻和人类,从一万余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湖南道县的玉 蟾岩发现和种植后,人类的文明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千百年来,人们不停地观察、改良、提炼, 期望这喂养我们躯体和灵魂的作物在灌满海水的盐碱地也能赐予我们食粮。 催芽,播种,育

14、秧,除草,施肥,收割;萌芽,分蘖,抽穗,扬花,结实。一次生育, 一段旅程。临了,稻桩化成基肥,哺育又一季新的生命。这样的轮回,和父亲这样的农人个体 的生命又有多少差别?每年水稻成熟季,那如黄缎子一样铺陈在华夏四野、铺天盖地的水稻厚 毯,又何尝不是为生命打底的最好成色? 又一年冬天,又一年稻子收割后的空旷来临。记得当年稻草垛,转眼又是白头翁。我身 在城市的高楼以当年在田野依偎草垛的姿势躺倒,想:原来和父亲一样,像水稻一样活着,到 最后,都活成了大地不悔的精魂。(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把父亲和水稻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父亲依

15、靠稻谷养活一大家子,传承生命;另一 方面,父亲秉承稻粒身上的精神,活成了大地的精魂。 B. 文章第二段采用环境描写。“25 瓦的葫芦形白炽灯泡”、“青黑瓦屋”、“泥浆色的大木 ”桶 等写出了农村家庭的简陋素朴,黄色的灯光则昭示着希望。 C. 文中画线句子写作者面对亘古千年、内蕴深沉的田畴,不由得感慨生命卑微轻小,伤感、 抑郁之情油然而生。 D.文章最后一段卒章显志,照应标题,增加了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 ”睛 的艺术效果。 3 5. 文章写二哥和小妹出生时有何不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5 分) 6.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父亲与水稻有何相似之处。(5 分) (三)

16、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 1035 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 承学校”)。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 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 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 31 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 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

17、资源,培育传 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 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 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 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 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 2018 年 2 月 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 材料三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融入

18、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 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 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 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 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 4 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 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

19、加入一些传统 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摘自 2016 年 12月 17 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 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 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 道 与 术 两个层面。 道 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 “术”是形式、方法。“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 “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 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

20、“堆积”, 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 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 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 “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 短板”。 (摘自 2017年 12 月 6 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 31 个省(区、市),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其中各级非物质

21、文化遗产 项目占比近 55%。 B.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教师本身的素养、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都影响 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 C.校园文化活动要扩大师生参与度,它的目的并不是比赛拿奖,而是要给更多学生提供锻炼 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D.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而是 要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5 分) A.材料一侧重介绍了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目的,并介绍了第二批全国中 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的特点。 B.虽然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

22、轰烈烈,但调查显示,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 不足 40%,这有可能成为制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因素。 C.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障碍,而实践学校 则认为师资力量不足、内涵不够才是主要问题。 D.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 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 E.材料三侧重顶层设计,强调要从师资培训和课程体系的角度落实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材 料四侧重基层落实,主要论述如何开展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9. 为了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分)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