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pdf

上传人:四川天地人教育 文档编号:13343734 上传时间:2021-12-2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69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诫子书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诫子书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诫子书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诫子书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诫子书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诫子书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pdf(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5诫子书诫子书 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熟读成诵,积累警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能力目标 把握文章脉络,学习作者严密的论证方法。(重、难点) 情感目标 感受家书中蕴含的殷殷教诲和深切期望,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 ,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准确朗读,疏通大意1学生自

2、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全班齐读课文。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准确翻译1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1)重点词语解释 静以修身(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遂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3、(2)重点句子翻译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翻译 :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2翻译全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

4、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目标导学三:品读课文,领会深意1本文作者阐述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2本文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明确: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诸葛亮认为成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

5、、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4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明确 : 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因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目标导学四:谈感受,说启发请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示例一 : “年与时驰

6、,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岁月蹉跎,那将于事无补。 示例二 : “非志无以成学。”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 12 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三、板书设计 诫子书 提出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分析论点正面论证: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反面论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总结论点:劝诫惜时,有所作为) 可取之处 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学习还缺乏自己的方法,所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

7、位。翻译、断句时深入浅出,掌握一字一词是教与学的核心任务,所以教学时以词汇为中心来组织文言文的教与学。词义讲析得好,断句、翻译等任务进行得较为顺利。 不足之处 对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句子领悟不够。在这个环节,如能适当让学生自己“质疑” ,然后解疑,相信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会大大增强。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知识目标 学习默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 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 理解“先生”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写法。 情感目标 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第第 1 课时课时 1学习“百草园”部分,了

8、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重点)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重点) 3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难点)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荡秋千、放风筝、老鹰抓小鸡、铁臂阿童木等类似于漫画的色彩鲜明的图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记忆,鲁迅先生也有自己的童年记忆,并在 45 岁的时候将自己的童年趣事写成了一篇文章,这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听朗读录音,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和三味

9、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个自然段是中间的过渡段?据此分段并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部分(19 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九自然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二部分(10 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3百草园是“乐园” ,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百草园是“乐园”表现为:(1)有趣的景物;(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目标导学二:体会“百草园”之乐1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哪些顺序描写这些景物? 明确:景物:有静态的事物,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有动态

10、的景物,如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 角度: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入手。 顺序: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写动物)、从静到动的顺序。 2写美女蛇的故事,属于何种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 : 插叙。美女蛇的故事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1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 “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明确 : 不矛盾。 “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

11、八年,印象模糊, “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明确:“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3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使读者如

12、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中表现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4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句中连用三个“也许”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 句中连用三个“也许”表猜测,表达出作者深深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无奈与依依惜别之情。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仿写句子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示例: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夜莺在婉转地歌唱,麻雀在喳喳地嬉戏,美丽的蝴蝶

13、在风中舞动。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它是那么嫩绿,那么坚强,迎着凛冽的寒风昂然挺立。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 70 个字,连用 9 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 100 字。 示例 :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前后不停地拍着,两眼滴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三、板书设计 百草园“乐园”热爱自然、追求自由 赏美好

14、景物听神奇传说捕雪地之鸟 第第 2 课时课时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重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本文的主旨。(难点) 一、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研读“三味书屋”1用一句话归纳这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对三味书屋的美好生活的回忆。 2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好学、追求探索知识。 思

15、想感情: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私塾教育是什么态度? 明确: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 ; 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 ; 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 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厉, 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目标导学二:探究文章主旨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16、感情? 明确 : 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他们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的,都是为了表现对儿童时代生活的回忆和留念。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二、板书设计 三味书屋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学习生活:单调枯燥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 可取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了认识规律:先整体后局部。也注意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注意了字词句段的教学和赏析。 不足之处 在组织教学中,这节课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发挥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 虽有师生互动, 可是学生互动就太少了, 以后要改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