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二五时期基础和新材料产业调整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344763 上传时间:2021-12-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十二五时期基础和新材料产业调整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北京十二五时期基础和新材料产业调整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北京十二五时期基础和新材料产业调整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北京十二五时期基础和新材料产业调整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北京十二五时期基础和新材料产业调整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京十二五时期基础和新材料产业调整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十二五时期基础和新材料产业调整发展规划.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北 京 市 "十 二 五 "时 期 基 础 和 新 材 料 产 业 调 整 发 展 规 划来源:首都之窗日期: 2011-12-10二。年十二月目录一、“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回顾二、“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形势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 ) 发展思路( 二 ) 发展目标四、主要任务( 一 ) 积极推进基础产业调整升级( 二 ) 大力支持重点领域新材料发展( 三 ) 合理布局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 四 ) 加快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五、政策措施( 一 ) 完善产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 二 ) 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能力( 三 ) 培育核心企业,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 四 ) 加强园区建设

2、,发展绿色制造( 五 ) 凝聚高端人才,强化队伍建设( 六 ) 推动对外交流合作,提高产业国际化水平序言“十一五”时期,北京基础产业调整升级,节能减排成效显着。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北京主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十二五”时期,是北京落实“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构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基础和新材料产业是北京工业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为继续保持稳健的发展步伐,必须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业的研发配套能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实现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十二五”时期北京工业发

3、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依据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特制订本规划。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 年 2015 年。一、“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北京基础产业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结构调整,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节能降耗成果显着。新材料产业渐成规模,重点领域科技创新不断涌现,为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2010年全市基础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15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7.6%,实现工业增加值963.4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5%。( 一 ) 基础产业实施重大调整,新材料产业渐成规模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加快。在冶金

4、领域,顺义冷轧薄板生产线建成投产,2010 年底首钢石景山厂区冶炼、热轧能力全部停产,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在石化领域,北京焦化厂、北京化工二厂等企业完成搬迁调整,燕山石化、北化集团等企业实现了技术升级改造及产品结构调整;在建材领域,淘汰区域内全部立窑水泥及平板玻璃平拉工艺生产线,建成投产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废弃物示范工程,加大兼并重组力度,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北京新材料产业涉及领域丰富,产品种类繁多,拥有上市企业 15家。2010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约为600亿元。产业布局集聚形态初显,初步形成了以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和北京永丰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核心的两大新

5、材料产业发展集群。( 二 )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节能降耗成效显着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上升。在冶金领域,结合下游产业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汽车、家电、高档建筑装饰用冷轧薄板,加快研发高端金属深加工产品,推进非晶微晶带材、稀土功能材料、高温合金等产品生产线建设;在石化领域,积极发展清洁油品、高档润滑油、特种橡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等高端化工产品;在建材领域,绝热保温材料、高性能节能保温窗、多功能幕墙、自洁型洁具等新型建材产品得到快速发展。节能降耗成效显着。通过一系列重大节能减排项目的完成,2010 年北京基础产业总能耗 2037万吨标准煤,其中冶金、石化、建材三大产业能耗1103万吨标准煤,较2005

6、年下降40.3%,为北京工业节能降耗做出了重要贡献。重点推进了首钢石景山地区涉钢流程冶炼、热轧高耗能生产工艺退出,燕化废水、废气回收再利用,金隅集团北水、琉璃河、太行前景三个水泥厂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改等项目。( 三 ) 科技实力突出,骨干企业竞争力增强科技研发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及国内领先的产业化项目。澳化丁基橡胶、乙烯-醋酸乙烯(EVA树脂 ) 等多个重大项目,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非晶带材、新型钕铁氮稀土永磁材料、钕铁硼挤出成形粘结磁体、非线性光学晶体、红外光学材料、形状记忆合金等方面的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电子信息材料、磁性

7、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节能环保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国内乃至全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基础和新材料产业在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基础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新材料所占比重需要进一步提高;产业布局尚需优化;产学研用联系不够紧密,技术优势没能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下游配套能力有待提高,产业链有待完善。二、“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形势“十二五”期间,北京基础和新材料产业将面临调整与转型的关键时期,基础产业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保障城市运行的基础上,要继续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8、在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环境下,基础和新材料产业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将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优惠的政策营造了良好的产业创新环境,企业可以利用中关村现有的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公共科技资源,开发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合作研发、人才培训、技术交流等方式,提升企业研发能力,推进产业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建设。下游产业快速发展带来更大的市场需求。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基础和新材料产业不断向高端化发展,尤其是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电子电气、建筑装饰、医疗器械、装备制造、国防军工等行业的发展,对材料性能提出了更

9、高的要求,新材料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明显。北京位于环渤海地区、京津冀核心区域的中心,良好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合理配置区域资源、产品市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十二五”期间,基础和新材料产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同时面临着环境容量有限、资源日趋紧张、生产要素成本较高等不利因素,要求产业必须加快优化升级,走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 ) 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建设“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部署,紧紧抓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充分发挥北京科技资源优势,以自主创新为驱动,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

10、需求为导向,以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为重点,坚持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进一步调整升级传统基础产业,发展壮大新材料产业,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优化产业布局,全面推进北京基础和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二 ) 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北京基础和新材料产业整体保持平稳发展。到 2015年,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6500亿元,年均增长约5%。到2015年,在保持产业稳定增长的同时,规模以上企业总能耗控制在1840万吨标准煤左右,规模以上企业新鲜水用量控制在1.84 亿立方米左右。通过推进高污染企业和落后生产工艺、设备退出,重点在石化、建材行业推进烟气脱硫脱硝改造,把工业生产过程二

11、氧化碳排放控制在2010年水平。四、主要任务( 一 ) 积极推进基础产业调整升级1大力发展石化新材料产业,推进产业链向下延伸“十二五”期间,继续坚持石化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推进石化新材料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加快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着重推进产业链向下延伸,加强上下游产品衔接,提高石化新材料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交通运输、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的配套能力,促进产业间协同发展;突出抓好企业技术改造,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展循环经济。2继续推进冶金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高端金属材料“十二五”期间,冶金产业继续以结构调整为主,加快推进

12、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建设,大力发展高端金属材料、汽车零部件和高端装备制造、生产性服务业等替代产业。发挥北京地区的高端金属材料研发资源优势,围绕国家重大项目以及北京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着力推进稀土和稀有金属、高温合金等高端金属产业,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完善的高端金属材料研发和生产体系。3加快发展新型建材,鼓励企业集群化发展“十二五”期间,建材产业要按照低碳、循环、绿色的发展理念,突出北京建材产业的比较优势,努力发展面向抗震、节能住宅的新型建筑材料,重点支持建筑保温节能防火材料的开发及产业化,推动新型节能门窗及玻璃幕墙集群化发展,推进住宅产业化,鼓励利用水泥窑处置城市垃圾废弃物等项目的建设,发展

13、总部经济、循环经济,进一步优化新型建材产业布局。4. 继续加强行业管理,加大调整力度加快退出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工艺和设备。进一步加大对炼油、水泥、沥青防水卷材和人造板等行业的调整力度。引导新建化工类项目进入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和大兴安定精细化工基地,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二 ) 大力支持重点领域新材料发展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重点支持稀土磁性材料、储氢材料、催化材料等稀土功能材料的开发;鼓励发展高纯度钨窄带、宽幅钨板、钛锆钼合金等稀有金属材料;积极发展电子级多晶硅、砷化镓等新型半导体材料;推进微晶带材、高纯金属及靶材、形状记忆合金等功能合金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高端金属结构材料。重点支持

14、高强汽车板、高精度冷轧不锈钢带材等高品质特殊钢发展;积极推动核反应堆用不锈钢、核燃料包壳锆铌合金、高温合金等新型合金材料研究开发。先进高分子材料。重点发展丁基橡胶、溴化丁基橡胶等特种橡胶;加快发展聚碳酸酯、聚酰胺等工程塑料,扩大EVAW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高附加值合成树脂生产规模;大力发展面向环保、电 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发展高温绝缘陶瓷、压电陶瓷等先进陶瓷材料;支持发展低辐射镀膜玻璃、真空节能玻璃、液晶平板显示器基板玻璃等特种玻璃产品;鼓励发展超硬材料、光学晶体、新型建筑材料等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大力发展碳纤维等高性能增强纤维,支

15、持风电叶片、高压容器、复合杆塔等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重点发展刹车片、高温紧固件等碳碳复合材料制品;鼓励提升碳化硅、氧化铝等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加工工艺;积极发展金属基复合材料。( 三 ) 合理布局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十二五”期间,重点引导北京基础和新材料产业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多点支撑、绿色安全的产业发展格局。着力打造中关村科学城新材料创新高地,建设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和北京永丰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培育大兴、顺义、昌平、怀柔等一批特色产业聚集区。1构建中关村科学城新材料创新高地积极整合在京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央属企业等资源,支持新材料高端要素聚集发展,使中关村科学城成为

16、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创新引擎。重点支持中国钢研金属新材料创新园、中国中材非金属材料创新园、中国建材科技创新园、北科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建设。2打造千亿级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加快推进燕房合作,以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契机,发挥燕山石化炼油、乙烯前端资源优势,拓展石化产品下游产业链,实现北京石化新材料产业集群式、高端化、纵深型发展。到2015年,以石化新材料为核心的基地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3加快北京永丰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支持基地建设成为北京新材料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高端产品

17、,创新设计、评价、表征与规模制备加工技术,加快中关村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4培育一批特色产业聚集区积极培育大兴新能源材料、顺义高性能金属和新型建筑材料、昌平先进电池和高端金属材料、怀柔特种金属功能和纳米材料等特色材料产业聚集区。加快非晶微晶带材企业集群发展,打造国内领先的玻璃幕墙研发创新基地。推进大兴安定精细化工基地建设。( 四 ) 加快促进两化深度融合 “十二五”期间,以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作为基础和新材料产业两化融合的重要方向,以信息化创新研发设计手段,促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支持建立持续改进、及时响应、全流程创新的产品研发体系。鼓励生产过程自动化,加快普及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

18、支持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加强对能源资源的实时监测、精确控制和集约利用。五、政策措施( 一 ) 完善产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 加强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发展资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强化行业指导,引导行业有序发展。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健全行业专业化支撑体系。( 二 ) 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能力 统筹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央属科技资源优势,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思路,建立从材料到设备,从技术到工艺,从研发到应用,从关键设备及配套材料到整条生产线及供应链的产业联合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基础性、公共性技术研究和成

19、果推广。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三 ) 培育核心企业,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 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比较优势突出的骨干企业。大力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针对产业链缺失或薄弱环节,积极引进关键项目和配套企业,完善产业链。以下游应用为导向,推进基础和新材料产业与相关产业的紧密衔接。( 四 ) 加强园区建设,发展绿色制造 支持特色产业聚集区建设,引导企业合理布局。鼓励产业基地及特色聚集区创建生态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制造。鼓励园区吸引社会资金及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服务设施。( 五 ) 凝聚高端人才,强化队伍建设 以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为契机,鼓励引进一批拥有先进科技成果的杰出科学家和研究团队;支持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培育一批熟悉市场、拥有优秀科研实力的产业人才和创业团队。引导人才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理流动,支持优秀人才进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 六 ) 推动对外交流合作,提高产业国际化水平 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引进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参加国际技术联盟,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国际化经营。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京设立研发机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