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9-张兴华:我与儿童数学教学心理.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371500 上传时间:2021-12-2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09-张兴华:我与儿童数学教学心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909-张兴华:我与儿童数学教学心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909-张兴华:我与儿童数学教学心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09-张兴华:我与儿童数学教学心理.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909- 张兴华:我与儿童数学教学心理张兴华 : 我与儿童数学教学心理, 我的教学主张和教学风格由于有了“数学教学心理”的指导,我对数学教学开始形成自己的主张与见解。1( 数学教学要关注儿童的学习心理。课堂的本体是儿童的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必然建立在对儿童学习心理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基于儿童的学习心理有两层含义。首先,数学教学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特点。一方面是注意、记忆以及思维等认知领域的特点。比如,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往往以无意注意为主,进入小学阶段,儿童的注意则逐步由无意注意开始向有意注意发展,但还没有完全摆脱无意注意。儿童的记忆也开始有所发展,但形象记忆在其中所占比重还很大,记忆仍处在由具体形象

2、记忆逐步向抽象记忆发展的过程中。期间,儿童的思维也获得进一步发展,并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等等。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儿童独特的个性心理品质,比如兴趣、意志、情感等方面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好动、好玩、好胜、好奇等个性心理倾向。正因为有了这些特点,儿童才对整个世界都充满探索的愿望,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去了解并认识周围的世界。其次,数学教学还要关注儿童的认知规律。儿童的认知规律常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首先是由感性到理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把 7 到 11 岁的儿童 ( 也就是小学生 ) 称为具体运算阶段,指出 :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缺乏抽象逻辑推理能力”,他们的思维带有很大的具

3、体形象性,“但是他们能凭借具体形象的支撑,进行逻辑推理”。这就是说,要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具体形象,即感性材料,让他们“选择性知觉”,然后分析、比较,促进抽象概括,形成并获得数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数学知识或被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通过新旧知之间意义的联结,呈现出一种同化关系;或者,新知因无法直接纳入学生的已有旧知,而迫使其改变自己固有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知,从而呈现出一种顺应的关系。而无论是同化或是顺应,其至关重要的因素当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经典之言 : “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原理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我

4、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新旧知的相互作用”,一切学习都是凭借已有经验或同化,或顺应,或迁移,或“加工”而获得知识。所以,数学教学必须探明儿童赖以建构新知的相关已有知识经验,然后把“新知之舟拴在已有知识的锚桩上,随时准备启航”。再次是从理性到理性。人类社会积累的浩如烟海的知识经验,后人不可能事必躬亲而后才去继承。小学数学的知识技能,学生也不必在每一点上都非要去实践、经历一下才获得。学习主要是一个文化继承的过程,这样就需要学生学会从已知到新知、从理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以通过这一简捷的认识渠道高效率地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正是儿童学习心理的主要构成。我以为,数学教学只有基于儿童的学习心理展开,才能真正开启他们的数学学习大门,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