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4)——血液循环.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375297 上传时间:2021-12-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章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4)——血液循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14章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4)——血液循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14章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4)——血液循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14章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4)——血液循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14章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4)——血液循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4章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4)——血液循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章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4)——血液循环.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杜阳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八 年级 1、2、3 班 生物 学科教案课 题第1节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4)血液循环课 时1主备人刘福成审核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的身体,以及常见的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教学重难点、体循环和

2、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教学准备利用科技活动课时间和学生一起做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血液循环挂图、学生练习用的练习纸、绷带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讨论,并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复习展示心脏挂图,提问:心脏的四个腔以及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板书心脏的四个腔,以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根据心脏挂图回答。导入请各个小组的学生代表介绍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现象,并总结实验结论。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动脉管内的血流速度快,静脉管内血流速度慢,毛细血管有很多分支,数量多,分布广,管内红细胞只能一个一个通过,血流

3、速度最慢。血液从动脉流到毛细血管再流到静脉。设问:人体的血液是怎样流动的?多媒体展示哈维研究血液循环的资料,激发学生求知欲,并安排学生模拟哈维实验;提醒学生尽快解开绷带(板书课题,多媒体出示血液循环的概念)新课活动一讲述:人体血液循环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并展示血液循环图片,帮助学生认识血液循环示意图上各个主要部分的名称。结合课本P17的图14-13血液循环示意图,识图记录。新课活动二展示血液循环动画,指导学生观察,记录血液流经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多媒体展示资料:有人曾做过测定:安静时,一滴血通过这条完整的路线约需20秒钟,而其中16秒在体循环,4秒在肺循环,因此,有些书又把体循环叫大循环,肺

4、循环叫小循环。(多媒体出示:大循环,小循环)观看动画,根据记录和老师提示描述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了解大循环和小循环。新课活动三师生共同分析:体循环、肺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得出血液循环的意义。讲解:从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鲜红色的动脉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气,当流经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时,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的组织细胞,细胞生命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许多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个部位的氧气的浓度低,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这时,血液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便会和结合的氧分离,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扩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红细胞

5、运输,大部分由血浆运输而带走。在进行气体交换的同时,由于毛细血管含有大量的营养,这些营养来自消化系统(细胞生命活动产生大量含氮废物),因此,在这里还会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的营养物质透过血管壁进入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废物进入血液被血浆带走。所以,血液流经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网时,与组织细胞即进行气体交换,又进行物质交换,经过气体交换后,这时,由于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血液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 静脉血。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教师用红蓝箭头标出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出示判断题:动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根

6、据学生的回答给出合理解释:动脉血和静脉血是以血红蛋白含氧多少来区分的,不能根据血管的名称来判断血液的名称,即动脉中不一定流动脉血,静脉中不一定流静脉血。提问:血循环的两条途径是一先一后进行吗?为什么?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举一反三地分析: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是来自右心房的血,因此,它是静脉血,它收集了全身各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当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肺部毛细血管紧贴肺泡,肺泡里有大量的氧气,肺毛细血管的血液里二氧化碳浓度很高,这二者的壁都很薄,气体很容易透过,遵循物质(气体)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原理,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便会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扩散进入肺泡,随呼气排出体外,肺泡里的氧气透过

7、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氧气进入血液后又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这样血液又变成鲜红色的动脉血。因此,在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静脉血 动脉血。变化部位:肺部毛细血管与肺泡处。学生讨论后回答。新课活动四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8关于血压的内容,了解血压的相关概念,并布置学生课后收集:高血压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的资料;如何测量血压的相关知识。学生阅读课本,并交流对血压概念的理解,了解正常血压和高血压的具体数据。认识到如何拥有健康的身体。总结练习总结: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血液循环的概念、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血液循环的意义,以及和血压有关的知识。分发课堂练习纸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

8、课堂练习。回顾本课所学习内容,完成课堂练习。各组代表交流发言。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展示的资料,并思考。按照老师的提示模拟哈维实验,说出自己的感受; 作业设计绩优学案P10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重点从课堂教学效果、不足、改进措施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反思)本节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模拟实验、图片观察、收集资料等,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概述血液循环。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本课时的学习。但对其中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尤其是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通过各种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理解,并辅以练习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本节课课前准备工作比较多,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改进,可是增加课时,我是把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作为上一节课的可后探究活动,在科技活动课上完成,本课还留了课后作业:收集关于高血压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的资料;如何测量血压的相关知识,也同样是放在科技活动课上来完成,这样是否可行,是不是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计划,值得各位同行一起商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