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滴醇生花”到“雾里看花”-.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380607 上传时间:2021-12-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滴醇生花”到“雾里看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滴醇生花”到“雾里看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滴醇生花”到“雾里看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滴醇生花”到“雾里看花”-.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滴醇生花”到“雾里看花”-.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从“滴醇生花”到“雾里看花”doi : 10.3969/j.issn.1008-0546.2015.10.030一、教材现状 苏教版高中 化学 2中,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的做法操 作要点是:向试管中加入 24mL无水乙醇,浸入50C左右的热 水中,以保持反应所需的温度。将铜丝烧热,迅速插入乙醇中, 反复多次(如图 1),观察并感受铜丝颜色和乙醇气味的变化 1 。该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比铜在反应前后的颜色变化, 让学生 认识到铜在此反应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通过对比反应物和生成 物气味, 让学生认识到生成了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新物质。 该实验 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 安全, 可明显看到铜丝由红变黑再变红

2、 的现象, 便于学生认识到铜在乙醇的氧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缺 点是由于乙醛溶于大量乙醇中, 即使反复多次, 学生也很难闻到 明显区别于乙醇的味道, 使得乙醇被氧化为乙醛缺少说服力。 同 时在分组实验时该方法需要消耗较多的无水乙醇, 增加了实验成 本。二、滴醇生花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肖修锋、 符昕2 做出了主要如图 2改 进。该方法是在圆形凹状铜片上进行乙醇催化氧化实验。 当铜片 加热到一定程度后滴入乙醇, 能观察到乙醇液珠在铜片上不断滚 动,液珠滚动经过的地方,铜片立即由黑变红,我们可将其称之 为“滴醇生花”。而后用 250mL烧杯罩在铜片上方,学生能够 闻到了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让学生从感

3、性上认识到反应生成了新 的物质。通过实际操作,该方法存在以下不足:1. 圆形凹状铜片制作较为困难,产生较多铜片废料无法充 分利用。2. 该方法在学生分组操作时很容易因操作不当点燃铜片上 的酒精,产生安全隐患。3. 收集乙醛气体时因烧杯容积较大,刺激性气味不明显。三、雾里看花 遵循简单、安全、学生易操作的理念,笔者对该实验做了进 一步改进,主要改进为: 1 使用方形盒状铜片(如图 4)代替圆 形凹状铜片;2将向铜片上滴加乙醇改为向 40mL小烧杯中滴加 乙醇; 3 将罩在铜片上方收集产物改为将小烧杯倒置在铜片上收 集产物。1. 方形盒状铜片制作原料及仪器:铜片、剪刀。制作过程:将铜片剪切成约为

4、10cmX 10cm大小(如图4), 捏紧四个边角,将其折叠为方形盒状。2. 实验仪器和药品方形盒状铜片,三角架,酒精灯,烧杯(40mL),胶头滴管, 火柴,铁架台,无水酒精。3. 实验过程及现象(1)将方形盒状铜片放在三角架上,用酒精灯灼烧,观察 颜色变化。可以看到铜片由红色变为黑色(如图5),学生很容易得出铜被氧化为氧化铜的结论。(2)继续加热约1分钟,用胶头滴管向小烧杯滴加 46滴 无水乙醇, 将小烧杯倒置在铜片上, 观察烧杯覆盖位置铜片颜色 变化。少量乙醇沿烧杯内壁流向铜片, 使铜片在局部由黑色变为 红色,还有部分乙醇因受热气化,充满整个烧杯,使得整个烧杯 覆盖的区域全部变为红色, 整

5、个过程透过烧杯好似“雾里看花”(如图 6)。直观、形象的使学生感受到铜在该实验中所起到的 作用。( 3)小心取下小烧杯,感受其中气味。学生能够闻到明显 区别于乙醇的刺激气味, 通过直观感受证实乙醇通过化学反应生 成了新的物质。4. 实验评价( 1 )通过实验改进,学生能够明显闻到有刺激气味的物质 乙醛生成,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好似“雾里看花”般的实验过程给学生以美的感 受,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亲和度。( 3)材料易得,操作简便,过程安全,便于进行学生分组 实验。( 4) 通过 4 6 滴乙醇便可以产生明显的实验现象,大量节省药品,绿色经济。四、实验后续处理及思考

6、1. 实验后续处理铜片在实验后因受热变为红棕色或褐色,在反复使用23次后便很难看到铜片由红变黑的过程, 影响实验效果。 所以在铜 片使用 23次后,需将铜片浸入到稀盐酸中,再用冷水冲洗后 自然风干,铜片即可重新使用。2. 关于该实验的思考通过实验改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明显闻到有刺激性气 味的乙醛的味道, 从而引发学生乙醇通过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 质的思考。在一些乙醇催化氧化实验改进中为了体现“绿色化 学”理念, 将该实验改造为全封闭体系, 运用银氨溶液或新制的 氢氧化铜验证乙醛的生成。 这类方法不符合高一必修阶段教学要 求,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使实验远离学生的认知,不符合“真 实的化学”理念。 所以在敞开体系中让学生感受刺激性气味的物 质本身也是“真实的化学”的一部分,刻意回避往往适得其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