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文档资料.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394006 上传时间:2021-12-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文档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文档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文档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文档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文档资料.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是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第四节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折射规律并认识了透镜,初步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本节课的内容是以学生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感性认识为基础, 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呈现, 主要包括:(1)“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 2)“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进行视力矫正”。前者是要让学生在比较中建立认识, 后者则是要求学生自己在探究中发现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像特点。 本节内容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第一个应用,为后面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做好方法的准备。2 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已经认

2、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通过探究初步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在生物课中学习过眼球的结构,对眼球和眼镜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基本上还属于在生活中耳闻目睹所形成的感性认识,缺少从光学的角度对眼球和眼镜进行分析的意识和能力, 这种情况下留存他们头脑中的相关知识其实是模糊的、 容易泛化的, 有待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习和领会新的内容, 进行 ? 滤,并将其中的正确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类比照相机和眼球的研究方法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启发,而且现在的初中学生,近视眼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对近视眼的成因也比较好奇。 随着现在手机照相的流行,生活中随处可见手机照相,学生对其了解的欲

3、望也是非常强烈的。3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了解照相机和眼球成像的基本原理。2. 知道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像特点和产生原因。3. 知道用凸透镜或凹透镜对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原理。(2)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 通过水透镜模拟眼球成像实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通过照相机和眼球的类比,提高学生利用类比法学习知识的能力。4. 经历眼球视力矫正的探究过程,感受实验探究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以阅读活动和探究活动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阅读与探究等学习过程, 感受物理学知识对人们生活的重要影响。2. 设置学习情境, 加强

4、对透镜成像规律的感性认识, 并逐步转化为理性认识。3. 通过对本节知识的探究性学习, 培养个人卫生用眼的良好意识和习惯。4 教学重难点(1)重点: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2)难点: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及其原理。5 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 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1)设疑法:设置障碍问题引发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2)演示实验:真实呈现实验现象,有充分的可信度,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析现象,视觉冲击加深理解;(3)自主探究实验: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4)类比式支架教学法:教师利用概念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5、引导学生掌握概念的核心特征,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5)讲授、讨论结合教师讲授结合学生讨论,帮助内化新知识。6 教学器材单反照相机、自制照相机、 自制水透镜、 自制鸟进笼演示仪,凸透镜、凹透镜、光具座、光屏、灯泡光源等。7 设计思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分为3 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照相机,照相机是凸透镜的简单应用,在学生理解照相机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学习第二个层次可变焦距的凸透镜人的眼睛, 最后一个层次为组合透镜, 眼镜对人眼的视力矫正。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学生一步一个台阶,真正理解照相机和眼睛的成像原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为了缓解学生物理学习的心理压力, 应当着力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用贴近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手段和策略鼓励学生向最近发展区努力, 应该成为我们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努力的目标之一。物理难学, 是部分学生学习物态变化的内容后开始形成的感受,学习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物理学习产生恐惧心理的学生人数肯定会有所增加, 在这样的情形下, 我们的课堂教学手段、创设的教学情境意义非凡。 它体现了我们教师是否具有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意识。8 教学过程(如表1 所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