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永遇乐-元宵 .ppt

上传人:peixunshi 文档编号:13406308 上传时间:2021-12-24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5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清照-永遇乐-元宵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李清照-永遇乐-元宵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李清照-永遇乐-元宵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李清照-永遇乐-元宵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李清照-永遇乐-元宵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清照-永遇乐-元宵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清照-永遇乐-元宵 .ppt(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李煜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2.李清照鹧鸪天桂花描写桂花特点的诗句是,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补写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学习目标,1.掌握李清照永遇乐的表现手法。2.领会李清照永遇乐所抒发的情感。,永 遇 乐,李 清 照,写作背景:,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蛾儿,直到鳌山看灯。” 可见,宋时元宵节的繁盛与热闹。 这首词写于诗人南渡之后,流寓临安,元宵佳

2、节之时,具体时间不清楚。,明确:宋人张端义贵耳集说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思考:此词是李清照什么时期的作品?,描写景物的句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元宵佳节,融合天气”,夕阳灿烂、晚霞瑰丽 绿柳如烟、融合天气,(乐景),春意盎然:,赏析上片,1.上片写景物的句子有哪些?景物有何特点?,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比喻),2.元宵佳节,美景当前,诗人的心理感受如何?从词的上片把透露词人心理的句子找出来,进行分析。(从三个疑问入手,分析为什么作者会发出这样的疑问?),(1) “人在何处”一问,体现了诗人颠沛流离的悲哀。,(2) “春意知几许”一问,抒

3、写自己心情抑郁,无心欣赏春色。,(3) “次第岂无风雨”一问: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3.上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绚丽的元宵晚景,与上片所体现的流离之苦、思家之痛及游玩的无绪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此更好地突现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已老的无限伤感。,春意盎然:,夕阳灿烂、晚霞瑰丽 绿柳如烟、融合天气,(乐景),浓浓隐忧:,颠沛流离、国难家愁,(哀情),1.柳永的雨霖铃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虽说是“虚设”,但终是美景,但诗人心中却蕴涵着难以排解的愁苦。2.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4、,展现了一片温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诗人却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怅。可见,乐景衬哀情,更能突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悲伤和对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后生活的关心和同情。,知识迁移,赏析下片:,1.下片开头六句写出了一番什么样的景象?,描绘出昔日北宋汴京元宵佳节的繁盛景象及当时人们的欢快心情。,开头六句,写出了在汴京繁华兴旺的时代,元宵时,妇女们头上戴着装饰珠翠的帽子,插戴着以金丝为饰的雪柳,竟相打扮,看谁整齐漂亮的兴高采烈的场面。,2.“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词人从哪些方面描绘了往日元宵节的盛况?,从打扮的精心,首饰的贵重繁多两方面来表现。,3.试分析“争”的表达效果。,“争”是争相

5、之意,(步骤一)写出了当时女宾满座,互相比美的热闹欢快场面。表现昔日汴京元宵佳节的繁盛景象。(步骤二)(古诗词炼字型的答题步骤),4.“如今憔悴,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中“怕”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怕”体现了词人自惭形秽、心灰意冷、孤独失落的悲苦心情。,5.既然作者不愿外出,又要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反映了作者什么心态?,体现了词人对现实的感伤和对往事的追念以及自己凄苦悲凉的心境。,(1)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对比。,小结:艺术手法,(一)对比和反衬,(2)他人与“我”对比。,(3)今年元宵悲与“中州盛日”乐的对比。,(4)在对比中含有反衬,这就把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慨的主题思想更鲜明地突现了出来。,(三)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词的上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写的都是乐景,但作者所要表达的却都是哀伤的情感。,(四)比喻,“落日熔金,暮云合璧”,落日像荣华的金那样红,晚霞像合围的璧玉那样艳丽。,总结主旨,这首词通过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的对比,抒发作者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慨。,作业,1.背诵李清照永遇乐。2.完成课时分层练习作业(十五)。3.预习辛弃疾词三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