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朗读教学看言语“学得”与“习得”-精品教育文档.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408285 上传时间:2021-12-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朗读教学看言语“学得”与“习得”-精品教育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朗读教学看言语“学得”与“习得”-精品教育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朗读教学看言语“学得”与“习得”-精品教育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朗读教学看言语“学得”与“习得”-精品教育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朗读教学看言语“学得”与“习得”-精品教育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朗读教学看言语“学得”与“习得”-精品教育文档.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从朗读教学看言语“学得”与“习得”“学”即“效”,也就是模仿,通过模仿求得知识技能。“学得”即以获得某种经验为目的的活动。“习”指鸟频频起飞,即反复学飞,也就是温习、练习,通过与某事物的经常接触而熟悉该事物。由此可见,“习得”时,个体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有时甚至是无意识的活动。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以朗读、吟诵为主,这种教学方法,讲究直觉的感受、经验的积累和意会的领悟。“涵泳玩索,久之当有自见”“读书百遍, 其义以自见”, 强调的是朗读对理解的重要作用,有其合理因素。但是,这种朗读、吟诵是以“习得”为主的学习方法,更多的是机械的重复,缺少教师的科学指导,效率低下。现代的中小学语文课堂,则走向另一个

2、极端:重分析、轻诵读,教师过多的分析、讲解,把一篇篇完美的作品,变成了一个个部件。艺术是个整体,作品中任何一个细节、任何一个部件的美丑得失,都要从整体去衡量;否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怎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 “白话文言一样需要吟诵的, 要深切体会白话文言的种种方面, 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 叙事抒情的文章,还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地传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体会, 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自己的东西了。 ” 朱自清笔下素淡朦胧、 和谐宁静的月色荷塘, 苏东坡词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雄奇壮观以及周瑜儒雅的英姿、

3、 卓然超群的帅才,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之后才能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但是,目前学生的朗读水平普遍下降,从当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得到了印证:许多年轻教师朗读作品难以自然流畅, 破句现象常常发生, 表情达意效果很差,更谈不上“美读”了。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学生既能“美读”而又不需像私塾里那样花太多时间去诵读呢?朗读材料是书面形式的交际用语,口语交际中十分重要的语气、语调、语速等在书面难以体现,即便是题材和体裁相同的不同作品,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也可能不一样。因为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决定于作品内容、主题、作者的思想情感、写作意图等因素。这一知识点,可以在学生习得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

4、“发现”、去“学得”,从而形成朗读的技能技巧, 更好地促进、推动他以“习得”为主的吟诵、 “美读”, 这样,必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笔者在教学中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我们选择了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和毛泽东的卜算子 ? 咏梅作为朗读训练材料。首先,让学生自己练读(“习得”),然后请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朗读,结果,两首词读成了一种格调,朗读效果较差。怎样才能朗读好(“美读”)这两首词呢?于是,我们引导学生分析这两首词的内容、主题思想,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等。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陆词是咏怀之作,上阙写梅花的遭遇:根植在荒凉的驿亭外、断桥边,经受着黄昏的风风雨雨,好不冷落凄凉!下阙表现的则是梅花

5、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却无意与她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依然清香如故!塑造了封建时代一个壮志难酬又决不同流合污的爱国者的形象。 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则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情怀及高尚品格: 满天风雪、冰凌百丈,可就在这皑皑的白雪之中,却有不畏严寒的梅花俏丽地绽放在枝头,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蔚为壮观的美景! 春天到来之时, 这报春的使者却怀着由衷的喜悦让位于烂漫的山花,悄无声息地消失在百花从中。多么谦逊、多么高尚!这是一个战斗的、乐观的、胜利者的形象!在这种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形象感受,大家一起寻找恰当的表达方法:陆游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画面内容:凄凉壮观情感

6、基调:低沉高昂、热情奔放朗读语调:低沉高亢朗读节奏:缓慢坚实、欢快、有力朗读语气:气沉声缓气满声高确定了表达方法以后, 学生反复朗读、 老师范读等多种形式的训练,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读出这两首词的不同“韵味”, 即能进行“美读”,而“美读”反过来又加深了对这两首词的情感、意境等因素的理解。同一形式、同一题材的两篇作品,朗读时的语气、语调、节奏、情感等却截然不同,决定它们的要素是什么呢?这时,学生都有所“发现”:作品的内容、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情感、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因素在朗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一知识点, 同学们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已经“学得”了。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得”,学生定能形成有关朗读的技能技巧,拿到任何一篇朗读材料,都能自如地进行吟诵、“美读”,也就是说,在已有“习得”语言的基础上, 通过“学得”的朗读知识, 可以推进以吟诵、 “美读”为主的“习得”; 而这种“习得”又能反作用于“学得”(即对有关朗读知识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扩大词汇量,为读和写进行充分的积累。(江海瑶 艾琳梅,江西师范大学鹰潭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