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的教学反思范文.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436154 上传时间:2021-12-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竹石》的教学反思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竹石》的教学反思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竹石》的教学反思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竹石》的教学反思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竹石》的教学反思范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Word文档竹石的教学反思范文 竹石就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而题写的诗。诗人歌咏了长在青山、扎根岩石缝中的竹子。以下是我整理的竹石的教学反思,供您阅读,参考。盼望对您有所关心! 竹石的教学反思1 教学目的: 1、熟悉“破、磨、击、尔、南”5个生字,把握“磨”的两种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扑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决坚韧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竹石图,配以古琴乐) 导人:听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吧,说的就是清代大画家郑燮的故事。他可喜爱竹子了,大家看到的这幅竹石图就是他62岁时的作品。 2、感知图画。说说画中的竹子给你的感觉。 3、感知古诗。

2、郑燮还会作诗呢,这画中的诗就是他自己写的,老师读给你们听听吧。 老师范读古诗。配以课件竹石图及古琴乐) 今日老师和大家一块儿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诗,自学不熟悉的字。(老师进行巡察,提示同学把宇音读准)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老师引导同学互评。 4、救师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 咬定破岩千磨万击坚劲 5、小组齐读古诗,读流利。 三、读诗悟情 1、观赏图画,练习读古诗,整体感悟诗中怎样写画中竹的。 2、逐句练读。 赏画。竹子长在什么地方? 同学自由读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老师描述诗句的意境:竹子紧紧扎根在岩缝中,似乎把青山咬住了一样.

3、一点也不放松。 同学自由读前两句诗,指导同学评读。标准:音准、有感情、韵律美。 赏画想象: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可怕吗? 同学自由读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引导同学想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熬煎? 老师总结: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指名读全诗,同学评读。 3、再次整体感悟古诗。 指名同学诵读全诗。 对比图画,再读古诗,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引导:你喜爱诗中的竹子吗?为什么? 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4、练习背诵古诗。 同学自由练习背诵,沟通好的背诗方法。 四、课后延长 自然界中有好多植物都具有优秀的品质,诗人们时常写诗来赞美它们。课后读读(梅花)。下次课

4、大家来沟通学习体会。 竹石的教学反思2 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步骤:“原境之读”、“意境之读”、“心境之读”。我想让孩子们由读懂原意到读出想象的意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身边似“竹”的人,最终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原境之读”时,孩子们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对诗歌有了也许了解。这样教学,老师不用一字一句肢解诗意,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同学多读、争论,便能很快自悟出诗意。“意境之读”、“心境之读”时我想让同学深挖教材,让同学布满想象,让课堂布满才智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那棵竹子,你会对青山或岩石说什么?”“你是岩石缝中的竹子,面对风雨你又会说什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像竹子似的

5、人,你能说说吗?”这三个问题。或许我的问题问的太突然;或许是同学们对学问理解的不深,这些问题太难;或许是同学们还没放松,不敢说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调整好心态,不断启发,不断鼓舞,效果还是不太好。我想:其实,公开课的效果,除了取决于执教者的设计和水平,更多的精彩应当是来自同学的学识水平、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公开课的精彩应是同学的精彩、平常训练的精彩。认真想来,课堂效果是由多种因素制约。其实,这堂课上我想把我的训练思想完全体现出来,最终顾此失彼。一堂设计比较精彩的课,由于大多数同学有些紧急,由于我可怕没有新意,而成了易碎的课堂。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字是有呼吸的,有情感的,有体温的。文字应

6、专心吟诵。“原境之读”时,让同学读了,但还是读的太少。“诵读”是语文学习之本,“诵到极致就是说”,诵读理解之后自然有话可说了。我冷落了同学,没有给同学“尽情吟诵”的时间。 其实,“课堂是同学的”,作为老师,我们都清晰,但作为公开课的执教者,应当更清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在乎公开课的成败,在乎同学的真学习、真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失落同学,才会依据学情调整教学设计,这课堂才是永久的精彩。 竹石的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 1、把握本课的2个生字。 2、能背诵诗歌。 3、能说出诗歌的大意和意境。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等,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

7、对文本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育同学坚忍不拔的意志。 2、树立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士气和信念。 教学重点: 把握本课的2个生字。能说出诗歌的大意和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等,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培育同学坚忍不拔的意志。树立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士气和信念, 教学预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课件 课时支配: 一课时 板书设计: 30、竹石 郑燮 咬定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出名的号板桥) 2、你知道

8、郑板桥的故事吗?同学沟通,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关心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非常坦荡、潇洒)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美丽,栽了很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很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奇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9、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殊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势万千。留下了很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观赏 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同学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同学自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三、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

10、人喜爱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会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鄙视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你喜爱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虚心;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实,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一般的竹子! 沟通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

1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行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适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爱的写竹的诗句。 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

12、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竹石的教学反思4 设计理念: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13、。教学过程 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预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出名的号板桥) 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同学沟通,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关心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

14、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非常坦荡、潇洒)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美丽,栽了很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很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奇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殊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势万千。留下了很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观赏 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

15、文字之美 2 同学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 同学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依据同学学情板书: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 诗人喜爱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会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鄙视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 你喜爱竹子吗?

16、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虚心;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实,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一般的竹子! 沟通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行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

17、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适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爱的写竹的诗句。 竹 石 郑燮 板书: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竹石的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决、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

18、襟。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决、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背诵王冕的墨梅。 沟通:在王冕的墨梅诗中,你读到了什么? 小结:诗言志。 今日我们要读的也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知道他是扬州八大怪之一拓展扬州八大怪,知道他就是郑板桥。可以结合一些故事来了解。) 二、初读竹石。 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 2.再读,读出节奏感来, 3.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借助诗题,解释

19、古诗。 1.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究竟是写竹还是写石啊?你们说呢? 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究竟是什么? 3.沟通,在沟通中绽开学习。 咬定青山不放松 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会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朗读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立根原在破岩中 理解立根把根扎在 争论沟通:破岩是什么? 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把 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他依旧顽强地生长着,让人

20、佩服。)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 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来。 读着这样的竹子,你对他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朗读,读出你对竹子的这份崇敬之情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抓住坚劲,理解坚中的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理解劲中的挺立有力、威猛直立。 抓住顽强不屈,深化理解: 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沟通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磨磨难、困难;击打击。) 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在同学每一次想象后都替竹子高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小结诗中的竹子形象。 5.朗读古诗,读出这竹子的形象来。 四、理解诗意,拓展延长。 1.读着这首诗,

21、我们只是看到一株株顽强不屈、挺立有力的竹子而已吗?让我们来读一读这样几个故事。 2.阅读有关郑燮的故事。(详见附件) 3.读了故事,请你谈谈此刻的感受。 4.小结郑燮竹子般的形象。 5.郑燮的绘画多选竹、兰、梅、菊,其中尤其以竹与兰画得最多,最好。现在你明白郑燮为何如此喜爱画竹,为何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的竹石诗呢?(小结:诗言志) 6.古人有很多喜爱竹子的,比如有一位大诗人这样说:宁可食无肉,不行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说这话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7.推举阅读郑燮的另一首竹诗: 竹(清.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以及: 竹清郑板桥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 华藏院此君亭咏竹(中四句)宋王安石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8.文人墨客们为何如此爱竹,竹又具有哪些特殊的形象呢?你感爱好的话不妨去讨论讨论。 五、布置作业。 默写竹石 收集有关咏竹的诗句。 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