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党校经管专业本科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344796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市委党校经管专业本科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在市委党校经管专业本科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在市委党校经管专业本科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市委党校经管专业本科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市委党校经管专业本科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在市委党校经管专业本科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尊敬的校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能代表新学员在这里发言感到十分荣幸。在凉爽宜人的金秋季节,我们迎来了级经管专业本科班的开学典礼。“有缘千里来相会。”是求知、上进的缘份使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贺开学典礼,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新学员对各位领导、老师的莅临表示衷心的感该!抱着对知识的渴求和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不懈信念,全体学员经过学校老师的考前悉心辅导和自己的认真复习,顺利考上了向往已久的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市委党校作为承办院校,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这里不仅有优美整洁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

2、化的教学设备,更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绝佳场所。大家知道,市委党校自从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有的身担要职,有的是业务骨干,有的是技术能手,他们已经并正在为我市的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党校的精心教育和培养,他们才有更多的机遇奉献社会,更强的实力崭露头角,更广阔的舞台实现人生的理想和抱负。我们为能在这样的学校继续深造而感到自豪。新的转折,新的起点,面对未来两年半的党校学习生活,我们一定会好好把握,倍加珍惜,决心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珍惜机会,潜心学业。学习是进步的根基。我们一定会倍加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刻苦自励,奋发进取,只争朝夕,力争在有限的时间

3、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时刻牢记自己是党校学员这一角色,妥善处理学习与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尽可能地多花些时间、多费些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养成勤学好问、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保持积极向上、知难而进的学习劲头。善于用学到的东西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二是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纪律是顺利完成学业的可靠保证。我们要不断强化纪律观念,自觉遵守各项纪律和规章制度,学校要求做的,我们坚决做到;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让学校放心,让老师放心。在授课时间,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课;在课堂上,专心听讲,认真记录,维护好课堂秩序;考试时,严格遵守考场纪律,考出真实的水平和成绩。学校是个大家庭,每位学员都

4、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我们一定会珍视团结,互相帮助,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用热心、爱心、诚心来共同维系好这个大家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一名学员都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心情舒畅地学习。三是加强党性锻炼,提高自身修养。党校不仅是学习的园地,也是党性锻炼的熔炉。在这里不仅可以学到众多知识,而且可以接受优良的党性党风教育。我们要充分利用受教育的好机会,结合自身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两个务必”,不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

5、人主义的侵蚀,使自己真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当前最紧要的是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深入学习贯彻“xxxx”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这一根本要求,在用“xxxx”武装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辛勤园丁的精心培养,有自己的刻苦努力,我们相信,通过两年半的学习,一定会在学业上有新成就,思想上有新提高,工作上有新突破,更好地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为世人所瞩目;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随经济的发展亦有很大提高。但居民收入在得到普遍提高的同

6、时,近几年却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一大难题,且变得越来越突出,开始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此,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和解决这一问题,逐步形成一个随经济发展使农民稳定增收的良好机制。 一、近一时期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我国农民的增收构成发生了积极变化,即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增长幅度也大有超过农业收入增幅的势头。农民收入由两部分构成,即农业收入和非农产业收入。农民收入的增长也

7、主要由这两部分支撑,农业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赖农业的增产,尤其是农产品的价格因素对农民增收影响更为直接,据有关专家测算,19791996年农业增收中增产占其增长比重的119,而涨价因素则高达88。而进入90年代后,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约束明显增强,农产品的价格近几年连续下降,农民增收由依靠增产和涨价转到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另外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从发展趋势看将成为影响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二、影响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原因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已由单纯的经济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农民

8、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是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加大,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增大了他们经营的风险,使他们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供求信息做出较准确判断,结果往往是造成农业生产的趋同,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在某一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如国内需求增幅不大,产品亦不能大量出口时,农民收入就会大幅降低。另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要求农民加强对这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去,而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对此则有些无所适从,很难选择到先进适用且

9、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强弱与组织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自改革以来我国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仍以农户为单位,每一农户经营的土地非常有限,按每户三人计算,每户经营的土地在7亩左右,要在人均23亩土地上把农民的收入提高到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要在人均23亩土地上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根本做不到的。另外,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过于分散,在生产经营上仍处于“户自为战”的状态,农户经营行为协调性很差,组织化程度极低,甚至有些地方根本没有,这使农户经营行为有很大盲目性,在市场竞争中很难形成优势,进而影响了农

10、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4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农业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连接农户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在我国农业生产走出短缺时代、市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日益凸现的今天,急需推进农业信息化,这对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至关重要。由于农民受自身文化素质所限,很难搜集到适应其需要的农业信息。加之有关主管部门对这方面工作重视不够,不能及时有效地为农民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农业信息,使得处于分散经营状态下的农民,面对充满风险的市场只能凭经验、凭感觉,有时纯粹凭想当然做出相关的经营决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结果往往是投入颇多,收益甚微,有时甚至连投资都很

11、难收回,增收更无从谈起。 5国民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的作用逐渐减弱,城镇化进程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有效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产值已超过社会总产值50。一般情况下,在工业化进程中城镇化水平应随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如按人口比例计算,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高达7080,有的甚至超过90,不少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4050甚至50以上,而我国至今还只有30多。城镇化进程滞后,严重制约吸纳劳动力最多的第三产业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之上,阻碍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其他产业转移,其结果是农业劳动生产率难有较大幅度提高,农

12、民的非农产业收入降低甚至无从获取,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 6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和支持的力度不够。农业相对工业和第三产业而言有其自身特点,即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等等,这就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既要面对市场风险,又要面对自然风险,加之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抵御这两种风险的能力很弱,也增加了农民生产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尤其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对农业的政策不是补贴,而是从农业中提取积累来扶持工业发展,这一政策的实施阻碍了农业自身的发展。虽然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长足发展及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升,农业补贴工业的状况已有很大改变,但国家对农

13、业补贴和支持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仍不能满足农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三、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举措 1提高农民素质是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实践证明,在收入分配领域,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收入也越高。因为高素质的劳动者较低素质的劳动者在相同时间内能向社会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劳动,从而获得较高收入。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与其受教育水平有关。对广大农民而言,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素质和技能,就会改变其就业和收入状况。据美国经济学家dgale 3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资金积累,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首先应精减县、乡两级政府机构及人员,裁撤、合并政府机构,裁减分流工作人员。当前县、乡两级

14、吃“皇粮”的人很多,加之财政收入不足,僧多粥少,工资不到位及少发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便导致县、乡政府在进行政务活动时,从自身利益出发,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而这些费用最终都要落到农民头上。为改变这种状况,除需大力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外,要重要的是精减政府机构及人员,减轻财政压力,进而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其次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目前大多数农民收入极其有限,而负担的税费较为沉重,这一现状严重挫伤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限制了农民资金的积累,不利于农业进一步发展。为减轻农民负担,国家已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据测算,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将减轻20多,这一改革措施将在进一

15、步完善的基础上全面推广。 4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解决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间的矛盾,从科技应用、市场导向、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增加农民收入。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能否规避风险、应对市场竞争、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关键在于农民能否及时、准确、充分地掌握农业信息,安排农业生产。农业信息对增加农民收入,把处于分散经营状态下的农民同市场联系起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应从“信息兴农”的高度,提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全面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保证。要进一步提高农民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通过各种渠道向农民宣传农业信息化的重

16、要性及必要性,普及信息知识,提高农民对农业信息搜集、分析、运用的能力。此外,还要提高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农业信息化主要取决于政府态度,如果政府认识到位,就会采取相关措施予以支持,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政府还会凭借其掌握的农业信息,运作农业宏观调控,引导农业生产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其次是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应采用先进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子网络于一身的宽带高速、遍通全国的农业信息广域网络,同时对现有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使农业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以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实用性,满足农业信息化的要求。最后还要加大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

17、。 5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有效转移。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向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城镇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而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强城市化建设,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在城市工作和生活,需要住房、交通、子女上学、医疗、社会保障、娱乐等生产生活多种服务,这些服务有的通过市场化运作即自行解决,而子女上学、社保等就必须依靠政府的有效投入方能解决,因而,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加快城市化建设

18、,比如在大城市周边建设卫星城,加快中小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为城市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便利。其次,要顺应城市化规律之要求,采取相关措施,由过去人为地限制农民进城,到允许农民进城定居,进而发展到鼓励农民进城。这既需要改变以往不正确的认识,更需要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摒弃以往限制农民进城的一些做法,降低农民进城定居的门坎,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比如修改并进而废除二元制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在国民待遇上的差别,对进城务工一定时间、有固定住所、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允许其申请变为城市居民,并在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取消诸如对进城定居或城际间调动人员增收城市增容费等

19、人为限制城市发展的措施。复次,政府在优化经济布局、提升产业结构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向进入城市的农民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惟有如此,才能使农民真正融入城市,适应新的环境,迅速转换角色,在城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最后,推进城镇化进程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既有利于转移农村人口,又可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动力。 6加大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安天下”的产业,为此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把

20、加强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首先,各级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提高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促进农业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各级政府应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以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可先拿出一部分启动资金,然后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外资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更应注重调动广大农民投资积极性,惟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弥补过去的欠账,促进农业的稳定、持续、快速发展。其次,各级政府在加大对农业科研支持的同时,做好农业科

21、技成果的转化工作。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农业产业的增长对高科技运用的依赖不断增强,各级政府应根据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的实际,选择一些先进适用的农业科研课题作为切入点,加大扶持力度,争取在农产品品种改良、优良种苗培育、农业耕作技术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取得一批世界领先的农业科技成果。另外,应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系统,迅速将最新最好的农业科技成果送到农民手中。当前我国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并已充分认识到农业科技的作用,但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农民资金积累有限,加之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使之很难获得与其需求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成果。同时我国的一些农业科

22、研院所又有一定数量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找不到市场。而农业科技推广普及系统便能很好地解决农业科技成果供需双方所面临的问题,通过该系统将供需双方联系起来,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的收入。复次,国家应建立一批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园区,使其成为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示范、生产一体化的基地,强化其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进而拉动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最后,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补贴。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殊性,世界各国对农业均采取一定的补贴政策,以支持这一产业稳定发展,尤其发达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是多方面的,而且补贴金额也很大,我国政府也应按照这一通行做法,实施

23、对农业的各项补贴政策。根据中国加入wto协议,中国农业补贴可达农业总产值的85,而我国对农业的补贴只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2,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入世”后国外质优价廉的农产品会大量涌入我国,冲击我国脆弱的农业,进而影响农民收入。为此,我们应合理地运用农业补贴,来保护农业,以应对国外农业的竞争。 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使9亿农民随我国经济的发展,尽快富裕起来。这是我们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不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查找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采取相关的对策和措施,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实现农民的小康才能实现全国人民的小康,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

24、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涉农案件日益增多,如何审理好该类案件,直接关系到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下面谈谈在审理涉农案件经常碰到的一些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审理涉农案件存在的问题 1、农民诉讼能力低下。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不够,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大多数当事人诉讼能力较差,法律、权利、 证据意识淡薄,对法律条文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法庭辩论能力比较欠缺。 2、涉及部门多,农民维权路艰辛。在案件起诉到法院之前,绝大多数农民(特别是伪劣农资案件)都找过当地有关部门请求解决问题,某些案件涉及部门多,他们由于种种原因互相推诿,口惠而实不至,迟

25、迟不予解决。在多个部门长时间的奔波和等待之后,许多农户逐渐失去了信心,最后只得上法院讨说法,而打官司无疑要牵扯上他们大量的精力、财力,一般农民无法承受。但某些案件若未能及时处理,农民就不能获得新的资金来恢复生产,就要承受更严重的损失。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涉农纠纷案件处理难的问题,还需多方共同努力。 3、取证和鉴定比较困难。由于农民证据意识淡薄,事件发生后他们并不知道收集、保全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待诉讼之时,提供不了关键性证据,事过境迁,调查取证变得相当困难。检测鉴定难也是涉农案件处理过程中一个公认的瓶颈问题。农资产品质量必须经有资质的机构化验才有法律效力,才可作为执法赔偿的依据,且检验费用不菲,

26、许多农民不敢问津。 4、农民承受能力有限。许多农民经济实力较弱,无钱交纳诉讼费,请不起律师,难以支付高额的律师费、鉴定费;诉讼信心不足,面对复杂、浩瀚的法律和技术上的缺乏,只好知难而退,主动放弃通过诉讼解决纠纷,转而求助其他方式,促使有关案件刑转民,激化了矛盾。 5、对法官依赖性强。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对当事人的举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不求助于律师,农民单凭自己来完成全部的诉讼行为,不利于法庭顺利审理案件,许多当事人不知道输在何处。长期以来农民发生纠纷时多寄希望于政府相关部门调查处理,对政府依赖性较强,不善于通过诉讼解决纠纷。因此,一旦诉讼,他们不知如何举证、辩论,深深依赖法官,希望法官能帮助他

27、们完成诉讼行为,他们理解不了法官的中立、消极地位,认为法官应该采取各种方式积极为他们主持公道。 6、法律法规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许多地方省市都制定了关于农业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与规章,某些地方性法规及规章与国家法律法规的冲突(如河南省的“种子案件”)、地方各部门规章之间的冲突、各部门权力交叉、职责不清、互相扯皮等,使得执法部门在处理涉农案件时无所适从,不知究竟应以何者为准,操作起来相当困难。 二、应对措施 1、建立快速反映机制。处理涉农案件时,做到快立、快审、快执,各部门应本着“执政为民”的宗旨,相互配合、协调,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解决农民提出的问题,帮助农民挽回损失,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为农村

28、、农业、农民提供良好的治安环境。 2、加强诉讼指导。针对农民法律知识欠缺的现状,注重加强诉讼指导,让他们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在立案时向当事人送达权利义务通知书和举证通知书,耐心引导当事人举证,使他能积极主动的保全、收集、提供证据,给他们复印与案件相关的法律条文,帮助其理解法律。对于涉及人数众多的共同诉讼,依法合并审理,并引导当事人推选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作为代表人进行诉讼。 3、依法调查取证。根据法律的规定或当事人的申请,主动到相关部门及深入农村,了解案件情况,调查、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对于需要通过勘验、鉴定获得的证据,及时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依法委托鉴定,保证涉农案件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9、4、做好调解工作。对涉农案件应注重调解,给当事人讲法律、说道理,促使双方当事人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和解,避免矛盾激化,保持社会稳定。特别是对涉及面广,处理难度大,易引发群体性矛盾,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的土地承包纠纷、农资产品质量纠纷案件,更应注重调解和服判息诉工作,把调解贯穿于整个诉讼活动之中,促使当事人消除矛盾,确保案件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5、方便农民诉讼,坚持巡回办案。依据客观情况,酌情减免诉讼费,使贫困的农民也打得起官司;对复杂、疑难案件,实行律师强制诉讼主义,解决农民诉讼行为能力低下的问题,胜诉方律师的费用由败诉方承担;为了不误农时,服务农业生产,方便农民诉讼,可以采取电话立

30、案、到农村开庭等方式,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现场开庭,及时审理调处涉农案件。 6、加强农村法制宣传。结合工作实际,利用双休日时间,深入开展“法律送进村,服务心连心”等普法宣传活动,利用当地广播、电视、报纸向广大的农民宣传法律,告诉他们特别要注意收集、保全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增强农民知法、守法、用法意识,协助村组搞好综合治理,建立农村扶助联系点,为农村奔小康提供法律援助和服务。 7、完善农业法律法规。消除地方性法规及规章与国家法律法规的冲突,力求法律的统一;明确各部门的权限与职责,消除权力之间的重叠、交叉现象,使得规章与规章之间权责分明、协调统一,操作方便。 19 /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